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03824阅读:899来源:国知局
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泼及的是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制作技术,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水稻插秧机进行插秧工作时必须有连续的集合块秧苗供给,并且这些集合块秧苗必须有整体性和根基质层的单薄性,这才能使秧苗集合块从秧苗的数量和重量达到最好的结合,易于秧苗被转运和被机械传送,达到现代机械化种植水稻的最高效率、效益。目前的水稻插秧机的专用秧苗集合块都是采用单层育苗盘育苗,送达插秧机前进行苗盘分离,得到秧苗集合块,为了追求整体性而使用过厚的沾土层作为秧苗的根基质层,这样秧苗集合块的重量影响了秧苗的转运和机械传送的数量速度;但是,如果把秧苗集合块的根基质层制作的过薄,其整体性又难以保证,秧苗集合块往往在转运和机械的传送过程中出现烂裂、掉脱,这造成插秧田面有了空缺,最终的后果是水稻减产。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能进行现代化的高产水稻种植,为了机械化插秧机能没有空缺地快速插秧,为了秧苗集合块的整体性和重量性达到最好的结合,本人发明一种水稻插秧机专用育秧盘,它采用双层结构、制作简单、盘内育秧简单、秧苗脱盘快速,脱盘后的秧苗集合块整体性好、秧苗基质层薄、重量轻、不易产生烂脱,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0004]本发明的插秧机专用育秧盘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插秧机专用育秧盘采取双层结构盘,的第一层盘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层,第二层盘为水稻秧苗的根基连接聚乙稀薄膜层,聚乙稀薄膜层对应塑料层的胚窝部位开有圆孔,相邻圆孔之间有多针孔构成的连接线。
[0005]本发明的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第一层盘和第二层盘是可以相互粘贴或分离的,在水稻育秧的整个过程中处于相互粘贴状态,在水稻插秧前可以相互分离,分离后聚乙稀薄膜层存于秧苗集合块上。
[0006]本发明中的插秧机专用育秧盘中的第一层盘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盘,这些胚窝是水稻种子的在盘中的分布位置和沾土集结点,也是水稻种子发芽生长的根据地。这些胚窝在塑料盘中排列均匀、整齐,这样才能培育出有规则的秧苗集合块,有利于插秧机的机械手规则性、连续性地插秧动作。多胚窝塑料层必须有一定的硬度和韧度,这样在育秧苗的过程中它受到一定的压力和移动的各种力的作用时能保持形状,这种硬度和韧度也使盘体在被育秧使用过后还能作重复多次使用。
[0007]本人发明的插秧机专用育秧盘中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上有两种圆孔:一种大的圆孔对应第一层的多胚窝塑料层上的每个胚窝,也就是说一个胚窝对准一个圆孔;一种小的针刺式圆孔直线地排列在相邻两个大圆孔的最短连线上,这些大圆孔和小圆孔都在同一平面上。这么说,本人发明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所用的材料可以采用农贸市场上的一般的聚乙稀薄膜,只是在薄膜上进行相应位置的刺孔、剪裁加工就制作完成了,真是太简单了。这些分布在聚乙稀薄膜上的大圆孔、小针刺圆孔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回答是:当第一层盘和第二层盘粘合之后,大圆孔成为第一层多胚窝塑料层上每个胚窝的朝外开口,使胚窝能装进沾土和稻种,种芽也从大圆孔伸出,也就是说大圆孔的存在使沾贴到第一层盘上的聚乙稀薄膜层不能影响原来第一层盘上每个胚窝的功能;在育种成秧后,在插秧前进行秧盘分离,分离后聚乙稀薄膜层并不能继续存在于第一层的多胚窝塑料层上,而上存在于秧苗集合的根基块上,这时聚乙稀薄膜层成为秧苗集合块的连接基体,使秧苗集合块不易烂散,但是,当插秧机工作时我们却又要每个秧种位的秧苗根基部能被动压迫脱开而不能产生拉扯,这时,这些小圆孔起了作用:在大圆孔间的最短连接线上,这些排列的小圆孔构成了最脆弱的防线,只要被插秧机的机械手稍为压迫,这条防线即刻被瓦解拆开。哦,原来如此。
[0008]本发明的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有益果是:制作简单,材料简单,解决了插秧机专用秩苗集合块和育秩盘分尚后易于烂散、插秩空缺的问题,提闻了插秩的工作效率,提闻了机械化种植水稻的产量。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第一层多胚窝塑料层平面结构部分图。
[0010]图2是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的平面结构部分图。
[0011]图3是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粘贴合后培育水稻秧苗过程中的结构侧面剖面图。
[0012]图中,I多胚窝塑料盘,2.塑料盘壁,3.小胚窝,4.聚乙稀薄膜层,5.圆孔,6.针刺小圆孔,7.沾土基质层,8.水稻秧苗。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双层水稻育秧盘。
[0014]图1展示出一个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第一层多胚窝塑料盘(I)的平面结构图,这个图只是多胚窝塑料盘(I)的部分,其它部分的结构也是一样的。图1中很多密密麻麻的小胚窝(3)均匀、整齐、有规则地排列分布在塑料盘上。每个小胚窝(3)的表面直径只有0.6厘米左右,每个小胚窝(3)只能容纳一粒或二粒种子,人们也可以因不同种类的种子大小而定制作相应大小的小胚窝(3)。水稻的种子将在这些小胚窝(3)内发芽成秧苗,得到的秧苗也是有规则的排列,有利于插秧机机械手准确、快速地夹取。
[0015]图2展示出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4)的平面结构部分图。这块聚乙稀薄膜层(4)的大小尺寸和图1中的多胚窝塑料盘(I)的盘壁包围的盆内面积相同,这块聚乙稀薄膜层(4)能粘贴到多胚窝塑料盘(I)的内盆平面上。聚乙稀薄膜层(4)上有很多圆孔(5),每对应一个小胚窝(3)的位置就有一个圆孔(5)。当聚乙稀薄膜层(4)粘贴到多胚窝塑料盘(I)上表面后,这些圆孔(5)就成为每个小胚窝(3)的朝天开口。图2中的每相邻的两个圆孔(5)之间还有数个针刺小圆孔(6)排列成圆孔(5)之间的连接线。这些针刺小圆孔(6)也并不是紧密地排列,而是相互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使整块聚乙稀薄膜层
(4)虽然开了这么多孔,但还能有一定抗拉扯的韧性和整体性。聚乙稀薄膜层(4)的韧性和整体性是我们利用来协助水稻秧苗集合块的沾土基质层(7)维持整体性的原因。但是,这种韧性也有一定的限度,当插秧机的机械手夹取秧苗的时候,我们又需要这种韧性不能造成拉扯阻碍,这时这些针刺小圆孔(6)起了作用,它们排列的连接线成了最脆弱的防线,只要机械手稍一压迫,这条连接线即刻被瓦解拆开,秧苗被快速夹走。
[0016]我们从中间一刀切开这个双层水稻育秧盘,从切口的侧面能更详细地了解其结构特点。图3展示了一个插秧机专用育秧盆的切口侧面结构。这个图3能展示多胚窝塑料盘(I)的塑料盘壁(2)有一定的高度,使整个多胚窝塑料盘(I)成一个盆状体,能装进一层薄沾土和储蓄一定的水分。图3展示的小胚窝(3)的口宽底窄的特征,这有利于秧苗集合块包括沾土基质层(7)能和多胚窝塑料盘(I)体分离。图3中的聚乙稀薄膜层(4)粘贴在多胚窝塑料盘(I)的盆状体内表面,这种粘贴力是暂时的,当水稻秧苗(6)育成的时候,粘贴力因时间失效,聚乙稀薄膜层(4)和多胚窝塑料盘(I)可以分离。图3中每个圆孔(5)对应位置每个小胚窝(3),但是,聚乙稀薄膜(4)上的圆孔(5)比小胚窝(3) 口稍窄,这样小胚窝(3 )内的粘土和上部的粘土能把聚乙稀薄膜层(4 )夹在粘土基质层(7 )下部,当秧苗集合块和多胚窝塑料盘(I)分离时,聚乙稀薄膜层(4)就存在于粘土基质层(7)上随秧苗集合块起传运到插秧机上。
【主权项】
1.插秧机专用育秧盘,其特征是:育秧盘的第一层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层,第二层为水稻育秧苗的根基连接聚乙稀薄膜层,聚乙稀薄膜层对应塑料层的胚窝部位开有圆孔,相邻圆孔间有多针孔构成的连接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专用育秧盘,其特征是:育秧盘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上有两种圆孔,一种大的圆孔对应第一层多胚窝塑料盘上的每个胚窝,也就是说一个圆孔对应一个胚窝,一种小的针刺式圆孔直线排列在两个相邻大圆孔的最短连接线上,这些大圆孔和小圆孔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专利摘要】插秧机专用育秧盘,它是育秧盘的第一层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盘,第二层为水稻育秧苗的根基连接聚乙稀薄膜层,聚乙稀薄膜层对应塑料层的胚窝部位开有圆孔,相邻圆孔间有多针孔构成的连接线。第一层盘和第二层盘在水稻育秧苗地过程中为相互粘贴状态,在插秧前,秧苗和秧盘进行分离,这时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脱离开第一层多胚窝塑料层存在于秧苗集合块上,使秧苗集合块不易烂散,易于转运和机械传送插秧,提高了生产效率。
【IPC分类】A01C11-02
【公开号】CN104620738
【申请号】CN201310560382
【发明人】卢仁华
【申请人】卢仁华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