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7842发布日期:2019-02-01 19:29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茶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类型有多种,传统茶叶生产线设备各机组间的供热方式是独立的,杀青、理条、烘干按照制茶工艺要求配置各种不同风温的高温热风炉,各机组高温热风炉的温度控制误差大,操作不方便,常见的高温热风炉其体积大,能耗大,很大程度上造成厂房空间和热能的浪费。传统的茶叶自动生产线虽然解决了各种制茶工艺的衔接,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但是在制茶颜色、形状、香气、口感等没有实质性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集热风杀青、理条、烘干功能于一体,并采用集中式供热方式,可提高茶叶品质的稳定性,缩小占地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包括有上料输送机、高温热风炉、热风杀青理条机、摊凉输送机、茶叶烘干机、干茶输送机和风温调控装置,所述高温热风炉的出风口连接有热风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风杀青理条机包括有机架、进料口、出料口、U形槽锅、热风杀青加热罩、热风理条加热罩、传动装置和调速装置,所述的U形槽锅在靠近所述进料口的前段为鲜叶杀青段,在靠近所述出料口的后段为理条整形段,所述的热风杀青加热罩和热风理条加热罩分别设置于鲜叶杀青段和理条整形段的上方,并分别通过杀青热风管道和理条热风管道与所述热风主管道相连接;

所述的茶叶机烘干机包括有烘箱、进料口、出料口、进风箱、排潮口、网带、传动装置和调速装置,所述的进风箱位于所述烘箱一侧并与其内部相连通,进风箱通过热风管道与所述热风主管道相连接,所述的排潮口设置于所述烘箱的顶部,排潮口内安装有百叶窗;

所述的风温调控装置包括有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和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所述的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包括有引风管和安装于引风管中的闸阀或风阀,所述引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高温热风炉的进风低温区风道相连接,引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热风管道或烘箱相连接;所述的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包括有冷风管、风机和安装于冷风管中的闸阀或风阀,所述冷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连接,冷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热风管道相连接;

所述上料输送机的出料口连接所述热风杀青理条机的进料口,所述热风杀青理条机的出料口与摊凉输送机的进料端相连接,所述摊凉输送机的出料端连接所述茶叶机烘干机的进料口,所述茶叶机烘干机的出料口与所述干茶输送机的进料端相连接。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槽锅的长度为500-3000mm,U形槽锅的U形槽的截面形状为正U形或斜U形, U形槽锅的U形槽的槽数为6至20个,并列成排设置。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风杀青加热罩为梯形罩,其底面均匀分布有多个散热孔,与所述U形槽锅的间距为2-300mm,其中每个散热孔的直径分别为0.8-30mm,相邻散热孔的间距为2-100mm。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风理条加热罩为梯形罩,其内腔中分别设置有呈纵向或横向水平排列的多根碳纤维加热管或石英加热管,相邻加热管的间距为10-400mm,所述热风理条加热罩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多个散热孔。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潮口采用长度尺寸为100-1000mm、宽度尺寸为100-1000mm的矩形框口。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的开关为手动式或自动式。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是在位于所述高温热风炉的进风低温区风道设置引风管,引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热风管道相贯通或直接与所述烘箱相连接,所述引风管上的闸阀为手动式,风阀为电动式。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是在所述热风管道上单独设置所述风机,所述风机通过所述冷风管与所述热风管道相贯通,所述冷风管上的闸阀为手动式,风阀为电动式;所述的风机也可单独设置在所述烘箱上,直接与所述烘箱相连通。

所述的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的温度调节范围为50-250℃。

本实用新型通过干茶输送机输出干茶,整条生产线采用高温热风炉集中式供热,通过各个热风管道将不同温度值的热风输送至热风杀青理条机的U形槽锅内及茶叶烘干机的烘箱内,风温调控装置能够精准控制各工艺制茶温度。

热风杀青理条机将杀青与理条两种制茶工艺整合在一个U形槽锅内,前段鲜叶杀青,后段理条整形,连续作业一机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热风杀青理条机和茶叶烘干机均采用一个高温热风炉进行集中式供热,大大降低了热源的浪费,提高了热效率,操作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靠,集热风杀青、理条、烘干功能于一体,并采用集中式供热方式,提高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缩小了占地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热风杀青加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热风理条加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排潮口的结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排潮口的结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高效热风可调式茶叶生产线,包括有上料输送机1、高温热风炉3、热风杀青理条机2、摊凉输送机9、茶叶烘干机18、干茶输送机19和风温调控装置,高温热风炉3的出风口连接有热风主管道20,热风杀青理条机2包括有机架、进料口16、出料口17、U形槽锅15、热风杀青加热罩24、热风理条加热罩26、传动装置和调速装置,U形槽锅15在靠近进料口16的前段为鲜叶杀青段,在靠近出料口17的后段为理条整形段,热风杀青加热罩24和热风理条加热罩26分别设置于鲜叶杀青段和理条整形段的上方,并分别通过杀青热风管道23和理条热风管道25与热风主管道20相连接;

茶叶机烘干机18包括有烘箱27、进料口、出料口、进风箱14、排潮口13、网带、传动装置和调速装置,进风箱14位于烘箱一侧并与其内部相连通,进风箱14通过热风管道8与热风主管道20相连接,排潮口13设置于烘箱27的顶部,排潮口13内安装有百叶窗28,可进行自由调节,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及杀青理条后的茶叶含水量来调节排潮口13的开启大小;

风温调控装置包括有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和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包括有引风管5和安装于引风管5中的闸阀或风阀6,引风管5的一端与高温热风炉3的进风低温区风道相连接,引风管5的另一端与热风管道8或烘箱27相连接,通过引风管5将冷风送入热风管道8与高温热风进行对流,闸阀或风阀6用于控制冷风的流量和压力,实现不同温区温度的控制;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包括有冷风管29、风机10(可安装变频器进行变频控制)和安装于冷风管29中的闸阀或风阀11,冷风管29的一端与风机10的出风口相连接,冷风管29的另一端与热风管道8相连接,使冷风流入热风管道8与高温热风进行交换对流,实现不同风温的控制,其温度调节范围为50℃-250℃;

上料输送机1的出料口连接热风杀青理条机2的进料口,热风杀青理条机2的出料口与摊凉输送机9的进料端相连接,摊凉输送机9的出料端连接茶叶机烘干机18的进料口,茶叶机烘干机18的出料口与干茶输送机19的进料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高温热风炉3的进风口连接有高压风机21,高温热风炉3的排烟口依次连接有引风机22和烟囱7。

U形槽锅15的长度为500-3000mm,U形槽锅15的U形槽的截面形状为正U形或斜U形, U形槽锅15的U形槽的槽数为6至20个,并列成排设置。

热风杀青加热罩24为梯形罩,其底面均匀分布有多个散热孔30,与U形槽锅15的间距为2-300mm,其中每个散热孔的直径分别为0.8-30mm,相邻散热孔的间距为2-100mm。

热风理条加热罩26为梯形罩,其内腔中分别设置有呈纵向或横向水平排列的多根碳纤维加热管或石英加热管31,相邻加热管的间距为10-400mm,热风理条加热罩26的底面均匀分布有多个散热孔32。

排潮口13采用长度尺寸为100-1000mm、宽度尺寸为100-1000mm的矩形框口。

百叶窗28的开关为手动式或自动式。

引风管式风温调控装置,是在位于高温热风炉3的进风低温区风道设置引风管5,引风管5的另一端与热风管道8相贯通或直接与烘箱27相连接,引风管5上的闸阀为手动式,风阀为电动式。

自动式风温调控装置,是在热风管道8上单独设置风机10,风机10通过冷风管29与热风管道8相贯通,冷风管29上的闸阀为手动式,风阀为电动式;风机10也可单独设置在烘箱27上,直接与烘箱相连通。

引风管5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引风管5中安装有温度表4。

冷风管29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呈斜向设置。

热风管道8中在冷风管29的前方风路上安装有温度表12。

本实用新型通过干茶输送机19输出干茶,整条生产线采用高温热风炉3集中式供热,通过各个热风管道将不同温度值的热风输送至热风杀青理条机2的U形槽锅15内及茶叶烘干机18的烘箱27内,风温调控装置能够精准控制各工艺制茶温度。

热风杀青理条机2将杀青与理条两种制茶工艺整合在一个U形槽锅内,前段鲜叶杀青,后段理条整形,连续作业一机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热风杀青理条机2和茶叶烘干机18均采用一个高温热风炉3进行集中式供热,大大降低了热源的浪费,提高了热效率,操作更为方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