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猪饲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20894发布日期:2022-12-13 19:25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猪饲料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牲畜饲料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猪饲料。


背景技术:

2.餐桌剩余食物也称餐厨垃圾,指人们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由于餐桌剩余食物中粗蛋白、粗脂肪、矿物质、有机质、油脂和其他有机物含量较为丰富,是可利用的资源,故对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形式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3.在饲养育肥猪过程中,基础料中加入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能够增加育肥猪的进食量,促进育肥猪增长,但是,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较低,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在600-700g,导致饲养周期的延长。此外,育肥猪被屠宰后,猪肉的品质也未得到明显改善,育肥猪的瘦肉率为60-63%,育肥猪的脂肪率在18%以上。
4.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猪肉的需要量也在稳步提高,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猪肉的品质,所以利用现有的猪饲料饲喂育肥猪后,育肥猪的数量及猪肉品质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促进育肥猪生长,改善猪肉的品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猪饲料。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猪饲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基础料100-150份,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60-80份,植物乳杆菌0.01-0.04份,植物多酚0.01-0.08份。
7.在本技术中,将收集的餐桌剩余食物原料进行处理,去除餐桌剩余食物原料中的杂质,如骨头、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然后脱盐脱脂处理,再进行发酵处理,烘干后制得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将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中加入植物乳杆菌、植物多酚和基础料,混合搅拌后制得猪饲料。
8.猪饲料中植物多酚、植物乳杆菌和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相互配合,能够提高育肥猪的采食量,促进育肥猪的生长,增加育肥猪的重量,使得平均日采食量在2506.34g以上,平均日增重在1100.31g以上;同时本技术制得猪饲料能够改善猪肉的品质,提高育肥猪中的瘦肉率,降低育肥猪中的脂肪率,使得瘦肉率在64.34%以上,脂肪率在14.99%以下。
9.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基础料可以是玉米粉或小麦粉。
1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基础料可以为100份、110份、120份、130份、140份或150份。
11.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可以为60份、65份、70
份、75份或80份。
12.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植物乳杆菌可以为0.01份、0.02份、0.03份或0.04份。
13.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植物多酚可以为0.01份、0.02份、0.03份、0.04份、0.05份、0.06份、0.07份或0.08份。
14.优选地,按照重量份数计,猪饲料包括所述基础料为100-150份,所述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为70-80份,所述植物乳杆菌为0.01-0.02份,所述植物多酚为0.05-0.08份。
15.优选地,按照重量份数计,猪饲料包括所述基础料为120份,所述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为70份,所述植物乳杆菌为0.02份,所述植物多酚为0.05份。
16.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植物乳杆菌选自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bw2013。
17.在本技术中,在基础料中加入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植物乳杆菌和植物多酚,在发酵物、植物乳杆菌和植物多酚相互协同下,能够促进育肥猪增长,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缩短育肥猪的饲养周期,改善猪肉品质,提高育肥猪的瘦肉率并降低脂肪率。
18.本技术中的植物乳杆菌可以为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bw2013或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bw2013的混合物。
19.当其他原料类型及用量相同时,植物乳杆菌选为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bw2013的混合物,且所述嗜酸乳杆菌和所述植物乳杆菌bw2013的重量比为1:(1-6),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在1350.60g以上,育肥猪的瘦肉率在72.81%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在10.65%以下。优选地,所述嗜酸乳杆菌和所述植物乳杆菌bw2013的重量比为1:(2-5)。
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嗜酸乳杆菌和所述植物乳杆菌bw2013的重量比为1:4。
21.在本技术中,植物乳杆菌选为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bw2013的混合物,植物乳杆菌bw2013的重量大于或等于嗜酸乳杆菌的重量。在其他原料类型及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植物乳杆菌bw2013重量的逐渐增大,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育肥猪的瘦肉率逐渐提高,育肥猪的脂肪率逐渐下降;当植物乳杆菌bw2013的重量是嗜酸乳杆菌的重量的4倍时,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育肥猪的瘦肉率较高,平均日增重为1368.17g,瘦肉率为74.36%,育肥猪的脂肪率较低,脂肪率为10.34%。
22.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植物多酚为苹果多酚。
23.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植物多酚中包含40-60%的低聚原花青素。
24.优选地,所述植物多酚中包含50-60%的低聚原花青素。
2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植物多酚中包含50%的低聚原花青素。
26.本技术中植物多酚可以通过市售获得,也可以按照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61544.4公开的高orac值低聚原花青素及其提纯方法进行制得。植物多酚可以是苹果多酚、茶多酚、葡萄多酚或柑橘多酚,在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和改善猪肉品质方面,苹果多酚、植物乳杆菌和发酵物配合后效果较高,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在1286.64g以上,育肥猪的瘦肉率在68.51%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在11.66%以下。
27.当其他原料不变,只改变植物多酚中低聚原花青素的含量时,随着植物多酚中低聚原花青素含量的逐渐递增,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和瘦肉率逐渐提高,育肥猪的脂肪率逐渐下降;在低聚原花青素的含量为50%时,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和瘦肉率较高,育肥猪的脂肪率
较低;在低聚原花青素的含量大于50%时,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和瘦肉率逐渐下降,育肥猪的脂肪率逐渐升高。
28.当植物多酚中低聚原花青素的含量在35-65%范围时,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在1286.64g以上,育肥猪的瘦肉率在68.51%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11.66%以下。
29.当植物多酚中低聚原花青素的含量在40-60%范围时,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在1302.91g以上,育肥猪的瘦肉率在69.67%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11.28%以下。
3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餐桌剩余食物进行除杂、脱盐脱脂处理;再进行固液分离,留取固形物;将所述固形物进行灭菌处理,再加入bgb复合菌进行发酵,制得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收集的餐桌剩余食物进行初步处理,除去餐桌剩余食物中的杂质;再加入水进行洗脱,降低餐桌剩余食物中的盐分和油脂,水的温度为40-55℃,洗脱时间为10-20min;继续将脱盐脱脂处理后的餐桌剩余食物进行固液分离,去除液体,留取固形物;将所述固形物进行灭菌处理,其中灭菌处理的温度为120-135℃,灭菌后加入bgb高温复合菌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为6-10h,烘干后制得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其中bgb高温复合菌的添加量为固形物总重量的0.15-0.17%,其中bgb高温复合菌有效活菌数为1
×
10
6-1
×
108cfu/g。
32.bgb高温复合菌为申请号为200610083429.7、名称为“采用复合菌对餐厨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循环处理的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复合菌。复合菌包括环状芽胞杆菌、球形芽胞杆菌、坚强芽胞杆菌、施氏芽胞杆菌、嗜热脂肪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复合菌中按照顺序菌种的重量比为(0.8-1.1):(1.2-1.5):(1-1.2):(1.4-1.6):(2.2-3):(1.2-1.5):(1-1.2):(0.8-1.2),优选地,复合菌中菌种的重量比为1:1.3:1.1:1.5:2.8:1.3:1.1:0.9。
33.按照相应的份数,将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植物多酚、植物乳杆菌和基础料进行混合,制得猪饲料。将所得猪饲料进行饲养育肥猪,能够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增重在1100.31g以上,缩短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同时,本技术制得的猪饲料能够有效改善猪肉的品质,使得瘦肉率在64.34%以上,脂肪率在14.99%以下。
3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植物多酚、植物乳杆菌和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相互配合,再与基础料混合后制得猪饲料;所得猪饲料能够提高育肥猪的采食量,促进育肥猪的生长,缩短饲养周期,同时改善猪肉的品质,提高瘦肉率,降低脂肪率;2、本技术中植物乳杆菌优选采用植物乳杆菌bw2013和嗜酸乳杆菌的混合物,且植物乳杆菌bw2013和嗜酸乳杆菌的重量比为(1-6):1,使得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在1350.60g以上,育肥猪的瘦肉率72.81%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在10.65%以下;3、本技术中植物多酚优选采用苹果多酚,且苹果多酚中低聚原花青素的含量在35-65%范围内,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在1286.64g以上,育肥猪的瘦肉率在68.51%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11.66%以下。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原料本技术所述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37.植物乳杆菌bw2013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9642;嗜酸乳杆菌的cas号为:308084-36-8。
38.制备例实施例
39.实施例1基于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的猪饲料的制备步骤:(1)将餐桌剩余食物进行除杂处理,去除餐桌剩余食物中的液体及异杂物;再加入45℃的水进行脱盐脱脂处理,洗脱时间为10min;(2)将步骤(1)处理后的餐桌剩余食物进行固液分离,留取固形物;(3)在125℃下对固形物进行灭菌处理,再加入bgb高温复合菌(固形物重量的0.15%),发酵7h后,制得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其中bgb高温复合菌为环状芽胞杆菌、球形芽胞杆菌、坚强芽胞杆菌、施氏芽胞杆菌、嗜热脂肪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且重量比为1:1.3:1.1:1.5:2.8:1.3:1.1:0.9;酵母菌为饲料酵母菌,乳酸菌为德式乳酸杆菌,且bgb高温复合菌有效活菌数为1.5
×
107cfu/g;(4)称取700kg的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加入搅拌机中,再加入1200kg的基础料,0.5kg的植物多酚和0.2kg的植物乳杆菌,混合搅拌15min后,制得猪饲料;其中基础料为玉米粉;其中植物多酚为苹果多酚,且苹果多酚中含有50%的低聚原花青素。
40.实施例2-9和对比例1-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植物乳杆菌的用量或类型的不同,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41.表1实施例2-9和对比例1-4与实施例1的区别参数
实施例10-18和对比例5-6实施例10-18和对比例5-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植物多酚的用量或低聚原花青素含量的不同,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
42.表2实施例10-18和对比例5-6与实施例1的区别参数对比例对比例7对比例7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7中不包括植物乳杆菌。
43.对比例8对比例8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8中不包括植物多酚。
44.对比例9对比例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比例9中不包括植物多酚,不包括植物乳杆菌。
45.性能检测试验试验一:育肥猪饲喂试验将上述由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9制得的猪饲料进行饲喂。
46.试验过程:(1)育肥猪的选择:挑选日龄、体重、健康状况一致的“杜
×

×
大”三元杂交生长肥育猪,共计270头,饲养于面积相等、条件相同、环境条件一致的猪舍内;对270头育肥猪进行常规免疫,每天早晚各投食两次,自由采食和饮水;(2)将270头育肥猪随机分为27个组,对每组进行编号,分别饲喂由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9制得的猪饲料;试验为期50天,记录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每组育肥猪的总重量与猪饲料使用总重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47.表3育肥猪饲喂试验的检测结果(单位:g)
结合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9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本技术制得的猪饲料,在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植物乳杆菌和植物多酚的配合下,能够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使得平均日采食量在2506.34g以上,平均日增重在1100.31g以上。
48.结合实施例1-6和对比例1-4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时,随着植物乳杆菌的用量逐渐递增,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植物乳杆菌的用量为0.2kg时,与其他原料配合后,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较高,平均日采食量在2715.62g以上,平均日增重在1319.65g以上。
49.结合实施例1、5、7-9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时,植物乳杆菌选用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bw2013或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bw2013的混合物,再与其他原料配合;植物乳杆菌选择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bw2013的混合物,且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bw2013的的重量比为1:4时,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较高。
50.结合实施例1、10-11和对比例5-6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时,随着植物多酚的用量逐渐递增,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植物多酚的用量为0.5kg时,与其他原料配合后,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较高。
51.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7-9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当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植物乳杆菌和植物多酚配合时,能够明显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
52.试验二:猪肉品质检测将饲喂50天后的育肥猪进行屠宰,检测猪肉中的屠宰性能指标。具体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53.表4育肥猪屠宰性能指标
结合实施例1-18和对比例1-9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本技术制得的猪饲料,用于育肥猪的饲喂,饲喂50天后进行屠宰,检测猪肉的瘦肉率和脂肪率。实施例1-18制得的猪饲料,在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植物乳杆菌和植物多酚的配合下,能够提高育肥猪的瘦肉率,降低育肥猪的脂肪率,使得瘦肉率在64.34%以上,脂肪率在14.99%以下。
54.结合实施例1-6和对比例1-4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时,随着植物乳杆菌的用量逐渐递增,育肥猪的瘦肉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育肥猪的瘦肉率呈
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当植物乳杆菌的用量为0.2kg时,与其他原料配合后,育肥猪的瘦肉率较高,在70.31%以上,育肥猪的脂肪率较低,在11.03%以下。
55.结合实施例1、10-11和对比例5-6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时,随着植物多酚的用量逐渐递增,育肥猪的瘦肉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育肥猪的瘦肉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当植物多酚的用量为0.5kg时,与其他原料配合后,育肥猪的瘦肉率较高,瘦肉率为70.31%,育肥猪的脂肪率较低,脂肪率为11.03%。
56.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7-9并结合表4可以看出,当餐桌剩余食物经处理后的发酵物、植物乳杆菌和植物多酚配合时,能够明显改善猪肉的品质,提高育肥猪的瘦肉率和降低育肥猪的脂肪率。
57.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