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烧烤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127阅读:1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烧烤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立式烧烤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烤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烧烤炉。
背景技术
烧烤炉是一种烧烤设备,可以用来做羊肉串、烤肉等。几乎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的烧烤店,烧烤摊都用的设备,百年来各种新型烧烤炉发展趋于便捷环保,闲暇时带上三五好友,将烧烤炉带上小车到野外,一边聊天,一边畅饮,一边享受烧烤的乐趣,减轻了平上班的辛苦之余,又为都市生活的新增亮点,是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新产品。烧烤炉一般分为三种,碳烤炉、燃气烤炉和电烤炉,其中燃气烤炉和电烤炉以无油烟、对产品无污染而备受欢迎,而碳烤炉会产生烟尘,且没有顾客时也要生炉,且炉温升得 比较慢,又不易控制,因此,碳烤炉的应用相对有限;此外,虽然燃气烧烤炉相对碳烤炉具有较明显优势,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燃气烧烤炉的燃烧器为水平放置,食物在其上方烧烤,需要不停地将翻转食物,同时,炉边与炉间的温度不一致,食物烤串的两端熟而中间生,由此,现有技术中的燃气烧烤炉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炉体温度均匀,温度易于控制,节能环保的立式烧烤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立式烧烤炉,它包括一用于固定于地面上的脚架;—炉体外壳,所述炉体外壳的上端及下端为敞口,所述炉体外壳固设于所述脚架上;一可固定不同种类食物的多个烧烤架,所述炉体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烧烤架的固定组件;一对燃烧器,包括两个燃烧器,每个燃烧器具有一烘烤面,所述两燃烧器竖直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内相对的位置,两相对的烘烤面之间设有可容纳烧烤架的烧烤腔。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阐述还包括一用于收集食物烧烤溢流出的油液的收集盒,所述收集盒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下端的敞口处。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炉体外壳上端敞口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固定件。所述炉体外壳的外壁开设有一竖向的条形缺口槽。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炉体外壳中部。所述炉体外壳的上端敞口处设有炉盖。所述燃烧器下部设有用于控制燃气通入量的燃气阀。所述炉体外壳为数个瓦片围成的瓦罐状结构。[0018]所述炉体外壳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燃烧器为远红外燃烧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烧烤炉中的两燃烧器为竖直放置,因此,在烧烤时直接将烧烤架竖直放置于烧烤腔内(即两燃烧器之间),即可实现两面同时烘烤,避免了传统烧烤炉需要不断翻转食物的烧烤方式;其二、烘烤在接近封闭的烘烤腔内进行,使得炉体外壳的内部温度恒定,达到快速烘烤的效果;其三、温度高低可控,直接调节燃气阀即可控制烧烤温度,调控速度快,避免了传统碳烤炉生炉慢、升温慢等缺陷;其四、燃烧充分,无烟尘,节能环保,同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I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烧烤架结构示意图I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烧烤架结构示意图2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烧烤架结构示意图3 ;图中脚架I ;炉体外壳2 ;条形缺口槽201 ;燃烧器3a(3b、3c、3d);固定件4a(4b、4c、4d);收集盒5 ;承载部6 ;烧烤架7a (7b、7c、7d);燃气阀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参照图I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立式烧烤炉,它包括一用于固定于地面上的脚架1,一炉体外壳2,一可固定不同种类食物的多个烧烤架7a、7b及一对燃烧器;所述炉体外壳2的上端及下端为敞口,所述炉体外壳2固设于所述脚架I上;所述炉体外壳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烧烤架7a、7b的固定组件;所述一对燃烧器包括两个燃烧器3a、3b,每个燃烧器3a、3b具有一烘烤面,所述两燃烧器3a、3b竖直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2内相对的位置,即两烘烤面与水平面垂直或基本垂直,两相对的烘烤面之间设有可容纳烧烤架7a、7b的烧烤腔。较佳的,所述燃烧器3a、3b为远红外燃烧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脚架I可为为任意可固定炉体外壳2的结构,本实施例中,脚架I包括承载部6及固定于承载部6上的四个落地脚。参照图5、图6所示,烧烤架7a、7b可以是各种不同结构,以适应烧烤不同食物的要求,图5为适用于烧烤串类食物的烧烤架,例如羊肉串等,该烧烤架7a包括挂架71a及连接于挂架71a —端的手柄72a,串类食物挂设于71a上。图6为适用烧烤较大食物的烧烤架,例如烤全鱼等,该烧烤架7b包括夹体71b及连接于夹体71b —端的手柄72b,全鱼等食物夹在夹体71b内;可以理解的是,各类烧烤架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可以是各种其他结构的烧烤架结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用于收集食物烧烤溢流出的油液的收集盒5,所述收集盒5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2下端的敞口处,随着食物的烧烤,食物上的油液滴落至所述收集盒5内。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炉体外壳2上端敞口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固定件4a、4b,使用中,烧烤架7a、7b的手柄72a、72b两端放置于对应的两个固定件4a、4b上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烧烤炉根据具体需要设计其大小,根据其大小的不同,其结构稍有不同,参照图3所示,该烧烤炉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由于其体积设计较大(体积为实施例一的两倍),为了便于竖直放置烧烤架7d,在炉体外壳2上纵向开设有一条形缺口槽201,而用于固定烧烤架7d的固定组件设置于炉体外壳2的中部,其中一固定件4d固定于炉体外壳2中部条形缺口槽201位置,另一固定件4c固定于炉体外壳2内部与条形缺口槽201上的固定件4d对应位置,此种结构的烧烤炉,可采用图7中所示的烧烤架7d,烧烤架7d由架体71d及转轴72d,转轴72d固定连接于架体71d中间位置,烧烤架7d的转轴的两端可架设于两个固定件4c、4d上。此外,所述炉体外壳2的上端敞口处设有炉盖(未示出),在烧烤时,可将炉盖盖合在炉体外壳2上端敞口上,以使炉体外壳2封闭保温。所述燃烧器3a、3b下部设有用于控 制燃气通入量的燃气阀8,通过调节燃气阀8至控制烧烤温度。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炉体外壳2为数个瓦片围成的瓦罐状结构,也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实施例二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立式烧烤炉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燃烧器3c、3d直接与收集盒5固定形成一体式结构,再在收集盒5上设置四个支脚,以收集盒5作为燃烧器3c、3d的固定部分。此外,收集盒5的两侧面上分别固定一烧烤架7c,由此,可将食物直接架设于两烧烤架7c上,通过调节燃气阀8控制烧烤温度,以便于烧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烧烤炉中的两燃烧器3a、3b为竖直放置,因此,在烧烤时直接将烧烤架竖直放置于烧烤腔内(即两燃烧器3a、3b之间),即可实现两面同时烘烤,避免了传统烧烤炉需要不断翻转食物的烧烤方式;其次、烘烤在接近封闭的烘烤腔内进行,使得炉体外壳2的内部温度恒定,达到快速烘烤的效果;再次、温度高低可控,直接调节燃气阀8即可控制烧烤温度,调控速度快,避免了传统碳烤炉生炉慢、升温慢等缺陷;此外、燃烧充分,无烟尘,节能环保,同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用于固定于地面上的脚架; 一炉体外壳,所述炉体外壳的上端及下端为敞口,所述炉体外壳固设于所述脚架上; 一可固定不同种类食物的多个烧烤架,所述炉体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烧烤架的固定组件; 一对燃烧器,包括两个燃烧器,每个燃烧器具有一烘烤面,所述两燃烧器竖直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内相对的位置,两相对的烘烤面之间设有可容纳烧烤架的烧烤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于收集食物烧烤溢流出的油液的收集盒,所述收集盒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下端的敞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炉体外壳上端敞口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固定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壳的外壁开设有一竖向的条形缺口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炉体外壳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壳的上端敞口处设有炉盖。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下部设有用于控制燃气通入量的燃气阀。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壳为数个瓦片围成的瓦罐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壳为金属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烧烤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为远红外燃烧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烧烤炉,它包括一用于固定于地面上的脚架;一炉体外壳,所述炉体外壳的上端及下端为敞口,所述炉体外壳固设于所述脚架上;一可固定不同种类食物的多个烧烤架,所述炉体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烧烤架的固定组件;一对燃烧器,包括两个燃烧器,每个燃烧器具有一烘烤面,所述两燃烧器竖直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内相对的位置,两相对的烘烤面之间设有可容纳烧烤架的烧烤腔。其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烧烤炉可实现两面同时烘烤,且炉体外壳的内部温度恒定;其二、温度高低可控,直接调节燃气阀即可控制烧烤温度;其三、燃烧充分,无烟尘,节能环保,同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文档编号A21B1/28GK202697571SQ2012203351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1日
发明者杨东日 申请人:杨东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