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9746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炒茶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型炒茶机。



背景技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作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众多设备,炒茶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有的炒茶机体积过大,同时在炒茶过程中,由于炒茶锅不是密封的,就会导致一部分热量流失,能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炒茶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体积过大、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型炒茶机,包括电动机、操控装置、主轴、支撑板、炒茶室、立杆、温度检测器、加热室、电路控制机构、电源线和下炒茶室,所述电动机下方安装有减速机,所述操控装置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电动机和减速机,所述主轴与通过减速机与电动机相连接,且主轴上安装有炒板,所述支撑板上安装有操控装置,所述炒茶室顶部设置有风机,所述立杆之间设置有炒茶室,且立杆与支撑板相连接,所述温度检测器与炒茶室相连接,所述加热室内部安装有电加热器,所述电路控制机构与电加热器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线与电路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下炒茶室两侧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垫,且下炒茶室上方设置有上炒茶室。

优选的,所述炒板为可拆卸安装装置。

优选的,所述立杆为可升降装置,且立杆升降高度范围为0-60cm。

优选的,所述加热室上设置有绝热层。

优选的,所述上炒茶室固定连接于支撑板,且上炒茶室上设置有进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小型炒茶机为立式结构,体积较小,设置有炒茶室,炒茶室密封效果好,在炒茶过程中,大大减少了热量流失,有效的节约了能源,当需要取出茶叶时,由于立杆为可升降装置,同时上炒茶室固定连接于支撑板,就可以将上炒茶室升起,将可以将茶叶取出,操作方便便捷,加热室上设置有绝热层,能够保证电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最大程度的传递给炒茶室,热能利用高,使用效果好,通过定期清洗和更换炒板,以提高炒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炒茶室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动机,2、减速机,3、操控装置,4、主轴,5、炒板,6、支撑板,7、风机,8、炒茶室,9、立杆,10、温度检测器,11、加热室,12、电路控制机构,13、电加热器,14、电源线,15、上炒茶室,16、密封胶垫,17、下炒茶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小型炒茶机,包括电动机1、操控装置3、主轴4、支撑板6、炒茶室8、立杆9、温度检测器10、加热室11、电路控制机构12、电源线14和下炒茶室17,电动机1下方安装有减速机2,操控装置3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电动机1和减速机2,主轴4与通过减速机2与电动机1相连接,且主轴4上安装有炒板5,炒板5为可拆卸安装装置,支撑板6上安装有操控装置3,炒茶室8顶部设置有风机7,立杆9之间设置有炒茶室8,立杆9为可升降装置,且立杆9升降高度范围为0-60cm,且立杆9与支撑板6相连接,温度检测器10与炒茶室8相连接,加热室11内部安装有电加热器13,加热室11上设置有绝热层,电路控制机构12与电加热器13电性连接,电源线14与电路控制机构12电性连接,下炒茶室17两侧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垫16,且下炒茶室17上方设置有上炒茶室15,上炒茶室15固定连接于支撑板6,且上炒茶室15上设置有进气口。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小型炒茶机时,应先对设备进行一个简单的内部结构了解,当检查设备无异常后,通过电源线14接通电源,将需要炒干的茶叶放入至下炒茶室17中,通过立杆9来使上炒茶室15下降,在通过密封胶垫16使上炒茶室15和下炒茶室17处于密封状态,在操控装置3上设定好后,电加热器13开始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炒茶室8,电动机1通过主轴4带动炒板5转动,从而使茶叶在炒茶室8中不断翻滚,最终将茶叶中的水分分离出来并形成水蒸气,风机7能够将水蒸气排出去,同时通过炒茶室15上的进气口,能够外界干燥空气吸入至炒茶室8内部,这样就完成了一系列的炒茶工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