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生鲜电商模式的猕猴桃贮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5346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果蔬保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宜生鲜电商模式的猕猴桃贮运方法。



背景技术:

生鲜电商,全称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生鲜肉类等。2012年以来,生鲜电商迅速发展,涌现出以京东生鲜、顺丰优选、易果生鲜等为代表的数千家生鲜电商平台,大规模拓展生鲜市场,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发展前景。生鲜电商相比于传统销售模式,销售的突出特点由大批量出库销售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小量多批次销售。用户黏性及重复购买率直接决定了电商企业发展的状况,因此必然要求每一批次产品都品质均衡且符合消费者的购买预期,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更加苛刻。

据调查,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营养最为丰富全面,被誉为“水果之王”。猕猴桃的综合抗氧化指数在水果中名列居前,仅次于刺梨、蓝莓等小众水果,远强于苹果、梨、西瓜、柑橘等日常水果。据预测,到2017年我国猕猴桃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猕猴桃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采摘时较硬,放置一段时间软了才能吃,一旦软了,常温下只能存放几天,如果食用不及时,猕猴桃就会产生“酒味”,甚至腐烂。猕猴桃的这种“硬时没法吃,软了吃不及”的特点,给消费者食用带来不便,进而降低了消费体验和对产品品质的认同。因此,对猕猴桃的食用期和食用品质进行调控以解决上述问题,是生鲜电商背景下猕猴桃贮运技术的迫切需求。

传统猕猴桃保鲜以冷藏、气调或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为主,通常仅涉及猕猴桃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目的是尽可能延长猕猴桃贮藏期。但问题是过分苛刻的要求猕猴桃贮藏期所采用的方法或技术手段通常会显著抑制果实常温后熟软化,造成上述“硬时没法吃,软了吃不及”的突出问题。目前也有研究关注猕猴桃货架期生理品质变化,但仍是以满足传统超市或农贸市场零售方式下可延长常温食用期为研究目的,并不符合生鲜电商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后对猕猴桃可随时食用的期望。综述,从生鲜电商模式角度,猕猴桃贮运保鲜方法未有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宜生鲜电商模式的猕猴桃贮运方法,以缩短消费者购买后猕猴桃软化时间、实现食用期间猕猴桃梯度软化,提高消费者对生鲜电商销售模式下猕猴桃的消费体验,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用户黏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适宜生鲜电商模式的猕猴桃贮运方法,包括步骤:

1)猕猴桃入库冷藏;

2)预定的销售日期前1~9天,在2~4个不同的时间分别取出部分冷藏的猕猴桃进行回温;

3)多个猕猴桃组成一份,每一份猕猴桃包含步骤2)中各个时间取出的猕猴桃。

优选地,在步骤1)中,若猕猴桃预期的销售日期为采摘后40~110天,则采收后猕猴桃即以0.4~0.7μl/l的1-mcp处理20~28小时,然后再入库冷藏。进一步优选地,所用的1-mcp的浓度为0.5μl/l,处理时间为24小时,处理方式为猕猴桃在熏蒸室用1-mcp熏蒸,熏蒸室内温度为15~20℃。

优选地,在步骤1)中,若猕猴桃预期的销售日期为采摘后90天以后,则采收后猕猴桃即以0.8~1.2μl/l的1-mcp处理20~28小时,然后再入库冷藏。进一步优选地,所用的1-mcp的浓度为1.0μl/l,处理时间为24小时,处理方式为猕猴桃在熏蒸室用1-mcp熏蒸,熏蒸室内温度为15~20℃。

进一步优选地,若猕猴桃预期的销售日期为采摘后10~50天,则猕猴桃入库冷藏。若猕猴桃预期的销售日期为采摘后51~100天,则猕猴桃以0.4~0.7μl/l的1-mcp处理20~28小时,然后再入库冷藏。若猕猴桃预期的销售日期为采摘后100天以后,则猕猴桃以0.8~1.2μl/l的1-mcp处理20~28小时,然后再入库冷藏。更进一步优选地,用1-mcp处理的过程为:猕猴桃在熏蒸室内熏蒸,熏蒸室内温度为15~20℃。熏蒸的时间优选24小时,熏蒸的浓度分别优选为0.5μl/l和1.0μl/l。

优选地,在步骤1)中,冷藏温度为-1~1℃,湿度不低于90%。

优选地,步骤1)具体为:采摘新鲜猕猴桃,剔除病果和残次果,剩余猕猴桃装入果筐,在0~1℃预冷间松散堆放,预冷2~3天,待猕猴桃温度达到0~5℃后入库码垛。

优选地,在步骤2)中,相邻两次取出冷藏的猕猴桃的时间之间间隔2~5天。

优选地,在步骤2)中,在3个不同的时间分别取出部分冷藏的猕猴桃,3个不同的时间分别在预定的销售日期前6~9天、预定的销售日期前3~5天、预定的销售日期前1~2天。

优选地,在步骤2)中,取出的冷藏的猕猴桃置于20~25℃环境中,放置1~2天,待果实回温后用保鲜袋包装。

优选地,在步骤3)中,每一份猕猴桃的数量为18~36个;在每一份猕猴桃中,所包含的各个时间取出的猕猴桃的数量之间相等或相差为1。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4)组成一份的猕猴桃包装后运输给消费者,运输过程不冷藏。

本发明所指销售为包装后开始运输时间,优选采用当天包装当天发货的方式进行操作;猕猴桃包装可以采用内层保鲜袋、外层纸箱的包装方式,单个果实之间用发泡衬垫彼此分开。保鲜袋可以为聚乙烯袋,厚度为20~40μm。纸箱为常规包装纸箱,3~5层纸板,瓦楞厚度2.0~4.0mm。发泡衬垫为聚乙烯发泡棉,厚度0.4~0.7mm。

在本发明中,1-mcp采用的单位是μl/l,指的是在单位空间中1-mcp的分体积;该单位是本领域中的公知且惯用的单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适宜生鲜电商模式的猕猴桃贮运方法,其先将猕猴桃冷藏,以便减缓或终止猕猴桃的后熟过程,然后将冷藏的猕猴桃在2~4个不同的时间分别部分取出进行回温,使得在不同时间取出的猕猴桃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进行后熟;将不同时间取出的猕猴桃组合为一份,如此,每一份猕猴桃中包含后熟时间不同的猕猴桃,使得猕猴桃的软化日期不一致,避免了同一份猕猴桃同时软化而导致消费者陷入“软了吃不及”的困境。冷藏的猕猴桃进行回温的时间为预定的销售日期前1~9天,如此,在将猕猴桃发送给消费者之前,猕猴桃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后熟且正处于后熟的过程中,如此,当猕猴桃到达消费者手中以后,猕猴桃将很快达到软化,使得消费者等待时间大大缩短,避免“硬了没法吃”的问题。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消费者在收到猕猴桃后可以很快吃到软化的猕猴桃,且猕猴桃软化时间不同,实现消费者购买后猕猴桃后熟时间缩短、食用期间果实梯度软化,如此可以提高消费者对生鲜电商销售模式下猕猴桃的消费体验,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用户黏度。

进一步地,对不同销售期果实采用不同采后处理方法后低温贮藏,短期销售果实不使用1-mcp,中期采用低浓度1-mcp,长期采用高浓度1-mcp,其优点在于充分利用猕猴桃果实自身后熟作用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强的特性,保证不同销售期果实良好的食用品质。该方法相比单一冷藏,结合1-mcp处理可延长果实贮藏和销售期;相比单一浓度1-mcp处理,不处理及低浓度1-mcp处理搭配可保证中短期销售果实具有良好的后熟特性,避免果实售后出现长时间不软化的现象。

更进一步地,目前猕猴桃电商销售中2.5kg装是常见规格,约30个果实,食用期6~15天不等。本发明利用不同回温时间实现果实常温下的梯度软化,对每个包装中装入不同软化程度果实,可获得食用期在5~20天范围内的果实。目前快递时间通常在3~5天,故扣除快递时间后,5~20天的食用期范围与电商销售模式下消费者对果实的食用期相匹配。目前电商销售模式下,销售方对单一包装中果实软化程度并不控制,通常一批次果实软化速率一致,就极容易导致要么长时间不软化、要么一起软化的现象,造成上述“硬了没法吃,软了吃不及”的问题。本发明所采用分装方式可实现消费者购买后果实梯度软化,延长果实食用期范围,进而满足消费者持续食用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硬度数值与硬度感官评分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在本发明中,采用如下方法确定猕猴桃的可食用硬度范围和最佳的食用硬度范围:

随机选取不同硬度“徐香”猕猴桃75个,每个果实切成5块并随机分配给5个感官评价员;15个感官评价员,每个感官评价员随机评价25个果实。感官评价员参照表1独立打分,在对硬度进行打分的同时,根据对果实的整体口感感觉,标注喜好度。结果表明,当硬度评分<1分时,所有人的评判均为不喜欢;当<2分时,不喜欢的评价加权平均占比为86.7%;当≥2分时,不喜欢的评价加权平均占比仅为19.1%,当硬度评分≥4分时,评价为喜欢的共占比93.6%,故认定大于评分≥2分的硬度范围为可接受的食用硬度范围,认定>4分硬度范围为最佳食用硬度范围。对利用果实硬度计测定的硬度数值和感官评价的硬度评分作图,结果展示在图1中;对感官评价的硬度评分2分和4分进行标注,得出可食用的硬度范围为2.6~10.5n,最佳的食用硬度范围为4.7~7.6n。

表1感官评价指标

在本发明中,采用硬度计测量猕猴桃的硬度,测量结果展示在各个实施例中。

实施例1:采后50天销售

以“徐香”猕猴桃为例,进行如下处理:

(1)采摘新鲜果实,剔除病果和残次果;

(2)以上果实装入果筐,在0~1℃预冷间松散堆放,预冷2~3天,待果实温度接近库存温度后入库码垛;冷藏库温度0±1℃,湿度不低于90%;

(3)对应第50天销售期,分别在此日期前6天、3天和1天三个时间取出部分果实置于20~25℃室温环境,待果实回温后用保鲜袋包装;

(4)三个回温时间点果实分别取10个,置于包装内;所用包装为内层保鲜袋,外层纸箱,单个果实之间用发泡衬垫彼此分开;

(5)经5天运输后,模拟家庭常温放置环境,食用品质评价结果如下表(表2)所示:

表2:食用品质评价结果

该实施例表明:未经处理果实冷藏后,经不同时间回温后进行运输和常温放置,回温时间显著影响常温食用品质。“徐香”猕猴桃可食用的硬度范围为2.6~10.5n,最佳的食用硬度范围为4.7~7.6n,本实施例中回温6天果实的可食用期不超过9天,最佳食用期为3~6天;回温3天果实的可食用期为12天,最佳食用期为6~9天;回温1天果实可食用期为15天,最佳食用期约为9~12天。因此三个回温时间果实合并可食用期为1~15天,最佳食用期为3~12天,可满足消费者持续获得最佳食用体验的需求。

实施例2:采后70天销售

以“徐香”猕猴桃为例,进行如下处理:

(1)采摘新鲜果实,剔除病果和残次果后在熏蒸室内以0.5μl/l1-mcp处理24h,熏蒸室内温度为15~20℃;

(2)以上果实装入果筐,在0~1℃预冷间松散堆放,预冷2~3天,待果实温度接近库存温度后入库码垛;冷藏库温度0±1℃,湿度不低于90%;

(3)对应第70天销售期,分别在此日期前8天、4天和1天三个时间取出部分果实置于20~25℃室温环境,待果实回温后用保鲜袋包装;

(4)三个回温时间点果实分别取10个,置于包装内;所用包装为内层保鲜袋,外层纸箱,单个果实之间用发泡衬垫彼此分开;

(5)经5天运输后,模拟家庭常温放置环境,食用品质评价结果如下表(表3)所示:

表3:食用品质评价结果

该实施例表明:0.5μl/l1-mcp处理的果实冷藏后,经不同时间回温后进行运输和常温放置,回温时间显著影响常温食用品质。“徐香”猕猴桃可食用的硬度范围为2.6~10.5n,最佳的食用硬度范围为4.7~7.6n,本实施例中回温8天果实的可食用期为3~12天前后,最佳食用期为6~9天前后;回温4天果实的可食用期为15天,最佳食用期为9~12天前后;回温1天果实可食用期为15天,最佳食用期约为9~12天前后。因此三个回温时间果实合并可食用期为3~15天,最佳食用期为6~12天,可满足消费者持续获得最佳食用体验的需求。

实施例3:采后第120天销售

以“徐香”猕猴桃为例,进行如下处理:

(1)采摘新鲜果实,剔除病果和残次果后在熏蒸室内以1.0μl/l1-mcp处理24h,熏蒸室内温度为15~20℃;

(2)以上果实装入果筐,在0~1℃预冷间松散堆放,预冷2~3天,待果实温度接近库存温度后入库码垛;冷藏库温度0±1℃,湿度不低于90%;

(3)对应第120天销售期,分别在此日期前6天、3天和1天三个时间取出部分果实置于20~25℃室温环境,待果实回温后用保鲜袋包装;

(4)三个回温时间点果实分别取10个,置于包装内;所用包装为内层保鲜袋,外层纸箱,单个果实之间用发泡衬垫彼此分开;

(5)经5天运输后,模拟家庭常温放置环境,食用品质评价结果如下表(表4)所示:

表4:食用品质评价结果

该实施例表明:1.0μl/l1-mcp处理的果实冷藏后,经不同时间回温后进行运输和常温放置,回温时间显著影响常温食用品质。“徐香”猕猴桃可食用的硬度范围为2.6~10.5n,最佳的食用硬度范围为4.7~7.6n,本实施例中回温6天果实的可食用期不超过12天,最佳食用期约为3~6天前后;回温3天果实的可食用期约为12天,最佳食用期为6~9天前后;回温1天果实可食用期为15天,最佳食用期约为9~12天前后。因此三个回温时间果实合并可食用期为1~15天,最佳食用期为3~12天,可满足消费者持续获得最佳食用体验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