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冲工夫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2977发布日期:2018-12-08 05:52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成品茶叶的加工方法,具体是一种手冲工夫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工夫茶制作方法是将散装的成品茶叶或茶包滤袋置于茶具内,然后用热水浸泡茶具内的茶叶,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用茶盖盖住茶具并握持茶具将茶汤倒出,再继续用热水浸泡茶具内的茶叶,如此反复。这种工夫茶的制作方法具有如下缺陷:1、茶叶的用量和用水量难控制;2、须冲泡几泡后茶汤才具有较好的口感;3、得到茶汤的时间较长,过程多;4、使用传统的泡茶工具器具繁锁;5、须掌握冲泡手法才能泡出好茶。同时,传统茶叶的制作方法通常在加工过程中对鲜叶进行控制,如破壁,其是停留在对鲜叶加工环节的破壁,而不是对成品茶叶进行再加工研磨破壁;茶叶的加工停留在原叶茶或碎茶袋泡茶两个极端,这种思路通常有以下误区与现象:1、茶叶的完整性,叶底的完整性是不能破坏的;2、茶叶的制作加工与茶叶的冲泡是被动的关系,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泡法来冲泡;3、基本依靠于传统的冲泡器具获得茶汤;4、基本依赖专业的冲泡手法获得高品质的茶汤。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泡简单方便、茶汤口感较好的手冲工夫茶制作方法。一种手冲工夫茶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挑选茶叶:挑选成品茶叶,提取其萃取率、萃取浓度、冲泡时的水温水量、茶叶粗细数据;同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上述茶叶进行审评,得到上述成品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指标。(2)研磨破壁:将挑选的成品茶叶进行低温研磨破壁;(3)筛分:将研磨破壁后的茶叶进行筛分,筛去细粉;(4)包装:将筛上茶叶进行包装。作为优选,所述研磨破壁采用低温研磨破壁处理,温度不超过40℃。作为优选,所述筛分采用1-30目筛。作为优选,包装时,采用滤袋对筛上茶叶入袋包装。作为优选,将筛上茶叶以1-10g的计量装入所述滤袋,再将上述滤袋采用茶包进行包装。作为优选,所述滤袋的渗水率可以调节。作为优选,所述筛上茶叶置于茶器的滤网或滤纸上,然后用水直接进行冲泡。作为优选,以滤袋入袋包装的茶叶采用以下冲泡方法:(1)将滤袋放置于容器之上,保持滤袋悬挂架空;(2)对准滤袋向容器内注水冲泡;(3)得到茶汤。作为优选,所述滤袋采用挂耳式滤袋。作为优选,所述茶包内的茶叶采用以下冲泡方法:(1)撕开所述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所述挂耳式滤袋;(2)将上述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保持与茶汤的架空、隔离;(3)对准滤袋向茶具内注水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4)得到茶汤。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对成品茶叶采用研磨破壁,在保证茶叶品质无损的情况下,可快速释放茶叶内含物质;同时筛分工艺可保证深加工茶叶的优选;同时,包装采用滤袋,可保证冲泡的茶汤中不含有茶渣。由此,采用本发明的茶叶冲泡可快速获得高品质的茶汤,无需专业人才采用专业冲泡手法,任何人员进行简单冲泡即可获得可口的茶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一种手冲工夫茶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挑选茶叶:挑选成品茶叶,提取其萃取率、萃取浓度、冲泡时的水温水量、茶叶粗细等数据;同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上述茶叶进行审评,得到上述成品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指标。上述数据和指标做为成品茶叶研磨破壁、筛分、包装形式与材质设定的依据,也就是说依据成品茶叶的上述数据和指标可选择成品茶叶接下来的研磨破壁参数、筛分参数和包装形式与材质等,为本发明最终获得的成品茶叶口感提供基础。(2)研磨破壁:将挑选的成品茶叶进行研磨破壁;研磨破壁采用低温破壁处理,温度不超过40℃,可最大程度保证茶叶内含物质得无损,也可在冲泡过程中使茶叶快速释放内含物质。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茶叶品种设置相关数据,确保每一台设备、每一次加工制作程序准确无误。经破壁的茶叶,其内的成分、香气等能快速释放,为后续的冲泡提供了便利条件。且低温破壁可避免刀盘过热,避免研磨过程中产生高温,最大程度的减少研磨破壁过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保持茶叶风味无损。(3)筛分:将研磨破壁后的茶叶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在冲泡时,可避免茶叶细粉携带入茶汤内,影响口感;所述筛分采用1-30目筛,可保证深加工茶叶的尺寸均匀、合适、释放内含物质快速,是较为优选的方式。(4)包装:将筛上茶叶进行包装。包装时,可直接将茶叶入罐;也可采用滤袋定量包装,一般以1-10g的计量装入滤袋;还可采用滤袋包装后再用茶包进行封装。其中滤袋采用环保、无毒,耐高温材料制成,其透水性根据茶叶品种、尺寸的不同要求可以调节,这样不仅可保证冲泡的茶汤中不含有茶渣,而且可获得口感极佳的茶汤。在实施过程中,滤袋可采用挂耳式滤袋,方便携带、冲泡;用茶包封装时采用全自动封装机,由专业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且无菌车间进行。本发明接将研磨破壁、筛分的茶叶用茶叶罐包装后,可将茶叶置于茶器的滤网或滤纸上,如飘逸杯、聪明杯等的滤网或滤纸等,然后用水直接进行冲泡,这样同样可获得高品质的茶汤,且成本低,冲泡方便。这种方式可采用冷泡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水温可0-100℃。作为优选,以滤袋入袋包装的茶叶采用以下冲泡方法:(1)将滤袋放置于容器之上,保持滤袋悬挂架空;一般可采用滤板等支撑滤袋;(2)对准滤袋向容器内注水冲泡;水温以80-100℃为宜,冲泡后避免与茶汤接触,防止滤袋被浸泡。(3)得到茶汤。由于上述成品茶叶经研磨破壁后,茶叶的尺寸均匀且较小,在冲泡的瞬间,茶叶内的物质快速释放,可获得高品质的茶汤。本发明的所述茶包采用以下冲泡方法:(1)撕开所述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所述挂耳式滤袋;采用滤袋防止茶叶细粉经冲泡后进入茶汤,以免影响茶汤口感。(2)将上述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3)往滤袋内注入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所述热水的温度为90-100℃,可使茶叶充分释放。(4)握持茶具手柄倒出茶具内的茶汤。同样地,由于上述成品茶叶经研磨破壁后,茶叶的尺寸均匀且较小,在冲泡的瞬间,茶叶内的物质快速释放,可获得高品质的茶汤。且该方式更加方便,无需专业人才采用专业冲泡手法,任何人员进行简单冲泡即可获得可口的茶汤。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挑选成品红茶,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柱形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将上述成品红茶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35℃;然后采用1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2.8g/袋全部装入挂耳式滤袋;再用茶包进行封装。接着,撕开上述一个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挂耳式滤袋,并将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然后往滤袋内注入90-10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握持茶具手柄倒出茶具内的茶汤。对该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采用330ml白瓷柱形马克杯,取一袋挂耳手冲工夫茶红茶,撕开挂耳滤袋口,将挂耳挂至330ml评茶杯口,向袋内注入沸水至评茶杯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实施例2挑选成品绿茶,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柱形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4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4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将上述成品绿茶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37℃;然后采用5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3.2g/袋全部装入挂耳式滤袋;再用茶包进行封装。接着,撕开上述一个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挂耳式滤袋,并将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然后往滤袋内注入80-10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握持茶具手柄倒出茶具内的茶汤。对该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采用330ml白瓷柱形马克杯,取一袋挂耳手冲工夫茶普洱茶(生茶),撕开挂耳滤袋口,将挂耳挂至330ml评茶杯口,向袋内注入沸水至评茶杯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实施例3挑选成品黄茶,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柱形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将上述成品黄茶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36℃;然后采用10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150g/罐全部装入罐内;再进行封装。接着,揭开一个茶罐,取出3-5g茶叶,并将茶叶置于覆盖滤纸的聪明杯上;然后往聪明杯内注入80-10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纸即时进入聪明杯内。对聪明杯内的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采用330ml聪明杯,取3-5g茶叶,并将茶叶置于覆盖滤纸的聪明杯上,向杯内注入沸水300ml,即得到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300ml,即得到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实施例4挑选成品白茶,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柱形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茶叶尺寸可萃取物滤纸参数研磨参数筛分参数单罐克重冲泡水温3-5cm28%135g/m²2000r/min20目175g90-100℃将上述成品白茶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40℃;然后采用20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175g/罐全部装入罐内进行罐装。接着,揭开一个茶罐,取出5-8g茶叶,并将茶叶置于飘逸杯内;然后往飘逸杯内注入90-10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飘逸杯滤网即时进入茶具内,对该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采用330ml飘逸杯,取5-8g茶叶,并将茶叶置于飘逸杯内;然后往飘逸杯内注入90-10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向杯内注入沸水至9分满,得到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9分满,得到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实施例5挑选成品安化黑茶,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4款代表性茶样(安化黑茶:天尖、茯砖、黑砖、花卷茶),每样为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柱形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4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6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将上述成品安化黑茶的天尖、茯砖、黑砖、花卷茶各一份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40℃;然后采用1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3.5g/袋全部装入挂耳式滤袋,然后用茶包进行封装。接着,撕开上述一个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挂耳式滤袋,并将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然后往滤袋内注入10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握持茶具手柄倒出茶具内的茶汤。对该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采用330ml白瓷柱形马克杯,取四袋挂耳手冲工夫茶安化黑茶,分别为:天尖、茯转、黑砖、花卷茶;撕开挂耳滤袋口,分别将挂耳挂至330ml评茶杯口,向袋内注入沸水至评茶杯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实施例6挑选3款代表性茶样(乌龙茶:武夷岩茶、铁观音、单枞),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沸水烫热评茶杯碗,取3款代表性茶样(乌龙茶:武夷岩茶、铁观音、单枞),每样为5.0g,分别置入110ml倒钟型品茶杯中,依次快速注入沸水,刮去泡沫,加盖。1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香气,至2min依次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min~2min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min依次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min~3min后评香气,至5min依次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最后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泡,统筹评判。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将上述成品样茶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40℃;然后采用20-30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5-10g/袋全部装入挂耳式滤袋;再用茶包进行封装。接着,撕开上述一个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挂耳式滤袋,并将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然后往滤袋内注入95℃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握持茶具手柄倒出茶具内的茶汤。对该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上述评审采用330ml白瓷柱形马克杯,取三袋挂耳手冲工夫茶乌龙茶,分别为:武夷岩茶、铁观音、单枞;撕开挂耳滤袋口,分别将挂耳挂至330ml评茶杯口,向袋内注入沸水至评茶杯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实施例7挑选成品普洱(生茶),其感官评审结果如下表:因子级别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外形甲形状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松紧度适中表面平整,紧结肥壮,显毫,色则亮润,匀整、净度好90~9925%汤色甲汤色透亮、有层次、净度高90~9910%香气甲花果香浓郁,有层次,冷香持久90~9925%滋味甲醇厚浓酽,层次感强,香韵于汤,汤感细腻,回甘生津持久90~9930%叶底甲叶底厚实饱满,柔软明亮,匀齐,净度高90~9910%上述评审依据标准gb/t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柱形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经审评,上述茶叶综合评判分值适合采用为手冲工夫茶制作的成品茶叶。使用仪器与设备对上述茶叶进行测量、检测、分析、冲泡试验得到如下数据:茶叶尺寸可萃取物滤纸参数研磨参数筛分参数单包克重冲泡水温1.5-3.5cm48%200g/m²3000r/min1目5g100℃将上述普洱(生茶)送进研磨机进行低温研磨破壁,温度35℃;然后采用1目筛进行筛分,筛去细粉。再将筛上茶叶按5g/袋全部装入挂耳式滤袋;然后用茶包进行封装。接着,撕开上述一个茶包,取出茶包中的挂耳式滤袋,并将滤袋的挂耳挂在茶具边缘,使该滤袋中的茶叶置于茶具内;然后往滤袋内注入90℃热水对茶叶进行冲泡,冲泡后的茶汤经滤袋即时进入茶具内,握持茶具手柄倒出茶具内的茶汤。对该茶汤进行感官评审,其结果如下表:因子级别品质特征给分评分系数外形甲滤纸质量优,包装规范、完全符合标准要求,颗粒紧结肥壮呈小条索状,显毫,色则亮润,匀整、净度好90~9915%汤色甲汤色透亮、有层次、净度高90~9920%香气甲花果香浓郁,有层次,冷香持久90~9925%滋味甲醇厚浓酽,层次感强,香韵于汤,汤感细腻,回甘生津持久90~9930%叶底甲滤纸过滤性好、无破损,叶底厚实饱满,柔软明亮,匀齐,净度高90~9910%上述评审采用330ml白瓷柱形马克杯,取一袋挂耳手冲工夫茶普洱茶(生茶),撕开挂耳滤袋口,将挂耳挂至330ml评茶杯口,向袋内注入沸水至评茶杯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9分满,即取出挂耳滤袋,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果由两次冲泡综合评判得到。从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逆向的思考了一杯茶汤的呈现,大胆的突破传统认知,使茶叶不再局限在以原叶方式或碎茶袋泡茶的方式做为成品茶。本发明通过对成品茶研磨破壁、筛分以及结合独特的包装与冲泡方式,不仅保证了茶汤的优良口感,茶汤更洁净,而且方便携带、冲泡。本发明采用手冲的方式进行冲泡,有别于袋泡茶将茶包放置水里浸泡的单一方式,而将水注入茶袋中的冲泡方式这一过程中,水的注入产生“力”,在“力”的驱动下,茶水交融,使茶的内含物质得以激发,充分释放出来,形成一杯馥郁饱满、极佳风味的工夫茶汤。冲泡过程中,手冲注水方式中形成的“茶水交融”,与使用挂耳茶袋、飘逸杯、聪明杯使“茶和茶汤隔离”,这两个步骤是工夫茶饮茶方式的原理;但又对“传统工夫茶”的饮茶方式进行了创新性的变革,解决“传统工夫茶”饮茶过程中器具的复杂的困扰,化繁为简,一个简单的容器就可以进行工夫茶的冲泡;改变了“传统工夫茶”冲泡过程的繁琐,一个简单的注水过程,让对茶零专业基础的人,都能冲泡出一杯与专业泡茶无异的工夫茶。本发明构建极佳风味茶汤基底标准的形成,是对茶饮方式的大变革。通过精准数据设定:研磨程度、破壁率、茶叶颗粒大小、筛选净度、标准克重等,计算出形成一泡无损原成品茶风味茶汤的基底。解决传统茶难以形成标准化的痛点,以及茶叶无专业人员操作时难以呈现好口感茶汤的痛点。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