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生态恢复的生物土壤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03801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生态恢复的生物土壤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退耕地生态恢复的土壤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0002]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主要生态功能区的大量违规垦殖耕地和中低产田,都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湿等耕作。目前,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采用种子库自然恢复、人工种植或移栽的辅助恢复等手段,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相对植被恢复而言,土壤的恢复较为缓慢。长时间耕作使得耕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与其开垦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性质相比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0003]自然土壤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土壤微生物,也含有弹尾类、蜱螨类、线虫、软体动物和原生动物等丰富的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巨大,组成多样。土壤动物的取食和活动直接影响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土壤形成、发育、演变和功能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土壤动物恢复是退耕地土壤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已经成为土壤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
[0004]生物土壤是土壤恢复和改良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生物土壤及其各种改良剂,都主要集中在土壤微生物上,对土壤动物的恢复和改良关注很少,土壤动物单纯依靠自然恢复,恢复速度慢,群落组成不完整。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生物土壤对土壤动物的恢复和改良关注很少,土壤动物单纯依靠自然恢复,恢复速度慢,群落组成不完整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应用于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生态恢复的生物土壤制备方法。
[0006]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生态恢复的生物土壤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彳丁的:
[0007]一、生物土壤基的制作:将重量份数为10份?30份的作物秸杆、30份?35份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30份?55份的泥炭和5份的退耕地土壤充分混合,得到生物土壤基;所述的10份?30份的作物稻杆、30份?35份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30份?55份的泥炭和5份的退耕地土壤均从野外直接获取;
[0008]二、生物土壤基在预恢复目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培养:将步骤一得到的生物土壤基分割成厚度为20cm?40cm和面积为2m2?5m 2的矩形生物土壤基,将矩形生物土壤基在相互间隔为1m?30m的条件下均匀分散堆积在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相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在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相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培养I个月?6个月,得到生物土壤;所述的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相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退耕地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km ;
[0009]三、生物土壤向退耕地移植:将步骤二得到的生物土壤回收,然后按照厚度为5cm?20cm、面积为2m2?1m 2和间隔为1m?30m均勾分散平铺在退耕地中,生物土壤移植到退耕地的初始30天内要保持生物土壤的湿度不低于步骤二得到的生物土壤湿度的70%。
[0010]退耕地是预进行退耕还草地、林地或湿地的违规垦殖耕地和中低产田。
[0011]本发明的原理:一方面,土壤动物,特别是中小型节肢动物对环境响应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较长时间的垦殖、施用农药和化肥干扰后,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下降,群落的组成也与其垦殖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差异显著;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繁殖迅速。本发明采用理化条件良好的生物土壤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容易吸引土壤动物的栖息定居和繁殖扩增。同时,土壤动物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栖息需求空间小,回收后的生物土壤移植到退耕地中,能够较长时间的保证生物土壤中的土壤动物生存和繁殖,并能够作为土壤动物种源,逐步向周围土壤扩展。
[0012]本发明的优点:
[0013]一、本发明能够有效促进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的恢复,解决目前生物土壤改良仅关注微生物,缺少促进土壤动物恢复的方法的问题;
[0014]二、本发明中生物土壤采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培养方式,吸引和扩增生物土壤中的土壤动物,然后移植到退耕地的方法,保证了土壤动物都是本地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无生态风险;
[0015]三、本发明生物土壤的使用,在促进土壤动物恢复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大土壤孔隙度、保水增肥的效果;
[0016]四、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操作容易,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应用于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生态恢复的生物土壤制备方法,具体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0018]一、生物土壤基的制作:将重量份数为10份?30份的作物秸杆、30份?35份的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30份?55份的泥炭和5份的退耕地土壤充分混合,得到生物土壤基;所述的10份?30份的作物稻杆、30份?35份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30份?55份的泥炭和5份的退耕地土壤均从野外直接获取;
[0019]二、生物土壤基在预恢复目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培养:将步骤一得到的生物土壤基分割成厚度为20cm?40cm和面积为2m2?5m 2的矩形生物土壤基,将矩形生物土壤基在相互间隔为1m?30m的条件下均匀分散堆积在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相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在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相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培养I个月?6个月,得到生物土壤;所述的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相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退耕地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km ;
[0020]三、生物土壤向退耕地移植:将步骤二得到的生物土壤回收,然后按照厚度为5cm?20cm、面积为2m2?1m 2和间隔为1m?30m均勾分散平铺在退耕地中,生物土壤移植到退耕地的初始30天内要保持生物土壤的湿度不低于步骤二得到的生物土壤湿度的70%。
[0021]本实施方式的原理:一方面,土壤动物,特别是中小型节肢动物对环境响应敏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较长时间的垦殖、施用农药和化肥干扰后,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下降,群落的组成也与其垦殖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差异显著;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繁殖迅速。本实施方式采用理化条件良好的生物土壤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容易吸引土壤动物的栖息定居和繁殖扩增。同时,土壤动物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栖息需求空间小,回收后的生物土壤移植到退耕地中,能够较长时间的保证生物土壤中的土壤动物生存和繁殖,并能够作为土壤动物种源,逐步向周围土壤扩展。
[0022]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0023]一、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退耕地中土壤动物的恢复,解决目前生物土壤改良仅关注微生物,缺少促进土壤动物恢复的方法的问题;
[0024]二、本实施方式中生物土壤采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培养方式,吸引和扩增生物土壤中的土壤动物,然后移植到退耕地的方法,保证了土壤动物都是本地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无生态风险;
[0025]三、本实施方式生物土壤的使用,在促进土壤动物恢复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大土壤孔隙度、保水增肥的效果;
[0026]四、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步骤简单,操作容易,效果显著。
[0027]【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将重量份数为20份的作物秸杆、35份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40份的泥炭和5份的退耕地土壤充分混合,得到生物土壤基;所述的20份的作物秸杆、35份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40份的泥炭和5份的退耕地土壤均从野外直接获取。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28]【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二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的附生真菌的软腐朽木为软腐白桦、黑桦、岳桦、蒙古栎、白杨或山杨木。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二之一相同。
[0029]【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当退耕地预恢复目标类型分别为草地、林地和湿地时,自然生态系统分别为自然草地、自然林地和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0030]【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将步骤一得到的生物土壤基分割成厚度为30cm和面积为4m2的矩形生物土壤基,将矩形生物土壤基在相互间隔为20m的条件下均匀分散堆积在与退耕地预恢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