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8560发布日期:2019-04-20 05:40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茶叶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



背景技术:

砖茶为三层结构,上下两层为面茶,砖茶的面茶(上面茶、底面茶)选取精细的枝叶为原料,里茶(又称中间茶)选取粗糙的枝叶为原料。现有技术中,对三层茶叶进行装盒后同时蒸,为了达到中间茶的蒸茶要求,导致面茶蒸制时间过长,导致含水量高、茶叶原料过软,不利于后期的压制和烘干工序,因此,需要对面茶和里茶的不同茶叶原料选取不同蒸制度量,包括蒸制时间控制、蒸汽量的控制。

况且,三层茶叶按照顺序堆叠完成后装入同一个茶盒内进行蒸制,由于上面茶离蒸汽发出位置较远,且有底面茶和中间茶的隔离,导致其蒸制效果达不到要求,而同样原料的底部茶却离蒸汽发出位置较近,蒸制过渡,位于底面茶和上面茶之间的中间茶需要较长的蒸制时间,为了防止底面茶受蒸汽时间太长而受损,中间茶又达不到蒸制要求,总而言之,按照现有的方式,三层茶叶蒸制效果不能够兼顾,影响砖茶质量和后续工序的进行。

现有的蒸茶生产线采用长长的流水线方式,其占地面积较大,且工作人员对异常情况的监视和管理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便于下料,且能够对茶盒内壁进行自动清理。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其特征在于,本盛茶工具包括一茶盒,所述茶盒包括上端的入料开口和底部的下料开口,所述下料开口处由一遮板遮闭,所述遮板的中部通过一销轴转动连接在茶盒的底部的内壁上,所述茶盒的两个长度方向的内壁面呈与遮板旋转轨迹适配的曲面。

由于茶盒移动至下料口位置时,茶盒受到纵向气缸三的作用,长度方向的一侧先靠近下料口,尔后才全部进入输送带上表面,为了避免茶叶掉入输送带上,也能够使茶叶全部掉入下料口内,采用转动连接的遮板的方式,使遮板接近下料口时,受到茶叶重量和下料口的避让效果,遮板自动旋转一定角度,并打开茶盒底部开口,且遮板处于倾斜状态,能够顺畅的将茶盒内的全部茶叶掉入下料口内,而且,遮板的旋转能够对茶盒内的茶叶进行搅动和拨动,使受蒸汽作用而粘附在茶盒内壁上的茶叶也能够全部进入下料口,当茶盒再次循环后,其下料位置切换,由遮板向另一方向旋转而形成下料部位,这一结构能够很好的顺应蒸茶生产线,而且有利于避免茶叶粘附在茶盒上,提高了茶叶的下料精度,换而言之,该结构的茶盒具有自动清理茶盒内壁的功能。

本蒸茶生产线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区域集中、控制简单等优点,不仅能够对里茶和面茶进行单独蒸制,提高茶叶重量精度、提高茶叶蒸制效果,还能够降低人力监控难度和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蒸茶生产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蒸茶生产线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3是本蒸茶生产线中机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蒸茶生产线中茶盒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5是茶盒处于未下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茶盒处于下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走料面板;3、茶盒;31、入料开口;32、下料开口;33、遮板;34、销轴;41、横向外围导轨;42、纵向外围导轨;43、中间导轨;51、面茶走料通道;52、里茶走料通道;53、公共走料通道;54、回料通道;55、下料通道;6、下料口;7、输送带;81、纵向气缸一;82、纵向气缸二;83、横向气缸一;84、横向气缸二;85、纵向气缸三;91、面茶蒸箱;92、里茶蒸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蒸茶生产线包括机架1,机架1上固定设置有平滑的走料面板2,面板上置有若干外廓为六面体的茶盒3,走料面板2的外廓处固定有两条相互平行的横向外围导轨41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纵向外围导轨42,两条横向外围导轨41和两条纵向外围导轨42首尾相接围成一矩形护栏,走料面板2上还固定设置有两条平行于纵向外围导轨42的中间导轨43,其中一条中间导轨43和与之相邻的纵向外围导轨42之间形成面茶走料通道51,另一条中间导轨43和与之相邻的纵向外围导轨42之间形成里茶走料通道52,两条中间导轨43之间形成公共走料通道53,中间导轨43的一端和与之相邻的横向外围导轨41之间形成回料通道54,中间导轨43的另一端和与之相邻的横向导轨之间形成下料通道55;

面茶走料通道51和里茶走料通道52的宽度与一个茶盒3的长度适配,回料通道54和下料通道55的宽度与一个茶盒3的宽度适配,走料面板2上的茶盒3个数比走料面板2上能够容置茶盒3的最大数量少一个;

下料通道55与公共走料通道53相接处的走料面板2上开设有下料口6,下料通道55处的走料面板2上开设有一避让槽,避让槽内设置有与下料通道55平行的输送带7;

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面茶走料通道51与下料通道55交接处的茶盒3在面茶走料通道51内滑动的纵向气缸一81;

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里茶走料通道52与下料通道55交接处的茶盒3在里茶走料通道52内滑动的纵向气缸二82;

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面茶走料通道51与回料通道54交接处的茶盒3在回料通道54内滑动的横向气缸一83;

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里茶走料通道52与回料通道54交接处的茶盒3在回料通道54内滑动的横向气缸二84;

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公共走料通道53与回料通道54交接处的茶盒3在公共走料通道53内滑动的纵向气缸三85;

机架1上设置有位于走料面板2下方、且正对面茶走料通道51的面茶蒸箱91,机架1上设置有位于走料面板2下方、且正对里茶走料通道52的里茶蒸箱92;

与面茶蒸箱91对应的走料面板2上和与里茶蒸箱92对应的走料面板2上均开设有若干通气孔。

蒸茶过程中的控制方法如下:

通过控制纵向气缸一81、纵向气缸三85、横向气缸一83、输送带7向面茶走料通道51的方向移动,使用于盛装面茶的茶盒3在面茶走料通道51和公共走料通道53内循环,通过控制纵向气缸二82、纵向气缸三85、横向气缸二84、输送带7向里茶走料通道52的方向移动,使用于盛装里茶的茶盒3在里茶走料通道52和公共走料通道53内循环;茶叶的下料规律为:面茶、里茶、面茶、面茶、里茶、面茶……。

在下料通道55与面茶走料通道51相接处的茶盒3上方设置面茶下料斗,载有面茶的茶盒3经过纵向气缸一81推动能够在面茶走料通道51内移动,并受面茶蒸箱91的蒸制;

在下料通道55与里茶走料通道52相接处的茶盒3上方设置里茶下料斗,载有里茶的茶盒3经过纵向气缸二82推动能够在里茶走料通道52内移动,并受里茶蒸箱92的蒸制;

位于回料通道54和面茶走料通道51相接处的载有面茶的茶盒3受到横向气缸一83的作用进入公共走料通道53,与此同时,输送带7正转,使原本位于下料口6出的茶盒3运行至面茶走料通道51内,同时,纵向气缸三85作用在蒸制好面茶的茶盒3上,使其进入公共走料通道53,靠近下料口6出的茶盒3下料,如此循环,里茶的入料、下料和载有里茶的茶盒3的移动方式同理。

通过纵向气缸一81、纵向气缸二82、纵向气缸三85、横向气缸一83、横向气缸二84和输送带7的正转或反转,实现茶盒3规律入料、下料和在对应的通道内移动,使公共走料通道53内始终保持面茶、里茶、面茶、面茶、里茶、面茶、面茶、里茶、面茶……的排序。

如此可以实现面茶和里茶有序的进入位于下料口6下方的压制模具内,待压制模具内按序存有面茶、里茶、面茶三层茶叶后移走,更换新的移压制模具,如此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用于盛装面茶的茶盒3从公共走料通道53出来后仍然进入面茶走料通道51,用于盛装里茶的茶盒3从公共走料通道53内出来后仍然进入里茶走料通道52,这样的原因在于,用于装面茶的茶和与用于状里茶的茶盒3个数不一,且由于茶叶原料不同,茶盒3内可能会粘附有茶叶残渣,如果两种盛过不同茶叶的茶盒3交替使用,会造成茶叶原料的混合,影响质量。

纵向外围导轨42、横向外围导轨41和中间导轨43均由若干转动连接在走料面板2上的滚筒组成。滚筒用于提高茶盒3移动过程中的顺畅性,避免卡死。

如图5和图6所示,茶盒3包括上端的入料开口31和底部的下料开口32,下料开口32处由一遮板33遮闭,遮板33的中部通过一销轴34转动连接在茶盒3的底部的内壁上,茶盒3的两个长度方向的内壁面呈与遮板33旋转轨迹适配的曲面。由于茶盒3移动至下料口6位置时,茶盒3受到纵向气缸三85的作用,长度方向的一侧先靠近下料口6,尔后才全部进入输送带7上表面,为了避免茶叶掉入输送带7上,也能够使茶叶全部掉入下料口6内,采用转动连接的遮板33的方式,使遮板33接近下料口6时,受到茶叶重量和下料口6的避让效果,遮板33自动旋转一定角度,并打开茶盒3底部开口,且遮板33处于倾斜状态,能够顺畅的将茶盒3内的全部茶叶掉入下料口6内,而且,遮板33的旋转能够对茶盒3内的茶叶进行搅动和拨动,使受蒸汽作用而粘附在茶盒3内壁上的茶叶也能够全部进入下料口6,当茶盒3再次循环后,其下料位置切换,由遮板33向另一方向旋转而形成下料部位,这一结构能够很好的顺应蒸茶生产线,而且有利于避免茶叶粘附在茶盒3上,提高了茶叶的下料精度,换而言之,该结构的茶盒3具有自动清理茶盒3内壁的功能。

本蒸茶生产线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区域集中、控制简单等优点,不仅能够对里茶和面茶进行单独蒸制,提高茶叶重量精度、提高茶叶蒸制效果,还能够降低人力监控难度和管理成本。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