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0957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施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室集防虫灭菌、通风换气、降温排湿为一体的多功能通风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园艺植物保护地栽培亦称设施农业。他利用防寒、保温、增温、遮光、降湿、防雨等防护措施组建成大棚或温室,实现了北方地区反季栽培园艺植物的目的,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保护地在为园艺植物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小气候的同时,也为病虫害的越冬、繁衍、孳生与周年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保护地栽培的各类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园艺植物保护地栽培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土传病虫害,如根腐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等根部病害及根蛆、蝼蛄等地下害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土壤热力消毒灭菌装置加以有效控制。然而气流传播的病害虫一旦通过放风口进入温室大棚定植,就会迅速繁殖,并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目前,生产上只能靠大量和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其结果造成瓜果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近年来,有些地方推广使用通风口设防虫网、室内释放天敌和生防制剂,挂黄板诱杀、性诱剂诱杀、高温焖棚等方法对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蔬菜品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都因每项措施防治范围有限,多项措施并举又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防效并不显著等原因,也难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温室的防病虫装置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温室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严重发生,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用量过大过频,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品质下降等问题,提供一种集防虫灭菌、通风换气、降温排湿为一体的温室专用多功能通风换气装置,该装置操作简便、安全尚效、能够大副提尚设施蔬采生广效率和蔬采品质的。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实用新型的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由自然通风系统和强制通风系统组成。其中,自然通风系统包括温室山墙通风窗、地风管和天窗。所述的山墙通风窗是空气进入温室时的过滤通道,长方形筒状,横向埋置在温室山墙距地面1.0-1.2m高处。过滤通道的周边为通风壳体,在通风壳体内从外到内依次设有200目以上的滤虫网、无纺布滤层、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塑钢双层玻璃窗,在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塑钢双层玻璃窗之间的底部通风壳体处设有地风管采风口。所述的地风管为直径3-5cm的塑料圆管,它垂直埋设于山墙通风窗墙体内,垂直部分向下延伸至地面后再水平顺着山墙墙角和温室前沿继续延伸到温室前沿中部,在温室前沿每隔3-5m处设一出风口。所述的天窗为“七”字圆筒结构,埋置在温室后墙顶部,是自然通风时的排气道,天窗的垂直圆筒内设置一层无纺布滤层,筒口朝天处套一伞形防雨罩,防雨罩的底面安装一层200目以上的滤虫网,天窗内口开于温室后墙顶部,其水平圆筒桶内设置一层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为保持不通风时室内温度,天窗的内口设置一可活动的保暖盖。
[0006]强制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鼓风机和排风道,所述的进风口由山墙通风窗、地风管和天窗构成,鼓风机为三级变速鼓风机,排风道同天窗一样,也是“七”字圆筒结构埋置在温室后墙顶部,在排风道垂直圆筒内距外孔口 20-30cm处设置一无纺布滤层,外口处设有可活动的排风道外口保暖盖,在温室内排风道水平口处与鼓风机出风口密封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的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为节能性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两套通风装置,一般情况下启动自然通风系统完成温室的通风作业,一旦自然通风系统无法胜任温室通风任务时,启动强制通风系统完成。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在原有温室通风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在进风口和出风口增设的防病虫滤网装置,建成了集防虫灭菌、通风换气、降温、排湿等功能于一体的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该装置操作简便、安全高效、且生产成本低,操作使用方法简单,易于推广应用;(2)本实用新型为节省能源,设计了两套通风装置,一般情况下启动自然通风系统完成温室的通风作业,一旦自然通风系统无法胜任温室通风任务时,启动强制通风系统完成,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天窗既是自然通风系统的出风口,亦是强制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起到同一结构双重功能的作用;(3)本实用新型在所有通向温室的进出口通道内,对空气设计了三级过滤的装置,从而确保滤除空气中各种有害昆虫和病菌,确保进入温室的空气为洁净级水平,尤其采用了高科技新产品的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增加了空气的通透性,提高了阻隔病虫等生物的能力;(4)本装置可大幅度减少温室因病虫害防治产生的化学农药费用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园艺植物产品农药残留,提高园艺植物广品品质O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山墙通风窗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天窗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强制排风道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山墙通风窗,2、地风管,3、天窗,4、鼓风机,5、防雨罩,6、通风壳体,7、滤虫网,8、无纺布滤层,9、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10、塑钢双层玻璃窗,11、地风管采风口,12、保暖盖,13、排风道,14、排风道外口保暖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由自然通风系统和强制通风系统组成。所述的自然通风系统包括温室山墙通风窗1、地风管2和天窗3。所述的强制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鼓风机4和排风道13。所述的地风管2为直径3-5cm的塑料圆管,它垂直埋设于山墙通风窗I墙体内,垂直部分向下延伸至地面后再水平顺着山墙墙角和温室前沿继续延伸到温室前沿中部,在温室前沿每隔3-5m处设一出风口。
[0016]如图2所示,所述的山墙通风窗I为长方形筒状,横向埋置在温室山墙距地面1.0-1.2m高处。过滤通道的周边为通风壳体6,在通风壳体6内从外到内依次设有200目滤虫网7、无纺布滤层8、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9、塑钢双层玻璃窗10,在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9、塑钢双层玻璃窗10之间的底部通风壳体6处设有地风管采风口 11。
[0017]如图3所示,所述的天窗3为“七”字圆筒结构,埋置在温室后墙顶部,是自然通风时的排气道,天窗3的垂直圆筒内通过卡圈和卡环设置一层无纺布滤层8,筒口朝天处套一伞形防雨罩5,防雨罩5的底面通过卡圈安装一层200目以上的滤虫网7,天窗3内口开于温室后墙顶部,其水平圆筒桶内通过卡圈和卡环设置一层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9,为保持不通风时室内温度,天窗3的内口设置一可活动的保暖盖12。
[0018]如图4所示,强制通风系统的鼓风机为三级变速鼓风机4 ;强制通风系统的排风道13同天窗一样,也是“七”字形圆筒形埋置在温室后墙顶部,在排风道13竖起部分距外孔口 20-30cm的桶内通过卡圈和卡环设置一无纺布滤层8,外口处设有可活动的排风道外口保暖盖14 ;在温室内排风道13水平口处与鼓风机4出风口密封连接。
【主权项】
1.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自然通风系统和强制通风系统组成;所述的自然通风系统包括温室山墙通风窗(1)、地风管(2)和天窗(3);所述的山墙通风窗(I)为长方形筒状,横向埋置在温室山墙距地面1.0-1.2m高处,过滤通道的周边为通风壳体(6),在通风壳体(6)内从外到内依次设有滤虫网(7)、无纺布滤层(8)、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9)和塑钢双层玻璃窗(10),在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9)和塑钢双层玻璃窗(10)之间的底部通风壳体(6)处设有地风管采风口(11);所述的地风管⑵为直径3-5cm的塑料圆管,它垂直埋设于山墙通风窗(I)墙体内,垂直部分向下延伸至地面后再水平顺着山墙墙角和温室前沿继续延伸到温室前沿中部,在温室前沿每隔3-5m处设一出风口 ;所述的天窗(3)为“七”字圆筒结构,埋置在温室后墙顶部,其垂直圆筒内设置一层无纺布滤层(8),筒口朝天处套一伞形防雨罩(5),防雨罩(5)的底面安装一层滤虫网(7),其水平圆筒桶内设置一层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9);所述的强制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鼓风机⑷和排风道(13),所述的进风口由山墙通风窗(1)、地风管⑵和天窗(3)构成;所述的排风道(13)为“七”字圆筒结构埋置在温室后墙顶部,在排风道(13)垂直圆筒内距外孔口 20-30cm处设置一无纺布滤层(8),在温室内排风道(13)水平口处与鼓风机(4)出风口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窗(3)的内口设置一可活动的保暖盖(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防虫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风机(4)为三级变速鼓风机(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风道(13)的外口处设有可活动的排风道外口保暖盖(14)。
【专利摘要】一种温室防病虫通风换气装置由自然通风系统和强制通风系统组成。自然通风系统包括温室山墙通风窗、地风管和天窗。强制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鼓风机和排风道。所述的进风口由山墙通风窗、地风管和天窗构成。在所有装置通道内均设有滤虫网、无纺布滤层和驻极体静电空气过滤网滤层。本实用新型为节能性装置,表现在其设计了两套通风装置,一般情况下启动自然通风系统完成温室的通风作业,一旦自然通风系统无法胜任温室通风任务时,启动强制通风系统完成。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安全高效、且生产成本低,操作使用方法简单,可大幅度减少温室因病虫害防治产生的化学农药费用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园艺植物产品农药残留,提高园艺植物产品品质。
【IPC分类】A01G9-24
【公开号】CN204317162
【申请号】CN201420711887
【发明人】高俊明
【申请人】山西农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