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式凉皮熟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7400发布日期:2021-04-27 16:08阅读:4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凉皮加工生产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凉皮品质的连续式凉皮熟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凉皮的成型机理本质上来说是小麦淀粉颗粒吸水后膨胀变成淀粉浆,在加热至70℃时发生糊化反应,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失去水分,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及劲度的一种膜状淀粉制品。
3.经研究发现,在凉皮淀粉浆定型以后,如果能使表面一部分水分流失,就可以形成一层具有韧性的薄膜增加凉皮弹性。但在现有凉皮加工企业中,熟化凉皮的装置仅是通过热蒸汽来蒸制凉皮淀粉浆,并不能对蒸制成型的凉皮表面进行进一步的加速水分流失,导致生产出的凉皮不够劲道、爽滑,口感较差,且在凉皮制品的转运及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破、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式凉皮熟化装置,该装置在实现凉皮连续化自动加工蒸制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凉皮的品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续式凉皮熟化装置,包括传动部,以及布设于所述传动部进料端的布料器,和布设于所述布料器后方传动部上的凉皮熟化部;其中,所述凉皮熟化部包括:
7.蒸箱,其具有一贯通式输送腔道,所述传动部自所述输送腔道内穿过;
8.第一加热部,布设于所述蒸箱的输送腔道内,用于加热自所述布料器铺放在所述传动部上的凉皮浆液使其熟化;及
9.第二加热部,布设于所述蒸箱的输送腔道的后半段,用于蒸发熟化成型的凉皮表层的水分。
10.进一步的,所述传动部由一对传动辊,和套装于其上用于承托凉皮浆液的传动带构成,所述传动带的上层带体自所述蒸箱的输送腔道内水平穿过;具体的,所述蒸箱由断面呈u型的槽道以及扣合于所述槽道槽口上的顶盖构成,所述槽道和所述顶盖合围形成中部的所述输送腔道。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为蒸汽加热管,沿所述传动带上层带体的输送方向水平布设于所述蒸箱的输送腔道内。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红外加热管。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部沿所述传动带上层带体的输送方向水平布设于其下方110~120mm处,且,所述第二加热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加热部的长度。
14.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通过传动部来带动由布料器铺放的凉皮浆液自蒸箱的输送
腔道内通过,进而通过布设于输送腔道内的第一加热部来使凉皮浆液熟化成形,配合布设于输送通道内的第二加热部来使熟化成型后的凉皮表层水分进一步蒸发,从而加工生产出劲道、爽滑、口感更佳的凉皮,大幅提升成品凉皮的品质,避免成品凉皮在转运及运输过程中破、烂。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续式凉皮熟化装置,包括传动部,该传动部由一对传动辊1和套装于该对传动辊1上用于承托凉皮浆液的传动带2构成;在传动带2的进料端布设有布料器3,位于布料器3后方的传动带2上布设有凉皮熟化部。
20.具体的,凉皮熟化部包括蒸箱4、第一加热部及第二加热部,蒸箱4具有一贯通式输送腔道,输送腔道的前端为进口端,后端为出口端,传动带2的上层带体自蒸箱4的输送腔道内水平穿过;第一加热部布设于蒸箱4的输送腔道内,通过第一加热部来加热自布料器3铺放在传动带2上层带体上的凉皮浆液,从而使其熟化;第二加热部布设于蒸箱4的输送腔道后半段,用于对已经熟化成型的凉皮进行进一步的加热,使其表层的水分能够被蒸发变得更有弹性。
21.进一步,蒸箱4可由断面呈u型的槽道以及扣合于槽道槽口上的顶盖构成,槽道和顶盖合围形成中部的输送腔道;将蒸箱4设计成由槽道和顶盖构成的分体式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打开顶盖来观察凉皮的蒸制情况。
22.第一加热部为蒸汽加热管5,沿传动带2上层带体的输送方向水平布设于蒸箱4的输送腔道内;蒸气加热管5在布设安装时,其前端应距蒸箱4的进口端一定距离,这样便能使蒸箱4进口端的温度较低,从而对进入蒸箱4内的凉皮浆液先进行预热,待预热后随着传动带2的进一步推进而进行蒸制,实现凉皮浆液的逐渐蒸制成形。
23.第二加热部为红外加热管6,沿传动带2上层带体的输送方向水平布设,第二加热部采用红外加热管6是依据水能有效吸收2.5~25μm的红外线这一原理;水吸收了红外线的热量,温度提高,从而实现凉皮成品表面水份的加速蒸发;凉皮制品表面水份蒸发快,内部水份蒸发慢,这样便能在凉皮制品的表面形成一层带韧性的薄层,保住凉皮内部大量水份
的同时,使蒸熟的凉皮变得更有弹性,从而使生产出的凉皮制品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劲道、爽滑的口感,以及使凉皮制品在运输及转运过程中不易破、烂,大幅提升凉皮制品的品质。
24.另外,由于凉皮浆液是在70℃时进行熟化,而红外加热又应当在凉皮浆完全糊化定型后开始,此时凉皮的平均温度在70℃左右,凉皮也由液体变成固体,同时颜色也由乳白色变成透明状,是一个良好的区分节点;同时由于凉皮蒸熟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未等凉皮糊化就开始红外加热,会造成凉皮表面产生波浪纹路,影响糊化反映,进而影响凉皮质量;当凉皮温度高于70℃后则红外加热的时间便会缩短,不能发挥红外加热的最大效率;因此,由上述可知,红外加热管6的长度应小于蒸汽加热管5的长度,使蒸气加热管5的前端长于红外加热管6的前端,从而实现凉皮浆液先糊化定型后再进行红外加热脱水。
25.另外,如果红外加热管6距离糊化定型的凉皮太近(即红外加热管6距离传动带2的上层带体太近),则容易使传动带2老化,也容易使凉皮糊化过快,内外受热不均,品质无法得到保证,颜色容易变黄,口感上出现焦糊味;而如果凉皮距红外加热管6太远,则需要进行红外线加热的时间便会增长,此时就会提升红外加热管6功耗,浪费能源;因此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红外加热管应位于传动带2的上层带体下方,并且距传动带2的上层带体110

120mm处最为合适。
26.同时,由于红外加热的时间越长,则凉皮表面的失水越多,因此在满足凉皮蒸制工艺的同时,应尽量延长红外加热的时间,使凉皮表现出较好的品质,红外加热时间一般在30

40秒、红外加热管6的功率在1

1.5kw/h时为最易,呈现的凉皮品质最稳定,最终加工出的凉皮表层失水率在3

5%之间,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品质,营养保留完善,口感爽滑、顺溜、附有弹性,咀嚼劲道,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