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细胞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或生物学研究领域使用的细胞培养皿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广泛使用。通常,使用细胞培养皿盛装液体培养基,细胞在液体中贴壁生长或悬浮生长。常用的细胞培养皿依底部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平底和圆底(U型和V型);培养孔的孔数有6、12、24、48、96、384、1536孔等;根据材质的不同有Terasaki板和普通细胞培养板。具体选择时根据培养细胞的类型、所需培养体积及不同的实验目的而定。如图1所示。但是,这些细胞培养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各培养孔之间绝对分隔,不允许不同培养孔间细胞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常规细胞培养中用培养孔与培养孔间绝对分隔的培养皿, 建立用于细胞间信息相互沟通和作用研究用细胞培养皿,为研究细胞间信息转导机制和信号分子筛查提供研究工具。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细胞培养皿,包括若干培养孔,其特征在于一组需要交流的培养孔之间设置有交流区,各培养孔和交流区之间设置交流板,所述的交流板上开有交流孔。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交流区设置有可驱动其内液体流动的动力来源。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所述的动力来源为可驱动交流区内液体流动的气体来源。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所述的动力来源为搅拌结构。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交流板与培养孔的孔壁设置为一体。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交流板与培养孔的孔壁插接式连接。本发明所述的细胞培养皿除具有常规细胞培养皿的真核细胞体外培养功能外,还能用于不同细胞体外的联合培养。这种不同细胞的体外联合培养可用于细胞与细胞间信号分子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可用于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作用效果和机制研究,也可用于特定肿瘤细胞对某一机体正常组织的侵袭性研究等。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拓展了细胞培养的研究领域,创造了不同真核细胞体外联合培养的研究方法,是进行体内细胞水平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
图1为现有常用的细胞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为6培养孔培养皿。图2为本发明交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培养孔的各种形状示意图。图5为使用本发明所述培养皿培养的VEC-304细胞形态。图6为使用本发明所述培养皿培养VEC-304细胞和Hela细胞的分孔情况。图7为试验例2的试验结果图。图中1-培养孔,2-孔壁,3-交流区,4-交流板,5-交流孔,6_动力来源。
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 而不是对其做任何限制。细胞培养皿,包括若干培养孔,一组培养孔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一组需要交流的培养孔1,各培养孔1的中心位于同一圆周设置,培养孔1之间设置有交流区3,各培养孔1 和交流区3之间设置交流板4,所述的交流板4上开有交流孔5,交流孔5允许不同培养孔间的液体包含其成分(如蛋白质分子等信息分子)互相流动。交流区3设置有可驱动其内液体流动的动力来源6。动力来源为可驱动交流区内液体流动的气体来源。动力来源也可为机械式搅拌结构。动力来源也可以是微型泵。交流板4与培养孔的孔壁2可以设置为一体。各个交流板上的交流孔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交流板4与培养孔的孔壁2也可以插接式连接,不同孔径信息孔的交流板可以更换。所述的一组互相交流的培养孔可以配套若干组交流板,配套各组交流板的孔径各不相同。每组交流板中的各个交流板上的交流孔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培养皿设置培养皿盖装置,也可以不设置。培养皿和/或交流板,其材质可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硅系聚合物或聚烯烃。培养皿的培养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半椭圆形。试验例1
本发明所述的细胞培养皿可用于培养单一细胞,如VEC-304细胞。参考文献[Osses N, Pearson JD, Yudilevich DL, et al. Hypoxanthine enters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ECV 304) via the nitrobenzylthioinosine-ins ensitive equilib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J]. Biochem J. 1996, 317 (Pt 3): 843-848]的方法,将VEC-304细胞接种于本发明所述细胞培养皿,置37°C、5%0)2孵箱培养。 培养基为RPMI-1640,含10%的小牛血清、谷氨酰胺0. 72 g/L、H印es 2. 38g/L、100KU/L的青霉素、100mg/L的链霉素。用0. 05%的胰酶和0. 02%的EDTA消化吹打后传代,每周传代2_3 次,传代前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在正常培养条件下,VEC-304细胞呈典型的梭形排列,大小均勻,无明显的方向性。 新传代培养的VEC-304细胞表面光滑,突起少见;隔日传代前可见VEC-304细胞表面有突起,如图5所示。图5中,A为正常VEC-304细胞(100X),B为正常VEC-304细胞(400X)。 说明细胞VEC-304生长正常。试验例2
本发明所述的培养皿可用于观察同一干预因素(如Kringle5蛋白)对两种细胞(如 VEC-304细胞和Hela细胞)的作用效果的差异。
4
参考文献[Osses N, Pearson JD, Yudilevich DL, et al. Hypoxanthine enters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ECV 304) via the nitrobenzylthioinosine-ins ensitive equilib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J]. Biochem J. 1996, 317 (Pt 3): 843-848]的方法,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对VEC-304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调整细胞浓度为107/ml。用同样的方法,体外培养Hela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也为106/mL。取上述两种细胞分别接种于如图6所示的细胞培养皿中,交流板为无孔交流板, 3mL/孔,同时动力来源关闭,置37°C、5%ω2孵箱培养24h后,将无孔交流板换为交流孔可通过分子量为20kD蛋白的交流板(该孔径可使Kringle5蛋白自由通过),使用含洲小牛血清、 50 μ mol/L Kringle5蛋白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干预培养Mh,同时动力来源驱动细胞培养液以0. 2mL/s的速度流动。分别取3X106个干预后的VEC-304细胞和Hela细胞,参考文献[夏飞,刘胜武, 魏雅稚,等.在细胞凋亡检测中DNA提取方法的优化[J].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医学版), 2004,20 (2):40-42]的方法做如下同步处理。分别重悬于5ml 70%乙醇,于_20°C固定5h 后,IOOOg离心5min,随后0.5ml PBS重悬细胞,同法离心弃上清。向细胞沉淀中加入40 μ 1 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ΡΗ7. 8)混勻,间歇摇动,置室温至少30min。随后,1500g离心5min, 将上清移入到新的Eppendorf管中,真空离心浓缩30min。向离心得到的抽提液上清液中加入Iml异丙醇,轻微振荡混勻,12000g低温离心20min,弃上清。随后,加入70%乙醇漂洗DNA沉淀,12000g低温离心lOmin。向得到的沉淀中按前所述步骤分别加入3 μ 1 0. 25% (ν/ν)ΝΡ40和3μ IRNaseA溶液(lmg/ml),混勻,37°C保温30min。最后,加入3μ 1蛋白酶 K溶液(lmg/ml),37°C保温30min。电泳时,加5μ 1上样缓冲液,3v/cm恒压,1 %琼脂糖凝胶电泳2. ^!。紫外灯下观察结果。琼脂糖电泳结果可见Kringle5对VEC-304细胞有显著的致凋亡作用,形成了显著的DNA Ladder,且初步结果显示Kringle5的致凋亡作用有剂量依赖性,随着Kringle5蛋白的浓度增加对VEC-304细胞DNA的断裂作用逐渐增强,如图7的c和d泳道;而Kringle5 蛋白对Hela细胞却无直接的致凋亡作用,如图7的a和b泳道。说明Kringle5的抑制肿瘤组织增殖作用不是通过对瘤细胞的直接作用实现的,而是通过促进血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导致的瘤组织营养和血供不足、代谢物堆积实现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细胞培养皿,包括若干培养孔(1 ),其特征在于一组需要交流的培养孔(1)之间设置有交流区(3),各培养孔(1)和交流区(3)之间设置交流板(5),所述的交流板(5)上开有交流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皿,其特征在于交流区(3)设置有可驱动其内液体流动的动力来源(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来源(6)为可驱动交流区内液体流动的气体来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来源(6)为搅拌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细胞培养皿,其特征在于交流板(5)与培养孔的孔壁(2)设置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细胞培养皿,其特征在于交流板(5)与培养孔的孔壁(2)插接式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医学或生物学研究领域使用的细胞培养皿的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常规细胞培养中用培养孔与培养孔间绝对分隔的培养皿,建立用于细胞间信息相互沟通和作用研究用细胞培养皿,为研究细胞间信息转导机制和信号分子筛查提供研究工具,细胞培养皿,包括若干培养孔,一组需要交流的培养孔之间设置有交流区,各培养孔和交流区之间设置交流板,所述的交流板上开有交流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拓展了细胞培养的研究领域,创造了不同真核细胞体外联合培养的研究方法,是进行体内细胞水平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
文档编号C12M1/22GK102329726SQ201110256818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日
发明者史培荣, 牛勃, 王晓霞, 解军, 陈显久 申请人:山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