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354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藻类加工设备。为克服目前使用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包括一顶部敞口的水槽,水槽内设有一独立的燃烧室,燃烧室的一端与水槽侧壁之间通过颈状通道相连,燃烧室整体悬空于水槽内部,燃烧室内部设有水平炉条,炉条上方的空间形成炉膛,炉条下方的空间形成落灰腔,在炉膛侧壁上设有与单层换热层中换热管数量对应的排烟孔,排烟孔与换热管相通;在水槽外侧壁上还设有引风机,引风机将换热管中的烟气通过水槽外部的烟囱排出。该自热式海带烫煮槽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加热速度快,海带烫煮效果好,可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
【专利说明】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藻类加工设备,具体是指一种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
【背景技术】
[0002]对海带进行烫煮是海带收获后的第一步加工步骤,海带经过烫煮后既可以保留海带体内的营养成分同时也有利于海带的保存。目前使用的海带烫煮槽是在水槽内铺设蒸汽管路,由外部通入高温蒸汽对烫煮槽内的水进行加热,海带由运输带送入烫煮槽内进行烫煮,因此海带烫煮槽在工作时受到蒸汽锅炉的限制,对作业条件提出一定的要求。随着海带烫煮区域的扩展,例如出现的海带烫煮船直接将海带烫煮槽安装到船体上,海带在养殖区域收获后直接在海上进行煮烫,这样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的结构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其包括顶部敞口的水槽1,水槽一端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炉膛2,炉膛入口处设有炉门3,水槽凹陷的底部作为炉膛顶4,炉膛内部设有炉条5,炉条下方形成落灰腔6,在炉腔侧壁上设有若干个排烟孔7,排烟孔7与水槽内的换热管8相通,同时在水槽外侧设置引风机9、烟囱10,引风机连接换热管的末端与烟囱10。安装时,炉膛4底部与水槽之间的空隙采用耐火砖11封堵。在使用中发现其存在下列缺陷:1、炉膛位于水槽外部,内部燃烧时会造成大量热量丢失,不能完全供给水槽;2、利用水槽凹陷底部作为炉膛顶易将水槽烧坏;3、换热管内的烟气排气过快,造成热量丢失,热交换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0003]为克服目前使用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显著提高换热效率的海带烫煮槽。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包括一顶部敞口的水槽,水槽内设有2-3层换热层,每层换热层由若干根平行的换热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槽内设有一独立的燃烧室,燃烧室的一端与水槽侧壁之间通过颈状通道相连,燃烧室整体悬空于水槽内部,颈状通道位于水槽侧壁上的开口设有炉门及掏灰口,在燃烧室内部设有水平炉条,炉条上方的空间形成炉膛,炉条下方的空间形成落灰腔,落灰腔与水槽侧壁上的掏灰口贯通,在炉膛侧壁上设有与单层换热层中换热管数量对应的排烟孔,排烟孔与换热管相通;在水槽外侧壁上还设有引风机,引风机将换热管中的烟气通过水槽外部的烟囱排出。
[0005]所述炉膛中的排烟孔与水槽内顶层换热层中的换热管相连。
[0006]所述的换热层,层与层之间的换热管通过烟气换向箱相连。
[0007]所述每层换热层中的换热管数量为3-5根。
[0008]所述水槽中的换热层其顶层换热层距离水槽顶部的距离为水槽深度的1/4-1/3。
[0009]所述燃烧位于水槽I内部一端的底部与水槽槽底之间设有支撑柱。
[0010]该自热式海带烫煮槽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后,燃烧室产生的热量除经过换热管与水槽中的水进行热交换外,燃烧室侧壁散发的热量同样扩散到水中,达到热量集中利用、无损失、热交换效率显著提高的有益效果。该自热式海带烫煮槽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加热速度快,海带烫煮效果好,可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自热式海带烫煮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2为附图1中A-A向剖视图。
[0013]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4为附图3中B-B向剖视图。
[0015]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0016]附图6为换热管烟气通道走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8]如附图3、附图4所示,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包括一顶部敞口的水槽I,水槽内设有多层换热层,每层换热层由若干根平行的换热管8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层为3层,每层由5根平行的换热管8组成。实际制作时,根据烫煮槽体积的大小合理确定换热层层数及各层中换热管8的数量,一般换热层为2-3层,每层换热管的数量确定为3-5根以加快烫煮槽内水体的升温。
[0019]如附图5所示,水槽I内设有一独立的燃烧室12,结合附图4所示,燃烧室12的一端与水槽侧壁之间通过颈状通道13相连,燃烧室整体悬空于水槽I内部,颈状通道13位于水槽侧壁上的开口设有炉门3及掏灰口 14,在燃烧室12内部设有水平炉条5,炉条上方的空间形成炉膛2,炉条下方的空间形成落灰腔6,落灰腔6与水槽侧壁上的掏灰口 14贯通,在炉膛侧壁上设有与单层换热层中换热管数量对应的排烟孔7,排烟孔7与换热管8相通。如附图3所示,在水槽外侧壁上还设有引风机9,引风机9将换热管中的烟气通过水槽外部的烟囱10排出。
[0020]排烟孔7与换热管8的具体连接参照附图5、附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排烟孔7的数量为5个,每层换热管8的数量为5根,将炉膛2中的5个排烟孔与顶层换热层中5根换热管相连。附图6示出了单根换热管的烟气走向,参照附图6,炉膛中的其中一个排烟孔7与顶层换热层中的一根换热管8相连,顶层换热管8沿水槽走向延伸至水槽的一端,其通过烟气换向箱15与下一层中换热管的一端相连,下一层换热管的另一端又通过该端的烟气换向箱15与底层的换热管相连,最底层换热管的出口端通过引风机9与外部烟囱10连接,将烟气排出。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由于引风机9的作用,燃烧室产生的高温烟气其走向是自顶层换热管开始向下方换热管走动,采用该走动方式可以使烟气在换热管中的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换热管与水槽中水体热量的充分交换,防止烟气过快排出造成热量遗失。
[0021]烟气换向箱15的结构为一密封的箱体,在箱体上开设若干个换热管连接孔,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层为三层,每层由5根换热管组成。参照附图6所示,相应在水槽右侧的烟气换向箱上开设三排、每排5个连接孔,在水槽左侧的烟气换向箱上开设2排、每排5个连接孔,最底层的换热管的出口在右侧的烟气换向箱内部并联后通过烟气换向箱出口将烟气排出。
[0022]采用烟气换向箱的方式进行烟气路径换向而不采用管路弯头的方式进行换向,其好处是可以防止换热管在实现热交换时,烟气排出速度过快,换热管表面的热量实现了交换,而换热管中心的热量被快速排出的技术缺陷,通过烟气换向箱可以有效延长烟气在管路中的滞留时间,提闻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0023]制作时,水槽中的换热层其顶层换热层距离水槽顶部的距离一般控制为水槽深度的1/4-1/3之间,以在换热层顶部留出充足空间进行海带烫煮。
[0024]如附图4所示,为加强燃烧室与水槽之间的连接强度,燃烧室12位于水槽I内部一端的底部与水槽槽底之间设有支撑柱。
【权利要求】
1.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包括一顶部敞口的水槽,水槽内设有2-3层换热层,每层换热层由若干根平行的换热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槽内设有一独立的燃烧室,燃烧室的一端与水槽侧壁之间通过颈状通道相连,燃烧室整体悬空于水槽内部,颈状通道位于水槽侧壁上的开口设有炉门及掏灰口,在燃烧室内部设有水平炉条,炉条上方的空间形成炉膛,炉条下方的空间形成落灰腔,落灰腔与水槽侧壁上的掏灰口贯通,在炉膛侧壁上设有与单层换热层中换热管数量对应的排烟孔,排烟孔与换热管相通;在水槽外侧壁上还设有引风机,引风机将换热管中的烟气通过水槽外部的烟囱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中的排烟孔与水槽内顶层换热层中的换热管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层,层与层之间的换热管通过烟气换向箱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换热层中的换热管数量为3-5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中的换热层其顶层换热层距离水槽顶部的距离为水槽深度的1/4-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式海带烫煮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位于水槽I内部一端的底部与水槽槽底之间设有支撑柱。
【文档编号】A23L1/01GK203618710SQ201320658495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4日
【发明者】王浩言 申请人:王浩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