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钟花叶茶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6626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钟花叶茶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茶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迄今为止,茶叶的基源为山茶科茶属植物,有小叶茶(camelliasinensis)及其变种大叶茶(c.sinensisvar.assamica)。取其新鲜叶片经过特定的工艺制作成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叶。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此外,茶叶中还具有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等嘌呤类生物碱。狭义上来说,不是山茶科茶属植物且没有茶多酚成分不能称之为茶叶,参照茶叶工艺制作出来的各种非茶属的植物源茶叶习惯上统称为代用茶。本发明的金钟花叶茶也是代用茶的一种。金钟花(tecomastans)作为一种原产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优良观赏花卉,在中国部分科研院所少量引进栽培,而在印度、非洲不仅引种时间久远,栽培生长也很普遍。根据墨西哥、印度、西非和埃及等金钟花主要生长地(含引种地)相关资料显示,金钟花具有优秀的药用价值,其中叶片提取物中含有多种能够有效快速降低血糖功能的化学物质——单萜生物碱、黄酮类。根据外文资料显示,利用金钟花叶片制作的金钟花叶茶是某些拉丁美洲国家以及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居民的日常饮用茶叶之一,人们饮用金钟花叶茶辅助治疗糖尿病。同时,金钟花叶片和花卉在其国外主要生长地有被作为蔬菜采食的传统。迄今为止,金钟花在中国仅作为观赏植物少量引进,而其最主要的价值,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利用和产品开发方面,尚属空白。金钟花作为一种优秀的降血糖型药膳植物,在中国处于开发的空白阶段,迄今,以金钟花为原料开发食品至今尚未报道。根据相关医学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糖尿病人口达4.22亿,预计2030年达到5亿人,其中中国糖尿病人呈井喷式增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最多。糖尿病一般通过日常饮食控制血糖,因此,能有效降低血糖的功能食品的当今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辅助降血糖的茶叶,以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以金钟花叶片为全部原料制成的茶叶保健食品,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即能不添加任何中药材或化学功能物质以及辅料达到降血糖功效。传统的绿茶制作工艺,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这三个步骤,技术方案通常为晒青、摊青、摇青、多次炒青、多次揉捻和烘青。传统的红茶制作工艺则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制作方法都离不开杀青、揉捻和干燥这些工艺,但工艺的顺序依据茶叶的不同而不同。金钟花叶与茶树叶不同,制作茶叶的茶树叶片为革质、水分含量较高、叶片较脆,而金钟花叶片为纸质,叶片含水量较低、韧性较大。由于叶片的质地明显不同,参照传统制茶工艺做出来的金钟花叶茶不易塑造成型,在揉捻时茶叶容易断碎,茶汤口感会苦涩。前述提到金钟花叶茶是某些拉丁美洲国家以及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居民的日常饮用茶叶之一,该茶叶不经过揉捻的制茶工艺制作,主要通过鲜叶晒干而成,更偏向于凉茶。经过不断的试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作金钟花叶茶的方法,可以解决现有制作制茶工艺不适合的问题,本发明方法适合金钟花叶片的特征,属于金钟花叶茶的制作工艺。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旨在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代用茶叶,金钟花叶茶,该代用茶具有明显的降血糖功效,本发明提供金钟花叶茶的制茶工艺,制备出的金钟花叶茶泡制后具有天然清香、爽口没有涩味、略带苦味、汤色绿黄亮度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金钟花叶茶的应用。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钟花叶茶,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制备:采摘→清洗→摊青→初次揉捻→微发酵→炒青和提香→二次揉捻→干燥包装。本发明采摘时采摘新鲜金钟花嫩叶,采摘时间在早上10点前完成。优选芽叶为原材料。本发明中的摊青是指将清洗后的金钟花叶置于阴凉风处摊晾使叶片凋萎失去一部分水分增加柔韧性。本发明中的初次揉捻是将凋萎的叶片进行同一方向转圈揉捻至茶叶初具条形形状,揉捻不可一次到位,否则炒青时会不均匀,凋萎后再揉捻叶片容易成形不易断。本发明中的微发酵是将初次揉捻后的茶叶分堆并分别用湿布遮盖发酵。本发明中的炒青和提香是将发酵过的茶叶用炒青机炒制杀青,初时缓慢炒制让茶叶受热均匀,当叶色全部转变为暗绿后,温度升高至120℃时快速不断炒制至炒青叶含水量28-33%,至充分散发出特有的令人愉悦的清香气为止,这时叶片转变为黑绿色。本发明中的二次揉捻是当炒制后的茶叶温度降低进行二次揉捻成型。温度低至人体能承受的温度即可,二次揉捻与炒青步骤都在同一个锅中进行。本发明中的干燥为低温干燥,将茶叶含水量降低至5%以下即可包装。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有益效果如下:1、由于金钟花叶片水分含量适中、叶片韧性大,先揉捻后杀青,目的是先破坏茶叶细胞组织,揉出叶片里面的天然物质活性、使其附着在叶面上,并初步塑造出茶叶的形状。采用传统制茶工艺,即先杀青后揉捻,金钟花叶片失水过多,揉捻时不易成型、容易断碎。2、由于金钟花叶的单萜生物碱含量较高,按传统制茶工艺制造的金钟花叶味苦、香气不足,本发明微发酵去除了金钟花叶的“臭青味”、降低了苦味,改善了金钟花叶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3、由于金钟花叶片比茶树叶叶片宽很多、叶片韧性大,一次揉捻成形程度不高且难以保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得所制的金钟花叶茶外形紧长,色墨绿,内尽特异清香,滋味醇和,略带苦味,完全去除“臭青味”现象,品质明显提高。4、金钟花叶性凉、味苦,晒干泡水、里面的生物碱不易释出,且若长期饮用直接晒干叶片泡水,容易损伤脾胃。本发明制得的金钟花叶茶的凉性降低,而且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长期服用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普通人日常饮用能起到清肝火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介绍:本发明一种金钟花叶的制茶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采摘叶片:采摘3-11月的新鲜金钟花叶片,于清晨7-10点前采摘完整鲜嫩叶片,以芽叶为佳,摘叶原则:采嫩留老,采叶留梗,采全留缺;b、清洗:清洗金钟花鲜叶,去除表面灰分等杂质;c、摊青:将清洗干净的鲜叶置于干净、通风、无阳光直射的室内进行首次摊晾至含水量降至原来的85%左右,使叶片凋萎,摊晾时摊叶厚度不超过2cm,持续时间为10-12小时,中间至少翻动一次;d、初次揉捻:将凋萎后的金钟花叶按同一方向转圈揉捻,使叶内茶汁均匀分布,至茶叶初具条形形状;e、微发酵:初揉捻后,将金钟花叶茶半成品松散堆放在阴凉干燥干净处,堆放厚度为10~15cm,后覆盖一张不滴水的湿毛巾,湿度为90%,覆盖时间为2~3h,不超过3h,其间,为使发酵均匀,须翻拌1~2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发酵叶温度,将其有效控制在34℃以下。f、炒青和提香:微发酵完成后将茶叶均匀摊开,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进行炒青和提香,初时缓慢炒制让茶叶受热均匀,温度升至100℃时不断翻炒,时间8-10min,期间控制温度不超过120℃,炒青时低抖闷结合,多抖少闷,炒匀炒透,至炒青叶含水量28-33%,手握叶时有清脆感,能成团,松手后能散开,叶色由鲜绿转变为黑绿,并充分散发出特有的令人愉悦的清香气为止;g、二次揉捻:二次揉捻和炒青和提香在同一个锅中进行,当炒青后温度降至75℃左右时,用手进行揉捻约5min,当叶卷成条、匀整,成条率达到80%以上,停止揉捻;h、干燥:复揉后于60℃烘干机中干燥至含水量≤5%,干燥后的金钟花叶茶保持卷曲条状,茶叶材质干燥柔软,有弹性,手握成团,松手即散,质量和体积则大减少;冷却至室温后包装即可,储存于阴凉干燥处。进一步地,烘干后成品可使用理条机做形,然后分级筛选后再包装。本发明中金钟花叶的揉捻采用揉搓机和人手揉捻,炒青采用炒青机,烘干采用低温烘干机。本发明制备的金钟花叶茶,进行人体试食研究,设立试食组合对照组,试食组20人,平均年龄48岁,对照组20人,平均年龄48岁。两组试食前的性别、年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用药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食组两组试食前一般状况相似,表明两组具有均衡可比性。试食组每天饮用2g金钟花叶茶,对照组服用一般绿茶叶2g,服用方法为冲泡茶水喝,早晚空腹饮用,每次连续服食14d。记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试食前后空腹血糖变化组别n试食前试食后血糖下降幅度对照组207.79±2.127.25±1.650.54±0.47试食组207.96±2.636.67±1.471.29±1.16从上表可以看出,试食前试食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无显著性差异,试食后两组空腹血糖有明显差异,对照组下降0.54mmol/l,试食组下降1.29mmol/l,说明金钟花叶茶有显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本发明金钟花(tecomastans)新鲜叶片不局限于加工制作茶类,还可作为各种茶饮料的原料,也可以制作成袋泡茶,利用叶片的有效成分提取物还可以制作成速溶茶等。上述提到的金钟花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国家、美国南部以及印度,在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以园林观赏植物的方式引种驯化。本发明使用的该植物原料是通过种子繁殖栽培的、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栽培出来的。本发明的茶叶可用作各种茶饮料和功能保健食品的原料;亦可作为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原料;亦可作为天然药物的原料用于开发新型药物。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