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1621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的制作工艺,特别涉及一种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茉莉花茶制作在国内历史悠久,首先进行首窨工序把回收回来的茶叶嫩芽尖烘干,摊凉烘干越好,茶叶后期对茉莉花芬芳的吸收越好,茶叶烘干以后开始制作,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跟茶叶混合制作,最终形成茶中有花但不见花。

传统的制作工艺是五窨一提,首先第一窨选择的是在天气晴朗的晚上9:00—10:00让烘干的茶叶跟新鲜的茉莉花茶进行2:1的比例混合搅拌,让茶叶跟茉莉花充分的接触,吸收茉莉花的芳香,因为茉莉花这个时间段花香中包含的芳香挥发性最好。混合好以后把茶叶跟茉莉花形成的茶堆的高度控制在45—50cm避免过厚温度上升,茶叶发酵。到了凌晨四点的时候要进行通花处理,也就是要把反应堆扒开摊平摊凉,让里面的温度散开避免发酵。散热半个小时以后再进行混合,再次窨花,堆放在新的位置,到了第二天早上8:00—9:00用筛花机把茶跟茉莉花分离,茶进行烘干,烘干机烘干7分钟温度把握在90—130℃;二窨跟首窨的工艺一样,把茶跟花的比例控制在1:0.45;三窨跟之前也一样茶花比控制在1:0.4;四窨茶花比控制在1:0.35;五窨茶花比控制在1:0.3,最后进行提花工艺,用五窨烘干的茶叶以1:0.08的比例混合4-5小时,提升茶的花鲜味。

该技术目前短板是,晚上要进行通花茶花堆过高,茶叶容易发热发酵影响花茶的鲜明度,茶叶烘干容易影响茶叶的品质,茶叶的脆性增加,不易保存,在频繁的烘干窨花茶叶会吸收杂质香气不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茉莉花茶在制作的过程中工序繁琐,而且制作出的茉莉花茶不易保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的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干燥茉莉花:将新鲜茉莉花摊凉,散发花中的水分,之后合堆,然后移动到干燥的地方,经过多次摊凉,挥发散热,确保在上午10点钟之前将茉莉花中的水分彻底散干;

(2)制作茶胚:将新鲜的茶叶进行杀青处理,杀青达到芽叶全部熟透,茶叶青味全部去除,略带嫩香,无焦边糊叶;

(3)窨制茉莉花茶:

a)首窨,将干燥后的茉莉花与杀青后的茶叶混合,茶花比是1:1的,混合完成以后,进行堆窨,反应堆的高度控制在10-15cm,第二天进行茶花分离;

b)二窨,将首窨后的茶叶与茉莉花进行混合,茶花比是1:1,然后在第二天北京时间下午17:00-18:00之间进行茶花分离,最后进行烘干处理;

c)三窨,重复首窨的工序;

d)四窨,重复二窨的工序;

e)五窨,将四窨后的茉莉花与茶叶重新进行混合,茶花比为1:1.5,然后进行堆窨,反应堆的高度控制在10-15cm,第二天进行茶花分离;

f)六窨,重复五窨的工艺,最后进行烘干处理;

(4)提花:将六窨后的茉莉花茶进行提花处理,提花时采用的茶花比为1:0.1。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的茉莉花采用晴天的时候,北京时间下午14::00-15:30采集的新鲜茉莉花。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窨制的时候,进行茶花混合的时间在北京时间22:30-23:30之间进行。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3)中窨制的时候,进行茶花分离的时间在北京时间6:00-7:00。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3)中窨制的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所采用的茶叶为绿茶。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制作工艺去掉了一般加工工艺中的通花工艺,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制作工序,同时保存了茶叶的品质,茶叶充分吸收了茉莉花的香气,更加浓郁甘醇,增加鲜度,增加保质期,增加口感,除去茶叶本身的异味,比传统的制作工艺保质期延长了6个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新型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干燥茉莉花:将晴天的时候,北京时间下午14::00-15:30采集的新鲜茉莉花摊凉,散发花中的水分,之后合堆,然后移动到干燥的地方,经过多次摊凉,挥发散热,确保在上午10点钟之前将茉莉花中的水分彻底散干;采用下午14::00-15:30采集的茉莉花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制作出来的茉莉花茶香味十足而且色泽鲜艳。

(2)制作茶胚:一般使用绿茶,例如英山云雾茶、西湖龙井、峨眉雪芽、湄潭翠芽、兰馨雀舌、惠明茶、洞庭碧螺春等等,进行杀青处理,将新鲜的茶叶进行杀青处理,杀青达到芽叶全部熟透,茶叶青味全部去除,略带嫩香,无焦边糊叶;

(3)窨制茉莉花茶(在窨制的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茶叶和茉莉花不会发酵,而且制作出来的茉莉花茶香气十足):

a)首窨,将干燥后的茉莉花与杀青后的茶叶混合,混合的时间为晚上22:30-23:30之间,茶花比是1:1的,混合完成以后,进行堆窨,反应堆的高度控制在10-15cm,第二天早上6:00-7:00之间进行茶花分离;茶花分离使用筛子将茶叶与茉莉花分开。

b)二窨,将首窨后的茶叶与茉莉花进行混合,同样的混合的时间是晚上22:30-23:30之间,茶花比是1:1,然后在第二天北京时间下午17:00-18:00之间进行茶花分离,最后进行烘干处理;

c)三窨,重复首窨的工序;

d)四窨,重复二窨的工序;

e)五窨,将四窨后的茉莉花与茶叶重新进行混合,混合的时间是晚上22:30-23:30之间,茶花比为1:1.5,然后进行堆窨,反应堆的高度控制在10-15cm,第二天早上6:00-7:00进行茶花分离;

f)六窨,重复五窨的工艺,最后进行烘干处理;

(4)提花:将六窨后的茉莉花茶进行提花处理,也就是将六窨基础上,再用少量鲜花复窨一次,此时,采用的茶花比为1:0.1,最后摊凉后即可匀堆装箱。提花用的鲜花,要选择晴天采的朵大饱满的优质花,鲜花的开放度略大些,这样最后制作出来的茉莉花茶不管是香气还是色泽都有显著提高。

通过这种六窨一提的工艺制作出来的茉莉花茶,由于减少了一般制作中的通花工艺所以,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制作工序,同时保存了茶叶的品质,茶叶充分吸收了茉莉花的香气,更加浓郁甘醇,增加鲜度,增加保质期,增加口感,除去茶叶本身的异味,比传统的制作工艺保质期延长了6个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干燥茉莉花;(2)制作茶胚;(3)窨制茉莉花茶;(4)提花;其中,窨制茉莉花茶采用六次窨制,该制作工艺去掉了一般加工工艺中的通花工艺,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制作工序,同时保存了茶叶的品质,茶叶充分吸收了茉莉花的香气,更加浓郁甘醇,增加鲜度,增加保质期,增加口感,除去茶叶本身的异味,比传统的制作工艺保质期延长了6个月。

技术研发人员:林洪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州鼎寿茶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27
技术公布日:2017.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