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肉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75220阅读:11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涉及酱油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酱肉是将猪肉用甜面酱、香辛调味料腌制后经自然风干而成的一类腌制类生肉制品,具有色泽美观、风味浓郁的特点。酱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加工和食用历史。与其他生肉制品相比,传统酱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易于加工,传统酱肉加工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家庭作坊式就可满足生产要求;第二,风味独特,酱肉集肉香、酱香、鲜味于一体,是一个风味浓郁、口感良好的肉制品,并且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喜好调制不同的风味;第三,不经过烟熏工艺,更加的卫生安全,食盐含量较腊肉等肉制品低,符合当代消费的主流;第四,上酱后挂在通风处自然发酵,有效改善了酱肉的风味;第五,食用方便,沸水煮熟或者微波加热后直接食用,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特点使酱肉制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酱肉销售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05810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酱肉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0℃~4℃的冷鲜肉修割成条状,得到条状原料肉,条状原料肉上的肥脂厚度不超过1.5cm;将条状原料肉用腌料进行第一次腌制,得到腌制肉,所述腌料包括食盐、花椒和五香粉;将腌制肉清洗、晾干后,用酱料进行第二次腌制,所述酱料包括甜面酱、糖、味精和水;将经过第二次腌制的腌制肉刷油、烘烤后,得到酱肉。本发明以0℃~4℃、肥脂厚度不超过1.5cm的冷鲜肉为原料,使得到的酱肉肥瘦相间,不油不腻,回味无穷;同时,0℃~4℃、肥脂厚度不超过1.5cm的冷鲜肉进行腌制时较易入味,能够有效缩短腌制时间,从而缩短酱肉的生产周期。但是该制备方法不能满足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机械化操作成度高、易于工业化规模生产,增加肉块嫩度、改善质构、保持水分、减少营养损失,制得的酱油肉集肉香、酱香、鲜味于一体,具有较好滑腻感、嫩度、保水性、弹性、色泽稳定性和储藏性的酱油肉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中提到的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酱油肉的制备方法,包括选料、滚揉腌制及上酱、干制、成品,其具体步骤为:

选料:选用肥瘦重量比为1:1-2的猪五花肉,剔除碎骨、血污和筋腱等异物,分割成30×4×4cm的肉块,清洗干净,挂起晾干水,2-8℃存放,备用,该步骤选用的五花肉肥瘦适中,使得到的酱肉肥瘦相间,不油不腻,回味无穷,腌制时较易入味,能够有效缩短腌制时间,从而缩短酱肉的生产周期,防止肉温升高影响产品品质;

滚揉腌制及上酱:将重量比为100:4-6的肉块与腌制料混合均匀,先置于2-8℃冰箱内腌制2-3h,然后加入滚揉机滚揉,滚揉温度为2-8℃、转速为8-15r/min、真空度为-0.09至-0.06mpa,滚揉方式为间歇滚揉,每次滚揉的时间均为4-6min,静止50-60min,总滚揉时间为4-6h,最后再加入肉块重量5-8%的酱料继续滚揉,上酱总滚揉时间为4-6h,即可,该步骤中肉块肌纤维内外的压力差促使肌纤维结构趋于松弛,再辅以翻滚、碰撞和跌落等机械运动,使得肉块与肉块、肉块与机械之间产生挤压、摩擦和冲击等物理性作用力,致使肌纤维强度被削弱甚至发生断裂,肌纤维之间间隙增大、结合力减小,嫩度增加,质构改善,提高肉块的腌制和上酱质量,此外有利于盐溶性蛋白的析出并在肉的表面形成网状结构,使肉块内部水分及其它营养成分不流失,从而起到保持水分及减少营养损失的作用;

干制:将上酱后的肉块在40-50℃干燥2-3h,备用,该步骤使肉块脱水干燥,具有防腐杀菌、增进色泽、延长货架期等优势;

成品:将干制后的肉块在温度为5-15℃、相对湿度为60-70%的条件下放置13-18d,真空包装,即得酱油肉,该酱油肉集肉香、酱香、鲜味于一体,风味独特,鲜香可口,回味无穷,具有较好滑腻感、嫩度、保水性、弹性、色泽稳定性和储藏性。

优选的,腌制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食盐1.5-2.5份、复合磷酸盐0.2-0.3份、白砂糖0.5-1.5份、抗坏血酸钠0.05-0.07份、葡萄糖0.008-0.012份、茶多酚0.04-0.06份、香辛粉0.1-0.3份、吡嗪酰胺0.002-0.004份、烟酸0.007-0.009份,该腌制料中各成分配比合理,能提高肉的保水性,使肉块在加工过程中仍能保持其水分,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同时也保持了肉的柔嫩性,增加出品率;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限制类脂的氧化,抑制反应酵的产生,提高酱油肉的储藏性;吡嗪酰胺和烟酸的加入,使得该酱料杀菌抑菌效果好,能够防止酱油肉中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及繁育,延长酱肉的储存期,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肉制品的口感与风味,使得酱油肉具有较好的风味、滑腻感、嫩度、保水性、弹性、色泽稳定性和储藏性。

优选的,酱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小麦酱25-30份、甜面酱12-15份、植物油15-25份、白砂糖2-3份、味精0.2-0.4份、酱油13-18份、料酒5-15份、葡萄糖0.2-0.5份;上述酱料的炒制步骤为:将植物油加热至油上方泡沫完全消失,有青烟冒出即可,按秩序依次放入小麦酱、甜面酱、白砂糖、酱油、料酒,翻炒2-5min,加入清水熬煮至至半流动膏状,然后加入味精,继续炒制,即得酱料,该酱料中各成分能发挥协同作用,使得酱料甜咸适中、口味和谐,为制备高品质酱油肉提供条件;使得到的酱油肉风味独特,鲜香可口,回味无穷;该步骤能生产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酱料,既可以掩盖肉的腥味,又能将肉的香味烘托出来,保留了酱油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同时能降低肉制品的水分活度,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机械化操作成度高,易于工业化规模生产;2)该制备方法使得肉块肌纤维之间间隙增大、结合力减小,嫩度增加,质构改善,提高肉块的腌制和上酱质量,同时有利于盐溶性蛋白的析出并在肉的表面形成网状结构,使肉块内部水分及其它营养成分不流失,从而起到保持水分及减少营养损失的作用;3)该制备方法选用的五花肉肥瘦适中,使得到的酱肉肥瘦相间,不油不腻,回味无穷,腌制时较易入味,能够有效缩短腌制时间,从而缩短酱肉的生产周期,防止肉温升高影响产品品质;4)该制备方法制得的酱油肉集肉香、酱香、鲜味于一体,风味独特,鲜香可口,回味无穷,具有较好滑腻感、嫩度、保水性、弹性、色泽稳定性和储藏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酱酱油肉的制备方法,包括选料、滚揉腌制及上酱、干制、成品,其具体步骤为:

1)选料:选用肥瘦重量比为1:1的猪五花肉,剔除碎骨、血污和筋腱等异物,分割成30×4×4cm的肉块,清洗干净,挂起晾干水,8℃存放,备用;

2)腌制:滚揉腌制及上酱:将重量比为100:6的肉块与腌制料混合均匀,先置于2℃冰箱内腌制3h,然后加入滚揉机滚揉,滚揉温度为2℃、转速为15r/min、真空度为-0.06mpa,滚揉方式为间歇滚揉,每次滚揉的时间均为4min,静止60min,总滚揉时间为4h,最后再加入肉块重量8%的酱料继续滚揉,上酱总滚揉时间为4h,即可;

3)干制:将上酱后的肉块在50℃干燥2h,备用;

4)成品:将干制后的肉块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放置18d,真空包装,即得酱油肉。

上述腌制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食盐2.5份、复合磷酸盐0.2份、白砂糖1.5份、抗坏血酸钠0.05份、葡萄糖0.012份、茶多酚0.04份、香辛粉0.3份、吡嗪酰胺0.002份、烟酸0.009份。

上述酱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小麦酱25份、甜面酱15份、植物油25份、白砂糖2份、味精0.4份、酱油14份、料酒15份、葡萄糖0.2份。酱料的炒制步骤为:将植物油加热至油上方泡沫完全消失,有青烟冒出即可,按秩序依次放入小麦酱、甜面酱、白砂糖、酱油、料酒,翻炒2min,加入清水熬煮,其间不断搅拌,并放入已制备的黄荆叶粉,继续熬煮浓缩至半流动膏状,加入味精,继续炒制,即得酱料。

实施例2:

酱油肉的制备方法,包括选料、滚揉腌制及上酱、干制、成品,其具体步骤为:

1)选料:选用肥瘦重量比为1:2的猪五花肉,剔除碎骨、血污和筋腱等异物,分割成30×4×4cm的肉块,清洗干净,挂起晾干水,2℃存放,备用;

2)腌制:滚揉腌制及上酱:将重量比为100:4的肉块与腌制料混合均匀,先置于8℃冰箱内腌制2h,然后加入滚揉机滚揉,滚揉温度为8℃、转速为8r/min、真空度为-0.09mpa,滚揉方式为间歇滚揉,每次滚揉的时间均为6min,静止50min,总滚揉时间为6h,最后再加入肉块重量5%的酱料继续滚揉,上酱总滚揉时间为6h,即可;

3)干制:将上酱后的肉块在40℃干燥3h,备用;

4)成品:将干制后的肉块在温度为5℃、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放置13d,真空包装,即得酱油肉。

上述腌制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食盐1.5份、复合磷酸盐0.3份、白砂糖0.5份、抗坏血酸钠0.07份、葡萄糖0.008份、茶多酚0.06份、香辛粉0.1份、吡嗪酰胺0.004份、烟酸0.007份。

上述酱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小麦酱30份、甜面酱13份、植物油15份、白砂糖3份、味精0.2份、酱油18份、料酒5份、葡萄糖0.5份。上述酱料的炒制步骤为:将植物油加热至油上方泡沫完全消失,有青烟冒出即可,按秩序依次放入黄豆酱、小麦酱、甜面酱、白砂糖、酱油、料酒,翻炒5min,加入清水熬煮,其间不断搅拌,并放入已制备的黄荆叶粉,继续熬煮浓缩至半流动膏状,加入味精,继续炒制,即得酱料。

实施例3:

酱油肉的制备方法,包括选料、滚揉腌制及上酱、干制、成品,其具体步骤为:

1)选料:选用肥瘦重量比为1:1.5的猪五花肉,剔除碎骨、血污和筋腱等异物,分割成30×4×4cm的肉块,清洗干净,挂起晾干水,5℃存放,备用;

2)腌制:滚揉腌制及上酱:将重量比为100:5的肉块与腌制料混合均匀,先置于5℃冰箱内腌制2.5h,然后加入滚揉机滚揉,滚揉温度为5℃、转速为12r/min、真空度为-0.08mpa,滚揉方式为间歇滚揉,每次滚揉的时间均为5min,静止55min,总滚揉时间为5h,最后再加入肉块重量6%的酱料继续滚揉,上酱总滚揉时间为5h,即可;

3)干制:将上酱后的肉块在45℃干燥2.5h,备用;

4)成品:将干制后的肉块在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65%的条件下放置15d,真空包装,即得酱油肉。

上述腌制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食盐2.0份、复合磷酸盐0.25份、白砂糖1.0份、抗坏血酸钠0.06份、葡萄糖0.01份、茶多酚0.05份、香辛粉0.2份、吡嗪酰胺0.003份、烟酸0.008份。

上述酱料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小麦酱28份、甜面酱14份、植物油20份、白砂糖2.5份、味精0.3份、酱油15份、料酒10份、葡萄糖0.3份。上述酱料的炒制步骤为:将植物油加热至油上方泡沫完全消失,有青烟冒出即可,按秩序依次放入黄豆酱、小麦酱、甜面酱、白砂糖、酱油、料酒,翻炒3min,加入清水熬煮,其间不断搅拌,并放入已制备的黄荆叶粉,继续熬煮浓缩至半流动膏状,加入味精,继续炒制,即得酱料。

实施例4:

感官评定: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酱油肉设为试验组,普通市售酱油肉设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感官评定,评定小组由50人组成,评价内容包括色泽、风味、口感,打分标准为:5分最好,0分最差。高分标准是为:色泽:呈棕红色,色泽均匀,有光泽;组织形态:表面平整,紧密,切面整齐;风味:有肉特有的香味,浓郁诱人。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观评价结果,感官评价得分如表1所示。

表1:感官评价得分

由表1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酱油肉的感官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本发明制备方法制得的酱油肉在色泽、风味、口感方面的综合效果要好于市售酱油肉,更易于被消费者喜爱。

本发明的操作步骤中的常规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