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荔枝肉的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4266发布日期:2020-05-19 20:3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荔枝肉的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荔枝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荔枝肉的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农场品深加工的不断发展,但是目前在荔枝深加工方面生产还有没全自动的生产设备,只有一些半自动的机器都是先去皮再去核,用挤压的方法去皮可能造成果肉内的汁水被挤走。果核呈椭球状、表面光滑、大小不一、质地较脆,长轴沿蒂部生长方向并被包裹在中间,如果没有定好位则会造成外观破裂,严重的影响了荔枝深加工的质量。

目前在制作荔枝干时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传统日晒法:采用该种方式制作荔枝干时,把带穗剪下的鲜荔枝均匀的排列在竹匾内,放在烈日下曝晒,晒至七八成干度,再把竹匾里的荔枝堆拢,用麻袋盖住,让它回潮,使果肉内外干潮均匀。回软后再在阳光下继续日晒,晒至八九成干时,果壳褪色,在烈日下用喷雾器喷射少量水分,果壳又会转红。采用此种方法制作荔枝干生产周期长达20-25天。另外,荔枝在干燥暴晒过程中,会招来很多的苍蝇在荔枝上停留,这样生产的荔枝干很不卫生。最后晒干后的荔枝形态各异,卖相不好。

2、半自动去核法:采用该种方式制作荔枝干时,根据果品形状、直径不同人工选定模板,把果品倒入储存料斗里,从而达到入料、输送的效果,通过毛刷把果品刷入其他孔内入孔定位好之后的果品继续输送推进,果品在输送推进的过程中使用机床的工艺进行冲核,核掉入排核簸箕里面自动流出收集到一起,冲过核的果品继续输送到下一环节进行自动掉果,果品掉入簸箕里面自动流出收集到一起,从而达到果品和核的分离。

但是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去核问题的瓶颈,致使很多公司在涉足该加工后,纷纷专业加工其他水果。现有的大部分设备基本上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果肉损失率高达16%左右,果肉去净率也不够理想;去核后的果肉完整性差,失去了果肉本来的物理特征,对于辊式、刮板式等去核设备仅能适用于果汁饮料的加工,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罐头、果脯等加工的需要;去核设备性能不稳定,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问题,适应性差;通用性差,作业成本偏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需要通过人工将其固定在合适的模板上,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荔枝肉的采集装置,它可以有效实现去皮、脱核及回收荔枝肉的效果,并且保持荔枝肉原有的外形。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它包括机架、送料装置、输送装置及去皮装置,所述送料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及所述去皮装置依次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所述送料装置包括循环皮带和吸附杯,所述吸附杯吸附荔枝,所述吸附杯沿所述循环皮带循环转动;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皮带和圆柱刀,所述输送皮带位于所述循环皮带的上方,所述圆柱刀沿所述输送皮带循环转动;所述圆柱刀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荔枝核的中空腔,所述圆柱刀上开设有内进气孔和外进气孔,所述内进气孔与吸气设备相连,所述外进气孔与充气设备相连;

所述去皮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相对滚动的去皮辊筒,两个去皮辊筒之间形成去皮通道,所述去皮通道位于所述圆柱刀的运行轨迹上。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所述送料装置上设置有外皮充气装置;所述外皮充气装置包括充气转盘和充气针,所述充气针沿所述充气转盘循环转动,所述充气转盘与所述循环皮带同步转动,所述充气针贯穿所述吸附杯并伸入到荔枝内。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还包括第一调节齿轮和第二调节齿轮,所述循环皮带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齿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输送皮带通过所述第二调节齿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还包括接核挡板,所述输送皮带的末端与所述接核挡板相对应。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所述圆柱刀包括内杆和外杆,所述外杆的直径大于所述内杆的直径,所述内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送皮带、所述外杆固定,所述内杆与所述外杆相连通,所述中空腔设置在所述外杆内。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所述内进气孔设置在所述内杆的侧面上,所述外进气孔设置在所述外杆的端面上,所述内进气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外进气孔的孔径。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所述内杆的一端伸入所述外杆,所述内杆的一端上垂直固定挡杆,所述挡杆与所述外杆的端面相抵。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所述去皮装置还包括上基座和下基座,所述下基座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上基座与所述去皮辊筒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下基座与所述去皮辊筒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所述去皮辊筒的侧面上设置有螺纹沟槽,相邻的两个去皮辊筒的螺纹沟槽的纹理方向一致。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中,还包括去皮挡板和果皮回收箱,所述去皮挡板设置在所述去皮辊筒的出料口,所述果皮回收箱设置在所述去皮挡板的下方。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申请利用圆柱刀将荔枝核限制在中空腔内,并通过内进气孔与外进气孔实现荔枝核与荔枝肉的分离,与传统的去核技术相比,提高去核的效率,确保加工后保持荔枝肉原有的形状;同时利用去皮辊筒实现荔枝皮与荔枝肉的分离,与传统的去皮技术相比,提高去皮的效率,确保加工后不影响荔枝肉的原有的外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荔枝肉的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荔枝肉的采集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吸附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吸附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送料装置、输送装置及去皮装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圆柱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圆柱刀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去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外皮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接核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去皮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机架;11、第一框架;12、第二框架;13、固定支臂;2、送料装置;21、循环皮带;22、吸附杯;221、杯体;222、卡块;223、卡槽;23、第一调节齿轮;231、第一中心轴;232、第一轴座;3、输送装置;31、输送皮带;32、圆柱刀;321、中空腔;322、内进气孔;323、外进气孔;324、内杆;325、外杆;33、外皮充气装置;331、充气转盘;332、充气针;333、转盘中心轴;334、转盘轴座;34、第二调节齿轮;341、第二中心轴;342、第二轴座;35、第三调节齿轮;351、第三中心轴;352、第三轴座;4、去皮装置;41、去皮辊筒;411、螺纹沟槽;412、辊筒中心轴;42、去皮通道;43、上基座;44、下基座;5、接核挡板;51、接核口;52、出核口;53、转向通道;6、荔枝核收集箱;7、去皮挡板;8、果皮回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本实施例的荔枝肉的采集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它包括机架1、送料装置2、输送装置3及去皮装置4,所述送料装置2、所述输送装置3及所述去皮装置4均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应用时,为了便于与送料装置2、输送装置3配合,机架1包括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及固定支臂13,所述第一框架11与所述第二框架12之间通过固定支臂13来固定,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选择螺纹固定,便于后期进行拆卸维护。

如图3所示,所述送料装置2包括循环皮带21和吸附杯22,所述吸附杯22吸附荔枝,所述吸附杯22沿所述循环皮带21循环转动。循环皮带21通过所述第一调节齿轮23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具体的,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调节齿轮23的第一中心轴231通过第一轴座232放置在机架1上。如图4和图5所示,吸附杯22为半球杯,吸附杯22包括杯体221和卡块222,所述杯体221的底部中心开设有卡槽223,所述卡块222位于所述杯体221的底部两侧,应用时,两个循环皮带21之间通过卡块222来固定杯体221。上述送料装置2中,通过循环皮带21与吸附杯22相配合,实现将新鲜荔枝稳定放置在吸附杯22中,便于后续设备对单一荔枝进行去核去皮处理。此外,吸附杯22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循环皮带21来固定,吸附杯22能够稳定随着循环皮带21循环转动;两个循环皮带21之间存在镂空,减少皮带的使用量,并避免掉落的果皮或果核随着循环皮带21进入果肉收集装置中。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输送装置3包括输送皮带31和圆柱刀32,所述输送皮带31位于所述循环皮带21的上方,所述输送皮带31通过所述第二调节齿轮34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具体的,第二调节齿轮34的第二中心轴341通过第二轴座342放置在机架1上。这样的设置方式,处于循环皮带21上方的吸附杯22中,荔枝靠自身重力吸附在吸附杯22内,无需在吸附杯22内放置吸附材料或者借助其他装置将荔枝稳定吸附在吸附杯22内。需要注意的是,如图3和图6所示,输送皮带31上还设置第三调节齿轮35,第三调节齿轮35用于辅助输送皮带31的运转,第三调节齿轮35的第三中心轴351通过第三轴座352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

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圆柱刀32沿所述输送皮带31循环转动。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圆柱刀32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荔枝核的中空腔321,所述圆柱刀32上开设有内进气孔322和外进气孔323,所述内进气孔322与吸气设备相连,所述外进气孔323与充气设备相连。应用时,输送皮带31上的圆柱刀32与循环皮带21上的吸附杯221相对应,当吸附杯221位于圆柱刀32的正下方时,圆柱刀32伸入吸附杯221中的荔枝中,由于圆柱刀32具有中空腔321,荔枝核进入中空腔321并随着输送皮带31的循环转动而被带走。此外,由于圆柱刀32上分别设置有内进气孔322和外进气孔323,吸气设备通过内进气孔322进行吸气,充气设备通过外进气孔323进行充气,使得中空腔321内充满较高压强的气体,从而实现荔枝肉和荔枝核之间的分离。

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去皮装置4包括至少两个相对滚动的去皮辊筒41,两个去皮辊筒41之间形成去皮通道42,所述去皮通道42位于所述圆柱刀32的运行轨迹上。经过去核后的荔枝与圆柱刀32一通随着输送皮带31的转动进入去皮通道32,经过相邻两个去皮辊筒41的作用,使得荔枝皮从荔枝肉上脱落,从而实现荔枝肉与荔枝皮之间的分离。

上述荔枝肉的采集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将荔枝采取后放入采集装置的生产线中,荔枝首先进入送料装置2中循环皮带21上的吸附杯22,接着与上方输送装置3的圆柱刀32接触,圆柱刀32缓慢插入到荔枝肉中,同时荔枝核进入圆柱刀32的中空腔321内,输送装置3的输送皮带31继续带动圆柱刀32与荔枝运输,经过去皮装置4的去皮通道42时,两个相对滚动的去皮辊筒41使得荔枝皮与荔枝肉实现脱离,荔枝去皮后圆柱刀32的内进气孔322与外进气孔323相互配合使荔枝肉与荔枝核之间分离。本申请利用圆柱刀32将荔枝核限制在中空腔321内,并通过内进气孔322与外进气孔323实现荔枝核与荔枝肉的分离,与传统的去核技术相比,提高去核的效率,确保加工后保持荔枝肉原有的形状;同时利用去皮辊筒41实现荔枝皮与荔枝肉的分离,与传统的去皮技术相比,提高去皮的效率,确保加工后不影响荔枝肉的原有的外形。

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11所示,所述送料装置3上设置有外皮充气装置33,所述外皮充气装置包括充气转盘331和充气针332,所述充气针332沿所述充气转盘331循环转动,所述充气转盘331与所述循环皮带21同步转动,所述充气针332贯穿所述吸附杯22并伸入到荔枝内。具体的,当充气针332通过吸附杯22的卡槽223进入到荔枝内,充气针332通过供气设备进行充气,使得荔枝皮与荔枝肉之间充满气体,吹胀后的荔枝更利于后续去皮辊筒41的有效去皮,避免去皮辊筒41去皮时碰伤荔枝肉。需要注意的是,充气转盘331与循环皮带21的转动速率相同,同时充气转盘331上充气针332的间隔排列,与循环皮带31上吸附杯22的间隔排列相同,以确保充气针332能够有效进入荔枝内。此外,还需要控制充气针332的长度,使充气针332进入荔枝后刚好位于荔枝皮与荔枝肉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如图3所示,充气转盘331的转盘中心轴333通过转盘轴座334放置在机架1上。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接核挡板5,所述输送皮带31的末端与所述接核挡板5相对应。具体的,如图1和图11所示,接核挡板5包括接核口51和出核口52及转向通道53,接核口51与输送皮带31的圆柱刀32相对应,圆柱刀32的中空腔321内荔枝核由于惯性被甩入接核口51,并与转向通道5相碰撞,通过出核口52掉入荔枝核收集箱6。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圆柱刀32包括内杆324和外杆325,所述外杆325的直径大于所述内杆324的直径,所述内杆3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送皮带31、所述外杆325固定,所述内杆324与所述外杆325相连通,所述中空腔321设置在所述外杆325内。内杆324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到输送皮带31上,内杆324的另一端与外杆325固定,外杆325内设置中空腔321,上述设置方式避免中空腔321的荔枝核离输送皮带31太近,使得荔枝核上粘附的汁液洒落在输送皮带31上。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内杆324的一端伸入所述外杆325,所述内杆324的一端上垂直固定挡杆,所述挡杆与所述外杆325的端面相抵,上述设置方式为内杆324与外杆325之间的一种固定方式。

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内进气孔322设置在所述内杆324的侧面上,所述外进气孔323设置在所述外杆325的端面上,所述内进气孔322的孔径大于所述外进气孔323的孔径。上述设置方式,便于进一步实现内进气孔322的吸气和外进气孔323的充气,加速荔枝核与荔枝肉的分离。

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去皮装置4还包括上基座43和下基座44,所述下基座44固定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上基座43与所述去皮辊筒41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下基座44与所述去皮辊筒4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上基座43与下基座44的设置,便于提高去皮辊筒41旋转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所述去皮辊筒41的侧面上设置有螺纹沟槽411,相邻的两个去皮辊筒41的螺纹沟槽411的纹理方向一致。具体的,螺纹沟槽411的设置便于增强荔枝皮的挤压去除。此外,去皮辊筒41的辊筒中心轴412分别与上基座43、下基座44转动连接,应用时,可以将辊筒中心轴412的两端分别插入上基座43的通孔内、下基座44的通孔内。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包括去皮挡板7和果皮回收箱8,所述去皮挡板7设置在所述去皮辊筒41的出料口,所述果皮回收箱8设置在所述去皮挡板7的下方。上述的设置,便于及时回收去皮辊筒41出料口出来的荔枝皮。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