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生物养殖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086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光生物养殖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生物养殖装置,其包括支承架;以及悬挂于所述支承架上的至少一个载体组,每个载体组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每个载体层中设有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载体,其中,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由此结构,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所培养的光生物具有较高的见光率。具体地,通过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且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可提高下层载体上光生物细胞的见光率,由此提高光生物的产量。
【专利说明】光生物养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生物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光合微生物或植物细胞,可利用太阳能、水和简单的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及氢气、甲烷等形式无机物。微藻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光能自养型/兼养型、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生物,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微藻每年固定的CO2约占全球净光合产量的40%,再加上其富含脂类、烃类、蛋白、可溶性多糖等高价值抗氧化性天然色素,因此微藻在环保、能源和保健等领域倍受关注。[0003]微藻的大规模、高产养殖是制约微藻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低成本、高效培养系统及培养方式的开发是微藻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现有培养方式以“大水体培养”为主,其培养系统主要包括开放式跑道池和封闭/半封闭式反应器。跑道池多为椭圆形或圆形浅池,池中藻液多为20-30cm深,通过滚筒状搅拌桨对藻液进行持续搅动,从而实现整池藻液的循环流动,以使藻液中藻细胞及各营养物分布均一。但跑道池的养殖产量一直不够理想,主要是由于随着藻细胞生长,藻液浊度逐渐升高,日光摄入藻液表层几厘米后即衰减为零,即仅表层液面一薄层藻细胞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且藻液在竖直方向上的混合效果较差,单位体积藻液的受光面较小,光利用效率低。封闭/半封闭式反应器多呈管、柱、板状,高度可达2m以上,具有单位占地面积上光利用效率高、产量高等优势。反应器的光利用效率随其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与此同时反应器中部及底部所受液体(藻液)压强亦增大,致使反应器制造成本和供气能耗大幅提高。此外,反应器受光面无法随外界自然光源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且反应器高度受其制造材质(特别是受光面材质)同时具备较好透光性及较高强度的条件制约,也使反应器光利用效率的提升空间受到限制。
[0004]美国专利US20120107919A1公开了一种多级光反应器,该反应器内装有多层水平孔板,构成该反应器的“培养区”。藻液泵至反应器顶端后喷洒于首层孔板之上,落于首层孔板上的藻液沿板上孔洞流下,并在首层孔板背面聚集成液滴后落于第二层孔板之上,第二层孔板上藻液沿板上孔洞流下并在其背面聚集成液滴后落于第三层孔板之上,如此至液滴落入反应器底部后再被泵至反应器顶端重复上述过程。CO2作为营养元素(碳源)自反应器底部通入,使液滴中的藻细胞在充满光源和CO2气体的“培养区”中生长。上述结构中多层水平孔板竖直排列应用在自然环境中时,存在严重遮光问题,致使藻细胞在该反应器“培养区”底部受光不足。此外,装置不能根据外界光源变化及藻细胞不同生长阶段需求进行相应调节,以优化分光效果。此外,碳源(CO2/含CO2的混合气体)以气态形式通入整个养殖空间,规模化应用难度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见光率高的光生物养殖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光生物养殖装置,包括:支承架;以及悬挂于支承架上的至少一个载体组,每个载体组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每个载体层中设有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载体,其中,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
[0007]根据本发明,在每个载体组中,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呈尖端朝上的锥形。
[0008]根据本发明,在每个载体组中,上下相邻两层中的载体通过提线串联,在每上下两层载体之间的提线上套设有间隔管。
[0009]根据本发明,载体为片状件,在片状件上均匀地设置多个贯穿片状件上下表面的通孔;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提线由位于下层的载体的多个通孔穿出、合并后穿入位于上层的载体的一个通孔中。
[0010]根据本发明,载体由玻璃纤维、尼龙、棉、麻、碳纤维、合成纤维、海绵、塑料泡沫、塑料、金属、合成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0011]根据本发明,载体包括基部和覆盖基部的覆盖部,覆盖部由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吸附材料制成。
[0012]根据本发明,载体为凹凸状片结构或设置有通孔的片结构。
[0013]根据本发明,还包括:为载体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的循环装置。
[0014]根据本发明,循环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承架上的布液件,布液件包括进液口和朝向载体设置的出液口;以及与布 液件的进液口流体连通的输液装置。
[0015]根据本发明,支承架包括:两个间隔地且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承杆;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连接于两个支承杆的第一支撑件,其中载体组悬挂于第一支撑件上;循环装置包括:驱动第一支撑件沿支承杆往返移动的驱动部件。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7]I.在悬挂于支承架上的载体上培养光生物,可避免在池体中进行培养时,池体下部光生物受光不足的缺点,使位于载体上的光生物充分受光,由此提高分光效果,从而可提高光生物的产量。另外,通过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且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可提高下层载体上光生物细胞的见光率,由此提高光生物的产量。进一步,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因具有较高立体化拓展空间而空间利用率高,所以将该装置用于大规模养殖,由此提高光生物的整体产量。
[0018]2.通过提线和间隔管的设置,可通过拉紧与放松提线调节载体的空间伸展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缓解了装置自身遮光问题,使底层载体见光较充分。该结构可实现根据光强或光生物自身生长需求调节光生物细胞的受光强度,由此为光生物细胞提供适宜的光照,以提闻其生广率。
[0019]3.通过为载体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含有光生物细胞的营养液)的循环装置,可为载体补给营养液或在补给营养液的同时引入新的光生物细胞,由此在光照充足的同时保证光生物细胞较快地生长。例如,通过驱动第一支撑件向下运动,可将载体部分地或全部地浸入载体下方装有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含有光生物细胞的营养液)的存储池中,由此为载体补给营养液或补给营养液的同时引入新的光生物细胞。又例如,通过设置于支承架上的布液件,向载体喷淋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由此为载体补给营养液或补给营养液的同时引入新的光生物细胞。【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I是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I示出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3是图I示出的光生物养殖装置中的部分载体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0023]图4是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0027]参照图I和图2,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包括支承架2 ;以及悬挂于支承架2上的至少一个载体组,每个载体组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每个载体层中设有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载体4。其中,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换言之,在如图2的俯视图中,下载体层的边缘超出上载体层的边缘,以提高下载体层的光生物的见光率。可理解,由于载体组是悬挂于支承架2的,载体4受重力的方向与由上向下的指向相同。
[0028]其中,载体4优选地由保水性高、有韧性、结实耐用的材料制成,并且其对光生物细胞无毒性或毒性轻微。可选地,载体4由玻璃纤维、尼龙、棉、麻、碳纤维、合成纤维、海绵、塑料泡沫、塑料、金属、合成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以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当然,不局限于此。或者可选地载体4包括基部和覆盖基部的覆盖部,基部为由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竹子,而覆盖部由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吸附材料制成,具体地,吸附材料为玻璃纤维、尼龙、棉、麻、碳纤维、合成纤维、海绵、塑料泡沫、塑料、金属、合成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由此将覆盖部覆盖在基部上以形成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具有一定硬度而在悬挂时可保持展平的载体4。在本实施例中,载体4由三层粗线棉质纱布绷于外直径为0.03m的竹圈上制成,即载体4的基部为外直径为0.03m的竹圈,覆盖部为三层粗线棉质纱布。
[0029]在悬挂于支承架2上的载体4上培养光生物,可避免在池体中进行培养,池体下部光生物受光不足的缺点,使位于载体4上的光生物充分受光,由此提高分光效果,从而可提高光生物的产量。另 外,通过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且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可提高下层载体上光生物细胞的见光率,由此提高光生物的产量。进一步,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因具有较高立体化拓展空间而空间利用率高,所以将该装置用于大规模养殖,由此提高光生物的整体产量。
[0030]进一步参照图I和图2,每个载体组中,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呈尖端朝上的锥形。具体而言,由上到下,第一个载体层设置一个载体4,在此一个载体4上悬挂3个载体4形成第二个载体层,之后每个载体4均直接悬挂3个载体4,并直接悬挂于上载体层的所有载体4组成下载体层。当然,悬挂于一个载体4上的载体4的数量不局限于3个,根据实际的养殖需要,可改变为其他数量。此外在每载体组中,上下相邻两层中的载体通过提线串联(参照图3),在每上下两层载体之间的提线上套设有间隔管5。载体4为片状件,在片状件上均匀地设置多个贯穿片状件上下表面的通孔;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提线由位于下层的载体的多个通孔穿出、合并后穿入位于上层的载体的一个通孔中。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片状件上均匀地设置3个贯穿片状件上下表面的通孔,且由最下层的一个载体上的3个通孔穿出3根提线,此3根提线共同穿入位于相邻的上一层的一个载体4的一个通孔中,而后此3根提线与由本载体4的其余两个通孔穿出的各3根提线共同穿入位于相邻的上一层的一个载体4的一个通孔中,即9根提线共同穿入,以此类推,直到所有载体通过提线串联起来。在本实施例中,提线为0.005m粗尼龙线,间隔管5为外直径0.01m、壁厚2mm的轻质透明管。当光强过强或过弱以抑制或限制光生物细胞生长时,可通过调节连接各载体的提线松紧(拉紧和放松),使载体间间隔管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载体向外围空间的伸展度,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缓解了装置自身遮光问题,从而使光生物细胞获得适宜光强,以提高其生产率。
[0031]本实施例中,支承架2包括两个间隔地且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承杆7、和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连接于两个支承杆7的第一支撑件3,其中载体组悬挂于第一支撑件3上。可理解,第一支撑件3连接于两个支承杆7,并且以供载体4悬吊的方式支撑载体4。可选地,第一支撑件3可为刚性的杆件或柔性绳。另外,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为载体4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含有光生物细胞的营养液)的循环装置(图I中未示出),循环装置包括驱动第一支撑件3沿支承杆7往返移动的驱动部件以及位于载体4下方的池体I。可选地,池体I为砖砌方形浅池,内衬PVC材料,长、宽均5m、高O. 6m,池体I内容纳有营养液,且营养液深O.1-0. 2m。第一支撑件3由直径约0.05m的麻绳制成,总长5m,两端与直径约0.035m粗麻绳相连。支承杆上设置有滑轨,并设置有可相对于滑轨上下滑动的滑轮,上述麻绳连接于滑轮,经电动机驱动滑轮在滑轨上滑动。由此,电动机驱动第一支撑件3向下移动便可使载体4浸入营养液中以补充载体上的营养液、或者使载体4浸入光生物养殖液中以补给营养液并同时引入新的光生物细胞,电动机驱动第一支撑件3向上移动便可使载体4脱离营养液或养殖液的液面以全部暴露于日光下。如上,通过为载体4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的循环装置,可在光照充足的同时保证光生物细胞较快地生长。当然,在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优选地由耐水、防腐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刚性或柔韧性。可选地,第一支撑件3由竹、木、合成塑料、尼龙、麻或浸塑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而支承杆可位于池体I外侧支承于例如地面上,当然,也可位于池体I内部或池体I的边沿上。此外,驱动第一支撑件3沿支承杆7往返移动的驱动装置以及第一支撑件3与支承杆7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只要可以实现使悬挂于第一支撑件3上的载体组交替地浸没在池体I中和暴露在日光下即可。
[0032]本实施例中,循环装置为载体4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含有营养液和光生物细胞)是根据光生物的具体种类与载体4的吸附性能共同决定的,即在本实施例中,池体I中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是根据光生物的具体种类与载体4的吸附性能共同决定的。若所培养的光生物可稳定的吸附于载体4上,难于在浸入池体I中的液体后由载体4脱离流动到池体I中,则池体I中容纳营养液,即可理解为进行固体培养。而若所培养的光生物在浸入池体I中的液体后易于由载体4脱离流动到池体I中(即在载体4浸入池体I中时,载体4上会有绝大部分吸附的光生物细胞流入池体I中,而在池体I中的光生物细胞会有一部分吸附到载体4上),则池体I中容纳光生物养殖液,以在每次载体4浸入时,向载体4上补充流入含有光生物细胞的光生物养殖液(即含有光生物细胞的营养液吸附到载体4上),维持载体4上的光生物养殖数量,即可理解为液体培养。当然,可理解,上述固体培养的池体I中的营养液中并非完全不含有光生物细胞,但固体培养中营养液中的光生物细胞的含量远少于液体培养中养殖液中的光生物细胞的含量。在本实施例中,池体I中容纳营养液,即采用固体培养方式。
[0033]下面进一步叙述,通过上述光生物养殖装置养殖光生物的过程,以养殖微藻为例。
[0034]本实施例中,将载体4浸入盛有螺旋藻的培养容器中,并通入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其中CO2含量为O. 5%-2%),于自然光照条件下培养4天后,将载体4捞出并形成载体组悬挂于第一支撑件3上。共设两个支承架2 (未示出),两个支承架2间相距2. 5m。每4分钟第一支撑件3在电动机的作用下缓慢向池体I运动,使悬挂于第一支撑件3上的载体4浸入营养液中,待载体4被完全浸没后,电动机驱动第一支撑件3与其上各载体4升出液面置于日光下,如此往复。此外,整个载体组与第一支撑件可围绕垂直于第一支撑件的轴线可转动的连接,由此载体组可随风转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利用效率。每4-8天可收获一次载体4上的微藻细胞,收获后残存于载体4上的微藻细胞则作为“种子”,直接用于新一轮培养。[0035]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在日光中的停留时间根据实际天气情况而调整、设定,即光照强时,缩短第一支撑件3在日光中的停留时间,光照弱时增加第一支撑件3在日光中的停留时间。同时,第一支撑件在日光中的停留时间还有应参考载体的含液量。另外,还可设置有光强反馈系统,光强反馈系统检测光照的方向和强度并根据检测结果自动控制提线的拉紧和放松,实现自动调节。
[0036]在养殖过程中,可直接在池体I中补充微藻生长消耗量较大的碳源(含有CO2的混合气、纯CO2气体、烟气、碳酸盐、碳酸氢盐等)、磷源(磷酸盐)、氮源等,以及用于防控病虫害污染的消毒剂,再通过搅拌或曝气等方式,使补入的营养物质、消毒剂等在池中均匀分布。
[0037]当然,池体的结构不限于图I所示形式,可池体I中设置隔板以将池体I分割为多个子池体,营养物/消毒剂可在子池体中分别补充,也可将池体I中的营养液汇集后统一补充。另外,池体I为位于载体4的下方、可将流下的营养液回收的装置。池体I中也可盛有富含微藻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包含有营养液和微藻细胞),即使用液体培养。此外,上下两载体层之间的载体的连接方法也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并且提线与间隔管的材料也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提线优选绳状、棒状结构且由耐水、防腐和具有较好的刚性或柔韧性的材料制成,可选地由竹、木、合成塑料、浸塑金属、尼龙、棉、麻等材料制成。
[0038]该实施例中池体、支承架、第一支撑件、载体的材料、结构、尺寸、制作及组合方法;载体间的连接方式及相对位置的调节方式;循环装置;支承架间距及第一支撑件运动周期等均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即能够实现“蘸取”营养液,使微藻细胞在含蓄着营养物质的载体上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并且载体呈锥形设置,可根据光强及光照方向的变化,调节载体间相对位置和载体在空间的伸展度,以使微藻细胞获得较适宜的生长条件的任何实施方式均在保护范围内。
[0039]参照图4,本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中,与上述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处不再赘述。
[0040]本实施例中,载体为由60目尼龙丝网和竹圈制成的圆盘,即,载体4的基部为竹圈(竹子制成的环形件)、覆盖部为60目尼龙丝网。载体制成后直接形成载体组安装在第一支撑件3上(无需如第一个实施例在藻液中预培养4天),池体I中为光生物养殖液(本实施例中为营养液和微藻细胞),藻种为绿色球藻,第一支撑件3每2分钟上下往复运动一次,待池体I中微藻细胞浓度达2-5g/L时,收集池中部分微藻细胞至池中微藻细胞浓度为l_2g/L,开始新一轮培养。可理解,在本实施例的光生物养殖装置中,营养液中微藻细胞可同营养液一起吸附在载体4上,且可随营养液一起流入池体I中,由此构成了循环,即可认为,在载体4由养殖液中提出时,会带出一部分微藻细胞,此微藻细胞在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生长,而当载体4再次浸入养殖液中时,载体4上的部分微藻细胞流入池体中,而池体中的部分新微藻细胞附着于载体4上并随载体4离开池体I而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循环,形成液体培养。
[0041]参照图5,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其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0042]本实施例中,培养的光生物为丝状藻,第一支撑件3由0.07m粗竹竿制成并直接与支承杆7固定。循环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承架2上的布液件8和输液装置(未示出),布液件8包括进液口和朝向载体4设置的出液口,布液件8的进液口与输液装置流体连通。而输液装置与池体I连通,可将池体I中的营养液或者光生物养殖液泵入布液件8的进液口,在本实施例中,池体I中为营养液,输液装置将池体I中的营养液泵入布液件8的进液口。进一步参照图5,布液件8位于第一支撑件3上,池体I中营养液经由循环装置通过布液件喷淋于顶层载体4,即最 靠近第一支撑件3的载体层上的载体4。营养液逐层流经各附着有微藻细胞的载体4,为载体4上的微藻细胞供给水分及生长所需多种营养物,最后流回池体I中。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布液件8为布液管,输液装置为水泵。
[0043]参照图6,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其中与第三个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载体4为圆盘状,其覆盖部为50目尼龙丝网、基部为竹圈,载体4制成后可直接形成载体组安装在第一支撑件3上(无需如第一个实施例在微藻液中预培养4天),池体中为光生物养殖液(营养液和微藻细胞),微藻种类为绿色球藻,待池中微藻细胞浓度达2-5g/L时,收集池中部分微藻细胞至池中微藻细胞浓度为l_2g/L,开始新一轮培养。
[0044]当然,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优选地,载体4为凹凸状片结构或设置有通孔的片结构,凹凸状片结构和设置有通孔的片结构均可以提高载体的保水能力,即在悬挂时载体4能维持其中较多的水不会由于自重而脱离载体4。由此,可减少循环装置的负荷,以降低成本。另外,在当以将载体浸入营养液后再提起的方式为载体补充营养液时,凹凸状片结构和设置有通孔的片结构可在提起过程中将更多营养液留在载体4中。
[0045]此外,在本发明的光生物养殖装置的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可包括驱动支承架移动的移动机构,以更好的使载体跟随太阳移动,实现对日光的更充分利用。例如,当池体I为圆形池体时,移动机构可驱动支承架围绕圆形池体的轴线转动。
[0046]当然,池体I的设置可根据是否需要回收载体4滴下的营养液为基础,且是否应用以上述将载体4在池体I中蘸取营养液的方法为基础。而该装置可在原有跑道池、天然坑、池、湖边建造,使得其固定投入低。而该装置不需要输送大量水体(营养液/光合微生物培养液),从而降低了养殖过程的用水量、运行能耗及设备、设施投入。另外,该装置中载体4可缓慢、垂直进出营养液、阻力小,并可借助重力势能及其他自然能源,故总能耗低。
[0047]可选地,实现第一支撑件沿支承杆移动的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在支承杆上设置滑轮,在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固定绳索,绳索穿过滑轮以利用滑轮将第一支撑件下移或上提。而驱动绳索运动的、或驱动第一支撑件沿支承杆移动的驱动部件可选用例如电动机,而动力源优选地为太阳能、潮汐能等环保能源。另外,循环装置也可构造为设置有驱动由最上层载体层中的载体穿出的提线运动的驱动部件,即,由最上层载体层中的载体穿出的提线合并后可选地穿过固定于支架上的滑轮,驱动部件通过滑轮拉动提线,由此实现提线的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从而使载体组可浸入池体I中或上移脱离池体I的液面。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架(2);以及 悬挂于所述支承架(2)上的至少一个载体组,每个载体组包括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每个载体层中设有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载体, 其中,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下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大于上载体层中所有载体的上表面的总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载体组中,所述多层间隔设置的载体层呈尖端朝上的锥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载体组中,上下相邻两层中的所述载体(4 )通过提线串联,在每上下两层载体之间的提线上套设有间隔管(5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4)为片状件,在所述片状件上均匀地设置多个贯穿所述片状件上下表面的通孔; 每相邻上下两载体层中,提线由位于下层的载体的所述多个通孔穿出、合并后穿入位于上层的载体的一个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4)由玻璃纤维、尼龙、棉、麻、碳纤维、合成纤维、海绵、塑料泡沫、塑料、金属、合成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4)包括基部和覆盖所述基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可吸附光生物细胞、营养液和养殖液的吸附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体(4)为凹凸状片结构或设置有通孔的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所述载体(4)提供营养液或光生物养殖液的循环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装置包括: 设置于所述支承架(2)上的布液件(8),所述布液件(8)包括进液口和朝向所述载体(4)设置的出液口 ;以及 与所述布液件(8 )的进液口流体连通的输液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生物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架(2)包括:两个间隔地且相互平行设置的支承杆(7);两端分别可移动地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承杆(7)的第一支撑件(3),其中所述载体组悬挂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上; 所述循环装置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3 )沿所述支承杆(7 )往返移动的驱动部件。
【文档编号】C12R1/89GK103834564SQ201410076334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4日
【发明者】王琳, 朱振旗, 陈传红, 吴洪, 罗少敬, 陈昱, 许 永 申请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