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309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可生产荷花茶、绿茶和红茶的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荷叶是睡莲科莲属植物中国莲(Nelumbonucifera)的叶片。莲(Nelumbonucifera Gaertn),又名芙蕖、芙蓉等,原产于中国和印度,目前全世界皆有分布,是具有膨大根茎的多年生水生植物,莲荷叶呈圆形盾状,叶面为绿色,有蜡质感,背面色淡。中国荷叶资源丰富,全国除青海、西藏外,各地均有,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等三大流域,如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荷叶味苦涩,性平,常作为中草药,是药食两用材料。据《本草纲目》记载“荷叶服之,令人瘦劣”、“生发兀气,裨助脾胃”。在199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卫监发第45号文件中,荷叶被列入第2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之一。

我国荷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采收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但仅有极小部分用于医疗、食品及保健等行业,其余则弃之于田塘江湖,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是因为荷叶采收加工与贮藏研究比较少,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其质量难以有效把握。另外,与荷叶有关的一般药理作用研究较多,而机制、机理研究及相关毒性、不良反应等安全性研究较少,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之中。社会对荷叶的有效需求不够,导致市场拉动的经济效益缺乏,造成荷叶高效利用的源动力缺失。因此应在进一步探索荷叶机制和完善安全性研究的同时,走精加工、深加工之路,把荷叶开发成契合人们需要的现代化功能产品,实现多用途、多层次、多品种的格局,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从而使荷叶在食、药方面的价值更有效地提高,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荷叶除了含有普通植物所共有的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单宁等常规化学成分外, 还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如荷叶碱、原荷叶碱、亚美罂粟碱、N-去甲基荷叶碱、莲甙、槲皮素及异槲皮素等,研究显示, 荷叶中的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抑制胆固醇、抗有丝分裂、抑菌和止痉挛、抗氧化等活性,故可将其应用于医疗或保健。此外,荷叶具有清香无毒、消暑利湿、升发润阳、止血固本、活血化瘀、降血脂、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 且荷叶中含有多种香气成分及风味物质, 故开发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保健价值的荷叶茶饮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目前我国对荷叶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开发。有很多的降脂减肥药都用到了荷叶,云南盘龙云海药业的排毒养颜胶囊,主要成分即为大黄、荷叶、青阳参、西洋参、小红参等,还有海军总医院的轻健胶囊,浙江中医药研究院的荷叶饮,福建医科大学的降脂中药煎剂,华北药厂职工医院的降脂Ⅰ、Ⅱ号胶囊等都用到了荷叶。此外,很多降脂减肥茶也用到了荷叶,如北京天龙保健茶有限公司的三叶减肥茶,江西省宁红集团公司的宁红减肥茶,上海中药制药一厂的三花减肥茶,北京瑞得梦保健品加工厂的降脂减肥茶,北京格林沃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纤美减肥茶等。

荷叶一般在7-9月采摘,然后制茶。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一种能批量生产荷叶茶的生产线,并且一条生产线如果只生产荷叶茶,则一年有8个月该生产线均处于停工状态,设备被严重空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生产荷叶茶,而在没有荷叶的季节可生产绿茶和红茶,该系统用于生产荷叶茶时可得到浓郁荷叶香、风味独特的荷叶茶。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可调整位置的移动萎凋装置15和依次设置的茶叶预处理装置1、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第一烘干装置4、第一回潮装置5、揉捻装置6、第二烘干装置7、第二回潮装置8、第三烘干装置9、理条装置10、翻炒装置11、提香装置12、发酵室13和烘箱14;所述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第一烘干装置4、第一回潮装置5、揉捻装置6、第二烘干装置7、第二回潮装置8和第三烘干装置9通过传送带和/或提升装置依次连接;所述移动萎凋装置15能移动到茶叶预处理装置1与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之间、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与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之间或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与第一烘干装置4之间。

其中,所述移动萎凋装置15包括底部设有滚轮33的萎凋槽31、萎凋槽31上部间隔设置的多根支撑梁34、铺设在支撑梁34上的支撑网35、覆盖在支撑网35上的纱布36和设于萎凋槽31侧壁上的萎凋离心风机32,所述多根支撑梁3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构成水平的支撑面,所述支撑网35将萎凋槽31由下至上分隔成抽气室和茶叶容置槽,所述萎凋离心风机32与抽气室连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茶叶预处理装置1包括依次设置的清洗池、沥水台、切条装置和切片装置。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茶叶预处理装置1为晾晒台或摊放台。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萎凋槽31为矩形槽,其顶部与支撑梁34之间的距离为5-10cm。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清洗池包括粗洗池101、精洗池102、澄清池103和回收水池104,所述粗洗池101、精洗池102和澄清池103由前至后并排设置,所述澄清池103和回收水池104左右并排设置;所述澄清池103位于精洗池102后侧下部的出水管105正下方,其左侧或右侧设有溢流口106,其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回收水池104设于澄清池103的溢流口106一侧且其高度低于澄清池103,其底部的排水口上设有滤网且其通过泵107和管路与粗洗池101上的清洗水管108连接,所述粗洗池101和精洗池102上均设有自来水管109,所述粗洗池101上的清洗水管108位于其上的自来水管109前侧。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切条装置包括切条机架201、沿前后向设于切条机架201上的切条传送带202、切条传送带202前部的切条进料结构203、切条传送带202后端相邻下方的出料槽204、沿左右向转动设于切条机架201中部的切条压辊、沿左右向设于切条压辊相邻后方的切条结构、沿左右向设于切条机架201上的切条支撑224和切条机架201前部的切条控制盒209,所述切条压辊设于切条传送带202正上方,所述切条机架201上设有能包覆切条压辊的切条防护罩208,所述切条防护罩208的后端通过铰链转动设于切条机架201上;所述切条结构包括切条传送带202左右两侧的两切条滑柱206、沿左右向设于两切条滑柱206之间的切条横梁205、沿竖直方向设于切条横梁205上的切刀207和切条机架201上的用于驱动切条滑柱206上下滑动的切条动力结构,所述切条滑柱206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切条机架201上,所述切刀207底部水平且其位于切条传送带202的正上方,所述切条支撑224位于切条传送带202相邻下方且位于切刀207正下方。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切片装置包括切片机架211、沿前后向设于切片机架211上的切片传送带212、切片传送带212前部的切片进料结构213、切片传送带212后端相邻下方的切片滚筒式毛刷214、沿左右向转动设于切片机架211中部的切片压辊、沿左右向设于切片压辊相邻后方的切片结构、沿左右向设于切片机架211上的切片支撑223和切片机架211前部的切片控制盒219,所述切片压辊设于切片传送带212正上方,所述切片机架211上设有能包覆切片压辊的切片防护罩218,所述切片防护罩218的后端通过铰链转动设于切片机架211上;所述切片结构包括切片传送带212左右两侧的两切片滑柱216、沿左右向设于两切片滑柱216之间的切片横梁215、沿竖直方向设于切片横梁215上的刀架217、沿前后向且间隔设于刀架217底部的多片刀片210和切片机架211上用于驱动切片滑柱216上下滑动的切片动力结构,所述切片滑柱216沿竖直方向滑动设于切片机架211上,所述刀架217底部水平且其位于切片传送带212的正上方,所述切片支撑223位于切片传送带212相邻下方且位于刀架217正下方,所述切片传送带212表面设有与刀片210配合的条形槽222。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包括杀青部分和冷却部分。

其中,杀青部分包括杀青支架301、杀青支架301上的杀青室307、沿前后向设于杀青支架301上的杀青传送带302、杀青传送带302前端的杀青进料斗303、杀青传送带302后端相邻下方的杀青滚筒式毛刷305、杀青室307上的蒸汽入口306和杀青室307顶部的吸湿罩323,所述杀青室307为前后开口的隧道式结构,所述杀青传送带302前部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且其上方设有杀青匀茶器304,其后部水平穿过杀青室307。

其中,冷却部分包括冷却支架308、沿前后向设于冷却支架308上的冷却传送带309、冷却支架308上的多个冷却匀茶器(314、315、316)、沿前后向设于冷却传送带309相邻下方的排湿室310和冷却传送带309后端相邻下方的冷却滚筒式毛刷311,所述冷却传送带309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多个冷却匀茶器(314、315、316)沿前后向间隔设于冷却传送带309上方,所述排湿室310的顶部敞口且紧贴冷却传送带309下方设置,其前部和后部各设有一台冷却鼓风机312和一台冷却吸湿风机313。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包括圆柱罩壳401、圆柱罩壳401相邻后方的风冷输出结构、沿前后向贯穿圆柱罩壳401的旋转滚筒402、圆柱罩壳401底部的杀青热风供应结构、圆柱罩壳401前侧顶部的排气口407、圆柱罩壳401后侧顶部的杀青离心风机408、圆柱罩壳401上用于驱动旋转滚筒402旋转的旋转动力结构和圆柱罩壳401前后两端的杀青进料口403与杀青出料口404,所述杀青进料口403和杀青出料口404分别与旋转滚筒402的前后两端相接,所述旋转滚筒402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条呈螺旋状的导叶板;所述风冷输出结构包括风冷支架411和沿前后向设于风冷支架411上的风冷传送带412,所述风冷传送带412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其前端位于杀青出料口404的正下方,其正上方设有至少一个风扇413。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包括密闭的烘干箱601、烘干箱601内的多层烘干传送带604、烘干箱601前侧的烘干进料传送带610、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上方的烘干匀茶器607、烘干进料传送带610底部的烘干进料斗602、烘干箱601前侧底部的烘干出料口603和烘干箱601后侧下部的烘干热风供应结构,所述烘干传送带604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链板式传送结构,相邻两层烘干传送带604的前后两端呈交错状,相邻层的烘干传送带604的茶叶输送方向相反且之间设有用于将茶叶引导至相邻下层的烘干导叶板608;所述烘干进料传送带610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且其后端与顶层的烘干传送带604前端相接,所述烘干出料口603位于底层的烘干传送带604前端的正下方。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回潮装置包括回潮箱701、回潮箱701内的多层回潮传送带704、回潮箱701前侧的回潮进料传送带709、回潮进料传送带709上方的回潮匀茶器706、回潮进料传送带709底部的回潮进料斗702、回潮箱701前侧底部的回潮出料口703和回潮箱701下部侧壁上的回潮离心风机708,所述回潮箱701顶部敞口,所述回潮传送带704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网带式传送结构,其表面设有挡条,相邻两层回潮传送带704的前后两端呈交错状,相邻层的回潮传送带704的茶叶输送方向相反且之间设有用于将茶叶引导至相邻下层的回潮导叶板705;所述回潮进料传送带709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且其后端与顶层的回潮传送带704前端相接,所述回潮出料口703位于底层的回潮传送带704前端的正下方。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揉捻装置6包括三层的揉捻机架801、沿前后向设于揉捻机架801底层的出料皮带803、沿前后向并排设于揉捻机架801中层的多个揉捻结构802、沿前后向设于揉捻机架801上层的行走导轨805、滑动设于行走导轨805上的进料小车804和位于进料小车804正上方的提升进料结构807,所述进料小车804上沿前后向设有进料皮带806,所述揉捻机架801的上层与中层之间设有多个揉捻进料斗808,所述揉捻进料斗808位于揉捻结构802正上方,所述进料小车804能滑动到揉捻进料斗808的正上方,所述揉捻机架801的中层与下层之间设有多个自动卸料结构809,所述自动卸料结构809位于揉捻结构802正下方,所述出料皮带803位于自动卸料结构809正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生产荷叶茶,而在没有荷叶的季节可生产绿茶和红茶,该系统用于生产荷叶茶时可得到浓郁荷叶香、风味独特的荷叶茶。另外,该系统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效率高、占地小和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萎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洗池的结构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切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切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切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切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杀青匀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矩形匀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匀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匀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揉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粗洗池、102精洗池、103澄清池、104回收水池、105出水管、106溢流口、107泵、108清洗水管、109自来水管;

201切条机架、202切条传送带、203切条进料结构、204出料槽、205切条横梁、206切条滑柱、207切刀、208切条防护罩、209切条控制盒、210刀片、211切片机架、212切片传送带、213切片进料结构、214切片滚筒式毛刷、215切片横梁、216切片滑柱、217刀架、218切片防护罩、219切片控制盒、221位置调整孔、222条形槽、223切片支撑、224切条支撑;

301杀青支架、302杀青传送带、303杀青进料斗、304杀青匀茶器、305杀青滚筒式毛刷、306蒸汽入口、307杀青室、308冷却支架、309冷却传送带、310排湿室、311冷却滚筒式毛刷、312冷却鼓风机、313冷却吸湿风机、314第一匀茶器、315第二匀茶器、316第三匀茶器、317方轴、318第一锯齿状橡胶刮片、319矩形匀叶板橡胶刮片、320转轴、321T形匀茶板、322第二锯齿状橡胶刮片、323吸湿罩;

401圆柱罩壳、402旋转滚筒、403杀青进料口、404杀青出料口、405杀青鼓风机、406电加热单元、407排气口、408杀青离心风机、409支撑滚轮、410驱动滚轮、411风冷支架、412风冷传送带、413风扇;

601烘干箱、602烘干进料斗、603烘干出料口、604烘干传送带、605烘干鼓风机、606热风炉、607烘干匀茶器、608烘干导叶板、609烘干匀茶器高度调整结构、610烘干进料传送带;

701回潮箱、702回潮进料斗、703回潮出料口、704回潮传送带、705回潮导叶板、706回潮匀茶器、707回潮匀茶器高度调整结构、708回潮离心风机、709回潮进料传送带;

801揉捻机架、802揉捻结构、803出料皮带、804进料小车、805行走导轨、806进料皮带、807提升进料结构、808揉捻进料斗、809自动卸料结构、810导料板;

901提升机架、902提升传送带、903提升进料斗、904提升出料斗、905提升匀茶器;

31揉捻机架、32揉捻结构、33出料皮带、34进料小车、35行走导轨、36进料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可调整位置的移动萎凋装置15和依次设置的茶叶预处理装置1、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第一烘干装置4、第一回潮装置5、揉捻装置6、第二烘干装置7、第二回潮装置8、第三烘干装置9、理条装置10、翻炒装置11、提香装置12、发酵室13和烘箱14等。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第一烘干装置4、第一回潮装置5、揉捻装置6、第二烘干装置7、第二回潮装置8和第三烘干装置9通过传送带和/或提升装置依次连接,其他设备通过人工转运、推车转运或传送带等方式实现茶叶的转运。根据荷叶(其他茶)的品质(水分和成熟程度)和荷叶茶(其他茶产品)产品的要求,移动萎凋装置15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其在制茶工艺中的位置。移动萎凋装置15能移动到茶叶预处理装置1与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之间、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与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之间或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与第一烘干装置4之间;相应地,上述三个结构之间留有位置或其之间的传送带留有位置。

其中,在生产荷叶茶时会用到茶叶预处理装置1、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第一烘干装置4、第一回潮装置5、揉捻装置6、第二烘干装置7、第二回潮装置8、第三烘干装置9、翻炒装置11和提香装置12;在生产绿茶时会用到茶叶预处理装置1(可能),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和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中的一种(优选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揉捻装置6,理条装置10,第一烘干装置4、第二烘干装置7和第三烘干装置9中的至少一台,第一回潮装置5和第二回潮装置8中的至少一台,翻炒装置11和提香装置12(可能);在生产红茶时会用到茶叶预处理装置1(可能),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和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中的一种(优选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揉捻装置6,理条装置10,第一烘干装置4、第二烘干装置7和第三烘干装置9中的至少一台,第一回潮装置5和第二回潮装置8中的至少一台,翻炒装置11,提香装置12(可能),发酵室13和烘箱14。上述结构中,对于不用的结构,可以只开其上的传送结构让茶叶通过。

其中,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和/或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配合用于对荷叶叶片和其他茶叶进行杀青;第一烘干装置4、第一回潮装置5、揉捻装置6、第二烘干装置7、第二回潮装置8和/或第三烘干装置9配合用于烘干荷叶叶片或其他茶叶并使荷叶叶片或其他茶叶卷曲;翻炒装置11用于对卷曲后的荷叶叶片或其他茶叶进行翻炒以实现成型和预提香(得到成型后的茶叶),具体可以为多个并排设置的自动翻炒锅;提香装置12用于对翻炒后的茶叶进行提香,可以为常规烘干装置,如烤箱式烘干装置,也可以如第一烘干装置4、第二烘干装置7和第三烘干装置9类似的结构;发酵室13用于对红茶进行发酵;烘箱14用于对发酵后的红茶进行干燥。

其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移动萎凋装置15包括底部设有滚轮33的萎凋槽31、萎凋槽31上部间隔设置的多根支撑梁34、铺设在支撑梁34上的支撑网35、覆盖在支撑网35上的纱布36和设于萎凋槽31侧壁上的萎凋离心风机32等。滚轮33保证整个装置可移动,多根支撑梁3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构成水平的支撑面,支撑网35将萎凋槽31由下至上分隔成抽气室和茶叶容置槽,萎凋离心风机32与抽气室连通,纱布36平铺在茶叶容置槽底部并通过夹子固定在萎凋槽31顶部的侧壁上。其中,支撑网35可由不锈钢钢丝编织而成。萎凋离心风机32通过漏斗状管道与抽气室连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茶叶预处理装置1包括依次设置的清洗池、沥水台、切条装置和切片装置,用于生产荷叶茶。其中,清洗池用于清洗荷叶;沥水台用于将清洗后的荷叶沥干,具体可以为台面或者网架;切条装置和切片装置配合用于将荷叶切成(2-5)cm*(2-5)cm大小的叶片。

其中,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清洗池包括粗洗池101、精洗池102、澄清池103和回收水池104等,粗洗池101、精洗池102和澄清池103由前至后并排设置,粗洗池101和精洗池102等高,可以由同一水池对半隔开,澄清池103和回收水池104左右并排设置,澄清池103和回收水池104左右并排后再沿前后向并排在精洗池102后侧。其中,粗洗池101的废水直接外排,而精洗池102的废水可通过澄清池103和回收水池104回收。其中,澄清池103高度低于精洗池102,其位于精洗池102后侧下部的出水管105(其上设有阀门,以保证澄清池103能静置)正下方可以接收从精洗池102排出的水,并对水进行静置澄清,其左侧或右侧的顶部设有溢流口106(其上可围绕设置一片用于阻挡漂浮物的围栏),其底部设有排污口(图未示)用于排出静置沉入底部的泥水。回收水池104设于澄清池103的溢流口106一侧(左侧或者右侧)且其高度低于澄清池103,其底部的排水口上设有滤网(用于防止杂物进入清洗水管108)且该排水口通过泵107和管路与粗洗池101上的清洗水管108连接,粗洗池101和精洗池102上均设有自来水管109。进一步地,粗洗池101上的清洗水管108和自来水管109并排设置且清洗水管108位于粗洗池101上的自来水管109前侧。

其中,参见图4和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切条装置包括切条机架201、沿前后向设于切条机架201上的切条传送带202、切条传送带202前部的切条进料结构203、切条传送带202后端相邻下方的出料槽204、沿左右向转动设于切条机架201中部的切条压辊、沿左右向设于切条压辊相邻后方的切条结构、沿左右向设于切条机架201上的切条支撑224和切条机架201前部的切条控制盒209等。其中,切条压辊设于切条传送带202正上方3-10mm,用于在切条前将荷叶压在切条传送带202上保证其切条时不移动。优选地,切条机架201上设有能包覆切条压辊的切条防护罩208,切条防护罩208为弧形罩结构,其后端通过铰链转动设于切条机架201上以便于打开清理或者修理。其中,切条结构包括切条传送带202左右两侧的两根切条滑柱206、沿左右向设于两切条滑柱206之间的切条横梁205、沿竖直方向设于切条横梁205前侧上的切刀207和切条机架201上的用于同步驱动两切条滑柱206上下往复滑动的切条动力结构(图未示)等,两切条滑柱206沿竖直方向分别滑动设于切条机架201的左右两侧上使切刀207可以上下往复运动,切刀207底部水平且其位于切条传送带202的正上方,切条支撑224位于切条传送带202相邻下方且位于切刀207和切条压辊正下方。

其中,参见图6和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切片装置包括切片机架211、沿前后向设于切片机架211上的切片传送带212、切片传送带212前部的切片进料结构213、切片传送带212后端相邻下方的切片滚筒式毛刷214、沿左右向转动设于切片机架211中部的切片压辊、沿左右向设于切片压辊相邻后方的切片结构、沿左右向设于切片机架211上的切片支撑223和切片机架211前部的切片控制盒219等。其中,切片压辊设于切片传送带212正上方3-10mm,用于将在切片前将条状荷叶压在切片传送带212上保证其切片时不移动。优选地,切片机架211上设有能包覆切片压辊的切片防护罩218,切片防护罩218为弧形罩结构,其后端通过铰链转动设于切片机架211上以便于打开清理或者修理。切片结构包括切片传送带212左右两侧的两根切片滑柱216、沿左右向设于两切片滑柱216之间的切片横梁215、沿竖直方向设于切片横梁215前侧上的刀架217、沿前后向且间隔设于刀架217底部的多片刀片210(相邻刀片210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为2-5cm)和切片机架211上用于同步驱动两切片滑柱216上下往复滑动的切片动力结构(图未示)等,两切片滑柱216沿竖直方向分别滑动设于切片机架211的左右两侧上使刀片210可以上下往复运动,刀架217底部水平且其位于切片传送带212的正上方,刀片210的底部水平平齐且相对于刀架217向下延伸一段长度。切片支撑223位于切片传送带212相邻下方且位于刀架217和切片压辊正下方。其中,切片传送带212表面设有与刀片210配合的条形槽222,条形槽222不但可以减少刀片210的磨损,还可以便于摆放荷叶条。

其中,切条装置和切片装置可垂直布置。上述结构中,切条传送带202和切片传送带212为往复式皮带传送结构,切条进料结构203和切片进料结构213均为进料斜面,切片滚筒式毛刷214紧贴切片传送带212用于刷掉传送带上的切削废物或其他杂物,切条控制盒209和切片控制盒219上均设有开启关闭按钮与急停按钮用于对装置进行控制,切条动力结构和切片动力结构包括沿左右向设于两滑柱(切条滑柱206或切片滑柱216)底端之间的驱动杆(左右向设置)、与驱动杆中部铰接的连杆、与连杆另一端铰接的摆臂和与摆臂另一端固定连接的驱动电机等,连杆和摆臂沿前后向设置且构成v形结构。其中,切刀207和刀架217均分别通过(两个)位置调整孔221和螺栓设于切条横梁205和切片横梁215以调整刀刃的高度。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茶叶预处理装置1为晾晒台或摊放台用于生产绿茶或红茶,前述的沥水台的底部设有滚轮可作为晾晒台或摊放台。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萎凋槽31为矩形槽,其顶部与支撑梁34之间的距离为5-10cm。具体地,萎凋槽31为前后向为长,左右向为宽的矩形槽,支撑梁34沿左右方向设置,萎凋离心风机32设于萎凋槽31的前侧或后侧。

其中,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网带式蒸汽杀青装置2包括依次设置的杀青部分和冷却部分。

其中,参见图8,杀青部分包括杀青支架301、杀青支架301上的杀青室307、沿前后向设于杀青支架301上的杀青传送带302、杀青传送带302前端的杀青进料斗303、杀青传送带302后端相邻下方的杀青滚筒式毛刷305、杀青室307上的蒸汽入口306和杀青室307顶部的吸湿罩323等。其中,杀青室307为前后开口的隧道式结构,杀青传送带302前部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且其上方设有杀青匀茶器304,其后部水平穿过杀青室307。具体地,蒸汽入口306为两个,其通过管路与鼓风机和锅炉连接,杀青室307内设有与蒸汽入口306连通的喷气支管。

其中,参见图8,冷却部分包括冷却支架308、沿前后向设于冷却支架308上的冷却传送带309、冷却支架308上的多个(2-5个)冷却匀茶器(314、315、316)、沿前后向设于冷却传送带309相邻下方的排湿室310和冷却传送带309后端相邻下方的冷却滚筒式毛刷311等。其中,冷却传送带309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角度为5-15°),多个冷却匀茶器(314、315、316)沿前后向间隔设于冷却传送带309上方,排湿室310的顶部敞口且紧贴冷却传送带309下方设置,其前部和后部各设有(通过管路连接)一台冷却鼓风机312和一台冷却吸湿风机313;具体地,冷却鼓风机312设于冷却吸湿风机313下方,冷却吸湿风机313的吸风口(可向排湿室310内延伸一段长度,其端部可以沿前后向连通一孔管)最好与冷却鼓风机312的出风口分别位于排湿室310的左右两侧。

具体地,参见图8,杀青传送带302和冷却传送带309为往复式网带传送结构;杀青匀茶器304为翻板式结构,具体地,参见图9和10,包括方轴317、沿同一旋转方向设于方轴317的四个侧面上的四块矩形匀叶板319和设于矩形匀叶板319外端的第一锯齿状橡胶刮片318;杀青滚筒式毛刷305和冷却滚筒式毛刷311紧贴各自的传送带设置用于刷掉杂物;吸湿罩323为漏斗状结构,其通过管路连有抽湿风机;冷却部分上设有三个不同结构的冷却匀茶器,分别为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的第一匀茶器314、第二匀茶器315和第三匀茶器316,第一匀茶器314为翻板式结构与杀青匀茶器304的结构相同。参见图11和12,第二匀茶器315和第三匀茶器316包括转轴320、围绕转轴320设置的多块(3-6块,一般为4块)T形匀茶板321和设于T形匀茶板321(横臂)外端的第二锯齿状橡胶刮片322,T形匀茶板321包括横臂和垂直设于横臂中部的纵臂,纵臂沿转轴320径向设置,横臂平行于转轴320设置;多块T形匀茶板321交错设置以保证匀茶效果,第二匀茶器315上的T形匀茶板321为直板结构,而第三匀茶器316上的T形匀茶板321朝同一旋转方向弯曲构成类似爪耙式结构。多个冷却匀茶器(314、315、316)最好都设于排湿室310上方,则通过多种匀茶方式将荷叶片摊平和翻转,以保证冷却效果。

其中,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滚筒式热风杀青装置3包括圆柱罩壳401、圆柱罩壳401相邻后方的风冷输出结构、沿前后向贯穿圆柱罩壳401的旋转滚筒402、圆柱罩壳401底部的杀青热风供应结构、圆柱罩壳401前侧顶部的排气口407、圆柱罩壳401后侧顶部的杀青离心风机408、圆柱罩壳401上用于驱动旋转滚筒402旋转的旋转动力结构和圆柱罩壳401前后两端的杀青进料口403与杀青出料口404等。其中,圆柱罩壳401为圆柱形结构其内设有保温层;风冷输出结构采用风扇将杀青后的荷叶片冷却;旋转滚筒402为筛网式滚筒结构,其两端从圆柱罩壳401的前后两端穿出;排气口407上设有排气阀可以根据杀青情况打开或关闭,一般情况下关闭;杀青热风供应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杀青鼓风机405和至少一个电加热单元406,电加热单元406设于圆柱罩壳401底部并通过管路与杀青鼓风机405相连;旋转动力结构包括多个(一般为三个)支撑滚轮409和至少一个(一般为一个)驱动滚轮410,支撑滚轮409和驱动滚轮410均与旋转滚筒402相切,驱动滚轮410通过链条或皮带与电机传动连接;杀青进料口403与杀青出料口404分别向上和向下开口。其中,杀青进料口403和杀青出料口404分别与旋转滚筒402的前后两端相接,旋转滚筒402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条呈螺旋状的导叶板用于将荷叶片从杀青进料口403推送至杀青出料口404。其中,风冷输出结构包括风冷支架411和沿前后向设于风冷支架411上的风冷传送带412,风冷传送带412为网带式传送带,其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其前端位于杀青出料口404的正下方,其正上方设有至少一个(2-4个,一般为2个)风扇413,多个风扇413间隔布置。

其中,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第一烘干装置4、第二烘干装置7和第三烘干装置9)包括密闭的烘干箱601、烘干箱601内的多层(2或4或6层)烘干传送带604、烘干箱601前侧的烘干进料传送带610、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上方的烘干匀茶器607、烘干进料传送带610底部的烘干进料斗602、烘干箱601前侧底部的烘干出料口603和烘干箱601后侧下部的烘干热风供应结构等。其中,烘干箱601为矩形箱体结构,其左右侧上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柜门,柜门上设有可视窗;烘干匀茶器607为翻板式结构;烘干进料斗602为进料斜面。其中,烘干传送带604为沿前后向设置的链板式传送结构,相邻两层烘干传送带604的前后两端呈交错状,相邻层的烘干传送带604的茶叶输送方向相反且之间设有用于将茶叶引导至相邻下层的烘干导叶板608使物料可以由上向下运至烘干出料口603。其中,烘干导叶板608倾斜设置,设于上层的出料端与下层的进料端之间,具体设于下层的进料端相邻上方;更具体地,奇数层(由上至下计数)的烘干导叶板608设于前端,由前至后向下倾斜,偶数层的烘干导叶板608设于后端,由前至后向上倾斜。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为网带式传送结构或链板式传送结构,其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其后端与顶层的烘干传送带604前端相接或者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与顶层的烘干传送带604可由同一条传送带实现。其中,烘干出料口603位于底层的烘干传送带604前端的正下方。进一步地,烘干匀茶器607通过烘干匀茶器高度调整结构609设于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上方,烘干匀茶器高度调整结构609包括转动设于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一侧的调整杆,调整杆沿烘干进料传送带610倾斜设置,其下端设有手柄,烘干匀茶器607的转轴端部转动设于一条旋转臂(上端)上,该旋转臂的下端转动设于烘干进料传送带610一侧,调整杆的上端通过一个沿左右向的旋转座与旋转臂的中部铰接,调整杆与旋转臂均沿前后向设置且调整杆位于旋转臂外侧。

其中,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回潮装置(第一回潮装置5和第二回潮装置8)包括回潮箱701、回潮箱701内的多层(2或4或6层)回潮传送带704、回潮箱701前侧的回潮进料传送带709、回潮进料传送带709上方的回潮匀茶器706、回潮进料传送带709底部的回潮进料斗702、回潮箱701前侧底部的回潮出料口703和回潮箱701下部左侧壁或右侧壁上的回潮离心风机708等。其中,回潮箱701为矩形箱体结构,其顶部敞口,其左右侧上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柜门,柜门上设有可视窗;回潮匀茶器706为翻板式结构;回潮进料斗702为进料斜面。其中,回潮传送带704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网带式传送结构,其表面设有挡条,相邻两层回潮传送带704的前后两端呈交错状,相邻层的回潮传送带704的茶叶输送方向相反且之间设有用于将茶叶引导至相邻下层的回潮导叶板705使物料可以由上向下运至回潮出料口703。其中,回潮导叶板705倾斜设置,设于上层的出料端与下层的进料端之间,具体设于下层的进料端相邻上方;更具体地,奇数层(由上至下计数)的回潮导叶板705设于前端,由前至后向下倾斜,偶数层的回潮导叶板705设于后端,由前至后向上倾斜。回潮进料传送带709为网带式传送结构,其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其后端与顶层的回潮传送带704前端相接或者回潮进料传送带709与顶层的回潮传送带704可由同一条传送带实现,回潮出料口703位于底层的回潮传送带704前端的正下方。进一步地,回潮匀茶器706通过回潮匀茶器高度调整结构707设于回潮进料传送带709上方,其结构与烘干匀茶器高度调整结构609相同。

其中,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揉捻装置6包括三层(上层、中层和下层)的揉捻机架801、沿前后向设于揉捻机架801底层的出料皮带803、沿前后向并排设于揉捻机架801中层的多个(3-6个)揉捻结构802、沿前后向设于揉捻机架801上层的行走导轨805、滑动设于行走导轨805上的进料小车804和位于进料小车804正上方的提升进料结构807等。其中,进料小车804上沿前后向设有进料皮带806(皮带式传送结构)。其中,揉捻结构802为常见的摆动式揉捻机。其中,揉捻机架801为矩形框架式结构,其上层与中层之间设有多个揉捻进料斗808,揉捻进料斗808位于揉捻结构802正上方,进料小车804能在行走导轨805上前后滑动并滑动到揉捻进料斗808的正上方将物料送入揉捻进料斗808中,上述结构可以将提升进料结构807输出的荷叶茶送入揉捻结构802中。其中,揉捻机架801的中层与下层之间设有多个自动卸料结构809,自动卸料结构809位于揉捻结构802正下方,出料皮带803位于自动卸料结构809正下方,上述结构用于揉捻结构802完成揉捻后自动输出。揉捻进料斗808、揉捻结构802和自动卸料结构809数量相等且由上至下一一对应。优选地,出料皮带803上方的左右两侧间隔设有多块倾斜的导料板810(矩形板),揉捻结构802下方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块导料板810。

其中,参见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提升装置包括向上倾斜的提升机架901、动力装置、倾斜设置的提升传送带902和提升匀茶器905等,其中,提升机架901底部设有提升进料斗903(其一侧根据需要设置开口),其顶部设有提升出料斗904;提升传送带902为皮带式传送结构,其上间隔均布有多快提升挡板,其设置在提升机架901上用于将物料从提升进料斗903输送至提升出料斗904。其中,提升匀茶器905为爪耙式结构,包括沿左右向转动设置在提升机架901上的转动轴和间隔设置在转动轴上的多根弧形爪耙。其中,动力装置用于给提升传送带902和提升匀茶器905提供动力。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各滚筒式毛刷和匀茶器均由各自的电机驱动。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前”和“后”用于便于描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方向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的“前”绝大多数表示的是进料方向。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仅起区分作用,无其他特殊意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生产多种茶叶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生产荷叶茶,而在没有荷叶的季节可生产绿茶和红茶,该系统用于生产荷叶茶时可得到浓郁荷叶香、风味独特的荷叶茶。另外,该系统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效率高、占地小和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