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的加工工艺,特别是一种紫苏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紫苏,又称荏,属于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自花授粉置物,具特异芳香,是我国传统的药食、油料作物,是卫生部第一批规定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60种作物之一,在医药食品领域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紫苏原产亚洲东部,有野生型和栽培型,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区,以及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爪哇、日本、朝鲜等地。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北方以供油用为主,兼作药用,有西北、东北2个传统油用产区; 南方主要以药用为主,兼作食用。
随着对紫苏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紫苏开始作为调味品进行使用,将紫苏进行加工简单烘干之后作为香料,可以添加菜品的美味度。
其中,在申请号为CN201310605968.2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即食型紫苏调味菜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此种即食型紫苏调味菜原料制成:紫苏叶80-85,蒜头5-10,食盐3-5,酱油2-3,蔗糖0.5-2。此种即食型紫苏调味菜的制备方法:1)原料采收;2)清洗;3)热烫;4)切碎;5)混料调味;6)密封渍制:将搅拌均匀的原料放进容器中渍腌制60-90天。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出的产品在腌制和装瓶出厂均无须添加防腐剂,耐贮藏,便于食用携带。
在申请号为CN200810060626.6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提供了一种以紫苏为原料制得的紫苏调味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紫苏调味液主要由紫苏的浸提液或浸提浓缩液和蒸馏液组成,所述浸提液或浸提浓缩液和蒸馏液体积比为10~20∶80~90,由如下方法制得:取紫苏叶碎片,加入5~8倍质量的洁净水,以及质量为洁净水质量0.01~0.1%的异Vc钠,用柠檬酸调pH为2.8~4.5,95~100℃温度下浸提1~3次,每次30~120min,浸提同时冷凝收集挥发成分,得蒸馏液;合并多次的浸出液,加入壳聚糖醋酸溶液,搅拌,澄清,微滤膜过滤,得澄清液,即浸提液;将浸提液浓缩至原体积的90%~10%,得浸提浓缩液。本发明紫苏调味液色泽清澈透明,无杂质,不分层,味道天然纯正,香浓味美,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以上两种紫苏的生产工艺,分别提供了紫苏食品以及紫苏的汁液的加工方法,但是对紫苏本身作为调味品并未有所提及。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下,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紫苏的生产工艺,作为食品香料进行使用,同时实现汁液的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紫苏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原料采收: 将紫苏叶茎顶部3-5片叶子及其嫩茎同时采摘,作为原料;
B、前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的虫子及杂物,然后将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进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挤压水分:将请处理之后的紫苏放入挤压机中,压出茎叶中的水分;
D、杀青处理:将挤压之后的紫苏放入杀青机中进行高温处理,破化以及钝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加盐搅拌,去除苦涩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将杀青完成的紫苏置入容器内进行浸泡,容器内盛有梅汁调配剂,浸泡时间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将浸泡完成的紫苏取出,进行烘干后将虫、草、异物剔除,将剔除完成的紫苏加以切碎并包装,得到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梅汁调配剂包括青梅汁、盐与柠檬酸,所述梅汁调配剂内青梅汁、盐与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1.1~1.3:0.15~0.3。
进一步的,所述青梅汁的生产方法如下:
(1)、原料选择:选择果实饱满,颜色青中带黄,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为原料;
(2)、预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已经腐烂或者较硬的次品,将筛选完成的青梅进行清洗,将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盐水中浸泡,浸泡时间在30天以上;
(3)、表面处理:将在盐水中浸渍过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个小时或者用清水进行冲洗,直到青梅含盐量低于5%;
(4)、去核处理:将清洗过的青梅通过青梅去核机进行去核处理,同时对去核完成的青梅进行检验,将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进行剔除;
(5)、糖渍处理:将去核且检验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内进行糖渍,腌渍3-5天,使得青梅脱水收缩;
(6)、提取青梅汁:将容器内的脱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为所需的青梅汁。
进一步的,所述E过程中,梅汁调配剂的PH值在2~3.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梅汁调配剂的PH值在2~3.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紫苏与梅汁调配剂的质量比为100:65~8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紫苏的生产工艺,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紫苏调味品,将紫苏经过原料采集、清洗晾干处理、挤压水分、杀青处理、浸泡腌制之后再干燥切碎制成成品,成品即可作为食品香料,可以大大增加菜品的香味,提高美味度。同时再腌制过程种,加入了梅汁调配剂,该梅汁调配剂主要成分为青梅在生产腌制过程中,产生的汁液,在原来的生产工艺中,该汁液通常作为废液进行排放,但是该汁液中含有较多的有害成分,高盐高酸,流入大自然中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如若处理到达标的排放标准,则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在青梅的腌制过程中,该汁液的处理一直是企业的难题。本发明开创性的将青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汁液用于紫苏的腌制,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柠檬酸的应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梅汁具有一定的香味,与紫苏相结合,可以发出特异的清香,是市面上所有的紫苏产品都不具有的。整体上来说,本发明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一举多得,值得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紫苏的生产工艺,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A、原料采收: 将紫苏叶茎顶部3-5片叶子及其嫩茎同时采摘,作为原料;
B、前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的虫子及杂物,然后将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进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挤压水分:将请处理之后的紫苏放入挤压机中,压出茎叶中的水分,此时要求挤压出的水分越多越好;
D、杀青处理:将挤压之后的紫苏放入杀青机中进行高温处理,破化以及钝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加盐搅拌,去除苦涩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将杀青完成的紫苏置入容器内进行浸泡,容器内盛有梅汁调配剂,浸泡时间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将浸泡完成的紫苏取出,进行烘干后将虫、草、异物剔除,将剔除完成的紫苏加以切碎并包装,得到成品。
其中,所述梅汁调配剂包括青梅汁、盐与柠檬酸,所述100kg梅汁调配剂内分别含有44kg青梅汁、48kg盐与8kg柠檬酸。
特别的,所述E过程中,梅汁调配剂的PH值在2~3.5之间。
相应的,所述青梅汁的生产方法如下:
(1)、原料选择:选择果实饱满,颜色青中带黄,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为原料;
(2)、预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已经腐烂或者较硬的次品,将筛选完成的青梅进行清洗,将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盐水中浸泡,浸泡时间在30天以上;
(3)、表面处理:将在盐水中浸渍过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个小时或者用清水进行冲洗,直到青梅含盐量低于5%;
(4)、去核处理:将清洗过的青梅通过青梅去核机进行去核处理,同时对去核完成的青梅进行检验,将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进行剔除;
(5)、糖渍处理:将去核且检验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内进行糖渍,腌渍3-5天,使得青梅脱水收缩;
(6)、提取青梅汁:将容器内的脱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为所需的青梅汁。
制得的紫苏色泽鲜红,含有紫苏以及梅汁的清香,且香味浓郁。
实施例二:
A、原料采收: 将紫苏叶茎顶部3-5片叶子及其嫩茎同时采摘,作为原料;
B、前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的虫子及杂物,然后将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进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挤压水分:将请处理之后的紫苏放入挤压机中,压出茎叶中的水分,此时要求挤压出的水分越多越好;
D、杀青处理:将挤压之后的紫苏放入杀青机中进行高温处理,破化以及钝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加盐搅拌,去除苦涩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将杀青完成的紫苏置入容器内进行浸泡,容器内盛有梅汁调配剂,浸泡时间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将浸泡完成的紫苏取出,进行烘干后将虫、草、异物剔除,将剔除完成的紫苏加以切碎并包装,得到成品。
其中,所述梅汁调配剂包括青梅汁、盐与柠檬酸,所述100kg梅汁调配剂内分别含有42kg青梅汁、50kg盐与8kg柠檬酸。
特别的,所述E过程中,梅汁调配剂的PH值在2~3.5之间。
相应的,所述青梅汁的生产方法如下:
(1)、原料选择:选择果实饱满,颜色青中带黄,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为原料;
(2)、预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已经腐烂或者较硬的次品,将筛选完成的青梅进行清洗,将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盐水中浸泡,浸泡时间在30天以上;
(3)、表面处理:将在盐水中浸渍过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个小时或者用清水进行冲洗,直到青梅含盐量低于5%;
(4)、去核处理:将清洗过的青梅通过青梅去核机进行去核处理,同时对去核完成的青梅进行检验,将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进行剔除;
(5)、糖渍处理:将去核且检验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内进行糖渍,腌渍3-5天,使得青梅脱水收缩;
6)、提取青梅汁:将容器内的脱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为所需的青梅汁。
制得的紫苏色泽鲜红,含有紫苏以及梅汁的清香,且香味浓郁。
实施例三:
A、原料采收: 将紫苏叶茎顶部3-5片叶子及其嫩茎同时采摘,作为原料;
B、前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的虫子及杂物,然后将原料放入清清洗水槽中进行清洗,之后放入容器中晾去原料表面水分;
C、挤压水分:将请处理之后的紫苏放入挤压机中,压出茎叶中的水分,此时要求挤压出的水分越多越好;
D、杀青处理:将挤压之后的紫苏放入杀青机中进行高温处理,破化以及钝化原料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加盐搅拌,去除苦涩的汁液;
E、浸泡腌制:将杀青完成的紫苏置入容器内进行浸泡,容器内盛有梅汁调配剂,浸泡时间在30到35天;
F、制作成品:将浸泡完成的紫苏取出,进行烘干后将虫、草、异物剔除,将剔除完成的紫苏加以切碎并包装,得到成品。
其中,所述梅汁调配剂包括青梅汁、盐与柠檬酸,所述100kg梅汁调配剂内分别含有38kg青梅汁、50kg盐与12kg柠檬酸。
特别的,所述E过程中,梅汁调配剂的PH值在2~3.5之间。
相应的,所述青梅汁的生产方法如下:
(1)、原料选择:选择果实饱满,颜色青中带黄,八至九成熟的青梅作为原料;
(2)、预处理: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其中已经腐烂或者较硬的次品,将筛选完成的青梅进行清洗,将清洗完成的青梅放入20%的盐水中浸泡,浸泡时间在30天以上;
(3)、表面处理:将在盐水中浸渍过的青梅用清水浸泡4到6个小时或者用清水进行冲洗,直到青梅含盐量低于5%;
(4)、去核处理:将清洗过的青梅通过青梅去核机进行去核处理,同时对去核完成的青梅进行检验,将核碎在果肉里面的青梅进行剔除;
(5)、糖渍处理:将去核且检验完成的青梅烘干,置入容器内进行糖渍,腌渍3-5天,使得青梅脱水收缩;
(6)、提取青梅汁:将容器内的脱水青梅取出,剩下的汁液即为所需的青梅汁。
制得的紫苏色泽艳红,含有紫苏以及梅汁的清香,且香味浓郁,经久不散。
本发明采用紫苏作为原料,采用青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卤汁作为腌制过程中的主要添加剂,使得产品同时具有果香与紫苏特有的香味,且香味不相互冲突,闻起来十分舒适,同时解决了青梅生产过程中废卤汁难以处理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