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33123442发布日期:2023-02-01 04:26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

1.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针形茶是我国名茶种类之一,因其外形圆直秀气,汤色明亮碧绿,滋味鲜醇回甘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3.现有技术中,绝大部分针形茶的加工无外乎摊晾、杀青、揉捻、理条和干燥这几大工序,其中揉捻的作用除了做形,主要是造成细胞破碎、茶汁溢出,溢出的茶汁附着在已成形的叶表面,干燥后冲泡才能冲泡出颜色和滋味。
4.在针形茶的制作工艺中,揉捻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茶叶风味的好坏。然而,发明人发现,目前针形茶在制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具体如下所述:现有技术中,在对杀青后的茶叶在进行揉捻时,茶叶的叶片部分和叶芽部分受到的揉捻力度是相同的,由于茶叶的叶芽更为柔嫩,在同等的揉捻时间下,茶叶叶芽部分的细胞被破坏的程度通常大于茶叶叶片部分细胞被破坏的程度。而在茶叶中带来苦涩风味的物质来源于咖啡碱,其含量最高的部位在于茶叶的嫩叶位置;在茶叶中带来甘醇风味的物质来源于糖类物质,其含量最高的部位在于茶叶的叶片位置。现有技术针形茶叶在进行揉捻时,通常造成茶叶叶芽部分的细胞被破坏的程度过大,其释放出的咖啡碱所带来的苦涩风味可能会掩盖糖类物质带来的甘醇风味,导致针形茶失去其原有的滋味鲜醇回甘的风味品质,进而对茶叶整体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5.因此,现在亟需一种针形茶的加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针形茶叶在进行揉捻时,通常造成茶叶叶芽部分的细胞被破坏的程度过大,其释放出的咖啡碱所带来的苦涩风味可能会掩盖糖类物质带来的甘醇风味,导致针形茶失去其原有的滋味鲜醇回甘的风味品质,进而对茶叶整体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包括:s1、摊晾,将采摘的茶叶摊开放凉;s2、杀青,对摊晾完成的茶叶进行高温翻炒;s3、揉捻,对杀青完毕的茶叶进行揉搓;s4、理条:对料箱内盛装的零散茶叶进行整理;s5、干燥:将整理完毕的茶叶进行干燥。
8.其中所述步骤s3中的揉捻包括:一次揉捻,对杀青完毕的茶叶进行初次揉捻,使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组织初步被破坏,并且在一次揉捻后,茶叶的叶片向叶芽部位靠拢,使叶芽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面积
减小;二次揉捻,对一次揉捻获得的茶叶再次进行揉捻,使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组织被破坏的程度加大,并且茶叶在经过二次揉捻后,叶芽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面积相对于一次揉捻后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面积进一步减小,叶片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三次揉捻,对二次揉捻获得的茶叶再次进行揉捻,直至叶片的细胞破坏率达到45%-60%;四次揉捻,对三次揉捻获得的茶叶再次进行揉捻,使渗出的茶汁均匀分布在茶叶的表面。
9.优选地,所述一次揉捻结束以及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将茶叶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渗出的茶汁蒸发后再进行后续的揉捻流程。
10.优选地,茶叶在进行静置流程前,将茶叶完全摊开打散。
11.优选地,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静置的时长大于所述一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静置的时长。
12.优选地,在一次揉捻至四次揉捻的过程中,三次揉捻使用的力度最大,其次时二次揉捻,再其次是一次揉捻,揉捻力度最小的是四次揉捻。
13.优选地,所述一次揉捻采用滚筒揉捻机揉捻,所述二次揉捻和三次揉捻采用带式揉捻机揉捻,所述四次揉捻采用滚筒搅拌机揉捻;所述滚筒揉捻机揉捻包括机架、第一电机和揉捻部件,所述揉捻部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揉捻部件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设置有间隙,茶叶放置进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后,由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内筒或者所述外筒转动,经过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侧壁的摩擦后茶叶完成一次揉捻;在所述外筒上还设置有填料部件,茶叶由所述填料部件装填至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中,并且,茶叶经所述填料部件装填后,茶梗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中心轴平行。
14.优选地,所述揉捻部件通过限位转轴连接在所述机架上,茶叶在进行装填作业时,所述揉捻部件呈竖直放置状态,在进行揉捻作业时,所述揉捻部件呈水平放置状态。
15.优选地,填料部件包括料斗、筛板和振动驱动装置,所述筛板设置在所述料斗内部,在所述筛板对应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间隙的区域上设置有若干进料孔,所述进料孔的直径小于杀青后茶叶茶梗的最小长度,大于杀青后茶叶的最大外径,所述振动驱动装置与所述筛板连接,使所述筛板产生振动,在所述筛板的振动作用下茶叶由所述进料孔竖直装填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中。
16.优选地,在所述进料孔内侧的区域上,所述筛板形成隆起的结构。
17.优选地,在所述内筒或者所述外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若干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且每个独立的区域与一个或者多个所述进料孔相对应。
18.优选地,在所述外筒上还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形状设置为长条状,且所述出料口平行于所述外筒的中心轴设置。
19.优选地,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外筒的正下方。
20.优选地,所述填料部件与所述揉捻部件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21.优选地,所述滚筒揉捻机和所述带式揉捻机采用一体结构设置。
22.优选地,所述带式揉捻机包括传送带组件、第二电机和揉搓盖板,所述传送带组件包括上料区和揉捻区,所述揉搓盖板设置在所述揉捻区的上表面,与所述揉捻区配合,形成用于茶叶二次揉捻的工作区域,所述上料区设置在所述滚筒揉捻机出料口的正下方,且与所述传送带组件的滚动方向与所述滚筒揉捻机的出料口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传送带组件运动,将所述上料区上的茶叶送入所述揉捻区进行二次揉捻。
23.优选地,所述上料区的长度大于所述揉捻区的长度。
24.优选地,所述揉搓盖板可调节的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使得所述揉搓盖板与所述揉捻区之间形成的配合间隙能够改变。
2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设置所述步骤s3中的揉捻包括:一次揉捻、二次揉捻、三次揉捻和四次揉捻,其中杀青后的茶叶在进行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时,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细胞被初步破坏,茶叶的整体组织变软,茶叶在此状态下进入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更低;并且在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的叶片逐渐向叶芽部位靠拢,最终叶片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如此茶叶在进行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片能够对茶叶的叶芽进行保护,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从而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设置所述一次揉捻结束以及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将茶叶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渗出的茶汁蒸发后再进行后续的揉捻流程。如此,使得茶叶的叶片和叶芽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叶片能够更好的贴敷在叶芽的表面对其进行保护,从而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所述外筒上还设置有填料部件,茶叶由所述填料部件装填至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中,并且,茶叶经所述填料部件装填后,茶梗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中心轴平行。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填料时,所述填料部件将茶叶茶梗的朝向预先调整为与滚筒揉捻机揉捻作用力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装填,如此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滚筒揉捻机在运行时,出现茶叶的茶梗朝向与揉捻机揉捻作用力方向相互平行的情况。并且设置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间隙作为一次揉捻的工作区域,在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限制下,能够有效避免滚筒揉捻机中茶叶茶梗的朝向发生改变,进而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后,能够更好的呈现茶叶的叶片向叶芽部位靠拢的状态。使得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茶叶的叶芽部位能够被叶片更好的保护,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附图说明
26.图1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中滚筒揉捻机和带式揉捻机的示意图;图2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中滚筒揉捻机和带式揉捻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中滚筒揉捻机和带式揉捻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中滚筒揉捻机填料时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中滚筒揉捻机揉捻部件及填料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中滚筒揉捻机填料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中标记:1-机架,2-第一电机,3-揉捻部件,4-内筒,5-外筒,6-填料部件,7-限位转轴,8-料斗,9-筛板,10-驱动装置,11-进料孔,12-分隔板,13-出料口,14-传送带组件,15-第二电机,16-揉搓盖板,17-上料区,18-揉捻区。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2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9.实施例1如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包括:s1、摊晾,将采摘的茶叶摊开放凉;s2、杀青,对摊晾完成的茶叶进行高温翻炒;s3、揉捻,对杀青完毕的茶叶进行揉搓;s4、理条:对料箱内盛装的零散茶叶进行整理;s5、干燥:将整理完毕的茶叶进行干燥。
30.其中所述步骤s3中的揉捻包括:一次揉捻,对杀青完毕的茶叶进行初次揉捻,使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组织初步被破坏,并且在一次揉捻后,茶叶的叶片向叶芽部位靠拢,使叶芽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面积减小;二次揉捻,对一次揉捻获得的茶叶再次进行揉捻,使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组织被破坏的程度加大,并且茶叶在经过二次揉捻后,叶芽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面积相对于一次揉捻后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面积进一步减小,叶片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三次揉捻,对二次揉捻获得的茶叶再次进行揉捻,直至叶片的细胞破坏率达到45%-60%;四次揉捻,对三次揉捻获得的茶叶再次进行揉捻,使渗出的茶汁均匀分布在茶叶的表面。
31.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设置所述步骤s3中的揉捻包括:一次揉捻、二次揉捻、三次揉捻和四次揉捻,其中杀青后的茶叶在进行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时,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细胞被初步破坏,茶叶的整体组织变软,茶叶在此状态下进入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更低;并且在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的叶片逐渐向叶芽部位靠拢,最终叶片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如此茶叶在进行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片能够对茶叶的叶芽进行保护,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从而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32.具体地,现有技术中,在对杀青后的茶叶在进行揉捻时,茶叶的叶片部分和叶芽部分受到的揉捻力度是相同的,由于茶叶的叶芽更为柔嫩,在同等的揉捻时间下,茶叶叶芽部分的细胞被破坏的程度通常大于茶叶叶片部分细胞被破坏的程度。而在茶叶中带来苦涩风味的物质来源于咖啡碱,其含量最高的部位在于茶叶的嫩叶位置;在茶叶中带来甘醇风味的物质来源于糖类物质,其含量最高的部位在于茶叶的叶片位置。现有技术针形茶叶在进行揉捻时,通常造成茶叶叶芽部分的细胞被破坏的程度过大,其释放出的咖啡碱所带来的苦涩风味可能会掩盖糖类物质带来的甘醇风味,导致针形茶失去其原有的滋味鲜醇回甘的风味品质,进而对茶叶整体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设置所述步骤s3中的揉捻包括:一次揉捻、二次揉捻、三次揉捻和四次揉捻,其中杀青后的茶叶在进行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时,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细胞被初步破坏,茶叶的整体组织变软,茶叶在此状态下进入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更低;并且在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的叶片逐渐向叶芽部位靠拢,最终叶片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如此茶叶在进行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片能够对茶叶的叶芽进行保护,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从而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33.在本实施例中,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对其叶芽细胞的破坏程度接近完成,在后续三次揉捻和四次揉捻的工序中,虽然也会对茶叶的叶芽细胞造成破坏,但由于茶叶的叶片包覆在叶芽的表面对其进行保护,实际叶芽细胞受到的破坏程度十分有限,进而实现了本发明针形茶的制作方法中,抑制咖啡碱释放的目的。使得最终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相对更加平衡,从而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3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揉捻结束以及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将茶叶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渗出的茶汁蒸发后再进行后续的揉捻流程。
35.本实施例中,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步骤后,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组织被初步破坏,会析出少量的茶汁,而析出的茶汁中含有的果胶是能够辅助茶叶的叶片和叶芽粘合在一起的物质,特别是当析出的茶汁水分蒸发后果胶的粘合效果更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设置所述一次揉捻结束以及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将茶叶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渗出的茶汁蒸发后再进行后续的揉捻流程。如此,使得茶叶的叶片和叶芽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叶片能够更好的贴敷在叶芽的表面对其进行保护,从而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3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茶叶在进行静置流程前,将茶叶完全摊开打散。
37.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考虑到,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步骤后其可能出现聚堆的状态。此时不做处理,茶汁在蒸发后,茶叶可能出现聚团的情况。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聚团的茶叶可能出现揉捻不均情况。并且,茶叶在聚堆的状态下,茶汁蒸发所用的时间也更长,茶汁中茶多酚、茶多糖等物质出现氧化的程度也越高,不利于茶叶整体风味的把控。因此,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设置茶叶在进行静置流程前,将茶叶完全摊开打散处理。这样避免了茶汁蒸发后茶叶出现聚团的现象。同时,将茶叶完全摊开打散茶汁蒸发的速度更快,降低了茶汁中茶多酚、茶多糖等物质的氧化程度,更有利于茶叶整体风味的把控,进一步保证
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3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静置的时长大于所述一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静置的时长。
39.相较于一次揉捻,茶叶在经过二次揉捻后,其细胞被破坏的程度更大,茶叶中析出的汁液也更多。设置所述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静置的时长大于所述一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静置的时长,保证了茶汁的蒸发效果,进而保证茶汁中的果胶成分能够更好的粘合茶叶的叶片和叶芽,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叶片能够更好的贴敷在叶芽的表面对其进行保护,从而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4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在一次揉捻至四次揉捻的过程中,三次揉捻使用的力度最大,其次时二次揉捻,再其次是一次揉捻,揉捻力度最小的是四次揉捻。
41.在本实施例中,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的主要目的是让茶叶析出果胶,利用果胶的粘合效果在揉捻的过程中完成茶叶的叶片包覆叶芽的目的。因此,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的力度仅需要能够使果胶析出即可,并且发明人还考虑到,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渗出的茶汁蒸发,若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破坏茶叶的细胞的程度过高会导致茶汁渗出的量加大,茶汁蒸发所用的时间会更长,茶汁中茶多酚、茶多糖等物质被氧化的程度也会更高,不利于茶叶整体风味的把控,将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的力度控制为仅能够使茶叶析出果胶的程度,有效避免了因茶叶中茶汁渗出过多带有的氧化过度的问题,进一步保证了茶叶的整体品质。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处理后,茶叶的叶片已经能够紧密的包覆在叶芽的表面,此时再进行三次揉捻,使得茶叶的细胞破坏率达到45%-60%,在三次揉捻过程中茶叶的叶芽被叶片有效保护,使得茶叶中咖啡碱的释放量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再进一步保证了茶叶的整体品质。在进行四次揉捻时,揉捻的力度基本不会进一步破坏茶叶的细胞,在这一步骤中仅需使得茶叶渗出的茶汁能够均匀分布在茶叶的表面即可。因此,四次揉捻设置的揉捻力度最小。
42.实施例2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揉捻采用滚筒揉捻机揉捻,所述二次揉捻和三次揉捻采用带式揉捻机揉捻,所述四次揉捻采用滚筒搅拌机揉捻;所述滚筒揉捻机揉捻包括机架1、第一电机2和揉捻部件3,所述揉捻部件3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揉捻部件3包括内筒4和外筒5,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设置有间隙,茶叶放置进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后,由所述第一电机2带动所述内筒4或者所述外筒5转动,经过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侧壁的摩擦后茶叶完成一次揉捻;在所述外筒5上还设置有填料部件6,茶叶由所述填料部件6装填至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中,并且,茶叶经所述填料部件6装填后,茶梗与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的中心轴平行。
43.在上述实施例中,发明人通过设置所述步骤s3中的揉捻包括:一次揉捻、二次揉捻、三次揉捻和四次揉捻,其中杀青后的茶叶在进行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时,茶叶的叶片组织和叶芽细胞被初步破坏,茶叶的整体组织变软,茶叶在此状态下进入后续的揉捻步骤时
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更低;并且在一次揉捻和二次揉捻结束后,茶叶的叶片逐渐向叶芽部位靠拢,最终叶片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如此茶叶在进行后续的揉捻步骤时,茶叶的叶片能够对茶叶的叶芽进行保护,进一步降低揉捻后茶叶的叶芽细胞被破坏的程度,从而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但依然存在不足,具体如下所述:现有技术中,茶叶的揉捻通常通过揉捻机进行。在揉捻时揉捻机中茶叶的茶梗朝向难以控制,当揉捻机中茶叶的茶梗朝向与揉捻机揉捻作用力方向相互平行时,则茶叶的叶芽部分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破坏,并且茶叶的叶片也难以形成包覆叶芽的状态,使得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茶叶叶片无法对叶芽形成保护,进而造成茶叶释放的咖啡碱的总量增大,使得茶叶苦涩和甘醇风味的平衡被破坏,对茶叶的整体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44.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发明人在所述外筒5上还设置有填料部件6,茶叶由所述填料部件6装填至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中,并且,茶叶经所述填料部件6装填后,茶梗与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的中心轴平行。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填料时,所述填料部件6将茶叶茶梗的朝向预先调整为与滚筒揉捻机揉捻作用力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装填,如此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滚筒揉捻机在运行时,出现茶叶的茶梗朝向与揉捻机揉捻作用力方向相互平行的情况。并且设置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作为一次揉捻的工作区域,在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的限制下,能够有效避免滚筒揉捻机中茶叶茶梗的朝向发生改变,进而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后,能够更好的呈现茶叶的叶片向叶芽部位靠拢的状态。使得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茶叶的叶芽部位能够被叶片更好的保护,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45.实施例3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揉捻部件3通过限位转轴7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茶叶在进行装填作业时,所述揉捻部件3呈竖直放置状态,在进行揉捻作业时,所述揉捻部件3呈水平放置状态。
46.本实施例中,茶叶在进行装填作业时,将所述揉捻部件3呈竖直放置状态,茶叶由所述揉捻部件3的端部装填置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中。装填完成后,翻转所述揉捻部件3使其呈水平放置,并且在进行一次揉捻时所述揉捻部件3整体也呈现水平状态。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考虑到,若所述揉捻部件3在竖直状态下进行揉捻作业,其内部的茶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茶梗端部与叶芽摩擦的情况,造成茶叶叶芽的破坏程度加大,释放出更多的咖啡碱。而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限位转轴7在进行揉捻作业时,将所述揉捻部件3水平放置,则有效克服了由于茶叶自身重量作用,出现茶梗端部与叶芽摩擦的状况,保证了茶叶在经过一次揉捻后叶芽的破坏程度在设定范围内,从而再进一步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47.实施例4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填料部件6包括料斗8、筛板9和振动驱动装置10,所述筛板9设置在所述料斗8内部,在所述筛板9对应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间隙的区域上设置有若干进料孔11,所述进料孔11的直径小于杀青后茶叶茶梗的最小长度,大于杀青后茶叶的最大外径,所述振动驱动装置10与所述筛板9连接,使所述筛板9产生振动,在所述筛板9的振动作用下茶叶由
所述进料孔11竖直装填入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中。
48.本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驱动装置10为振动电机或者振动马达,所述振动驱动装置10与所述筛板9连接,带动所述筛板9产生振动,处于所述筛板9上的茶叶在振动的作用下逐渐向所述进料孔11设置的部位移动,在所述进料孔11的限制下使得茶叶进入到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的间隙的状态始终为,茶梗与所述外筒5的中心轴平行状态。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还考虑到,杀青后茶叶的整体重心会靠上部一侧,在装填时,茶叶容易出现叶芽朝下叶梗朝上的状态,而茶叶在落入所述揉捻部件3的间隙过程中,由于摩擦的存在容易使得茶叶的叶片与叶芽分离,对一次揉捻后茶叶的状态造成影响。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制所述进料孔11孔径的大小,减小了茶叶以叶芽朝下叶梗朝上的状态进入所述进料孔11的概率,进而降低了茶叶在落入所述揉捻部件3的间隙过程中,茶叶的叶片与叶芽分离的概率,使得一次揉捻后,绝大部分的茶叶能够呈现叶片向叶芽部位靠拢的状态,从而在后续的揉捻步骤中茶叶的叶芽部位能够被叶片更好的保护,再进一步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4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进料孔11内侧的区域上,所述筛板9形成隆起的结构。采用这种结构设置,有效减少了填料时茶叶在所述筛板9的中间部位聚集量,茶叶在装填时能够更快的通过所述进料孔11,从而提高了本发明整体的茶叶加工效率。
50.实施例5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内筒4或者所述外筒5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若干分隔板12,所述分隔板12将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且每个独立的区域与一个或者多个所述进料孔11相对应。
51.本实施例中,发明人考虑到,在茶叶装填入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缝隙的过程中,茶叶达到所述揉捻部件3底部的路径较长,在此过程中茶叶容易和所述内筒4或者所述外筒5的侧壁发生碰撞,导致其落入所述揉捻部件3底部后的状态发生改变,出现茶叶茶梗的朝向与所述揉捻部件3揉捻作用力相互垂直的状况,进而造成茶叶在一次揉捻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增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发明人在所述内筒4或者所述外筒5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若干分隔板12,所述分隔板12将所述内筒4和所述外筒5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且每个独立的区域与一个或者多个所述进料孔11相对应。所述分隔板12在设置后,能对茶叶落入所述揉捻部件3底部过程中的路径进行修正,在磕碰发生时,由于所述分隔板12的限制茶叶也能以竖直的状态落入所述揉捻部件3的底部。从而避免了一次揉捻过程中造成茶叶的叶芽过大程度的破坏,减少了叶芽中咖啡碱的释放量,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5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在所述外筒5上还设置有出料口13,所述出料口13的形状设置为长条状,且所述出料口13平行于所述外筒5的中心轴设置。
53.将所述出料口13的形状设置为长条状,且所述出料口13平行于所述外筒5的中心轴设置。在一次揉捻结束后,滚筒揉捻机中的茶叶能够与所述揉捻部件3保持相同的水平状态出料。减少了二次揉捻时整理茶叶装填状态的时间,同时也能保证茶叶在转移至带式揉
捻机时,其茶梗的朝向能够保持与带式揉捻机揉捻作用力的方向垂直,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整体的茶叶加工效率。
5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13设置在所述外筒5的正下方。采用这种结构设置,能够降低在转移过程中对茶叶摆放状态的干扰,使得绝大部分茶叶在出料后的能够保持水平的状态,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二次揉捻时对茶叶的整理时间,提高了本发明整体的茶叶加工效率。
55.实施例6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填料部件6与所述揉捻部件3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采用这种结构设置,提高了本发明在实际使用中的实用性。
5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滚筒揉捻机和所述带式揉捻机采用一体结构设置。
57.实施例7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针形茶高效精准加工方法,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带式揉捻机包括传送带组件14、第二电机15和揉搓盖板16,所述传送带组件14包括上料区17和揉捻区18,所述揉搓盖板16设置在所述揉捻区18的上表面,与所述揉捻区18配合,形成用于茶叶二次揉捻的工作区域,所述上料区17设置在所述滚筒揉捻机出料口13的正下方,且与所述传送带组件14的滚动方向与所述滚筒揉捻机的出料口13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电机15驱动所述传送带组件14运动,将所述上料区17上的茶叶送入所述揉捻区18进行二次揉捻。
58.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上料区17设置在所述滚筒揉捻机出料口13的正下方,在一次揉捻结束后,绝大部分茶叶能够报保持与带式揉捻机揉捻作用力垂直的方向转移至所述上料区17中,避免了二次揉捻过程中造成茶叶的叶芽过大程度的破坏,减少了叶芽中咖啡碱的释放量,保证了茶叶苦涩风味和甘醇风味的平衡,提高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59.在本实施例中,茶叶从滚筒揉捻机转移至带式揉捻机的过程中,所述传送带组件14保持滚动的状态,直至茶叶铺满所述上料区17后停止。此时茶叶在所述上料区17上静置一段时间,等到一次揉捻渗出的茶汁蒸发后,再开动所述传送带组件14将茶叶送至所述揉捻区18进行二次揉捻。茶叶在所述揉捻区18进行二次揉捻时,所述传送带组件14为往复运动状态。
6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上料区17的长度大于所述揉捻区18的长度。采用这种结构设置,茶叶能够在所述上料区17上充分铺开,避免了茶叶在所述上料区17堆积结团,导致二次揉捻时出现揉捻不均的状况,从而再进一步保证了茶叶的整体品质。
6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上述方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揉搓盖板16可调节的固定在所述机架1上,使得所述揉搓盖板16与所述揉捻区18之间形成的配合间隙能够改变。采用这种结构设置,使得本发明的带式揉捻机能够满足三次揉捻的需求,降低了本发明整体的制造成本,提高了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
62.具体地,在需要进行三次揉捻之前,开动所述传送带组件14将茶叶移动至所述上料区17进行静置,蒸发二次揉捻茶叶渗出的茶汁。此时调整所述揉搓盖板16在所述机架1上
的固定位置,使所述揉搓盖板16与所述揉捻区18之间形成的配合间隙满足三次揉捻的要求,当茶叶静置完成后,开动所述传送带组件14将茶叶移动至所述揉捻区18,进行三次揉捻。茶叶在所述揉捻区18进行三次揉捻时,所述传送带组件14为往复运动状态。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