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

文档序号:1066751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包括提供并使用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所述诱捕器包括:顶盖,顶盖上设置有上卡箍,内置防滑橡胶圈,一端连接诱捕器,另一端连接树干,在树干上也设置卡箍;顶盖下部设置由两块挡板拼装组合而成,在挡板上连接诱芯;挡板下部插入到诱虫桶内,其上部设置下卡箍,另一端连接到树木;下部诱虫桶由螺纹连接到集虫器,集虫器内部设置双面胶,防止诱捕到的小蠹虫逃逸,集虫器下部设置纱网,让雨水可以透过。本发明的诱捕器结构简单,制造简便,不需专人看管,容量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专利说明】
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热带地区为害林木的小蠹虫主要为橡胶小蠹虫和一些森林种植区的小蠹虫,橡胶 小蠹虫是橡胶树遭受较大的寒害、风害后,创伤面较多,因割面条溃疡或霉腐后皮层腐烂, 露出木质部,爆皮流胶等坏死而发生为害的。受小蠹虫危害后,受害部位显现针锥状蛀孔和 黄褐色木质粉未,将导致橡胶树的生势减弱,橡胶胶水产量减少,树干易被风折断,严重时 将导致橡胶树的死亡。受害后树皮组织散发出腐败的挥发性气味,引诱先锋期小蠹虫飞来 钻蛀为害,树木受到这些小蠹虫的钻蛀为害后导致茎干组织腐烂干枯,再次引诱次生期小 蠢虫飞来蛀食为害,热带地区的树木受到先锋期和次生期小蠢虫交替为害后,健康的树木 被小蠢虫为害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干枯死亡。
[0003] 橡胶小蠹虫在九十年代前是偶发性的害虫,九十年代后为害范围不断扩大,严重 程度不断增加,造成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足见橡胶小蠢虫已演变成为常发性害虫。海南 2008年海南垦区大约有500万株开割橡胶树患有小蠹虫害,占开割总面积的10%,造成经济 损失高达亿元以上。小蠹虫以成虫和幼虫蛀食木材、树木,导致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降低, 目前,在我国海南省和云南省的橡胶树上对粒材小蠹已有发生,随着异常气候的增多,其发 生率在逐年增高,其为害方式主要是钻蛀到橡胶树枝干内进行破坏,发生比较隐蔽,一旦暴 发难以防治。因此,橡胶小蠹虫中国的扩散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0004] 由于小蠢虫的隐蔽性,小蠢虫对树木进行蛀害后,在蛀入的坑道内产卵,幼虫也 就生活在树体内部,只有羽化成成虫后蛀破树皮,从小孔飞出后才被人们发现,而此时进行 防治已经为时过晚,小蠢虫的隐蔽性也是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的原因。目前,小蠹虫测报技术 缺乏基础研究支撑,导致病虫害疫情监测不到位,危险性小蠹虫传入机会日益增加,新的小 蠹虫害时有出现,次要小蠹虫为害上升为主要小蠹虫,爆发成灾。再加上防治药剂种类稀 少、施药方法简单,大面积单一使用一种类型的药剂,导致小蠹虫产生抗药性而又缺乏有效 的治理手段。
[0005] 小蠹虫在热带地区暴发严重,对作物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我国热区气温 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 等气候灾害频繁,病虫害发生较重,为害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本诱捕器针对热区自身气 候特点,为了有效防控小蠹虫的发生与危害,在诱捕器上设置固定器、在挡板上设置排气孔 防止被风损坏而导致诱捕效果减弱,在集中器中安装双面胶防止诱集到的虫逃逸,改进过 的小蠹虫诱捕器,可在热带地区对小蠹虫进行有效诱捕。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
[0007]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包括:1)提供一种热带地区防 控小蠹虫的诱捕器;以及2)使用所述诱捕器来诱捕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其中所述热带地 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包括:
[000S]顶盖;
[0009]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上卡箍,所述上卡箍内置防滑橡胶圈,所述上卡箍一端连接所 述诱捕器并且另一端连接树干;
[0010]螺栓设置在所述树干上以控制松紧度;
[0011] 顶盖下部,由两块挡板通过插缝拼装组合而成,并且插入到顶盖卡槽内,所述挡 板上设置挂孔,从所述挂孔用细绳连接诱芯,所述挡板上开一个方形的孔洞,用于悬挂所述 诱芯;
[0012] 所述挡板下部通过诱虫桶卡槽插入到诱虫桶,所述诱虫桶为圆桶加 V型椎体结构, 在所述V型椎体上部设置下卡箍,所述下卡箍内置防滑橡胶圈,
[0013] 所述下卡箍由螺栓控制松紧度,并且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树干,所述树干上设置树 干卡箍和橡胶圈;
[0014] 下部诱虫桶由螺纹连接到集虫器,所述集虫器内部侧壁粘贴双面胶,所述集虫器 下部粘贴纱网,并在底部开孔,让雨水可以透过。
[0015] 优选地,所述诱虫桶顶部圆筒直径为21-41cm。
[0016] 优选地,所述顶盖和所述诱虫桶均由双卡箍构成。
[0017] 优选地,所述集虫器为圆筒状,直径为l〇-2〇Cm,通过螺纹和所述诱虫桶相连。
[0018] 优选地,所述集虫器的纱网目数大于50目,底部开孔的孔口小于或等于0.5mm。
[0019] 优选地,所述诱捕器固定在所述树干高度在于离地面1米-1.5米的高度处。
[0020] 优选地,所述两块挡板高度介于30-50cm之间,宽度在20-40cm之间。
[0021] 优选地,所述顶盖和所述诱虫内部分别设置所述顶盖卡槽和所述诱虫桶卡槽。
[0022] 在使用时,在林中选好放置诱捕器的树木,安装树木下部卡箍,组装诱捕桶和集虫 器套入到下卡箍,拧紧下卡紧螺栓;把两块挡板拼装成"十"字结构,在挡板上的挂诱芯,之 后插入到诱捕桶中;在挡板顶部插入顶盖,安装上卡箍,再安装连接树木一端卡箍,拧紧螺 栓,诱捕器完成安装。
[0023] 本发明的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结构简单,制造简便,不需专人看管,容 量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防风、防雨、安装方便的特点,田间防治效果 好。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发明的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发明的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顶盖内部结构图;
[0026] 图3为本发明的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挡板平面结构图;
[0027] 图4为本发明的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诱捕桶结构图;
[0028] 图5为本发明的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集虫器结构图;
[0029] 图中:1、顶盖;2、橡胶圈;3、上卡箍;4、顶盖卡槽、5、挂孔;6、孔洞;7、诱芯;8、挡板; 9、诱虫桶卡槽;10、诱虫桶;11、橡胶圈;12、下卡箍;13、螺栓;14、集虫器;15、双面胶;16、纱 网;17、开孔;18、树干卡箍;19、橡胶圈;20、树干;2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1] -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包括:顶盖1;所述顶盖1上设置有上卡箍3,所 述上卡箍3内置防滑橡胶圈2,所述上卡箍3-端连接所述诱捕器并且另一端连接树干20;螺 栓21设置在所述树干20上以控制松紧度;顶盖下部,由两块挡板8通过插缝拼装组合而成, 并且插入到顶盖卡槽4内,所述挡板8上设置挂孔5,从所述挂孔5用细绳连接诱芯7,所述挡 板8上开一个方形的孔洞6,用于悬挂所述诱芯7;所述挡板8下部通过诱虫桶卡槽9插入到诱 虫桶10,所述诱虫桶10为圆桶加 V型椎体结构,在所述V型椎体上部设置下卡箍12,所述下卡 箍12内置防滑橡胶圈11,所述下卡箍12由螺栓13控制松紧度,并且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树干 20,所述树干20上设置树干卡箍18和橡胶圈19;下部诱虫桶由螺纹连接到集虫器14,所述集 虫器14内部侧壁粘贴双面胶15,所述集虫器14下部粘贴纱网16,并在底部开孔17,让雨水可 以透过。所述诱虫桶顶部圆筒直径为30cm。所述顶盖1和所述诱虫桶10均由双卡箍构成。所 述集虫器14为圆筒状,直径为15cm,通过螺纹和所述诱虫桶10相连。所述集虫器14的纱网目 数为70目,底部开孔的孔口为0.3mm。所述诱捕器固定在所述树干20高度在于离地面1.2米 的高度处。所述两块挡板8高度为40cm,宽度为30cm。所述顶盖1和所述诱虫桶10内部分别设 置所述顶盖卡槽4和所述诱虫桶卡槽9。
[0032]在使用时,在林中选好放置诱捕器的树木,放置高度距离地面1米以上,首先安装 树木下部卡箍18,选好位置后,在卡箍内放置橡胶圈19,卡紧螺栓后,组装诱捕桶,通过螺纹 连接集虫器,安装好后套入到卡箍12,在卡箍内放置橡胶圈11,把诱捕桶10的V型锥桶部分 放入到卡箍合适位置后,拧紧卡紧螺栓;然后把两块挡板8通过中间的插缝拼装成"十"字结 构,在挡板上的挂孔5处,用细绳连接诱芯7让诱芯悬挂在挡板上方形的孔洞6中,之后把拼 装好的挡板通过卡槽插入到诱捕桶中;最后,在挡板顶部插入顶盖,顶盖上部有卡槽,可以 固定挡板,之后安装上卡箍3,内部放置橡胶圈2,再安装连接树木一端卡箍,拧紧螺栓21,所 述诱捕器完成安装。
[0033]诱捕方法
[0034]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我们进行了试验,这些试验仅仅是本发明的有限 实施方式的列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权利要求限制性的解释。
[0035] 1、田间诱捕器放置最佳间隔距离的选择
[0036]试验方法:诱捕器的诱芯使用小蠢二稀醇(诱芯浓度3.Omg/ml),进行诱捕器田间 放置最佳间隔距离的选择,小蠢虫诱捕器田间放置设6个间隔距离梯度,分别为10m、20m、 30m、40m、50m和100m,每个处理5个重复,诱捕器随机排列,每5天收集1次诱捕到的小蠢虫, 统计每个诱捕器中的诱虫数量。
[0037] 试验结果:表明了田间不同诱捕器密度诱捕到不同数量的小蠹虫。诱捕到的主要 为对粒材小蠹,橡胶材小蠹和循胸材小蠹三种小蠹虫,每诱捕器间隔控制30m、40m、50m和 l〇〇m时诱捕到的小蠹虫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诱捕器田间放置距离为10m和20m时,诱捕器内 小蠹虫数量显著低于放置超过30m的处理,诱捕器适宜放置间隔30m-40m的空间内。
[0038] 表1在不同浓度诱芯下的诱捕小蠹虫数量
[0039]
[0040]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土标准差,以下相同。
[00411 2、田间诱捕器诱芯浓度的选择
[0042]试验方法:诱捕器的诱芯使用小蠢二稀醇,对照使用酒精,进行诱捕器诱芯浓度的 选择试验,小蠢虫诱芯溶液和对照溶液均设8个浓度梯度,分别为4 . Omg/ml、3.5mg/ml、 3 · Omg/ml、2 · 5mg/ml、2 · Omg/ml、1 · 5mg/ml、1 · Omg/ml 和0 · 5mg/ml 溶液,每个处理 5个重复,田 间处理每隔30米随机放置一个诱捕器,随机排列,每5天收集1次诱捕到的小蠢虫,统计每个 诱捕器中的诱虫数量。
[0043]试验结果:表明了不同的诱芯浓度诱捕小蠹虫的数量,与2.5mg/ml的浓度的对比, 浓度低于2.5mg/ml的诱捕器中,诱捕到的小蠹虫数量显著低于于2.5mg/ml诱捕器诱捕到的 数量。当诱捕器内处理浓度超过3mg/ml,诱捕到的小蠹虫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对照诱 捕器的诱芯中加入乙醇,所有的乙醇浓度诱捕到的数量显著没有差异,除了3.5mg/ml以上 的处理。因此,小蠹虫诱芯的最佳诱捕浓度是3mg/ml。
[0044]表2在不同浓度诱芯下的诱捕小蠹虫数量
[0045]
[0046] 3、田间诱捕器放置方式的选择
[0047]试验方法:在田间使用不同的方法放置诱捕器,诱捕器的诱芯使用小蠢二稀醇,进 行诱捕器悬挂的选择试验,小蠢虫诱捕器悬挂方式按照三种放置,分别为卡箍固定在树上、 悬挂在两个树之间、放置在地面,每个处理5个重复,田间处理每隔30米随机放置一个诱捕 器,每5天收集1次诱捕到的小蠢虫,连续收集30天小蠹虫,统计每个诱捕器中的诱虫数量。
[0048] 试验结果:表明了不同的悬挂方式诱捕小蠹虫的数量,与树间悬挂和地面放置两 种方式对比,本发明的卡箍固定方式诱捕到的小蠹虫数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方式诱捕器诱 捕到的数量。树间悬挂的方式诱捕到的小蠹虫数量显著高于地面放置诱捕器。因此,小蠹虫 田间诱捕器最佳放置方法是卡箍固定方式。
[0049] 表3在不同浓度诱芯下的诱捕小蠹虫数量
【主权项】
1. 一种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的诱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提供一种热带地区防控 小蠹虫的诱捕器;以及2)使用所述诱捕器来诱捕热带地区防控小蠹虫,其中所述热带地区 防控小蠹虫的诱捕器包括: 顶盖(1); 所述顶盖(1)上设置有上卡箍(3),所述上卡箍(3)内置防滑橡胶圈(2),所述上卡箍(3) 一端连接所述诱捕器并且另一端连接树干(20); 螺栓(21)设置在所述树干(20)上以控制松紧度; 顶盖下部,由两块挡板(8)通过插缝拼装组合而成,并且插入到顶盖卡槽(4)内,所述挡 板(8)上设置挂孔(5),从所述挂孔(5)用细绳连接诱芯(7),所述挡板(8)上开一个方形的孔 洞(6),用于悬挂所述诱芯(7); 所述挡板(8)下部通过诱虫桶卡槽(9)插入到诱虫桶(10),所述诱虫桶(10)为圆桶加 V 型椎体结构,在所述V型椎体上部设置下卡箍(12),所述下卡箍(12)内置防滑橡胶圈(11), 所述下卡箍(12)由螺栓(13)控制松紧度,并且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树干(20),所述树干 (20)上设置树干卡箍(18)和橡胶圈(19); 下部诱虫桶由螺纹连接到集虫器(14),所述集虫器(14)内部侧壁粘贴双面胶(15),所 述集虫器(14)下部粘贴纱网(16),并在底部开孔(17),让雨水可以透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虫桶(10)顶部圆筒直径为21-41c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和所述诱虫桶(10)均由双卡 箍构成。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虫器(14)为圆筒状,直径为10-20cm,通过螺纹和所述诱虫桶(10)相连。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虫器(14)的纱网目数大于50目,底 部开孔的孔口小于或等于0.5mm。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所述诱捕器固定在所述树干(20)高度在于离 地面1米-1.5米的高度处。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所述两块挡板(8)高度介于30-50cm之间,宽 度在20-40cm之间。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所述顶盖(1)和所述诱虫桶(10)内部分别设 置所述顶盖卡槽(4)和所述诱虫桶卡槽(9)。
【文档编号】A01M1/10GK106035274SQ201610329256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8日
【发明人】卢辉, 陈青, 卢芙萍, 梁晓
【申请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