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状食品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839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丸状食品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食品加工设备,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以将软质的团状食品分切加工为丸状食品的设备。



背景技术:

华人社会常见的丸状食品如汤圆、粉圆、珍珠圆、鱼丸、肉丸等,早期是由人工揉捻加工成型,但因耗费人力及工时,不利于大量加工生产。

为了提高产能及降低成本,利用自动化设备来进行食品加工是现今的趋势,而如何提供一种加工快速、出错率低的丸状食品加工设备,实系值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思量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地将团状食品分切加工为丸状食品的食品加工设备。

为了达成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丸状食品成型设备,其可用以将团状食品分切加工为丸状食品,且其包括一壳体、一对压片辊轮、一导引片、一刀辊、一切刀、一第一制丸辊轮及一第二制丸辊轮。壳体具有一容槽而供放置所述团状食品,压片辊轮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且该对压片辊轮之间界定一压片口,且压片口与容槽连通而用以将容槽中所放置的团状食品压制为片状食品。导引片固设于壳体内并具有一分切端,且导引片是用以将自压片口压出的片状食品导引至分切端。刀辊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切刀则设于该刀辊而受刀辊带动并以刀辊为轴心做圆周运动,当切刀转动至一第一位置时,切刀的自由端紧邻导引片的分切端而用以将片状食品分切为条状食品。第一制丸辊轮可转动地是壳体内,其具有呈波浪状的轮面而具有多个环状的第一波峰及多个环状的第一波谷,各该第一波谷分别位于两相邻第一波峰之间。第二制丸辊轮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其具有呈波浪状的轮面而具有多个环状的第二波峰及多个环状的第二波谷,各该第二波谷分别位于两相邻第二波峰之间,第一波峰分别与第二波峰相对,第一波谷也与第二波谷相对。第一、第二制丸辊轮之间界定多个制丸口,且第一波峰在制丸口处紧邻其对应的第二波峰,第一制丸辊轮较第二制丸辊轮邻近切刀。其中,第一、第二制丸辊轮是用以将切刀所分切的条状食品进一步分切并通过该些制丸口压制为多个丸状食品。

为了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丸状食品成型设备,其包括一壳体、一对压片辊轮、一导引片、一刀辊、一切刀、一第一制丸辊轮及一第二制丸辊轮。壳体具有一容槽,压片辊轮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且该对压片辊轮之间界定一压片口。导引片固设于壳体内并具有一分切端,且导引片与容槽分别位于压片口的两相对侧。刀辊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切刀则设于该刀辊而受刀辊带动并以刀辊为轴心做圆周运动,当切刀转动至一第一位置时,切刀的自由端紧邻导引片的分切端。第一制丸辊轮可转动地是壳体内,其具有呈波浪状的轮面而具有多个环状的第一波峰及多个环状的第一波谷,各该第一波谷分别位于两相邻第一波峰之间。第二制丸辊轮可转动地设于壳体内,其具有呈波浪状的轮面而具有多个环状的第二波峰及多个环状的第二波谷,各该第二波谷分别位于两相邻第二波峰之间,第一波峰分别与第二波峰相对,第一波谷也与第二波谷相对。第一、第二制丸辊轮之间界定多个制丸口,且第一波峰在制丸口处紧邻其对应的第二波峰,第一制丸辊轮较第二制丸辊轮邻近切刀。其中,第一、第二制丸辊轮是位于导引片及切刀的下方。

基于上述设计,本发明所要实现的有益效果是,团状食品可被快速地制作为丸状食品,且加工出错率低,节省除错时间,并因此而有效增加产能,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3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主要表现两压片辊轮之间的压片口。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主要表现切刀与导引片及第一制丸辊轮的相对位置。

图6为第3图的6-6剖面图,主要表现第一、第二制丸辊轮的相对位置及结构。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切刀位于第一位置。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切刀朝第二位置转动。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主要组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第1至3图,所绘示者为本发明丸状食品成型设备的较佳实施例,该丸状食品成型设备包括一壳体10、一对压片辊轮20、一导引片30、一刀辊40、一切刀50、一第一制丸辊轮60及一第二制丸辊轮70。其中,压片辊轮20、刀辊40、切刀50及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均是彼此平行。

壳体10的左右两侧有侧板,前后两侧则大致成开放状,壳体10的上方具有容槽11,容槽11的上、下成开放状,且较佳成漏斗状。壳体10左右两侧外部箱体内则可设有动力及传动机构,用以带动压片辊轮30、刀辊40、第一制丸辊轮60及第二制丸辊轮70转动。壳体10前后两侧还可枢设有门板。

该对压片辊轮20等高地且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内,压片辊轮20之间的最短距离处界定一压片口21,且如第4图所示,压片口21的宽度为d1。压片辊轮20的辊轮面在该压片口21处的转动方向均朝下,亦即在第3图所示的视角中,左侧的压片辊轮20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右侧的压片辊轮20则是逆时针方向转动。

导引片30固设于壳体10内并具有一分切端31,且导引片30与容槽11分别位于压片口21的两相对侧,容槽11在压片口21上方而导引片30在压片口21下方。本实施例中,导引片30的延伸方向略成倾斜而使其上方的片状食品较易滑动。

刀辊40是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内,切刀50则设于刀辊40而受刀辊40带动,并以刀辊40为轴心做圆周运动。如第五图中的虚线所示,当切刀5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切刀50的自由端51紧邻导引片30的分切端31,两者之间仅有极小间距而可以剪力切断片状食品,切刀50在该位置的转动方向较佳是由上往下运动的。

第一制丸辊轮6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内,第一制丸辊轮60具有呈波浪状的轮面而具有多个环状的第一波峰61及多个环状的第一波谷62,各第一波谷62分别位于两相邻所述第一波峰61之间。第一制丸辊轮60较第二制丸辊轮70更邻近切刀50,且如第5图所示,当切刀50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时,切刀50的自由端51与第一波峰61之间有最短直线距离d2。

第二制丸辊轮70也是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内,且第二制丸辊轮60也具有呈波浪状的轮面而具有多个环状的第二波峰71及多个环状的第二波谷72,各第二波谷72位于两相邻第二波峰71之间。其中,第一、第二波峰61、71逐一相对,同样地,第一、第二波谷62、72也逐一相对,使得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之间界定出多个由第一、第二波谷62、72所围构的制丸口65,第一波峰61在制丸口65处分别紧邻其所对应的第二波峰71,这些在制丸口65处紧邻的第一、第二波峰61、71可将条状食品进一步分切成多段较细的食品。此外,第一制丸辊轮60较第二制丸辊轮70更邻近切刀50,且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是位于导引片30及切刀50的下方。

其中,丸状食品成型设备还可包括用以驱动上述辊轮转动的动力手段,包括马达及传动机构,这些马达及传动机构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面。

为了更好地将食品揉捻成丸状,第一制丸辊轮60在制丸口65处的转动方向是由上朝下运动,第二制丸辊轮70在制丸口65处的转动方向则是由下朝上转动,亦即在第3图所示的视角中,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均在顺时针方向转动,较佳者,第一制丸辊轮60的转速较第二制丸辊轮70的转速还快。

为了刮除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轮面上可能残留的食品余料,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两旁还可分别设置有第一刮片、第二刮片80,第一刮片、第二刮片80设于壳体10内且其自由端紧邻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的轮面。

为了方便筛选、收集所制得的丸状食品,第一、第二制丸辊轮60、70下方还可设有一格栅90,格栅90倾斜地设于壳体10内,格栅90有多个栅条91,栅条91之间的间隙较佳是略小于所制得丸状食品的直径,让丸状食品可顺着格栅90滚动至外部的收集容器(未绘示),尺寸不合格的丸状食品或食品余料则通过间隙而掉落至格栅90下方的收集槽100,且收集槽100是可抽取地设于壳体10内。

以下将说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使用方式,首先请参考第7图,团状食品a(如面团)被放置于容槽11内,两个压片辊轮20转动时可将团状食品a朝下输送并压制为片状食品b,其中片状食品b的厚度即实质等同于压片口21的宽度d1,片状食品b顺着导引片30逐渐滑动至分切口31,而切刀50通过第一位置后,片状食品b即因切刀50与导引片30之间的剪切作用而被分切为条状食品c。

请接着参考第8图,条状食品c被切刀50拨向第一制丸辊轮60,条状食品c会与第一制丸辊轮60接触而被第一制丸辊轮60带向制丸口65,并且被第一、第二波峰61、71分切为较短的段落,而后通过第一、第二波谷62、72的揉捻而成形为丸状食品d,丸状食品d掉落至下方的格栅90而向下滚动并被加以收集,可能产生的余料e则通过格栅90的间隙而掉落至下方的收集槽100。其中,切刀50与第一制丸辊轮60之间并没有任何用以移载条状食品c的组件,亦即条状食品c被切刀50切断后,被切刀50直接推向第一制丸辊轮60,如此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并节省体积。

为了实现小型化的目的,前述丸状食品成型设备更可满足下列若干关系式:

d2/d1<1.5;藉此可缩短切刀与第一制丸辊轮之间的间距;较佳者,更满足下列关系式:d2/d1≦1,藉此更可进一步降低加工出错率。本实施例中,d2/d1为1.3。

d3/d1<10;其中该对压片辊轮其中一者较另一者更邻近该第一制丸辊轮,该第一制丸辊轮的轴心与所述较邻近的压片辊轮的轴心具有一最短间距d3(如第9图所示),藉此使第一制丸辊轮尽可能地靠近压片辊轮,有助于前述小型化目的。本实施例中,d3/d1为8.2。

d4/d1<8;其中d4为各该压片辊轮的半径,藉此减少压片作业所需的工作空间;较佳者,更满足下列关系式:d4/d1<5(如第9图所示)。本实施例中,d4/d1为4。

l/h<0.25;其中h为该压片口与该制丸口之间的高度差,l为该压片口与该制丸口之间的水平偏移量(如第9图所示),藉此使丸状食品成型设备具有较高瘦的比例,减少工作台面的占用面积;较佳者,更满足下列关系式:l/h<0.2。本实施例中,l/h为0.13。

dw/d1<25;如第3a图所示,dw为压片辊轮与第一、第二制丸辊轮整体的最大宽度,当丸状食品成型设备满足上述条件,可以确保丸状食品成型设备的小型化,进而便于搬运、输送与安装。本实施例中,dw/d1为20.8。

dh/d1<30;如第3a图所示,dh为压片辊轮与第一、第二制丸辊轮整体的最大高度,当丸状食品成型设备满足上述条件,可以确保丸状食品成型设备的小型化,进而便于搬运、输送与安装。本实施例中,dh/d1为25.1。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制丸辊轮的半径与d1的比值小于5,此时第一、第二制丸辊轮占用的体积小,有助于丸状食品成型设备的小型化。在前述实施例中,所述比值为4.57。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导引片30的表面还涂布有一润滑层,用以减低导引片30与片状食品之间的摩擦力,使片状食品容易被导向切刀50。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门板与壳体之间还设有磁簧开关,门板闭合时,磁簧开关呈通路,使食品成型设备进入加工状态。门板开启时,磁簧开关呈断路,食品成型设备进入停工状态,无法执行食品加工作业,以确保使用操作的安全性。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壳体10还具有一个位于第二制丸辊轮70下方的斜面,该斜面朝收集槽100倾斜。该斜面用以引导未正确通过制丸口65而被第二制丸辊轮70带出或甩出的食品原料,且这些被带出或甩出的食品原料最后可被收集槽100一并收集。

基于上述设计,本实施例所实现的有益效果是,团状食品可被快速地制作为丸状食品,且加工出错率低,节省除错时间,并因此而有效增加产能,降低加工成本,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