育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7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育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具类,具体是指一种育秧器。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采用旱秧(秧钵)抛秧播种水稻秧苗的方法。于是,就有了一个如何制作秧钵的问题,现如今,农户一般是用手工揉制,或是采用自己临时凑合的土工具来制作,其缺点是费时、费力,工作量太大且做出的秧钵质量不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给出了一种育秧器,它以半机械化生产的方式,能快速、简便地制作出在水稻播秧过程中所需的秧钵,可省去了大量的劳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一个下端开口的腔体1,该腔体1内设有隔板2,隔板2将腔体内的空间分成大小相等、并呈均匀排列的秧坑3,在腔体1的上端,即对应于每一个秧坑的上顶,都设有一通孔,在该通孔中装有可在秧坑内上下移动的推轴4,且在放置于秧坑中的推轴体上还设有台阶5,上述每个推轴4的上端与一踏柄6相固定连接,在所述的腔体1的外壁,还装有手柄7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的手柄呈Π形,该Π形面与上述推轴4的移动方向平行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时农田采用旱秧(秧钵)抛秧播种水稻秧苗过程中所存在的手工劳作中劳役繁重等问题,它以半机械化生产的方式,能快速,简便地制作出在水稻播秧过程中所需的秧钵,这既提高了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农民用手直接解除粪团等其它有机肥料,有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腔体1在
图1中的仰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推轴4及踏柄6的的示意图。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下端开口的正方体形腔体1,该腔体内在横向和纵向设有隔板2,隔板将腔体内的空间分成大小相等、并呈均匀排列的9个正方体形秧坑3(如图2所示),在腔体的上端,即,对应于每一个秧坑的上顶,都设有一通孔,在该通孔中装有可在秧坑内上下移动的园柱形推轴4,在其放置于秧坑中的推轴体上还设有正方体形的台阶5,台阶的大小与秧坑的大小相应,上述每个推轴4(9个)的上端与一平板形的踏柄6相固定连接,在所述的腔体的外壁还装有手柄7,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的手柄呈Π形,该Π形面与上述推轴4的移动方向平行。其类似于家庭用的蜂窝煤机子的手柄形状。
权利要求1.一种育秧器,它包括一个下端开口的腔体(1),手柄(7),其中手柄(7)固定连接在腔体(1)的外壁上,其特征在于该腔体(1)内设有隔板(2),隔板(2)将腔体(1)内的空间分成大小相等、并呈均匀排列的秧坑(3),在腔体(1)的上端,即对应于每一个秧坑的上顶,都设有一通孔,在该通孔中装有可在秧坑内上下移动的推轴(4),且放置于秧坑中的推轴体上还设有台阶(5),上述每个推轴4的上端与一踏柄(6)相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育秧器,它由一个下端开口的腔体、隔板、推轴、踏柄、手柄组成,隔板设于腔体内,并将腔体内的空间分成大小相等、并呈均匀排列的秧坑,推轴可在秧坑内上下移动,能快速、简便地制作出在水稻播秧过程中所需的秧钵,这既提高了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农民用手直接解除粪团等其它有机肥料有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文档编号A01G9/10GK2353141SQ99234400
公开日1999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5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5日
发明者徐孝义 申请人:徐孝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