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01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β-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β -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Hypothemycin的新用途,具体来说涉及其在有害螺类防治方面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统称,在海水、淡水和陆地上广泛分布,种类繁多,其中许多螺类可供人们食用、用作饲料或饵料,但也有许多螺类是多种人类或牲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容易过量繁殖导致生态灾害,例如钉螺和福寿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恰乐村肺吸虫和福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两亿人感染了血吸虫病,其中1.2亿人表现出发病症状,还有6亿人面临感染该病的危险。我国目前有钉螺面积 30多亿m2,易感环境的钉螺面积接近9亿m2,其中华中地区是钉螺分布和血吸虫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人体对血吸虫病不能有效产生免疫,即使重复感染过的人也不能产生抗体, 所以尽管目前对于血吸虫病的治疗已有不少疗效显著的药物,而且在早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但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仍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并往往产生后遗症。因此从源头上控制和消灭钉螺才是防治血吸虫病最理想的措施。对于钉螺的现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水淹土埋等物理防治、药物防治和利用动物捕食的生物防治等。即使采取大规模的物理防治过程中, 药物也多同时应用来联合防治,因此药物防治一直是钉螺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钉螺防治的药物主要有五氯酚钠、氯硝柳胺、溴乙酰胺和烟酰苯胺。五氯酚钠杀螺效果好,价格低,但由于对人畜和水生动植物有严重危害,环境污染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禁止使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粉剂,对皮肤刺激小,对人、畜毒性低,但对鱼及水生生物毒性大。溴乙酰胺和烟酰苯胺具有杀螺作用强,易溶于水,使用方便等特点,对鱼类低毒,适用于养鱼水域及湖沼地区灭螺,但使用过程中对人皮肤有强烈刺激,可引起皮炎。福寿螺,学名为大瓶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80年代初我省各地先后引进饲养,以供食用。但由于人们对该螺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性缺乏认识,加上管理不善,目前在一些地区迅速扩散蔓延,形成了极难控制的优势种群。福寿螺的危害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危害农作物,主要危害水稻、蔬菜、茨实、慈菇、紫云英和甘薯等作物;二是破坏生态平衡,福寿螺能迅速改变栖息地生物环境的面貌,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种群的快速崩溃,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三是传播有害病原,福寿螺还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嗜红细胞脑膜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福寿螺的防治也主要分为人工物理防治、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方式。其中人工防治主要是指通过人工捕螺摘卵,以及整治沟渠,破坏福寿螺的栖息或越冬场所,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养鸭来啄食幼螺。而当福寿螺大量出现时,就应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其中最广泛使用的化学药物是对鱼及水生生物毒性大的氯硝柳胺。Hypothemycin是β -间二羟基苯甲酸大环内酯衍生物,其结构由以下式(1)表示
权利要求
1.以下式(1)表示的化合物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以下式(1)表示的Hypothemycin在有害螺类防治中的应用。通过室内浸泡杀螺药物活性评价试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螺活性,其中在10mg/L的浓度下用药72h,在对钉螺的灭杀率可达90%以上,对福寿螺的灭杀率可达100%。
文档编号C12R1/79GK102273456SQ20111020737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吴萍, 徐良雄, 游晓莹, 薛璟花, 魏孝义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