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捕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0108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蝗虫捕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蝗虫捕灭器。
【背景技术】
[0002]蝗虫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害虫,它对红外辐射和性外激素比较敏感去,且蝗虫依靠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配。为了灭蝗每年全国安排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且灭蝗效果不佳。由于蝗虫能飞,因此采用现有的灭蝗方式往往会导致蝗虫满天飞,但真正杀死的蝗虫却很少,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灭蝗效果好、成本低的蝗虫捕灭器。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蝗虫捕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灭蝗箱(1)、防退斗⑶和布袋(10),其中灭蝗箱⑴内设有一层阻拦网(2),该阻拦网的四周与灭蝗箱
(I)内壁固定,且阻拦网网眼的孔径为1-3_;所述阻拦网(2)左侧的灭蝗箱下箱体内表面上竖直设有一组加热器(3)和固定套(4),其中加热器(3)和固定套(4)均呈前后并排设置,且加热器⑶位于固定套⑷右边,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⑶为3-12mm海个所述固定套(4)上插有一根毛刷(5),该毛刷上沾有性外激素,且灭蝗箱(I)的左箱口由可拆卸的隔热板(6)封闭;所述阻拦网(2)右旁的灭蝗箱(I)下箱壁上竖直开有一个蝗虫出口(Ia),该蝗虫出口的下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个蝗虫收集件(7),这个蝗虫收集件(7)位于灭蝗箱⑴下方;
[0005]所述防退斗(8)为塑料件,该防退斗水平装在所述灭蝗箱(I)内的右部,且防退斗
(8)通过支撑架(9)支撑在灭蝗箱(I)的下箱壁上;所述防退斗(8)为左小右大的斗状结构,其小口端的开口直径为2-3mm,并在小口端具有η条剪缝(8a),这些剪缝从防退斗(8)的小口端向其大口端设置,并将防退斗(8)左部剪成n+1个小防退出部;
[0006]所述布袋(10)右端开口的四周与灭蝗箱⑴右箱口的四周固定,该布袋左端的开口固套在所述防退斗(8)的大口端外面。
[0007]在上述结构中,本实用新型中加热器(3)发热时红外辐射很强烈,而毛刷上沾有性外激素,这样就能吸引对红外辐射和性外激素很敏感的蝗虫。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辐射和性外激素吸引蝗虫,这样就具有双保险作用,当红外辐射和性外激素都起作用时吸引能力更强,而红外辐射或性外激素失去作用时还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并且,沾性外激素的毛刷设在加热器(3)左边,两者之间的距离为3-12_,这样不仅便于将毛刷取下后重新沾性外激素,而且毛刷和加热器(3)左边之间的距离为3-12mm,这样就能防止性外激素挥发过快,从而延长重新沾性外激素的时间。
[0008]蝗虫从防退斗⑶处进入灭蝗箱(I)后并被阻拦网(2)拦住,最后从蝗虫出口(Ia)处进入蝗虫收集件(7)中,这样就将蝗虫收集起来,以便后续通过水淹、火烧或喷洒灭蝗药剂等方式将蝗虫杀死,灭蝗方便、高效,整个灭蝗过程基本不用人工干预,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通过这个装置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社会价值。
[0009]作为优选,所述η的数目为3-8,这样既能让蝗虫可以轻易地从防退斗(8)的小口端通过,又使防退斗(8)的小口端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蝗虫从防退斗(8)处退出灭蝗箱⑴。
[0010]作为优选,所述距离(D)为10mm,这样就不至于使性外激素挥发得太快,从而延长添加性外激素的时间。
[0011]在本案中,所述灭蝗箱⑴通过安装架(11)支撑在地面上。
[00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毛刷上的性外激素和加热器发热时红外辐射来吸引蝗虫,能可靠、有效地吸引蝗虫,蝗虫从防退斗处进入灭蝗箱内,并被阻拦网拦住,最后从蝗虫出口处进入蝗虫收集件中,这样就将蝗虫收集起来,以便后续将收集到的蝗虫全部杀死,灭蝗方便、高效,灭蝗成本低廉,整个灭蝗过程基本不用人工干预,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靠性好,通过这个装置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如图1所示,一种蝗虫捕灭器,主要由灭蝗箱1、阻拦网2、加热器3、固定套4、毛刷
5、隔热板6、蝗虫收集件7、防退斗8、支撑架9、布袋10和安装架11构成。其中,灭蝗箱I为白色透明箱体,该灭蝗箱I的左箱体和右箱体敞开,且灭蝗箱I水平设置,并通过安装架11支撑在地面上。
[0016]灭蝗箱I内设有一层阻拦网2,该阻拦网2的四周与灭蝗箱I内壁固定,且阻拦网网眼的孔径为1_3_,并可进一步优选为1.5、2、2.5_,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防止蝗虫穿过阻拦网2。并且,阻拦网2同时为电击网,即阻拦网2通电,这样就能将害虫击毙或击晕。所述阻拦网2左侧的灭蝗箱下箱体内表面上竖直设有一组加热器3和固定套4,其中加热器3和固定套4均呈前后并排设置,且加热器3位于固定套4右边,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D为3-12mm,并可进一步优选为4、6、8、10mm。每个固定套4上插有一根毛刷5,该毛刷5上沾有性外激素,且灭蝗箱I的左箱口由可拆卸的隔热板6封闭。所述阻拦网2右旁的灭蝗箱I下箱壁上竖直开有一个蝗虫出口 la,该蝗虫出口 Ia的下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个蝗虫收集件7,这个蝗虫收集件7位于灭蝗箱I下方。作为优选,蝗虫收集件7可以选择收集带或者收集瓶,若采用收集袋,则通过抱箍箍紧在蝗虫出口 Ia外面;若采用收集瓶,则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蝗虫出口 Ia外面。
[0017]如图1所示,所述防退斗8为塑料件,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生变形,该防退斗8水平装在所述灭蝗箱I内的右部,且防退斗8通过支撑架9支撑在灭蝗箱I的下箱壁上。所述防退斗8为左小右大的斗状结构,其小口端的开口直径为2-3_,并在小口端具有η条剪缝8a,这些剪缝从防退斗8的小口端向其大口端设置,并将防退斗8左部剪成n+1个小防退出部。在本案中,在本案中,上述η的数目为3-8个。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就能让蝗虫更轻易地进入灭蝗箱I内,同时也能可靠地防止蝗虫从防退斗8处退到灭蝗箱I外面,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好的单向进入功能。所述布袋10右端开口的四周与灭蝗箱I右箱口的四周固定,该布袋左端的开口固套在所述防退斗8的大口端外面。
[001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蝗虫捕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灭蝗箱(1)、防退斗(8)和布袋(10),其中灭蝗箱(I)内设有一层阻拦网(2),该阻拦网的四周与灭蝗箱(I)内壁固定,且阻拦网网眼的孔径为1-3_;所述阻拦网(2)左侧的灭蝗箱下箱体内表面上竖直设有一组加热器(3)和固定套(4),其中加热器(3)和固定套(4)均呈前后并排设置,且加热器(3)位于固定套(4)右边,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⑶为3-12mm;每个所述固定套(4)上插有一根毛刷(5),该毛刷上沾有性外激素,且灭蝗箱(I)的左箱口由可拆卸的隔热板(6)封闭;所述阻拦网(2)右旁的灭蝗箱(I)下箱壁上竖直开有一个蝗虫出口(Ia),该蝗虫出口的下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有一个蝗虫收集件(7),这个蝗虫收集件(7)位于灭蝗箱(I)下方; 所述防退斗(8)为塑料件,该防退斗水平装在所述灭蝗箱(I)内的右部,且防退斗(8)通过支撑架(9)支撑在灭蝗箱(I)的下箱壁上;所述防退斗(8)为左小右大的斗状结构,其小口端的开口直径为2-3_,并在小口端具有η条剪缝(8a),这些剪缝从防退斗(8)的小口端向其大口端设置,并将防退斗(8)左部剪成n+1个小防退出部; 所述布袋(10)右端开口的四周与灭蝗箱(I)右箱口的四周固定,该布袋左端的开口固套在所述防退斗(8)的大口端外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蝗虫捕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η的数目为3-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蝗虫捕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D)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蝗虫捕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蝗箱(I)通过安装架(11)支撑在地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蝗虫捕灭器,灭蝗箱内设有一层阻拦网;阻拦网左侧的灭蝗箱下箱体内表面上竖直设有一组加热器和固定套,其中加热器和固定套均呈前后并排设置,加热器位于固定套右边;每个固定套上插有一根毛刷,毛刷上沾有性外激素;阻拦网右旁的灭蝗箱下箱壁上竖直开有一个蝗虫出口,蝗虫出口下部固定有蝗虫收集件;布袋右端开口的四周与灭蝗箱右箱口的四周固定,布袋左端的开口固套在防退斗的大口端外面。本实用新型通过毛刷上的性外激素和加热器发热时红外辐射来吸引蝗虫,蝗虫最后从蝗虫出口处进入蝗虫收集件中,这样就将蝗虫收集起来,以便后续将收集到的蝗虫全部杀死,灭蝗方便、高效,灭蝗成本低廉,整个灭蝗过程基本不用人工干预。
【IPC分类】A01M13-00, A01M1-02
【公开号】CN204409319
【申请号】CN201420784350
【发明人】龚恒翔, 朱国军, 喻小华
【申请人】重庆利贞元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