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52793发布日期:2021-04-13 20:25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食品制作技术领域中的一种食品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市面上常见的食材加热装置,如用于加热汉堡面包或肉饼的装置,通常是采用单个逐一进行或者环线加热的方式。单个加热的装置出餐速度较慢,难以高效输出经烹饪后的食材以满足需求。另外,对食材进行加热时,为保证烹饪效果,往往要采用逐渐升温的方式以加热食材,避免食材一开始就被高温加热导致外层变焦但内层却未熟,为此,单个加热的装置在烹饪一份食材后还要在降温后才能烹饪下一份食材,十分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食品烹饪装置,便于控制食材的加热时间。
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食品烹饪装置,包括第一加热模块,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具有用于覆盖食材的若干个第一烹饪区;第二加热模块,所述第二加热模块包括可分离设置的第二发热机构和第二传热容器,第二发热机构和第二传热容器在接合后能形成热传递,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若干个第二烹饪区;第一加热模块与第二加热模块在烹饪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可运动的设置,在烹饪位置下,所述第一烹饪区与所述第二烹饪区之间形成烹饪空间,同时第二发热机构和第二传热容器接合形成热传递,在等待位置下,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和第二传热容器分离从而第二传热容器具有运动自由度。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烹饪空间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呈板状,所述第二传热容器的顶面形成各所述第二烹饪区。
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和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包括第二发热板,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和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在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可通过接触传热至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烹饪区,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和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在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发热板与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分离,并且相邻所述第二烹饪区能形成位置变换。
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发热机构和第一传热容器,所述第一发热机构与所述第一传热容器结合形成热传递,所述第一烹饪区位于所述第一传热容器上。
9.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容器呈板状,所述第一传热容器的底面形成各所述第一烹饪区。
1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热机构包括第一发热板,所述第一发热板覆盖所有所述第一烹饪区的顶端面。
1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食品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一运动机构,所述第
一运动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和/或所述第二发热机构,所述第一运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和所述第二发热机构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相对位置下,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和所述第二发热机构接触传热,在第二相对位置下,所述第二传热容器与第二发热机构分离。
1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热容器和所述第二发热机构从第一相对位置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传热容器与所述第二发热机构之间的间距增大。
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食品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二运动机构,所述第二运动机构与所述第二传热容器连接,所述第二运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热容器沿第二方向运动,且形成相邻所述第二烹饪区的位置变换,所述第二传热容器沿所述第二方向设有取放工位和烹饪工位,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对应所述烹饪工位配置。
1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方向呈闭合的环向。
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烹饪工位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至少两个烹饪分工位,各所述烹饪空间分别对应各所述烹饪分工位配置。
1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运动机构包括第一啮合件、第二啮合件和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啮合件和所述第二啮合件相互啮合,所述第一啮合件沿第二方向布置在所述烹饪容器上,所述第二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啮合件与所述第一啮合件的相对运动。
1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食品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三运动机构,所述第三运动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和/或第二加热模块上以驱动第一加热模块与所述第二加热模块的相对运动,并改变第一烹饪区与所述第二烹饪区之间的间距。
1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食品烹饪装置还包括清洁模块,所述清洁模块包括气力输送件、收集容器和可伸入所述第二传热容器上方的清洁件,所述清洁件上设有吸孔,所述吸孔通过输送通道与所述收集容器连通。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烹饪位置下,第二发热机构与第二传热容器接触并传热至第二烹饪区,第一加热模块与第二加热模块同时对烹饪空间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再通过使第二传热容器和第二发热机构分离,既能让第二传热容器运动以使食材进出烹饪空间,也可降低第二发热机构对第二传热容器的传热效率,避免食材升温过快,实现对食材的间歇性加热,更有利于控制食材的加热时间。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21.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中第一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24.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25.图5是本发明中第二加热模块的俯视图;
26.图6是本发明中第二加热模块的正剖视图;
27.图7是本发明中第二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后视);
28.图8是本发明中第二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仰视);
29.图9是本发明中清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本发明中清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仰视)。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4.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食品烹饪装置,包括第一加热模块2和第二加热模块3。第一加热模块2包括第一发热机构22和第一传热容器27,第一发热机构22与第一传热容器27接合形成热传递,第一传热容器27具有用于覆盖食材的第一烹饪区271,具体地,第一发热机构22启动后自身发热并传热至第一传热容器27的第一烹饪区271,从而能加热食材的一面,达到煎、烤等烹饪效果。同理,第二加热模块3包括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二传热容器311,第二传热容器311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第二烹饪区315,第二发热机构312能将热量传导至第二烹饪区315以加热食材。
36.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在烹饪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可运动的设置,在烹饪位置下,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之间形成烹饪空间,同时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二传热容器311接合形成热传递,此时位于烹饪空间中的食材能被加热、烹调。单个第一烹饪区271对应一个第二烹饪区315,可选地,第一烹饪区271的数量少于第二烹饪区315的数量,因此可在不与第一烹饪区271对应的第二烹饪区315的上方投料,以将食材投入第二区中。在等待位置下,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二传热容器311分离从而第二传热容器311具有运动自由度,从而第二传热容器311能将其承载的食材送入或送出烹饪空间。
37.可选地,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可运动的设置,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发热机构312可通过接触传热至第二烹饪区315;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处于第二相
对位置时,第二传热容器311与第二发热机构312分离,避免第二传热容器311内的食材被长期加热造成升温过快导致的食材变糊或变焦。通过控制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二传热容器311的相对位置,可在持续启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的情况下,对第二传热容器311内的食材进行间歇式的加热,更好地适应不同食材的烹饪条件所需,无需频繁启停第二发热机构312,减少对第二发热机构312寿命的不利影响。
38.在某些实施例中,烹饪空间的数量为两个以上,通过增加烹饪空间的数量,即可在一定时间内对多份食材进行同时烹饪或连续烹饪,有效加快食材的烹饪效率,提高出餐速度。具体地,第一烹饪区27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第二烹饪区31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进一步地,由于第二烹饪区315是用于承载食材的,因此第二烹饪区315的数量可多于第一烹饪区271,以便在食材进入烹饪空间前即提前备料至第二烹饪区315,有利于实现连续进料、烹饪。
39.首先对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模块3的结构展开说明。
40.参照图4~图6,第二传热容器311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承载食材的第二烹饪区315,通过增加第二烹饪区315的数量,即可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对多份食材进行烹饪,有效加快食材的烹饪效率,提高出餐速度。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各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相互独立。具体地,第二传热容器311包括至少两个烹饪容腔,单个烹饪容腔内形成独立的第二烹饪区315,由于各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相互独立,因此可避免不同食材在同一第二传热容器311烹煮时会相互串味。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二传热容器311呈板状,第二传热容器311的顶面形成各第二烹饪区31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二传热容器311的顶面指的是其远离第二发热机构312并能用于承载食材的端面,相应地,第二传热容器311的底面指的是其靠近第二发热机构312的端面;同理,第二发热机构312的顶面指的是其靠近第二传热容器311的端面。各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的划分没有实体上的结构作为边界阻挡,因此在向第二传热容器311取放食材的过程中,无需十分精准地对准某一个第二烹饪区315,能包容取放食材时的位置误差,即使食材的摆放稍微偏出第二烹饪区315亦不影响烹饪效果,降低对食材取放定位精准度的需求,有利于简化结构。进一步地,可使用如铁氟龙纸等的膜体整板覆盖第二传热容器311,以便于拆装清洁。当然,根据需要,亦可在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边缘增设挡边,以防止第二传热容器311内油脂等的流质食材从第二传热容器311滴落,造成污染。第二发热机构312包括第二发热板,可选地,第二发热板为传热性能好的金属板,金属板内内置有发热丝,发热丝可与电源电连接。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二传热容器311在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发热机构312可通过接触传热至至少两个第二烹饪区315,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二传热容器311在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二发热板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分离,并且相邻第二烹饪区315能形成位置变换。当第二发热板与第二传热容器311的底面贴合接触时,第二发热板通过热传导的传热方式将热量传导至第二烹饪区315,从而加热第二烹饪区315内的食材。由于第二发热板是通过热传导进行导热的,因此,只有当第二传热容器311与第二发热板接触时,第二发热板发出的热量才能大量传导至第二烹饪区315;当第二传热容器311与第二发热板分离时,第二发热板难以通过空气介质进行高效的热传导,从而避免对第二烹饪区315的持续加热增温,防止食材因持续受热而变焦。另外,亦由于空气介质的传热效率低,与第二发热板分离后的第二传热容器311的热量不会快速散失,能对各第二烹饪区315内的食材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41.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在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发热板能覆盖第二烹饪区315的底端面,从而接触传热至第二烹饪区315。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二烹饪区315的底端面指的是第二烹饪区315在第二传热容器311底面所在平面的投影。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发热板的数量为两块以上,第二发热板的数量与第二烹饪区315的数量一一对应,即各第二发热板分别覆盖相应的第二烹饪区315的底端面,从而便于针对不同的第二烹饪区315分别控制不同的间歇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适用范围广。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发热板的数量为一块,单块第二发热板覆盖至少两个第二烹饪区315的底端面,从而同时对两个以上的第二烹饪区315进行加热,使各第二烹饪区315的受热均等;更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单块第二发热板同时覆盖两个第二烹饪区315的底端面,因此两个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的位置也会被第二发热板同时覆盖,当食材不能完全对准第二烹饪区315而伸出第二烹饪区315时,偏出第二烹饪区315部分的食材仍能被同等地加热,有利于降低投放食材所需的精度。
42.再对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模块2的结构展开说明。
43.参照图2~图3,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同理,第一传热容器27包括两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各第一烹饪区271之间相互独立;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传热容器27呈板状,第一传热容器27的底面形成各第一烹饪区271,本申请中,第一传热容器27的底面指的是其远离第一发热机构22的端面。由于各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的划分没有实体上的结构作为边界阻挡,结合上述实施例,因此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之间形成的烹饪空间也没有实体的结构边界,进一步降低食材投放的精度,即使食材投放稍有偏斜,仍能保证食材能被正常加热,不影响烹饪效果。进一步地,可使用如铁氟龙纸等的传热膜整板覆盖第二传热容器311,以便于拆装清洁。
44.第一发热机构22包括第一发热板,可选地,发热板为传热性能好的金属板,金属板内内置有发热丝,发热丝可与电源电连接。第一发热板与第一传热容器27的顶面贴合接触时,第一发热板通过热传导的传热方式将热量传导至第一烹饪区271,第一烹饪区271覆盖在食材上,从而能加热第一烹饪区271覆盖的食材。可选地,第一发热板通过拉扣与第一传热容器27接合,从而便于拆卸更换。
45.第一发热板覆盖所有第一烹饪区271的顶端面。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烹饪区271的顶端面指的是第一烹饪区271在第一传热容器27顶面所在平面的投影。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发热板的数量为两块以上,第一发热板的数量与第一烹饪区271的数量一一对应,即各第一发热板分别覆盖相应的第一烹饪区271的顶端面,从而便于针对不同的第一烹饪区271分别控制不同的间歇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适用范围广。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发热板的数量为一块,单块第一发热板覆盖所有第一烹饪区271的顶端面,从而同时对所有第一烹饪区271进行加热,使各第一烹饪区271的受热均等;更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单块第一发热板同时覆盖两个第一烹饪区271的顶端面,因此两个第一烹饪区271之间的位置也会被第一发热板同时覆盖,当食材不能完全对准第一烹饪区271而伸出第一烹饪区271时,偏出第一烹饪区271部分的食材仍能被均等地加热,有利于降低投放食材所需的精度。
46.在某些实施例中,食品烹饪装置还包括第二运动机构,当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二运动机构可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
动,形成相邻第二烹饪区315的位置变换,由于此时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相互分离,因此第二传热容器311移动时,第二传热容器311和第二发热机构312之间不会接触形成摩擦,减少移动过程的阻力,也避免第二传热容器311及第二发热机构312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47.实施例中,以烹饪区a和烹饪区b进行说明,相邻烹饪区的位置变换包括以下的一种:
48.1、烹饪区a转换烹饪区b的位置,而烹饪区b转换烹饪区a的位置;
49.2、烹饪区a转换到烹饪区b的位置,而烹饪区b转换到其他位置,比如后面实施例中取放工位对应的区域。
50.沿第二方向设有取放工位和烹饪工位,第一加热模块2对应烹饪工位配置。当第二运动机构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二烹饪区315会依次经过取放工位以及烹饪工位。取放工位上可配置有用于抓取食材的机械臂,具体地,机械臂可抓取食材并投放到位于取放工位的第二烹饪区315,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动,该食材随第二传热容器311进入烹饪工位并被第一加热模块2和第二加热模块3共同作用以被加热。
51.当烹饪空间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可选地,有两种进料方式。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机械臂将各食材分别投放到此时位于取放工位的所有第二烹饪区315上,投放完毕后,第二传热容器311再沿第二方向运动,使承载有食材的第二烹饪区315一并进入烹饪工位,以实现同时烹饪更多的食材,提高烹饪效率,节约时间。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烹饪工位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至少两个烹饪分工位352,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处于烹饪位置时,各烹饪空间分别对应各烹饪分工位352配置。具体地,当机械臂抓取食材投放到此时处于取放工位处的第二烹饪区315后,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动,该食材随第二烹饪区315进入第一个烹饪分工位352处的烹饪空间中被加热,随后再随第二烹饪区315进入下一个烹饪分工位352的烹饪空间中被加热,与此同时另一个在取放工位被投入的食材进入第一个烹饪分工位352,如此类推。由于能一边投料一边烹饪,极大地加快了烹饪速度,且能实现连续出料,节约时间。
52.在某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二方向呈线性,即各第二烹饪区315也沿线性分布在第二传热容器311上。第二运动机构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移动,各第二烹饪区315在取放工位接受投料后,依次移入各烹饪分工位352,当第二烹饪区315在最后一个烹饪分工位352,亦即在最远离取放工位的烹饪分工位352完成加热后,第二传热容器311可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复位,以便机械臂取走烹饪后的食材;也可设置一取料机械臂在该烹饪分工位352处,在食材在该烹饪分工位352被加热完成后,取料机械臂取走该食材。取料机械臂依次取走位于最后一个烹饪分工位352的第二烹饪区315的食材,直至第二传热容器311上的最后一份食材被取走后,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直至最靠近取料机械臂的第二烹饪区315移动至取放工位,重新等待入料。第二传热容器311在第二运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对多份食材进行连续烹饪,且第二传热容器311的移动路径简单,可采用如线性模组等简单的动力组件进行驱动,有效简化结构。
53.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替代,结合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呈闭合的环向,即各第二烹饪区315也沿圆周方向布置在第二传热容器311上。第二运动机构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转动,以其中一个第二烹饪区315的运动流程为例说明。该第二烹饪区315在取放工位
接受投料后,沿第二方向进入依次进入各烹饪分工位352,并在各烹饪分工位352停顿以进行加热,当第二烹饪区315经过最后一个烹饪分工位352后,第二运动机构继续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动,该第二烹饪区315则能再次进入取放工位,机械臂将经烹饪的食材取走后,再将下一份食材投放至该第二烹饪区315,然后第二传热容器311在第二运动机构的驱动下继续转动,其他第二烹饪区315同理。由于第二方向呈闭合的环向,因此第二烹饪区315在离开最后一个烹饪分工位352后能沿第二方向重新回到取放工位,无需消耗额外的复位时间,使烹饪的节奏更紧凑,不仅能对食材进行连续的烹饪,还能连续输出烹饪后的食材,提高效率。进一步地,取放工位分为用于投放食物原料的放料工位351和用于取走烹饪后食材的取料工位353,取料工位353和放料工位351沿第二方向相邻布置,取料工位353和放料工位351分别配置机械臂。同样以其中一个第二烹饪区315的运动流程为例说明,放料工位351处的机械臂将食材投入位于放料工位351的第二烹饪区315,继而食材沿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运动依次进入各烹饪分工位352,然后经过最后一个烹饪分工位352的第二烹饪区315进入取料工位353,取料工位353处的机械臂将烹饪后的食材取走,该第二烹饪区315继续运动至放料工位351再次接受食材的投放。由于取料工位353和放料工位351相互独立,因此可在投放食材的同时,取走已被烹饪的食材,进一步提升烹饪效率,有利于实现连续烹饪;另外,在取料工位353和放料工位351分别设置能抓取食材的机械臂,也能实现食材的生熟分离,使食品的制作更安全、卫生。
54.在某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第二运动机构包括第一啮合件313、第二啮合件314和第二动力源32,第一啮合件313沿第二方向布置在第二传热容器311上,第二动力源32用于驱动第二啮合件314与第一啮合件313的相对运动,由于第一啮合件313和第二啮合件314相互啮合,因此可更精确地控制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运动,使各第二烹饪区315能更精准地在各工位,尤其是在取放工位定位,保证投放料工序的可靠进行。可选地,当第二方向呈环向时,第一啮合件313呈环状,啮齿位于第一啮合件313的内侧;相应地,第二啮合件314可为齿轮,第二动力源32为电机。环形的第一啮合件313固定在第二传热容器311的下方,第二啮合件314位于第一啮合件313内,第二动力源32启动时,作为第二啮合件314的齿轮转动,从而啮合传动至第一啮合件313,进而带动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动。
55.参照图6~图7,食材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运动机构34,第一运动机构34连接在第二传热容器311和/或第二发热机构312,第一运动机构34用于使第二传热容器311和第二发热机构312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运动,第一运动机构34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和/或第二发热机构312运动,从而控制第二传热容器311及第二发热机构312的接触或分离。可选地,包括以下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一、第一运动机构34与第二传热容器311连接并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二、第一运动机构34与第二发热机构312连接并驱动第二发热机构312;三、第一运动机构34同时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和第二发热机构312相接,并可分别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和第二发热机构312的运动。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运动机构34连接并驱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的方式,由于第二传热容器311相对保持静止,因此能避免第二传热容器311内的各食材在随第二传热容器311运动的过程中偏离第二烹饪区315,保证后续能准确取放食材。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以下公开的第一运动机构34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与第二发热机构312连接,也可替换成与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连接。
56.进一步地,传热容器311和发热机构312从第一相对位置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的过
程中,传热容器311与发热机构312之间的间距增大。传热容器311与发热机构312之间的间距指的是,传热容器311的底面所在平面与发热机构312的顶面所在平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可称为垂直距离。传热容器311与发热机构312分离的运动过程中间距增大,亦即发热机构312的运动方向与传热容器311底面所在的平面之间成锐角或直角的夹角,避免当发热机构312的运动方向平行于传热容器311底面所在平面时,发热机构312与传热容器311相互摩擦,导致运动阻力大,且磨损部件。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发热机构312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传热容器311底面所在的平面,上述的间距即传热容器311的底面与发热机构312的顶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57.在某些实施例中,食材加热装置还包括底壳33,第二传热容器311安装在底壳33顶面,第二发热机构312和第一运动机构34均安装在底壳33中,底壳33起到避免用户直接触碰到第二发热机构312的作用。第一运动机构34包括凸轮341、第一动力源和用于支撑传热容器311或发热机构312的活动支撑件,活动支撑件上连接有抵顶件343,抵顶件343与凸轮341的表面抵接。可选地,抵顶件343为滚轮,第一动力源可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342与凸轮341的轮心连接以驱动凸轮341转动,凸轮341在转动时推动活动支撑件远离或靠近凸轮341的轮心,即凸轮341将第一动力源输出的转矩转化为活动支撑件的升降运动,随着凸轮341转动一周,第二传热容器311和第二发热机构312即能完成从第一相对位置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再复位的运动过程。本实施例中,凸轮341通过与抵顶件343的转动抵接从而控制第二发热机构312的升降运动,既减少了凸轮341与活动支撑件之间的接触摩擦力,降低第一动力源的耗能,也避免了凸轮341与第二发热机构312直接接触时,第二发热机构312发出的热量直接传导至凸轮341及第一动力源,导致第一动力源受热影响运行的情况发生。
58.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使第二发热机构312沿一定的方向定向移动,避免发生偏移,第一运动机构34还包括导向件346,导向件346与活动支撑件活动连接,导向件346用于限制活动支撑件沿第一方向运动。可选地,活动支撑件包括活动支座344和用于承托传热容器311或发热机构312的承托件345,活动支座344用于安装抵顶件343,承托件345安装在活动支座344上,本实施例中,承托件345与发热机构312连接。
59.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导向件346可为导轨,承托件345的一侧可沿导轨滑动。作为同等的替代方案,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承托件345包括承托柱,相应地,导向件346套设在承托柱外;具体地,导向件346可以为套筒。当凸轮341转动推动活动支撑件整体升降移动时,承托柱在活动过程中被导向件346限位,从而使第二发热机构312沿第一方向亦即导向柱的轴向方向移动,防止第二发热机构312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确保第二发热机构312在升起后能紧贴第二传热容器311底部,保证传热均匀。进一步地,承托柱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承托柱均固定在活动支座344上,活动支架344在凸轮341的带动下驱动各承托柱同步运动,各承托柱在相应的导向件346的限位下,均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的升降。由于有至少两个支撑结构同时支撑第二发热机构312,因此第二发热机构312的运动更稳定,可靠性更高。
60.可选地,第一运动机构34包括位于发热机构312下方的固定支座347,固定支座347与传热容器311或发热机构312之间设有弹性件348。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48位于第二发热机构312与固定支座347之间,弹性件348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支座347的端面上,弹性件348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发热机构312的下端面,可选地,弹性件348为弹簧。由于固定支座347通
过弹性件的连接间接支承了发热机构312,因此在活动支撑件带动第二发热机构312升降,尤其是升起靠近第二传热容器311时,弹性件348均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承托件345在第一动力源的驱动下带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直接碰撞第二传热容器311。
6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弹性件348套设在承托柱的外侧,从而可保证弹性件始终沿第一方向伸缩并提供弹力,不会受力偏移、变形,提高弹性件348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固定支座347上设有安装孔,承托柱贯穿安装孔后与发热机构312连接,弹性件的端部连接在安装孔的外侧,使弹性件定位在承托柱外侧。可选地,导向件346可安装到固定支座347上,安装孔中可设有滑动轴承,以减少承托柱在安装孔中移动时的阻力。
62.抵顶件343与凸轮341滚动抵接,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活动支座344和抵顶件343设置在凸轮341的上方,亦即抵顶件343中心与凸轮341轮心的连线与凸轮341轮心所处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
°
,凸轮341在与抵顶件343滚动抵接的同时,凸轮341通过活动支撑件支撑并驱动传热容器311或发热机构312。为减轻第一动力源与凸轮341的负担,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活动支座344和抵顶件343设置在凸轮341的下方,亦即抵顶件343中心与凸轮341轮心的连线与凸轮341轮心所处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180
°
且小于360
°
。凸轮341无需持续支撑发热机构,因此凸轮341所承受的来自发热机构312的作用力减少,保护了凸轮341的结构且避免第一动力源的输出轴342受压变形,提高了发热机构312的运动流畅性。
63.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在烹饪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可运动的设置,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从烹饪位置运动至等待位置的过程中,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的间距增大。当第二传热容器311要沿第二方向运动时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的间距增大,从而能减少食材与第一传热容器27之间的摩擦,防止第一传热容器27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食材在第二传热容器311上发生位置偏移,从而影响烹饪效果。另外,当要对食材进行间歇性加热时,通过增大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的间距,也能使第二传热容器311远离食材,从而无需频繁启闭第二发热机构312即可实现间歇性加热。
64.具体地,参照图2,可通过第三运动机构实现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的相对运动。第三运动机构连接在第一加热模块2和/或第二加热模块3,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从烹饪位置运动至等待位置的过程中,第三运动机构用于使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的间距增大。本申请中,第一烹饪区271与第二烹饪区315之间的间距指的是第一烹饪区271底面与相应的第二烹饪区315顶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也可认为是垂直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三运动机构与第一加热模块2连接以驱动第一加热模块2升降,第二加热模块3不随第三运动机构运动,以避免第二加热模块3在运动的过程导致其承载的食材移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运动机构可与第二加热模块3连接,或第三运动机构可同时与第一加热模块2和第二加热模块3连接。
65.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运动机构包括第三动力源24、相互啮合的第三啮合件26和第四啮合件25,第三啮合件26安装在第一加热模块2上,第四啮合件25活动安装在第三底座23上。可选地,第三啮合件26为齿轮,第四啮合件25为齿条,第三动力源24与第三啮合件26的轮心连接。第一加热模块2连接有升降支架21,第三啮合件26转动安装在第三底座23上,升降支架21通过限位导向结构活动安装在第三底座23上,从而升降支架21只能沿竖直方向升
降,可选地,限位导向结构可以为导轨等。第四啮合件25固定安装在升降支架21上,作为第四啮合件25的齿条长度方向平行于限位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当第三动力源24启动时,其带动第三啮合件26转动,通过第三啮合件26与第四啮合件25的啮合配合,升降支架21沿限位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第一加热模块2与第二加热模块3的相对运动。
66.在某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食品烹饪装置还包括清洁模块4,清洁模块4包括气力输送件42、收集容器44和可伸入第二传热容器311上方的清洁件41,清洁件41上设有吸孔411,吸孔411通过输送通道与收集容器44连通。进一步地,清洁模块4安装在旋转底座43上,旋转底座43可带动清洁件41伸入第二加热模块3的上方或避开第二加热模块3,保证清洁模块4的设置不会妨碍烹饪过程的进行。旋转底座43转动后使清洁件41伸入第二加热模块3的上方,清洁件41的吸孔411与收集容器44之间通过油气减速管连通,油气减速管形成输送通道,气力输送件42启动后,吸孔411前形成负压气流,从而能吸取第二传热容器311上的油渍和碎屑,油渍和碎屑通过油气减速管进入收集容器44中。在清洁模块4工作的过程中,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运动,从而能对第二传热容器311的顶面进行全面的清洁。
67.进一步地,清洁件41上还设有刮板412,刮板412能与第二传热容器311的顶面抵接。在清洁时,启动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运动,从而刮板4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之间相对运动,刮板412能刮下第二传热容器311上难以被吸附的物料,以更好地保证第二传热容器311的干净,整洁。
68.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传热容器311的外侧设有接油机构,接油机构包括围绕第二传热容器311布置的挡板361,挡板361环绕第二传热容器311布置,具体地挡板361的顶端高于各第二烹饪区315。在一些如煎制等的烹饪方式中,需向第二烹饪区315加入油脂,而在烹饪的过程中油脂受热往往容易飞溅,飞溅的油脂能被挡板361挡住,保持第二传热容器311外围的清洁,也提高安全性,避免溅伤附近的人。挡板361的内侧与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不会阻碍第二传热容器311的运动。进一步地,挡板361的内侧设有集油槽,被挡板361接住的油脂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入集油槽中,挡板361的外侧设有与集油槽连通的排油口362,集油槽中的油脂通过排油口362被排走到其他容器中进行收集,无需频繁人工清洁接油机构。另外,集油槽也可用于承接被刮板412刮下的物料。
69.以下以肉饼作为食材,简述本实施例中的食品烹饪装置的烹饪流程,具体如下:
70.s10.第二传热容器311与第二发热机构312处于第一相对位置,启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第二发热机构312对烹饪机构进行预热;
71.s20.启动第一运动机构34,驱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相对于第二传热容器311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第二传热容器311与第二发热机构312分离;
72.s30.机械臂将肉饼投放至位于放料工位351的第二烹饪区315上;
73.s40.第二运动机构驱动第二传热容器311沿第二方向转动,承载肉饼的第二烹饪区315进入第一个烹饪分工位352;
74.s50.启动第一运动机构34,驱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相对于第二传热容器311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接触传热,同时启动第三运动机构,第一加热模块2下降,第一加热模块2相对于第二加热模块3位于烹饪位置,第一传热容器27与肉饼接触;
75.s60.第二发热机构312与第二传热容器31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到达预设时间后,第一运动机构34驱动第二发热机构312相对于第二传热容器311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同时第三运动机构驱动第一加热模块2相对于第二加热模块3运动至等待位置;
76.s70.重复s40~s60直至经过所有烹饪分工位352;
77.s80.机械臂将位于取料工位353的第二烹饪区315内的肉饼取出。
78.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