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

文档序号:609970阅读:3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科技领域,尤其是一种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李为蔷薇科(Rosceae)李属(Prunus L)植物,李果营养丰富,香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是夏季主要的时令水果之一。但是由于李子鲜果成熟期比较集中,大部份品种留树保鲜时间及自然存放时间短,一般品种果实到达硬熟期后,5天左右必须完成采摘销售,常温下存放3到5天即软化腐烂变质,一些优良地方特色品种,品质较好,但耐贮运性能较差,头天傍晚采摘的果实,长途运输一天就全部褐变软化。目前李子的主要贮藏技术有1、化学贮藏保鲜,利用化学药剂如氯化钙(CaCl2)、I 一甲基环丙烯(C4H8)、一氧化氮(NO)、高锰酸钾(KMnO4)和多菌灵(C9H9N3O2)等,通过吸 附、浸泡、熏蒸等处理措施,抑制或杀死微生物、阻碍乙烯合成、降低呼吸速率,达到贮藏保鲜的效果;2、物理贮藏,通过温控、气调、减压,如热激处理、冷冲击、冰窖、冷库、变温、气调和减压等技术措施,减弱李果的呼吸强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缓李果代谢和腐败速度,从而达到贮藏保鲜效果;3、生物保鲜,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生物天然提取物,如亚精胺(Spermidine)、腐胺(Putrescine)、壳聚糖(Chitosan)、魔芋精粉(Konjacflour)及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提取液 + 金竹叶(Phyllostachys sulphurea)提取液等和遗传基因技术,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减缓乙烯合成和呼吸速度,降低果实采后腐烂损失,从而达到贮藏保鲜的目的。但是,以上技术无论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目前都是建立在低温辅助的基础上,目前尚无李子常温贮藏保鲜的可操作利用技术。因此,现有技术是建立在低温辅助条件的基础上,生产、运输、销售都必须配备冷链设施,这在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应用难度较大。而且现有的化学、生物贮藏技术均需采用浸泡、熏蒸等措施来实现,而鲜李属于带皮食用的新鲜水果,这些措施会增加其机械损伤和破坏果实表面果粉和表皮结构,加速果实腐烂,降低李果商品价值。现代人消费都追求原生态、崇尚自然,作为带皮食用的鲜食水果,应用化学药剂及生物制剂熏蒸或浸泡过后,容易对果品产生二次污染,消费者将不放心食用。同时,现有技术措施较复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初级生产者,技术难于撑握、成本较高,费工费时。国内大部份李子产区贮藏、运输条件较差,冷库及冷藏运输不配套,给李果生产者和销售商造成极大的困扰和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它能在常温下延长李子鲜果的保存时间,且不依赖设备,操作简便,容易实施,也不会对果品造成二次污染,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在李子的硬熟期,果实为八成熟的时候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为阴天或晴天的早晨露水干后到上午10点半左右高温以前或下午4点半气温下降以后到黄昏结露水之前;用盛装15kg采收容器盛装果实,运到阴凉通风的室内;将果实倒入与包装盒对应规格的李果专用保鲜袋内,在袋内放入一张清洁的白纸,在白纸上面放一袋李果专用保鲜剂,使有网面的一面朝上,封好袋口,放入包装箱存放。红色品种的李子在果实着色面积为全果的一半时为硬熟期;黄色品种的李子在果皮由绿转绿白色时为硬熟期。李子的果实采收必须适时,采收过早,风味不佳,过于成熟的,果实已变软,不耐贮藏。用于贮藏的李子应在硬熟期,果实八成熟的时候采收。采收容器不宜过大,装15kg左右为宜,容器过大,容易造成果实间的挤压,降低李果贮运性能。采收容器上大下小,在采收容器的上口留出20cm宽的撮箕形倾倒口,并在采收容器内衬新鲜干净树叶或青草,以避免采收容器擦伤果皮。采收李子的果实时,按照品种分级标准分级采收、分开装运,并去除表面有病斑、虫斑、有机械损伤及裂果的果实。以提高李果贮运性能。
采收人员须事先剪平指甲,戴手套采摘,轻拿轻放,不可高空抛丢,以免指甲刮伤果皮和碰伤果实,造成机械损伤,降低李果贮运性能。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选择了一批试验果来进行试验。试验果选择在5月28日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购买从云南批发到贵州省贵阳市的一批八成熟的酥李;另选同批酥李,以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果;试验期间室内空气湿度为55 60%,气温为19 22°C,实验果在采收时的硬度为12. 8,存放第四天,试验果的硬度为10. 1,而对照果的硬度仅为7. 58 ;存放第6天,试验果的硬度为6. 53,风味口感仍然较好,而对照果已全部软化,呈水浸状,硬度只有2. 98,不能食用;存放第12天,试验果硬度仍为5. 32,风味仍然较好,存放第15天硬度为4. 12,存放第18天果实硬度3. 25,仍具有一定食用价值。试验证明,采用本发明对李子的果实进行保鲜存放,明显降低了其软化速度,延长了存放时间,试验处理比对照延长保鲜期12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选择合理的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及存放方法,以有效延长李子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缓解了生产者及销售者在李果暂时存放易腐烂变质的问题,且突破了李子贮藏必须依懒低温的问题,操作简便,技术简单,不对果品造成二次污染,由于不需要依赖冷链设施,因此其应用范围广。本发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采集黄色品种的酥李,在李子的硬熟期,黄色品种的李子在果皮由绿转绿白色时为硬熟期,果实为八成熟的时候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为晴天的早晨露水干后到中午10点半高温以前;在采收时,按照品种分级标准分级采收、分开装运,并去除表面有病虫斑、有机械损伤及裂果的果实;将采收的果实放入盛装15kg左右的采收容器中,采收容器上大下小,在采收容器的上口留出20cm宽的撮箕形倾倒口,并在采收容器内衬新鲜干净树叶或青草,以避免采收容器擦伤果皮;将采收的果实运到阴凉通风的室内,将果实倒入与包装盒对应规格的李果专用保鲜袋内,在袋内放入一张清洁的白纸,在白纸上面放一袋李果专用保鲜剂,使有网面的一面朝上,封好袋口,放入包装箱存放。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李子的硬熟期,果实为八成熟的时候进行采收,采收时间为阴天或晴天的早晨露水干后到上午10点半以前或下午4点半以后到黄昏结露水之前;用盛装15kg采收容器盛装果实,运到阴凉通风的室内;将果实倒入与包装盒对应规格的李果专用保鲜袋内,在袋内放入一张清洁的白纸,在白纸上面放一袋李果专用保鲜剂,使有网面的一面朝上,封好袋口,放入包装箱存放。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红色品种的李子在果实着色面积为全果的一半时为硬熟期;黄色品种的李子在果皮由绿转绿白色时为硬熟期。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收容器上大下小,在采收容器的上口留出20cm宽的撮箕形倾倒口,并在采收容器内衬新鲜干净树叶或青草,以避免采收容器擦伤果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收李子的果实时,按照品种分级标准分级采收、分开装运,并去除表面有病虫斑、有机械损伤及裂果的果实。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李果常温保鲜存放时间的方法,在李子硬熟期采收,采收时间为阴天或晴天的早晨露水干后到上午10点半以前或下午4点半以后到黄昏结露水之前;将无病虫、无机械损伤、无裂果的果实倒入与包装盒对应规格的李果专用保鲜袋内,在袋内放入李果专用保鲜剂,封好袋口,放入包装箱存放。本发明选择专用保鲜袋、保鲜剂、采用合理的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及存放方法,以有效延长李子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缓解了生产者及销售者在李果暂时存放易腐烂变质的问题,且突破了李子贮藏必须依懒低温的问题,操作简便,技术简单,不对果品造成二次污染,由于不需要依赖冷链设施,因此其应用范围广。
文档编号A23B7/153GK102845511SQ20121038814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5日
发明者韦茜, 彭玉基, 吴亚维, 郑伟, 张 荣, 杨飞, 王宁, 周小珍, 周武, 贾娟花, 金吉芬, 刘朝英 申请人: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