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茶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黄芽茶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黄茶根据原料嫩度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由茶树芽头制成,著名的黄芽茶有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
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茸毛批盖,色泽金黄光亮,俗称“金镶玉”;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甘爽。冲泡时,芽头在玻璃杯中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竖,茶影汤色,交相辉映。部分茶芽,三起三落,杯中呈现,立体景观。
蒙顶黄茶,形状扁直,芽匀整齐,鲜嫩显毫,黄绿明亮,汤黄而碧,甜香浓郁,味甘而醇,叶底嫩黄。
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使用教材《制茶学》1979年版215~216页详细记载了传统君山银针的制法:分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复烘、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个过程,其中闷黄分为初包和复包。初包:摊凉后的芽坯每1.0kg~1.5kg用双层皮纸包成1包,装入箱中,放置48小时左右。复包:闷黄时间为24小时左右。217~218页详细记载了蒙顶黄茶的制法:一杀青、两包黄、一摊放、三复锅、一烘干。其中初包(初次闷黄)的叶温45℃~55℃,时间60~80分钟;复包(二次闷黄)的叶温35~50℃,时间50~60分钟。
黄芽茶的采摘时间很短,其产量也就极少。上述教材也介绍了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茶的原料要求:“全是芽头组成,一般在清明节前4天开采,最迟不超过清明后10天”。早于采摘时间或晚于采摘时间的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茶,加工后有苦涩味,而常温常压闷黄技术难以分解茶芽中呈现苦涩味的物质。
因此,改进黄茶闷黄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分解茶芽中呈现苦涩味的物质,成为黄茶生产领域急需攻破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黄芽茶的加工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分解茶芽中呈现苦涩味的物质,打破黄芽茶不采夏秋茶的传统,延长黄芽茶的采摘时间,充分利用晚春茶、夏秋茶的茶树芽头,提高黄芽茶产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加工方法制成的黄芽茶。
一种黄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茶树芽头杀青、干燥,制成绿色芽茶;
将所述绿色芽茶在110℃~125℃,相对压力70kpa~90kpa条件下蒸黄5~10分钟后,自然降温、松压闷黄10~30分钟,烘干得到所述黄芽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黄的相对压力为70kpa~80kpa。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青为干热杀青或湿热杀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燥为炒干或烘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绿色芽茶为干茶绿、汤色绿且叶底绿的芽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绿色芽茶中水分含量为5.5%~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树芽头包括一年四季采摘的茶树芽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树芽头为夏季或秋季采摘的茶树芽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黄芽茶中水分含量为5%~7%。
上述黄芽茶的加工方法,通过将绿色芽茶在110℃~125℃,相对压力70kpa~90kpa条件下蒸黄5~10分钟,接着自然降温、松压闷黄10~30分钟,可以有效分解茶芽中呈现苦涩味的物质,打破黄芽茶不采夏秋茶的传统,延长黄芽茶的采摘时间,充分利用晚春茶、夏秋茶的茶树芽头,提高黄芽茶产量。
利用上述加工方法制成的黄芽茶,水分含量为5%~7%,色泽金黄,无苦涩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一种黄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将茶树芽头杀青、干燥,制成绿色芽茶。
其中,茶树芽头包括一年四季采摘的茶树芽头。优选的,茶树芽头为夏季或秋季采摘的茶树芽头。
其中,杀青为干热杀青或湿热杀青。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110中的杀青采用锅炒手工杀青的方式,锅温120℃~150℃,每锅投芽量0.5kg,杀青时间3~4分钟。
其中,干燥为炒干或烘干。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110中干燥的方法具体为:将杀青后的芽茶在90℃~100℃烘干50分钟后摊凉,继续在60℃~70℃烘干60分钟,制成绿色芽茶。
上述绿色芽茶为干茶绿、汤色绿且叶底绿的芽茶。
其中,绿色芽茶的含水量为7%~8%。
s120、将上述绿色芽茶在110℃~125℃,相对压力为70kpa~90kpa条件下蒸黄5~10分钟后,自然降温、松压闷黄10~30分钟,烘干得到黄芽茶。
优选的,蒸黄的相对压力为70kpa~80kpa。
烘干后,黄芽茶中水分含量为5.0%~7.0%。
上述黄芽茶的加工方法,通过将将所述绿色芽茶在110℃~125℃,相对压力70kpa~90kpa条件下蒸黄5~10分钟,接着自然降温、松压闷黄10~30分钟,使茶叶快速变黄的同时,有效分解茶芽中呈现苦涩味的物质,打破黄芽茶不采夏秋茶的传统,延长黄芽茶的采摘时间,充分利用晚春茶、夏秋茶的茶树芽头,提高黄芽茶产量。
利用上述加工方法制成的黄芽茶,颜色金黄均匀,滋味甘醇,无苦涩味,香气、滋味、色泽均优于传统黄芽茶。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茶树芽头为夏季采摘的茶树单芽)
(1)将夏季采摘的茶树单芽采用锅炒手工杀青的方式,杀青3~4分钟,锅温120℃~150℃,每锅投芽量0.5kg。
(2)将杀青后的茶树芽头在90℃~100℃烘干50分钟,摊凉30分钟后,继续在60℃~70℃烘干60分钟,制成水分含量为7%~8%的绿色芽茶。
(3)将绿色芽茶在120℃,相对压力为80kpa条件下蒸黄5分钟,接着自然降温、松压闷黄20分钟,烘干得到水分含量为5%~6.5%的黄芽茶。
实施例2(茶树芽头为夏季采摘的茶树单芽)
(1)将夏季采摘的茶树单芽采用锅炒手工杀青的方式,杀青时间3~4分钟,锅温120℃~150℃,每锅投芽量0.5kg。
(2)将杀青后的茶树芽头在90℃~100℃烘干50分钟,摊凉30分钟后,继续在60℃~70℃烘干60分钟,制成水分含量为7%~8%的绿色芽茶。
(3)将绿色芽茶在110℃,相对压力为70kpa条件下蒸黄10分钟,接着自然降温、松压闷黄30分钟,烘干得到水分含量为5%~6.5%的黄芽茶。
对比例1(按传统方法加工夏季采摘的茶树单芽)
(1)将夏季采摘的君山银针茶树单芽采用锅炒手工杀青的方式,杀青3~4分钟,锅温130℃~100℃,先高后低,每锅投芽量500g左右。
(2)将杀青后的茶树芽头,在50℃~60℃初烘至5~6成干时下烘,摊凉1小时左右。
(3)将经过初烘摊凉后的茶树芽头用皮纸包好,放置约24小时使其变为金黄色。
(4)将变为金黄色的茶树芽头在45℃~40℃复烘至9成干时下烘。
(5)将经过复烘的茶树芽头用皮纸包裹,放置36小时左右,使茶芽继续黄变。
(6)将继续黄变的茶树芽头在80℃~90℃烘干,得到水分含量为5%~6.5%的黄芽茶。
对比例2(按传统方法加工清明节前采摘的茶树单芽)
方法同对比例1,仅原料改为清明节前采摘的茶树单芽。
聘请专业评茶师,对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对比例2制成的黄芽茶进行审评,结果见下表。
表1君山银针黄茶不同加工方法感官品质对照表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2制成的黄芽茶的品质明显优于对比例1制成的黄芽茶,接近对比例2制成的黄芽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