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550727阅读:10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佛手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佛手的果实,主要产于我国广东、四川和浙江等地。其性味辛、苦、酸、温,用于治疗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脾满,食少呕吐等(见1高幼衡,黄海波,徐鸿华等.佛手化学成分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5)315-317.)。
目前,部分厂家将佛手制成佛手酒用于保健或观赏。佛手酒的制作基本上是通过95%的食用酒精浸渍后进行稀释或者直接用50%的酒精浸渍后而成的酒。由于佛手中的部分有功效的苦味成分也浸出来,导致佛手酒有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的苦涩味。柑类苦味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三萜系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为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等,另一类是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主要代表物为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等。
目前得到报道的脱苦去涩技术有代谢脱苦、屏蔽脱苦、吸附脱苦、酶法脱苦、固定化细胞脱苦、超临界CO2脱苦,膜分离脱苦、基因工程脱苦等。
代谢脱苦技术是在未采摘果实前对果实进行处理,使其苦味成分中的柠檬苦素含量降低,但对柚皮苷的影响不大。其缺点是不适用于套瓶技术的佛手酒处理。吸附脱苦是利用活性炭或醋酸纤维、交联苯乙烯树脂等其它吸附剂将苦味成分吸附后过滤除去,其缺点是脱除苦味的同时,许多功效成分也被去除,而且有的吸附剂还会产生其它的味道。酶法脱苦主要针对的是佛手中产生苦味的两类化合物一类是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的苦味成分是柚苷;另一类苦味成分是类柠檬素,主要的苦味成分为柠碱。柚苷可以被柚苷酶降解,柚苷经过柚苷酶作用分解为水溶性的橙皮素-7-葡萄糖苷,在黄酮类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桔皮素。由于柚苷酶的最适温度为48℃,最适PH为5左右。柠碱难溶于水,但苦味阈值低,含量很低就具有较强的苦味,其最适PH值也呈酸性。因此,采用酶法脱苦去涩需要控制温度和PH,不仅增加操作工序,而且改变了佛手酒原有的风味和口感。超临界CO2脱苦要求特殊的设备和操作技术,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膜分离和基因工程等去苦技术没有发展成熟。因此,理想的去苦技术是能够在保持原有风味、口感和功效的基础上将苦味涩味屏蔽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
它是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200~500毫升浓度为35~65%的食用酒浸泡4~6天后,倒出食用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酒浸渍液加入0.25~1.5克食品级的β-环糊精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灭菌封口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1)功效成分保留完全 佛手酒中的苦味成分也是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该方法使其苦味掩盖掉而苦味成分仍然存在于酒中发挥功效;2)口感好 利用β-环糊精大孔结构将苦味成分包埋于其分子中,将苦味和涩味被屏蔽掉,清香味仍然存在;3)感官好 溶液澄清透明,无悬浮物存在,呈诱人的浅黄色,观赏价值高;4)效果佳 对哮喘和支气管炎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消化不良和胸腹胀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5)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β-环糊精和聚乙二醇都是价格低廉易得的原料,整个操作过程就增加了一个搅拌的过程,操作方法简单,所用原料价格低廉,易于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操作。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利用β-环糊精的特殊的分子洞结构和聚乙二醇6000的助溶作用,将苦味和涩味成分包合起来形成一种“超微囊”的分子包合物,起到缓释和掩盖不良气味,减轻苦味成分对苦味受体的刺激的作用。
实施例1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200毫升浓度为50%的降度白酒浸泡4天后,倒出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黄酒浸渍液加入0.25食品级(含量≥98%)的β-环糊精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灭菌封口即可。
实施例2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200毫升浓度为50%的降度白酒浸泡4天后,倒出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降度白酒浸渍液加入1.5克食品级的β-环糊精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灭菌封口即可。
实施例3
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500毫升浓度为35%的低度白酒浸泡6天后,倒出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低度白酒浸渍液加入0.75克食品级的β-环糊精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灭菌封口即可。
实施例4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500毫升浓度为35%的低度白酒浸泡6天后,倒出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低度白酒浸渍液加入1.5克食品级的β-环糊精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灭菌封口即可。
实施例5将加入3.0g食品级的羟丙基β-环糊精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的65%的高度白酒搅拌澄清后,按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200毫升制备酒浸泡,紫外灭菌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200~500毫升浓度为35~65%的食用酒浸泡4~6天后,倒出食用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食用酒浸渍液加入0.25~1.5克食品级的β-环糊精或β-环糊精的系列衍生物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紫外灭菌封口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食用酒为浓度在35~65%的白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β-环糊精的系列衍生物为羟丙基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苦去涩佛手酒的制备方法。它是每100克清洗后的佛手加入200~500毫升浓度为35~65%的食用酒浸泡4~6天后,倒出酒浸渍液,然后再按每100毫升酒浸渍液加入0.25~3.0克食品级的β-环糊精或β-环糊精的系列衍生物和0.05克聚乙二醇6000,搅拌澄清后,倒回原来的浸渍瓶,紫外灭菌封口即可。本发明的优点1)功效成分保留完全;2)口感好利用β-环糊精大孔结构将苦味成分包埋,将苦味和涩味被屏蔽掉,清香味仍然存在;3)感官好溶液澄清透明,无悬浮物存在,呈诱人的浅黄色,观赏价值高;4)效果佳对哮喘和支气管炎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消化不良和胸腹胀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5)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C12G3/04GK1635095SQ20041006700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0日
发明者吕秀阳, 李英华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