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来回往复式的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2564发布日期:2019-01-29 17:0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来回往复式的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来回往复式的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坚果,坚果是植物的精华部分,一般都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油脂、矿物质、维生素较高,对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极好的功效。但市面上的坚果都存在非常坚硬的外壳,要想吃到里面的果仁必须要解决破壳的问题。为了方便人们吃用,有商家在出售坚果前,利用滚刀对坚果破开外壳,获取里面的果仁,虽然这种破壳方式可实现获取果仁的目的,但是对大部分的果仁造成损伤,果肉不完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以令果仁保存完好、全自动的高效球状坚果破壳机。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来回往复式的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包括有只能容纳一个坚果的存果腔,在存果腔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移动板和下移动板,在上移动板上成型有进果口,在下移动板上成型有出果口,进果口和出果口相互错位设计,上移动板和下移动板安装在来回往复移动装置上,在存果腔内一侧设置有固定破壳刀,另一侧设计为开口结构,在开口结构这一侧设置有移动破壳刀,移动破壳刀安装在来回移动循环装置上,在进果口上方设置有自动下果机构。

申请人为了进一步完善本技术方案,作了如下更为详尽的设计:

移动破壳刀和固定破壳刀都是内凹的圆弧形刀片。

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第一滑块、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构成,第一滑块成型有第一长条状槽孔,第一长条状槽孔走向与第一滑块运动方向一致,第一齿轮为圆周上只有一段成型有齿,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电机上,在第一长条状槽孔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有第一齿条,第一齿轮设置在两齿条之间,第一齿轮上的齿可与两齿条啮合传动。

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气缸和活塞杆构成,滑块与活塞杆连接在一起。

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电磁移动器和导轨构成,滑块与电磁移动器连接在一起。

来回往复移动装置由第二滑块、第二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构成,第二滑块成型有第二长条状槽孔,第二长条状槽孔走向与第二滑块运动方向一致,第二齿轮为圆周上只有一段成型有齿,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二电机上,在第二长条状槽孔槽孔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有第二齿条,第二齿轮设置在两齿条之间,第二齿轮上的齿可与两齿条啮合传动,上移动板和下移动板安装在第二滑块上。

来回往复移动装置由气动缸构成,上移动板和下移动板安装在气动缸的活塞杆上。

自动下果机构由漏斗和引导管构成,引导管树立在进果口上方,漏斗接驳在引导管上方。

在第一滑块来回移动的两个极限点的外侧都分别设置有存果腔、上移动板和下移动板。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坚果破壳机利用移动破壳刀的快速来回循环移动冲向坚果,最终由固定破壳刀和移动破壳刀一起把坚果外壳破开,进料和出料都是完全自动完成的,实现全自动破壳取果仁工作,节约人工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2、移动破壳刀和固定破壳刀的刀片造形为内凹的圆弧形刀片,两破壳刀的造形与坚果造形相匹配,破壳时,移动破壳刀和固定破壳刀配合以圆周刀片的方式径向切入坚果外壳,使破壳均匀,保证果仁完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对左侧存果腔内坚果破壳时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对右侧存果腔内坚果破壳时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对左侧存果腔内坚果破壳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对右侧存果腔内坚果破壳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全自动球状坚果破壳机由两套破壳单元a、b构成,两套破壳单元a、b之间设置有来回移动循环装置,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由第一滑块1、第一电机2、第一齿轮3和第一齿条4、5构成,第一滑块1成型有第一长条状槽孔6,第一长条状槽孔6走向与第一滑块1运动方向一致,第一齿轮3结构比较特殊,它的圆周上只有一段成型有齿,第一齿轮3安装在第一电机2上,在第一长条状槽孔6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有第一齿条4、5,第一齿轮3设置在两齿条之间,第一齿轮3上的齿可与两齿条啮合传动,第一齿轮3转动的过程中,转动一周的前期其齿牙会与第一上齿条4啮合传动,驱动第一滑块1向左侧破壳单元a移动,而后期其齿牙会改为与第一下齿条5啮合传动,驱动第一滑块1向右侧破壳单元b移动,从而实现驱动第一滑块1来回循环移动。破壳单元包括有只能容纳一个坚果的存果腔7,在存果腔7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移动板8和下移动板9,在上移动板8上成型有进果口10,在下移动板9上成型有出果口11,进果口10和出果口11相互错位设计,上移动板8和下移动板9安装在来回往复移动装置上,在存果腔7内一侧设置有固定破壳刀12,另一侧设计为开口结构,在开口13这一侧设置有移动破壳刀14,移动破壳刀14安装在上述第一滑块1上,在进果口10上方设置有引导管15,引导管15上方设置有漏斗16,坚果放置在漏斗16内。移动破壳刀14和固定破壳刀12都是内凹的圆弧形刀片,保证破壳后,果仁不会被切伤。来回往复移动装置为气动缸17,上移动板8和下移动板9都安装在活塞杆18上,随着气动缸17驱使活塞杆18作伸缩动作,就可以带动上移动板8和下移动板9一起同步来回移动,因进果口10和出果口11是错位结构,所以当上移动板8上的进果口10移动至存果腔7上方时,下移动板9上的出果口11会离开存果腔7,保证从漏斗16掉下的坚果进入存果腔7后不会掉落,等待第一滑块1移动带动移动破壳刀14移动破壳,破壳后,活塞杆18反向移动,使进果口10离开存果腔7,出果口11移动至存果腔7下方,被破壳的坚果就会从出果口11掉落,重复上述动作,就可以实现坚果逐个掉落。为了使第一滑块1滑动顺利,在第一滑块1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了第一辅助滚轮25,由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辅助滚轮25对第一滑块1实现对压,在第一辅助滚轮25的限制下,保证第一滑块1滑动顺畅。

生产过程:把坚果倒入漏斗16内,漏斗16内的坚果掉落到引导管15内,引导管15内自下而上排列多只坚果,初始状态,气动缸17启动,驱动活塞杆18向远离存果腔7的方向移动,使上移动板8上的进果口10移动至存果腔7上方,此时引导管15内最下面的坚果经上移动板8上的进果口10掉落至存果腔7内,存果腔7每一次只能存放一只坚果,因出果口11与进果口10是错位的,所以此时出果口11不是处于存果腔7下方,存果腔7的底部被封闭起来,然后第一电机2启动,驱动第一齿轮3转动,第一齿轮3上的齿就会先与第一上齿条4啮合传动,驱使第一滑块1冲向左侧的存果腔,在第一滑块1左侧端面上的移动破壳刀就会与固定破壳刀一起对坚果进行破壳加工,破壳后,第一齿轮3上的齿改为与第一下齿条5啮合传动,带动第一滑块1冲向右侧的存果腔,此时右侧存果腔内已经预先掉落一颗坚果等待加工,同一时间,左侧的气动缸17再次启动,驱使活塞杆18反向转动,带动上移动板8和下移动板9朝存果腔7方向移动,使进果口10离开存果腔7,而下方的出果口11移动至存果腔7下方,最终破壳后的坚果从出果口11掉落,重复上述动作,就可以实现坚果的逐个破壳加工了。通过控制对应两侧破壳单元的气动缸错开动作,就可以配合第一滑块1的来回左右移动,实现对两侧破壳单元中坚果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破壳加工了。

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其它结构都与实施例一相同,但来回往复移动装置的结构就不一样了,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来回往复移动装置由第二滑块19、第二电机20、第二齿轮21和第二齿条22、23构成,第二滑块19成型有第二长条状槽孔24,第二长条状槽孔24走向与第二滑块19运动方向一致,第二齿轮21为圆周上只有一段成型有齿,第二齿轮21安装在第二电机20上,在第二长条状槽孔24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有第二齿条22、23,第二齿轮21设置在两齿条22、23之间,第二齿轮21上的齿可与两齿条22、23啮合传动,上移动板8和下移动板9安装在第二滑块19上。同样地为了使第二滑块19滑动顺利,在第二滑块19的上方和下方都设置了第二辅助滚轮26。

以左侧破壳单元a为例来说明,生产时,第二电机20驱动第二齿轮21转动,第二齿轮21上的齿先与第二上齿条22啮合传动,驱使第二上齿条22与第二滑块19一起朝远离存果腔7的方向移动,带动上移动板8上的进果口10移动至存果腔7处,同时下移动板9也会与上移动板8同步移动,此时下移动板9上的出果口11会离开存果腔7,避免从漏斗16处进入存果腔7内的坚果掉落,使一颗坚果暂时保存在存果腔7内等待破壳加工,接下来是依靠第一滑块1的来回移动带动移动破壳刀14对坚果进行破壳加工了。

上述描述的来回移动循环装置和来回往复移动装置除了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结构外,还可以是曲柄连杆机构,也可以是其它可驱动第一滑块作来回移动的机构,例如气缸、油缸、电磁移动器等等。

例如:

1、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气缸和活塞杆构成,滑块与活塞杆连接在一起,由活塞杆带动滑块一起来回移动。

2、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油缸和活塞杆构成,滑块与活塞杆连接在一起,由活塞杆带动滑块一起来回移动。

3、来回移动循环装置由电磁移动器和导轨构成,滑块与电磁移动器连接在一起,由电磁移动器带动滑块一起来回移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