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402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压茶。
背景技术
千两茶被称为是世界茶王,是安化黑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由于特殊的加工工艺和漫长的再发酵过程,使产品的色、香、味得到了升华,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但由于体积庞大,在加工过程中如果再发酵温度、湿度控制不好,在再发酵过程中容易出现烧心现象,一旦烧心千两茶就变得象朽木一样,不能饮用,有的整批茶都要报废。现有技术都是通过严格控制千两茶采制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季节来防止烧心,由于影响千两茶发酵温度、湿度的因素很多,如汽蒸的温度、时间、水气含量、茶叶本身的含水率、环境温湿度、晒茶季节与方式等等,加之千两茶在晒制过程中里面的发酵情况又看不到摸不着,只能凭经验,现在尽管千两茶制做技术有了提高,但烧心现象还是无法避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设有竹蔑外壳,在竹蔑外壳内设有寥叶棕片层,在寥叶棕片层内设有茶体,其特殊之处在于在茶体的中间顺中心线设有通气孔。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设有竹蔑外壳,在竹蔑外壳内设有寥叶棕片层,在寥叶棕片层内设有茶体,其特殊之处在于在千两茶的中间顺长度方向设有降湿降热杆或降热杆。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能降低千两茶中心部位的湿度和发酵产生的温度,从而达到避免烧心的目的。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示意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横截面示意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示意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横截面示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设有竹蔑外壳(3),在竹蔑外壳内设有寥叶棕片层(2),在寥叶棕片层(2)内设有茶体(1),在茶体(I)的中间顺千两茶的中心线设有通气孔(4)。通气孔(4)的大小至少4 mm,一般为8-30_。由于设有通气孔(4),能降低千两茶中心部位的湿度和发酵产生的温度,从而达到避免烧心的目的。实施例2'如图3、4所示,一种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设有竹蔑外壳(3),在竹蔑外壳内设有寥叶棕片层(2),在寥叶棕片层(2)内设有茶体(1),在茶体(I)的中间顺长度方向设有降热杆或降热降湿杆(5),杆(5)的材质纫性要好,避免在千两茶采制过程中折断,可以采用小竹杆、无异味的杂木杆,最好是已干燥好的小竹杆或杂木杆,这种天然纤维材料杆,可以吸收茶体(I)中心的水份、温度,并向外导出,降低茶体(I)中心的水份、温度,从而达到避免烧心的目的。小竹杆最好将竹节穿通,增加降热降湿效果,杂木杆中间也可穿个孔。虽然天然纤维材料杆的导热率低,但还是能降低5-10°C的温度,使千两茶中心部的发酵温度降低到30°C左右的正常水平,天然纤维材料杆能有效吸千两茶的水分,并通过纤维传导向两端散发,可有效降低千两茶中心部位的含水率3-5%,使其含水率控制在19%以内,从而避免因含水率超过20%而出现烧心。降热降湿杆(3)也可以用不生锈的金属杆,虽然不能导出水分,但能显著降低温度,也可防止烧心,金属杆两端不要伸出茶体(I)两端,最好在茶体(I)两端内2-5cm,防止散热过大过快而影响正常发酵。不过用金属杆会给千两茶切割带来不便,必须事先将金属杆抽出才能切割。本发明千两茶完全避免了烧心现象的出现,并且突破了只有伏天才能生产的季节限制,除了梅雨季节不能生产外,其它季节都能生产。安化县每年生产千两茶50万支,按5%的烧心率,每年损失2.5万支,按3000元/支计算,每年损失7500万元,采用本发明技术,烧心率为零,每年可减少损失7500万元,虽然采制本发明千两茶增加1-5元的材料成本,但可减少严格的温湿度控制成本10元左右,并可延长生产季节,提高生产产量。
权利要求
1.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设有竹蔑外壳(3),在竹蔑外壳内设有寥叶棕片层(2),在寥叶棕片层(2)内设有茶体(1),其特征在于在茶体(I)的中间顺茶体(I)的中心线设有通气孔⑷。
2.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设有竹蔑外壳(3),在竹蔑外壳内设有寥叶棕片层(2),在寥叶棕片层(2)内设有茶体(1),其特征在于在茶体(I)的中间顺茶体(I)的长度方向设有降湿降热杆或降热杆(5)。
全文摘要
能避免烧心的千两茶涉及一种紧压茶,设有竹蔑外壳,在竹蔑外壳内设有蓼叶棕片层,在蓼叶棕片层内设有茶体,在茶体的中间顺茶体的中心线设有通气孔,或者在茶体的中间顺茶体的长度方向设有降湿降热杆或降热杆。能降低千两茶中心部位的湿度和发酵产生的温度,从而达到避免烧心的目的。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文档编号A23F3/08GK103156008SQ201310115119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6日
发明者王崟 申请人:王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