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73201发布日期:2018-11-16 23:37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松针味苦、温、祛风,具有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和止痒等多种功效。可用于流行性感冒,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外用治疗冻疮等。松针可以泡酒饮,可以鲜食,也可烘干食用松针粉,还可以煎水当茶饮。

松针是松科植物油松(又名短叶松、红皮松)或马尾松、青松、赤松、巴山松。松针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及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e有抗衰老之功效)、氨基酸等多种元素。饮松针水可以预防感冒,治疗慢性气管炎、风湿关节痛。具记载,饮用松针茶有获享高寿的记录。松树翠绿长青,春夏之交,可采嫩松针炒吃;秋高气爽,可采松针为菜,或将松针烘干晒干研末加入食品中享用。

松针中富含蛋白质、抗菌素、叶绿素、植物纤维、植物酵素、8种氨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对治疗脑中风、动脉硬化、对血压可双向调节。性功能减退、高血脂、感冒、青春痘、过敏性鼻炎、肥胖等有特殊的疗效。

茶叶不仅气味香、提神,而且富含维生素,茶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抗衰老等作用。茶叶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许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甚至生活中离不开饮茶。

经过检索,还未有以白茶为基茶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相关研究。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干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及其制备方法,以填补以白茶为基茶研制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技术空白。

一种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松针40-60份、松针提取液5-10份、茶叶80-120份,所述的松针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新鲜松针洗净,采用3-4倍重量比的65%乙醇溶液,80-85℃浸提4-6h,过滤滤渣,浓缩上清液,密度为1.02。

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松针45-55份、松针提取液7-9份、茶叶90-110份。

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松针50份、松针提取液8份、茶叶100份。

更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所述的松针为马尾松、青松、赤松、巴山松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

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0.5-1.5h,再轻揉1-2h,维持叶温35-38℃;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6-10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2-45℃,叶温为38-40℃发酵8-12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0-210℃,理条时间为80-12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20-135℃,炒制20-30min,茶叶的含水量小于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20-140℃干燥2-3h,第二次,160-180℃干燥1-2h,第三次80-90℃干燥3-4h,茶叶含水量小于6%。

更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0.8-1.2h,再轻揉1.2-1.8h,维持叶温36-37℃;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7-9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3-44℃,叶温为38-40℃发酵9-11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2-208℃,理条时间为90-11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25-130℃,炒制22-28min,茶叶的含水量为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25-135℃干燥2-3h,第二次,165-175℃干燥1-2h,第三次83-87℃干燥3-4h,茶叶含水量为6%。

更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1h,再轻揉1.5h,维持叶温37℃;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8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3℃,叶温为39℃发酵10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5℃,理条时间为10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28℃,炒制25min,茶叶的含水量为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30℃干燥2-3h,第二次,170℃干燥1-2h,第三次85℃干燥3-4h,茶叶含水量为6%。

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步骤s3中的白茶的制备方法为:

(1)将茶鲜叶采摘回来,晾干茶叶上的雨水;

(2)加热控制叶温为30-36℃,加热时间为40-60min,同时一边进行真空抽气,另一边输入干燥的空气;

(3)重复步骤(2)操作3次,重复操作中间间隔10-15min。

更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真空抽气的真空度为0.05-0.1mpa,在此条件下抽走蒸发的水汽,真空减压20-30s后保持密闭的萎凋空间5-10min。

更优选地,所述的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白茶的水分小于3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白茶为基茶制备的高香松针红茶,取半成品白茶为原料,分开制备茶叶跟松针,让茶叶跟松针的香味互不干扰,使得香味释放更充分。

(2)本发明以茶叶减压抽气带走萎凋过程产生的水分,提增成茶的香气,可以缩短萎凋工序需要的时间至1h左右,节约时间成本。

(3)本发明在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发酵步骤加入松针提取液,大大提升红茶的香气,还能保存松针中的营养成分。

(4)本发明在复炒提香之后再进行三次干燥,延长香气的散发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前述已经宽泛地阐述了本发明的特征和技术优势,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势将在以下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披露的概念和具体实施例可以很容易地被使用作为基础用来修改或设计其它结构以完成本发明的相同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认识到,这种等同的构造并没有偏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被认为是本发明特点的新颖性特征,其结构和运作方法。但是,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提供的每个特征都仅是为了描述和说明,而不是意在限制本发明的定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一、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松针40份、松针提取液5份、茶叶80份,所述的松针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新鲜松针洗净,采用3倍重量比的65%乙醇溶液,80℃浸提4h,过滤滤渣,浓缩上清液,密度为1.02。

白茶的制备方法为:

(1)将茶鲜叶采摘回来,晾干茶叶上的雨水;

(2)加热控制叶温为30℃,加热时间为40min,同时一边进行真空抽气,抽气的真空度为0.05mpa,在此条件下抽走蒸发的水汽,真空减压20s后保持密闭的萎凋空间5min,另一边输入干燥的空气;

(3)重复步骤(2)操作3次,重复操作中间间隔10min,白茶的水分小于35%。

高香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0.5h,再轻揉1h,维持叶温35℃;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6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2℃,叶温为38℃发酵8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0℃,理条时间为8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20℃,炒制20min,茶叶的含水量小于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20℃干燥2h,第二次,160℃干燥1h,第三次80℃干燥3h,茶叶含水量小于6%。

实施例2

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松针60份、松针提取液10份、茶叶120份,所述的松针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新鲜松针洗净,采用4倍重量比的65%乙醇溶液,85℃浸提6h,过滤滤渣,浓缩上清液,密度为1.02。

白茶的制备方法为:

(1)将茶鲜叶采摘回来,晾干茶叶上的雨水;

(2)加热控制叶温为36℃,加热时间为60min,同时一边进行真空抽气,抽气的真空度为0.1mpa,在此条件下抽走蒸发的水汽,真空减压30s后保持密闭的萎凋空间10min,另一边输入干燥的空气;

(3)重复步骤(2)操作3次,重复操作中间间隔15min,白茶的水分小于35%。

高香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1.5h,再轻揉2h,维持叶温38℃;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10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5℃,叶温为40℃发酵12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10℃,理条时间为12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35℃,炒制30min,茶叶的含水量小于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40℃干燥3h,第二次,180℃干燥2h,第三次90℃干燥4h,茶叶含水量小于6%。

实施例3

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松针45份、松针提取液7份、茶叶90份,所述的松针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新鲜松针洗净,采用3倍重量比的65%乙醇溶液,80℃浸提4h,过滤滤渣,浓缩上清液,密度为1.02。

白茶的制备方法为:

(1)将茶鲜叶采摘回来,晾干茶叶上的雨水;

(2)加热控制叶温为30℃,加热时间为40min,同时一边进行真空抽气,抽气的真空度为0.05mpa,在此条件下抽走蒸发的水汽,真空减压20s后保持密闭的萎凋空间5min,另一边输入干燥的空气;

(3)重复步骤(2)操作3次,重复操作中间间隔10min,白茶的水分小于35%。

高香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0.8h,再轻揉1.2h,维持叶温36℃;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7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3℃,叶温为38℃发酵9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2℃,理条时间为9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25℃,炒制22min,茶叶的含水量为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25℃干燥2h,第二次,165℃干燥1h,第三次83℃干燥3h,茶叶含水量为6%。

实施例4

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松针55份、松针提取液9份、茶叶110份,所述的松针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新鲜松针洗净,采用4倍重量比的65%乙醇溶液,85℃浸提6h,过滤滤渣,浓缩上清液,密度为1.02。

白茶的制备方法为:

(1)将茶鲜叶采摘回来,晾干茶叶上的雨水;

(2)加热控制叶温为36℃,加热时间为60min,同时一边进行真空抽气,抽气的真空度为0.1mpa,在此条件下抽走蒸发的水汽,真空减压30s后保持密闭的萎凋空间10min,另一边输入干燥的空气;

(3)重复步骤(2)操作3次,重复操作中间间隔15min,白茶的水分小于35%。

高香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1.2h,再轻揉1.8h,维持叶温37℃;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9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4℃,叶温为40℃发酵11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8℃,理条时间为11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30℃,炒制28min,茶叶的含水量为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35℃干燥3h,第二次,175℃干燥2h,第三次87℃干燥4h,茶叶含水量为6%。

实施例5

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松针50份、松针提取液8份、茶叶100份,所述的松针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新鲜松针洗净,采用4倍重量比的65%乙醇溶液,83℃浸提5h,过滤滤渣,浓缩上清液,密度为1.02。

白茶的制备方法为:

(1)将茶鲜叶采摘回来,晾干茶叶上的雨水;

(2)加热控制叶温为33℃,加热时间为50min,同时一边进行真空抽气,抽气的真空度为0.08mpa,在此条件下抽走蒸发的水汽,真空减压25s后保持密闭的萎凋空间8min,另一边输入干燥的空气;

(3)重复步骤(2)操作3次,重复操作中间间隔13min,白茶的水分小于35%。

高香以白茶为基茶的高香松针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松针进行清洗、晾干;

s2:将清洗过的松针进行揉捻,先重揉1h,再轻揉1.5h,维持叶温37℃;

s3:将揉捻过的松针、松针提取液、经过萎凋和轻干燥的白茶混合均匀,堆成8cm厚的茶堆,控制发酵室温度为43℃,叶温为39℃发酵10h;

s4:将发酵过的茶叶进行理条,理条温度为205℃,理条时间为100s;

s5:将s4理条过的茶叶进行复炒提香,控制叶温为128℃,炒制25min,茶叶的含水量为15%;

s6:将复炒过的茶叶进行三次干燥,第一次,130℃干燥2h,第二次,170℃干燥1h,第三次85℃干燥3h,茶叶含水量为6%。

二、试验检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成品样为实施例1-4中制备的高香茶。

1.2仪器与设备

s-433(d)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德国sykam(赛卡姆)公司;1100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仪器公司;tracedsq气质联用仪,美国thermofinnigan公司;uv36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1.3实验方法

1.3.1香茶感官审评

分别对每个样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的感官品质进行打分。

1.3.2香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氨基酸组分分析

水浸出物含量参照gb/t8305-2013《茶水浸出物测定》;茶多酚含量测定采用福林酚法(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gb/t8314-2013《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儿茶素组分以及咖啡碱含量采用hplc法,参照吕海鹏等的方法;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参照董燕灵等的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

1.3.3香茶香气成分分析

采用hs-spme/gc-ms技术,主要参考文献中的方法。hs-spme参数条件:采用65μmpdms/dvb萃取头(美国supelco公司),茶水比为1∶2.5(g/ml),提取水浴温度为60℃,萃取时间为60min。

gc-ms条件: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美国安捷伦公司);进样口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氦气(纯度>99.999%),流速为1ml/min;起始柱温为50℃,保持5min,再以每分钟3℃升至210℃,保持3min,最后以15℃/min升至230℃,不分流进样。电子离子源(ei)温度为230℃;电子能量70ev;四极杆温度为150℃;传输线温度为280℃;质量扫描范围:35-400amu。

香气组分含量计算:各香气组分含量以相对含量(%)表示,即各香气组分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2.检验结果

2.1松针红茶的感官试验

本发明所制备的松针红茶,主要以一芽二叶为主。高品质香茶的感官品质特征是“条索细紧、色泽翠润、香高持久、滋味浓爽、汤色清亮、叶底绿明”,本发明制备的高香松针红茶具有上述较好的品质特征和代表性。

2.2松针红茶的氨基酸成分

表1松针红茶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2.3松针红茶的香气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从实施例制备的高香茶样品中分析鉴定出了51种主要的香气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其中以醇类的种数和含量最多(共15种),其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36.13%-49.25%,显著高于其它种类的香气物质。此外还包括醛类(7种,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7.46%-10.52%)、酮类(12种,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13.38%-19.47%)、烯类(6种,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8.12%-8.49%)、酯类(4种,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9.33%-11.05%)、杂环类(5种,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7.41%-9.25%)以及其它香气物质(2种,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3.48%-5.05%)。

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例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