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文档序号:977050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鱼类疾病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本发明根据刺激隐核虫包囊具有很强的粘附性、包囊从形成到幼虫逸出致少要三天时间,在感染刺激隐核虫的鱼池底部铺设垫布,定期更换,切断其生活史,以达到控制刺激隐核虫病的目的。
[0003]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广泛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硬骨鱼的纤毛虫,由于鱼体受感染的体表、鳍条、鳃上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白点,故名“白点病”。刺激隐核虫没有中间宿主,其生活史分为宿主寄生期和自由生活期,经历4个虫体变态阶段,分别为:滋养体、包囊前体、胞囊和幼虫。滋养体生长期为3?7d,成熟后脱离宿主,形成自由活动的包囊前期,在水底“爬行”2?Sh后粘附于水底壁上,在8?12h内形成硬质包囊,包囊通常经历3?28d的不对称二分裂,最后形成幼虫从包囊里孵化出来,一个包囊可孵化约200个幼虫,幼虫逸出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和感染宿主,从而进入下一个生活周期。
[0004]近年来,随着海水渔业集约化养殖程度逐渐提高,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逐渐恶化,刺激隐核虫病的危害日益严重,但有效防治尚很欠缺。目前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学、生态学、免疫学等的理论研究方面,Hiraza^i等发现在海水温度17°C投喂中链脂肪酸(辛酸)能显著减少鲷科鱼体上刺激隐核虫滋养体的数量,但水温达到24°C就失去效果。有专家研究辣椒、生姜、五倍子、槟榔等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的防治作用,取到一定成果,但生产使用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养殖生产中使用。生产上也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淡水浸泡、热处理、干燥、轮换养殖、使用紫外线和臭氧处理养殖水体等,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实验操作中都有缺点。因此目前预防和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常用的方法依然是频繁使用甲醛、CuS04、铜铁合剂等化学药物,化学药物虽然有效控制刺激隐核虫病,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巨大隐患,如对鱼的毒性、药物残留、污染环境等等,因此一种环保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包括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
[0006]本发明通过对12种不同材质的布对包囊粘附性、耐腐蚀和抗断裂性能进行筛选,包括:复合聚乙烯彩条布、PVC涂塑防雨布、有机硅布、PE涂塑防雨布、牛津布、纯棉帆布、亚麻帆布、丙纶纺粘无纺布、绦沦雨篷布、PVC防水软质玻璃透明桌布、软网纱布,最终筛选出绦沦雨篷布(见图1),该布表面具有能让包囊牢固附着的凹槽,防腐蚀,对鱼无毒害作用。通过在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养殖桶或养殖池底部铺设垫布,每3天更换一次,共更换4次,验证其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效果。
[0007]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1、养殖池和垫布的准备
[0008]养殖池为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的室内水泥池,长宽高为8m X 4mX 2m,鱼池池底平整;垫布选用450D X 450D 100 %涤纶丝机织而成的雨篷布,径向断裂强度大于1500N,玮向大于1000N,厚度0.5mm;将垫布制成鱼池池底大小形态,长宽为8m X 4m,垫布两端各固定一条直径4cm、长4m的钢管,并在两端钢管的两边连接两根直径0.4cm、长12m尼龙绳。
[0009]2、鱼病鉴定和病鱼入池
[0010]鱼病鉴定:在刺激隐核虫病易发季节5月至10月份,水温大于24°C时,观察鱼类否具有以下症状:鱼呈现不正常的游动,食欲减少,经常与池底、池壁磨擦、碰击,腹部及鳍有伤痕,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的黏液增多,在鱼池中有“抬头”有现象,鱼体体表出现白点。发现以上症状后,选择体表白点较明显的病鱼,利用丁香酚进行麻醉,浓度为40-60mg/L,麻醉程度使鱼不活动为佳,采集病死鱼的鳃、鳍或刮取体表粘液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若能观察到呈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并作旋转运动的滋养体,即可确诊。
[0011 ]病鱼入池:把确诊为刺激隐核虫病的的鱼池水位放低,利用丁香酚进行麻醉,浓度为20-40mg/L,麻醉程度使鱼失去平衡为佳;麻醉后,迅速把病鱼转移到治疗用的养殖池中。
[0012]3、移除包囊
[0013]病鱼移入治疗的养殖池后,在养殖池池底铺设垫布,把垫布固定钢管的一端放进养殖池中,利用绳子缓慢拖动钢管,使垫布铺满池底,垫布四周用直径4cm、长4m钢管固定;每3天更换一次垫布,更换时缓慢拖动绳子把垫布移出养殖池中,换上新的垫布;直到鱼体体表白点消失,游动、食欲正常,经镜检观察无虫体,即可将鱼移回原池进行正常养殖。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例一:通过移除刺激隐核虫包囊方法治疗该病的效果
[0015]本实验花尾胡椒鲷(27.79 ± 3.07g/尾)购于宁德市三都澳大湾。实验前在圆形塑料桶(容积为I吨)中训养两周,微流水饲养,投喂颗粒料,海水采用天然海水,盐度29?32%。,溶氧 2 5.0mg/l,pH 7.9?8.3,亚硝酸盐<0.1mg N/1。
[0016]花尾胡椒鲷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感染组、垫布组,每组三个重复组,每重复组30尾鱼。其中感染组、垫布组以3000幼虫/鱼感染30尾花尾胡椒鲷,海水用量为5L/鱼,感染2h后开启流水。对照组、感染组正常养殖,垫布组采用由涤沦机织制成的雨篷布进行实验,首先把蓬布制成圆形塑料桶底形状,在鱼感染刺激隐核虫第二天铺设于桶底,每3天更换上新的蓬布,共4次,移除的蓬布进行自然干燥处理备用。统计两周内各组的死亡率,结果表明,对照组、感染组、垫布组的死亡率分别为:O %、100 %、2 %,通过一种除去刺激隐核虫包囊的方法能有效控制刺激隐核虫病。
[0017]实施例二:
[0018]1、养殖池和垫布的准备
[0019]养殖池为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的室内水泥池,长宽高为8m X 4mX 2m,鱼池池底平整;垫布选用450D X 450D 100 %涤纶丝机织而成的雨篷布,径向断裂强度大于1500N,玮向大于1000N,厚度0.5mm;将垫布制成鱼池池底大小形态,长宽为8m X 4m,垫布两端各固定一条直径4cm、长4m的钢管,并在两端钢管的两边连接两根直径0.4cm、长12m尼龙绳。
[0020]2、鱼病鉴定和病鱼入池
[0021]鱼病鉴定:在刺激隐核虫病易发季节5月至10月份,水温大于24°C时,观察鱼类否具有以下症状:鱼呈现不正常的游动,食欲减少,经常与池底、池壁磨擦、碰击,腹部及鳍有伤痕,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的黏液增多,在鱼池中有“抬头”有现象,鱼体体表出现白点。发现以上症状后,选择体表白点较明显的病鱼,利用丁香酚进行麻醉,浓度为40-60mg/L,麻醉程度使鱼不活动为佳,采集病死鱼的鳃、鳍或刮取体表粘液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若能观察到呈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并作旋转运动的滋养体,即可确诊。
[0022]病鱼入池:把确诊为刺激隐核虫病的的鱼池水位放低,利用丁香酚进行麻醉,浓度为20-40mg/L,麻醉程度使鱼失去平衡为佳;麻醉后,迅速把病鱼转移到治疗用的养殖池中。
[0023]3、移除包囊
[0024]病鱼移入治疗的养殖池后,在养殖池池底铺设垫布,把垫布固定钢管的一端放进养殖池中,利用绳子缓慢拖动钢管,使垫布铺满池底,垫布四周用直径4cm、长4m钢管固定;每3天更换一次垫布,更换时缓慢拖动绳子把垫布移出养殖池中,换上新的垫布;直到鱼体体表白点消失,游动、食欲正常,经镜检观察无虫体,即可将鱼移回原池进行正常养殖。
【附图说明】
[0025]图1附着在垫布的刺激隐核虫包囊。
【主权项】
1.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池和垫布的准备 养殖池为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的室内水泥池,长宽高为8m X 4m X 2m,鱼池池底平整;垫布选用450DX450D 100%涤纶丝机织而成的雨篷布,径向断裂强度大于1500N,玮向大于1000N,厚度0.5mm;将垫布制成鱼池池底大小形态,长宽为8m X 4m,垫布两端各固定一条直径4cm、长4m的钢管,并在两端钢管的两边连接两根直径0.4cm、长12m尼龙绳。 (2)鱼病鉴定和病鱼入池 鱼病鉴定:在刺激隐核虫病易发季节5月至10月份,水温大于24°C时,观察鱼类否具有以下症状:鱼呈现不正常的游动,食欲减少,经常与池底、池壁磨擦、碰击,腹部及鳍有伤痕,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的黏液增多,在鱼池中有“抬头”有现象,鱼体体表出现白点。发现以上症状后,选择体表白点较明显的病鱼,利用丁香酚进行麻醉,浓度为40-60mg/L,麻醉程度使鱼不活动为佳,采集鱼的鳃、鳍或刮取体表粘液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若能观察到呈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团块并作旋转运动的滋养体,即可确诊。 病鱼入池:把确诊为刺激隐核虫病的的鱼池水位放低,利用丁香酚进行麻醉,浓度为20-40mg/L,麻醉程度使鱼失去平衡为佳;麻醉后,迅速把病鱼转移到治疗用的养殖池中。 (3)移除包囊 病鱼移入治疗的养殖池后,在养殖池池底铺设垫布,把垫布固定钢管的一端放进养殖池中,利用绳子缓慢拖动钢管,使垫布铺满池底,垫布四周用直径4cm、长4m钢管固定;每3天更换一次垫布,更换时缓慢拖动绳子把垫布移出养殖池中,换上新的垫布;直到鱼体体表白点消失,游动、食欲正常,经镜检观察无虫体,即可将鱼移回原池进行正常养殖。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控制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包囊移除方法。主要通过筛选一种刺激隐核虫包囊具有很强附着作用的垫布,铺设于感染刺激隐核虫病的鱼的水底,使刺激隐核虫滋养脱落后附着在垫布上,通过移除垫布达到去除刺激隐核虫包囊,切断刺激隐核虫生活史,减少鱼因刺激隐核虫重复感染造成的死亡。本发明通过对材料进行筛选,获得一种耐腐蚀、无毒、包囊具有很强附着作用的垫布,利用移除刺激隐核虫包囊的方法治疗感染刺激隐核虫病的花尾胡椒鲷,相对保护率可达98%。
【IPC分类】A01K61/00
【公开号】CN105532534
【申请号】CN201511007343
【发明人】李安兴, 江飚
【申请人】中山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