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上下料的青钱柳茶叶翻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5684发布日期:2019-01-13 16:2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上下料的青钱柳茶叶翻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青钱柳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上下料的青钱柳茶叶翻炒装置。



背景技术:

青钱柳别名:摇钱树、麻柳,青钱李、山麻柳、山化树。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我国南方多省均有发现,多以零星分布。青钱柳乃冰川四纪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仅存于中国。青钱柳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医学界的第三棵树。研究发现,将青钱柳的芽叶炮制成青钱柳茶对高血糖病人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在青钱柳茶叶进行炒青的加工工序中,需要将青钱柳茶叶含有的水分快速蒸发,阻断青钱柳茶叶发酵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现有的炒茶装置几乎都是采用人工倾倒的方式进行上料,劳动力大,效率低,炒茶完成后出茶不方便,且一般的炒茶装置功能单一,不能对青钱柳茶叶进行除尘,在翻炒时灰尘较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便于上下料的青钱柳茶叶翻炒装置,其结构简单,上下料方便,集炒茶和除尘于一体。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上下料的青钱柳茶叶翻炒装置,包括机架1、自动上料输送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机壳3,所述机壳3上端倾斜设置有入料口31,自动上料输送带2设置在入料口31上端;所述机壳3内设置有翻炒组件4,所述翻炒组件4包括翻炒叶片41、转轴42、驱动电机43,所述驱动电机43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机壳3下端设置有加热元件5,位于加热元件5一侧的机壳3上设置有卸料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卸料组件包括卸料门板6、以及与卸料门板6连通的卸料通道7,所述卸料通道7出口的正下方设置有斜板9,所述卸料门板6通过销轴8活动铰接机壳3。

进一步的,所述卸料门板6上设置有卸料拉环10。

进一步的,所述机壳3以及设置在机壳3内的翻炒叶片41为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元件5与机壳3形成一封闭的加热室12,所述加热室12内设置有灰尘收集箱11,所述灰尘收集箱11上端的机壳3为滤网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集炒茶和除尘于一体,防止灰尘漫溢;采用自动上料的方式,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该装置采用圆形翻炒的方式,翻起的青钱柳茶叶更容易重新掉落至机壳,使其受热均匀,避免烧焦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机架;2、自动上料输送带;3、机壳;4、翻炒组件;5、加热元件;6、卸料门板;7、卸料通道;8、销轴;9、斜板;10、卸料拉环;11、灰尘收集箱;12、加热室;31、入料口;41、翻炒叶片;42、转轴;43、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一种便于上下料的青钱柳茶叶翻炒装置,包括机架1、自动上料输送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机壳3,所述机壳3上端倾斜设置有入料口31,自动上料输送带2设置在入料口31上端;所述机壳3内设置有翻炒组件4,所述翻炒组件4包括翻炒叶片41、转轴42、驱动电机43,所述驱动电机43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机壳3下端设置有加热元件5,位于加热元件5一侧的机壳3上设置有卸料组件。

优选的,所述卸料组件包括卸料门板6、以及与卸料门板6连通的卸料通道7,所述卸料通道7出口的正下方设置有斜板9,所述卸料门板6通过销轴8活动铰接机壳3。

优选的,所述卸料门板6上设置有卸料拉环10。

优选的,所述机壳3以及设置在机壳3内的翻炒叶片41为圆形。

优选的,所述加热元件5与机壳3形成一封闭的加热室12,所述加热室12内设置有灰尘收集箱11,所述灰尘收集箱11上端的机壳3为滤网结构。

本实用新型原理如下:

需要炒青的青钱柳茶叶从自动上料输送带2中上料至机壳3内,启动驱动电机43,驱动电机43带动转轴42转动,使翻炒叶片41在机壳3内对青钱柳茶叶翻动,在翻动的同时对青钱柳茶叶进行除尘、除杂;翻炒完毕后,通过操作人员打开卸料门板6,将机壳3内的青钱柳茶叶捞出,进行下一步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