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8087发布日期:2019-01-18 19:06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茶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炒茶机。



背景技术: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我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茶叶的制作过程中,炒茶工艺是避免不了的,在现今的炒茶制作工艺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加热温度需要严格的把控,同时在不同炒制阶段有不同的温度要求,使用者缺乏经验的话,往往容易出现炒糊炒焦等状况出现,其次手动的翻炒效率低下,且翻炒不均,直接影响茶叶最终成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炒茶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炒茶机,包括炒制箱,所述炒制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炒茶铲、第二炒茶铲和第三炒茶铲,所述第二炒茶铲设置在第一炒茶铲和第三炒茶铲之间,所述炒制箱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炒锅、第二炒锅和第三炒锅,所述第一炒锅、第二炒锅和第三炒锅分别位于第一炒茶铲、第二炒茶铲和第三炒茶铲的正下方,所述第一炒茶铲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转动杆,所述上转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炒铲,所述第一炒茶铲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转动杆,所述下转动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翻茶铲,所述第一炒锅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高温箱,所述第二炒锅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中温箱,所述第三炒锅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低温箱,所述炒制箱靠近第一炒茶铲的一侧外壁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炒制箱靠近第三炒茶铲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收料箱,所述炒制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换风机,所述换风机的底部内壁设置有除湿机,所述换风机的后侧外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

优选的,所述第一炒茶铲与炒制箱之间设置有连接轴,且第二炒茶铲通过连接轴与炒制箱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炒制箱靠近控制面板的一侧外壁顶部位置设置有进料口。

优选的,所述换风机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组通风孔。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按钮,且控制按钮的数量为三组。

优选的,所述第一炒茶铲的结构形状与第三炒茶铲和第二炒茶铲完全相同,且第三炒茶铲和第二炒茶铲均与炒制箱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炒茶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炒茶机,通过设置第一炒锅、第二炒锅、第三炒锅、高温箱、中温箱和低温箱,能够在炒制茶叶时对温度更加精准的把控,同时根据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温度,进而提高炒制的效果,提升炒制后茶叶的品质。

2、该炒茶机,通过设置炒制箱、第一炒茶铲、第二炒茶铲、第三炒茶铲、驱动电机、换风机和除湿机,能够实现机械自动炒茶的目的,同时炒制箱封闭设计配合除湿机和换风机,能够实现无尘炒茶,并且能将炒茶的水分及时排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自动化无尘炒茶,同时能够将炒茶式产出的水分及时排出,能够在炒制茶叶时对温度更加精准的把控,同时根据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温度,提升炒制后茶叶的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炒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炒茶机的局部视图。

图中:1炒制箱、2第一炒茶铲、3第二炒茶铲、4第三炒茶铲、5上转动杆、6炒铲、7下转动杆、8翻茶铲、9第一炒锅、10第二炒锅、11第三炒锅、12高温箱、13中温箱、14低温箱、15换风机、16除湿机、17通风孔、18进料口、19收料箱、20控制面板、21控制按钮、22驱动电机、23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2,一种炒茶机,包括炒制箱1,炒制箱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炒茶铲2、第二炒茶铲3和第三炒茶铲4,第二炒茶铲3设置在第一炒茶铲2和第三炒茶铲4之间,炒制箱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炒锅9、第二炒锅10和第三炒锅11,第一炒锅9、第二炒锅10和第三炒锅11分别位于第一炒茶铲2、第二炒茶铲3和第三炒茶铲4的正下方,第一炒茶铲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转动杆5,上转动杆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炒铲6,第一炒茶铲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转动杆7,下转动杆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翻茶铲8,第一炒锅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高温箱12,第二炒锅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中温箱13,第三炒锅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低温箱14,炒制箱1靠近第一炒茶铲2的一侧外壁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20,炒制箱1靠近第三炒茶铲4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收料箱19,炒制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换风机15,换风机15的底部内壁设置有除湿机16,换风机15的后侧外壁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2。

第一炒茶铲2与炒制箱1之间设置有连接轴23,且第二炒茶铲3通过连接轴23与炒制箱1转动连接,炒制箱1靠近控制面板20的一侧外壁顶部位置设置有进料口18,换风机15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组通风孔17,控制面板20的内部设置有控制按钮21,且控制按钮21的数量为三组,第一炒茶铲2的结构形状与第三炒茶铲4和第二炒茶铲3完全相同,且第三炒茶铲4和第二炒茶铲3均与炒制箱1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通过控制面板20的控制按钮21开启炒茶机,将需要炒制的新鲜茶叶通过进料口18放入炒制箱1内部,在驱动电机22的带动下第一炒茶铲2会匀速转动,上转动杆5上的炒铲6会对茶叶进行翻动炒制,下转动杆7上的翻茶铲8会将茶叶冲第一炒锅9翻动至第二炒锅10的内部,同理茶叶依次在第一炒锅9、第二炒锅10和第三炒锅11内部炒制,同时高温箱12、中温箱13和低温箱14会对炒锅内的茶叶进行不同温度的处理,除湿机16能够将炒制出的水分进行吸收,换风机15通过通风孔17将内外空气进行置换,最后炒制完成的茶叶放入收料箱19内完成自动炒茶过程。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