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豌豆酱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5482阅读:22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豌豆酱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豆酱又称大豆酱、豆酱,用黄豆炒熟磨碎后发酵而制成,是我国传统的调味酱。黄酱有浓郁的酱香和酯香,用于醮、焖、蒸、炒、拌等各种烹调方式,也可佐餐、净食等。但经常吃黄豆酱易上火,更有甚者,会导致血压升高,肝肾患者不易食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豌豆酱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豌豆酱可以长期使用,不会上火,还具有排毒养颜的功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豌豆酱。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所述豌豆酱按重量配比包括:

主料:豌豆30-40份;

辅料:植物油20-35份,肉丁10-15份,豆豉10-15份,洋葱1-2份,艾叶1-5份,蒲草2-6份,酱油3-5份,白砂糖3-5份,食醋0.5-1.5份,生姜2-2.5份,生蒜1-1.5份,干红辣椒1-2份,花椒2-4份,泡椒1-2份,食盐2.5-10份,味精1.5-2份,绵白糖1-2份,白酒1-2份和香辛料1-2份;

其他成分:柴胡0.5-1.4份、高良姜0.05-0.3份、白术1.5-3份、黄苓1-2份、纳豆激酶0.8-1.3份、海洋鱼低聚肽粉0.5-0.9份。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所述豌豆酱按重量配比进一步包括:

主料:豌豆35份;

辅料:大豆油28份,肉丁13份,豆豉12份,洋葱1.5份,食盐6.5份,艾叶3份,蒲草4份,酱油4份,白砂糖4份,食醋1份,生姜2.3份,生蒜1.2份,干红辣椒1.5份,花椒3份,泡椒1.5份,味精1.7份,绵白糖1.5份,白酒1.5份和香辛料1.5份;

其他成分:柴胡0.9份、高良姜0.15份、白术2.5份、黄苓1.5份、纳豆激酶1.0份、海洋鱼低聚肽粉0.7份。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所述植物油为大豆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豌豆酱的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制备所述的豌豆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炸制:将豌豆表面裹上一层面,用部分植物油对裹面的豌豆进行油炸,形成油炸豌豆;

(2)熬制:将生姜、花椒、艾叶、蒲草、酱油,白砂糖,食醋,洋葱,生蒜加入8-16倍重量的水进行熬制,过滤后弃去辅料,得到熬制液备用;

(3)提取:将茯苓、紫苏子、川芎、百合、薄荷、柴胡、高良姜、枳壳、白术、黄苓和人参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料,用所述混合料的重量的8-10倍的水将所述混合料先进行浸泡,再进行煮制2-3小时,沉淀后过滤,弃去料渣得到提取料液,将所述料液冷冻干燥得到提取料粉;

(4)酱制:将剩余的植物油烧热至70-80℃,放入肉丁,翻炒2-5分钟,再加热至110-120℃,浇淋豆豉,得到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将步骤(1)中得到的油炸豌豆中依次加入熬制液、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剩余的食盐、干红辣椒、泡椒、味精、绵白糖、香辛料和提取料粉,混合均匀,进行酱制,制成豌豆酱。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油炸的温度为100-105℃,油炸的时间为2-3分钟。确保炸出的豌豆酥脆可口。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裹上一层厚度为0.1-0.2cm的面。裹面是为了让油炸后的豌豆更加酥脆且不易炸糊。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2)中,熬制的温度为60-70℃,熬制的时间为10-20分钟。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3)中,所述的冷冻干燥均为真空冷冻干燥,所述冷冻干燥的冷冻温度均为零下45℃;所述冷冻干燥的时间均为6-8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4)中,酱制过程中采用托玛琳石压在酱制料的表面,使油炸豌豆浸没在酱料中。托玛琳石是一种天然的药物矿石,主要化学成分是无机的硅铝酸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磷常量元素和锌、铁、硒、铜、锶、碘、氟、偏硅酸等十八种微量元素。酱制过程中,托玛琳石中的成分会浸透到酱料中,为成品增加更多的营养成分。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豌豆酱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4)中,所述酱制的时间为2-3天,所述酱制的温度为15-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豌豆酱,其中的豌豆丁表面润滑,中心酥脆,其中的酱料软嫩而不烂;成品豌豆酱口感香甜可口,脆嫩相间,营养丰富,可以长期使用,可以长期使用,不会上火,还具有排毒养颜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豌豆酱,由以下原料制备:豌豆40g,大豆油20g,肉丁15g,豆豉10g,洋葱2g,艾叶1g,蒲草6g,酱油3g,白砂糖5g,食醋0.5g,生姜2.5g,生蒜1g,干红辣椒2g,花椒2g,泡椒2g,食盐2.5g,味精2g,绵白糖1g,白酒2g和香辛料1g;薄荷提取物0.2份、野菊花提取物0.5份、金银花提取物0.3份、大黄提取物0.04份、川贝提取物0.01份和黄连提取物0.05份。

制备豌豆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炸制:将豌豆表面裹上一层厚度为0.2cm的面,用10g大豆油对裹面的豌豆在105℃油炸2分钟,形成油炸豌豆;

(2)熬制:将生姜、花椒、艾叶、蒲草、酱油,白砂糖,食醋,洋葱,生蒜加入8倍重量的水在70℃进行熬制20分钟,过滤后弃去辅料,得到熬制液备用;

(3)提取:将茯苓、紫苏子、川芎、百合、薄荷、柴胡、高良姜、枳壳、白术、黄苓和人参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料,用混合料的重量的10倍的水将混合料先进行浸泡,再进行煮制3小时,沉淀后过滤,弃去料渣得到提取料液,将提取料液在零下45℃真空冷冻干燥6小时,得到提取料粉;

(4)酱制:将剩余的大豆油烧热至70℃,放入肉丁,翻炒5分钟,再加热至110℃,浇淋豆豉,得到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将步骤(1)中得到的油炸豌豆中依次加入熬制液、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剩余的食盐、干红辣椒、泡椒、味精、绵白糖、香辛料和提取料粉,混合均匀,采用托玛琳石压在酱制料的表面,使油炸豌豆浸没在酱料中,30℃酱制2天,制成豌豆酱。

实施例2

豌豆酱,由以下原料制备:豌豆30g,大豆油35g,肉丁10g,豆豉15g,洋葱1g,艾叶5g,蒲草2g,酱油5g,白砂糖3g,食醋1.5g,生姜2g,生蒜1.5g,干红辣椒1g,花椒4g,泡椒1g,食盐10g,味精1.5g,绵白糖2g,白酒1g和香辛料2g;薄荷提取物0.4份、野菊花提取物0.4份、金银花提取物0.2份、大黄提取物0.06份、川贝提取物0.02份和黄连提取物0.04份。

制备豌豆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炸制:将豌豆表面裹上一层厚度为0.1cm的面,用15g大豆油对裹面的豌豆在100℃油炸3分钟,形成油炸豌豆;

(2)熬制:将生姜、花椒、艾叶、蒲草、酱油,白砂糖,食醋,洋葱,生蒜加入16倍重量的水在60℃进行熬制10分钟,过滤后弃去辅料,得到熬制液备用;

(3)提取:将茯苓、紫苏子、川芎、百合、薄荷、柴胡、高良姜、枳壳、白术、黄苓和人参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料,用混合料的重量的8倍的水将混合料先进行浸泡,再进行煮制2小时,沉淀后过滤,弃去料渣得到提取料液,将提取料液在零下45℃真空冷冻干燥8小时,得到提取料粉;

(4)酱制:将剩余的大豆油烧热至70℃,放入肉丁,翻炒2分钟,再加热至120℃,浇淋豆豉,得到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将步骤(1)中得到的油炸豌豆中依次加入熬制液、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剩余的食盐、干红辣椒、泡椒、味精、绵白糖、香辛料和提取料粉,混合均匀,采用托玛琳石压在酱制料的表面,使油炸豌豆浸没在酱料中,15℃酱制3天,制成豌豆酱。

实施例3

豌豆酱,由以下原料制备:豌豆35g,大豆油28g,肉丁13g,豆豉12g,洋葱1.5g,食盐6.5g,艾叶3g,蒲草4g,酱油4g,白砂糖4g,食醋1g,生姜2.3g,生蒜1.2g,干红辣椒1.5g,花椒3g,泡椒1.5g,味精1.7g,绵白糖1.5g,白酒1.5g和香辛料1.5g;薄荷提取物0.6份、野菊花提取物0.3份、金银花提取物0.1份、大黄提取物0.08份、川贝提取物0.03份和黄连提取物0.03份。

制备豌豆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炸制:将豌豆表面裹上一层厚度为0.15cm的面,用14g大豆油(一半的大豆油)对裹面的豌豆在103℃油炸2-3分钟,形成油炸豌豆;

(2)熬制:将生姜、花椒、艾叶、蒲草、酱油,白砂糖,食醋,洋葱,生蒜加入13倍重量的水在65℃进行熬制15分钟,过滤后弃去辅料,得到熬制液备用;

(3)提取:将茯苓、紫苏子、川芎、百合、薄荷、柴胡、高良姜、枳壳、白术、黄苓和人参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料,用混合料的重量的9倍的水将混合料先进行浸泡,再进行煮制2.5小时,沉淀后过滤,弃去料渣得到提取料液,将提取料液在零下45℃真空冷冻干燥7小时,得到提取料粉;

(4)酱制:将剩余的大豆油烧热至75℃,放入肉丁,翻炒3分钟,再加热至115℃,浇淋豆豉,得到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将步骤(1)中得到的油炸豌豆中依次加入熬制液、带肉丁的油浇豆豉、剩余的食盐、干红辣椒、泡椒、味精、绵白糖、香辛料和提取料粉,混合均匀,采用托玛琳石压在酱制料的表面,使油炸豌豆浸没在酱料中,20℃酱制2.5天,制成豌豆酱。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