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饲料利用率的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0053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畜牧学饲料加工研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作为饲料的利用率的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于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饲料利用率的应用。



背景技术:

棉花秸秆和棉籽壳含有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一半以上的能量,富含粗糖、粗蛋白质等有利于家畜家禽所需的成分,用来饲喂畜禽,特别是用来饲喂牛、羊等反刍家畜,仍然能够成为优质的饲料资源,但因其木质纤维素含量高、含游离棉酚及适口性差等限制因素,直接用作饲料利用率低、效果差,阻碍了棉花秸秆和棉籽壳规模化的综合利用。微生物处理法可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可将棉花秸秆和棉籽壳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单糖、二糖,再进一步被氧化成CO2,饲喂于家畜后可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消化率或瘤胃干物质降解率,从而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研发一种用于处理棉花秸秆和棉籽壳的微生物制剂,用这种微生物制剂制备的主要含有棉花秸秆和棉籽壳的饲料投放给绵羊等家畜后,能显著提高绵羊等家畜对棉花秸秆和棉籽壳的利用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利用率的微生物制剂,该微生物制剂是由微生物粉剂A和添加剂B组成,其中,所述的微生物粉剂A的制备方法为:将白腐菌、黑曲霉菌、赤霉菌、链格孢霉菌及青霉菌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0.5-1份接种于已灭菌好的50-10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5天,制得种子液;将种子液使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至10-3CFU/mL后,取5-10份稀释液接种于100-30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将菌株培养至对数期,吸取40-80份培养液与20-60份麦麸、10-40份豆粕、10-40份玉米粉、5-10份脱脂米糠、5-10份玉米蛋白粉混匀,将混匀的微生物混合物冷冻干燥后制得微生物粉剂A,测定其活菌数为1.9×108CFU/g,装入锡箔纸袋中,抽真空后封口,置于4℃保存;所述添加剂B由生石灰10-25份、蔗糖10-15份组成。

2、一种将上述的微生物制剂应用于棉花秸秆和棉籽壳饲料中,该应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取添加剂B 30-50份加入500-2000份粉碎的棉花秸秆和/或棉籽壳混匀,按60%~70%的含水量喷洒洁净水,混合均匀,堆成小垛型,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7天;(2)向步骤(1)中加入10-50份微生物粉剂A,混匀,将混合物铺成高10厘米、宽30厘米的条状结构,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30天,期间每天在条状混合物上面喷洒洁净水,保持混合物中的水分含量在60%~70%之间;即可获得主要含有棉花秸秆和/或棉籽壳的饲料。

上述中,白腐菌、黑曲霉菌、赤霉菌、链格孢霉菌、青霉菌、麦麸、豆粕、玉米粉、脱脂米糠、玉米蛋白粉、生石灰、蔗糖、棉花秸秆和棉籽壳均为市售可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以处于绵羊为试验动物,在同一营养水平下饲喂微生物处理后的棉花秸秆和/棉籽壳,进行绵羊消化代谢试验,称取剩料、收集绵羊的尿液、粪便,测定绵羊精料、棉花秸秆和/棉籽壳中纤维含量,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得出,饲喂本产品能明显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利用率。作用机理:棉花秸秆和/棉籽壳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微生物中β-葡萄糖苷酶、外切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的协同作用下,可转化为单糖、二糖,再进一步被氧化成CO2,用本微生物制剂处理后的棉花秸秆和/棉籽壳饲喂于绵羊后,实验表明能显著提高棉花秸秆和/棉籽壳的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践验证:实施例1、制备饲料S1,一、制备微生物粉剂A:分别将白腐菌、黑曲霉菌各0.8份接种于已灭菌好的8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5天,制得种子液,备用;将种子液使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至10-3CFU/mL后,取7份稀释液接种于20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将菌株培养至对数期,吸取50份培养液与25份麦麸、15份豆粕、15份玉米粉、10份脱脂米糠、10份玉米蛋白粉混匀30-40min,将混匀的微生物混合物冷冻干燥后制得微生物粉剂A,测定其活菌数为1.9×108CFU/g,装入锡箔纸袋中,抽真空后封口,置于4℃保存;二、(1)取添加剂B 30份加入500份粉碎的棉花秸秆和/或棉籽壳,混匀,按60%~70%的含水量喷洒洁净水,混合均匀,堆成小垛型,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7天;(2)向步骤(1)中加入30份微生物粉剂A,混匀,将混合物铺成高10厘米、宽30厘米的条状结构,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30天,期间每天在条状混合物上面喷洒洁净水,保持混合物中的水分含量在60%~70%之间,制得饲料S1。

实施例2、制备饲料S2,一、制备微生物粉剂A:分别将白腐菌、赤霉菌各0.8份接种于已灭菌好的8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5天,制得种子液,备用;将种子液使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至10-3CFU/mL后,取7份稀释液接种于20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将菌株培养至对数期,吸取50份培养液与25份麦麸、15份豆粕、15份玉米粉、10份脱脂米糠、10份玉米蛋白粉混匀30-40min,将混匀的微生物混合物冷冻干燥后制得微生物粉剂A,测定其活菌数为1.9×108CFU/g,装入锡箔纸袋中,抽真空后封口,置于4℃保存;二、(1)取添加剂B 30份加入1000份粉碎的棉花秸秆和/或棉籽壳,混匀,按60%~70%的含水量喷洒洁净水,混合均匀,堆成小垛型,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7天;(2)向步骤(1)中加入30份微生物粉剂A,混匀,将混合物铺成高10厘米、宽30厘米的条状结构,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30天,期间每天在条状混合物上面喷洒洁净水,保持混合物中的水分含量在60%~70%之间,制得饲料S2。

实施例3、制备饲料S3:一、制备微生物粉剂A:分别将白腐菌、链格孢酶菌各0.8份接种于已灭菌好的8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5天,制得种子液,备用;将种子液使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至10-3CFU/mL后,取7份稀释液接种于20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将菌株培养至对数期,吸取50份培养液与25份麦麸、15份豆粕、15份玉米粉、10份脱脂米糠、10份玉米蛋白粉混匀30-40min即可,将混匀的微生物混合物冷冻干燥后制得微生物粉剂A,测定其活菌数为1.9×108CFU/g,装入锡箔纸袋中,抽真空后封口,置于4℃保存;二、(1)取添加剂B 30份加入2000份粉碎的棉花秸秆和/或棉籽壳,混匀,按60%~70%的含水量喷洒洁净水,混合均匀,堆成小垛型,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7天;(2)向步骤(1)中加入30份微生物粉剂A,混匀,将混合物铺成高10厘米、宽30厘米的条状结构,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30天,期间每天在条状混合物上面喷洒洁净水,保持混合物中的水分含量在60%~70%之间,制得饲料S3。

实施例4、制备饲料S4:一、制备微生物粉剂A:分别将白腐菌、青霉菌各0.8份接种于已灭菌好的8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5天,制得种子液,备用。将种子液使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至10-3CFU/mL后,取7份稀释液接种于200份PD培养液中,在25℃、150r/min的条件下将菌株培养至对数期,吸取50份培养液与25份麦麸、15份豆粕、15份玉米粉、10份脱脂米糠、10份玉米蛋白粉混匀30-40min即可,将混匀的微生物混合物冷冻干燥后制得微生物粉剂,测定其活菌数为1.9×108CFU/g,装入锡箔纸袋中,抽真空后封口,置于4℃保存;二、(1)取添加剂B 30份加入1500份粉碎的棉花秸秆和/或棉籽壳,混匀,按60%~70%的含水量喷洒洁净水,混合均匀,堆成小垛型,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7天;(2)向步骤(1)中加入30份微生物粉剂A,混匀,将混合物铺成高10厘米、宽30厘米的条状结构,盖上遮阴网,自然堆放30天,期间每天在条状混合物上面喷洒洁净水,保持混合物中的水分含量在60%~70%之间,制得饲料S4。

针对饲料S1、S2、S3及S4实施设计配方及效果验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时间与地点

本试验于2016年5月至2016年8月在新疆华兴良种畜繁育中心进行。

1.2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的陶赛特母羊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对照组和试验组陶赛特母羊饲喂同一营养水平和同一剂量的精料。每只母羊每天早上07:00和下午17:00分别饲喂250g精料,待精料采食完毕后,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分别于每日07:00和下午17:00饲喂普通棉花秸秆、饲料S1、S2、S3和S4各1kg,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进行为期20天的消化代谢试验,其中预试期13天,正试期7天。

2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正试期内使母羊全天保持站立状态,使用自制收尿装置,全天每2h收集母羊尿液和粪样一次,将全天尿液充分摇匀,用量筒量取总体积并取10%,加入5%的浓硫酸后存入塑料瓶,封闭保存并做好记录,将试验母羊7天收集的尿样混匀,取1L保存待测;将收集的全天粪样完全混匀,随机抓取粪样总重的10%,放入已编号的样品袋中,自然风干后称重。将母羊连续7天自然风干的粪样混匀,取1kg作好记录封存待测;同时收集精料、普通棉花秸秆、饲料S1、S2、S3和S4。

精料、普通棉花秸秆、饲料S1、S2、S3和S4、粪样及尿样中干物质、有机物、钙、磷含量均采用常规饲料分析方法进行测定;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采用美国ANKOM纤维分析仪进行测定;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德国Elementar Analysen Systeme快速定氮仪测定。

3数据分析

试验结果以平均数(Mean)±标准差(SD)表示。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采用Duncan进行多重比较。

4结果与分析

饲喂饲料S1、S2、S3及S4对陶赛特母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见表1。

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肩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肩标相同字母或无字母标注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1可知,各试验组干物质、有机物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各组粗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纤维素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Ⅱ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纤维素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8.17%(P>0.05)、11.22%(P<0.01)、6.75%(P>0.05)、8.01%(P>0.05);试验Ⅰ组半纤维素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3.20%(P<0.05)、11.71%(P<0.05)、5.73%(P>0.05)、7.96%(P>0.05);各组钙、磷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试验组钙、磷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