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24662发布日期:2023-03-11 01:2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凉味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凉味剂,是所有能产生清凉效果且药性不强的化学物质的总称。最常见的凉味剂是薄荷醇(尤其是左旋薄荷醇),但由于其浓烈的气味以及对皮肤、黏膜组织和眼的强烈刺激性,故不宜大量使用。因此,不少科学家都合成、提取了新一代的凉味剂。
3.现有的凉味剂清凉效果差,持续时间短,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及其制备方法,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凉味剂清凉效果差,持续时间短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及其制备方法。
5.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0-40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0-30份、乙酸薄荷酯15-20份、乳酸薄荷酯15-20份、薄荷酰胺5-10份、茶多酚1-5份、乳酸链球菌素0.1-0.5份、溶菌酶0.1-0.5份、吐温1-5份、黄原胶1-5份、碳酸氢钠1-5份、丙三醇2-8份。
6.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2-38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2-28份、乙酸薄荷酯16-19份、乳酸薄荷酯16-19份、薄荷酰胺6-9份、茶多酚2-4份、乳酸链球菌素0.2-0.4份、溶菌酶0.2-0.4份、吐温2-4份、黄原胶2-4份、碳酸氢钠2-4份、丙三醇3-7份。
7.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5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5份、乙酸薄荷酯17份、乳酸薄荷酯17份、薄荷酰胺7份、茶多酚3份、乳酸链球菌素0.3份、溶菌酶0.3份、吐温3份、黄原胶3份、碳酸氢钠3份、丙三醇5份。
8.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s1、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制得混合原料;
10.s2、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制得抑菌混合物;
11.s3、对吐温、黄原胶、碳酸氢钠、丙三醇进行混合,制得缓释剂;
12.s4、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13.优选的,所述s1中,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30-60min,混合速度为200-300r/min,制得混合原料。
14.优选的,所述s2中,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0-20min,混合速度为200-300r/min,制得抑菌混合物。
15.优选的,所述s3中,对吐温、黄原胶、丙三醇进行混合,混合10-20min,然后加入碳
酸氢钠,继续搅拌1-3h,制得缓释剂制得缓释剂。
16.优选的,所述s4中,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混合时间为30-45min,混合速度为300-350r/min,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17.优选的,所述s4中,对制得的食品用复配凉味剂进行检测,计算清凉持续的时间。
18.优选的,所述s4中,将制得的食品用复配凉味剂给5-10人进行评测,记录反馈内容。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通过以乙基薄荷烷甲酰胺为原料具有清凉、持久、新鲜、无刺激性辣味、无苦味的特点;通过以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为原料具有较高的凉味活性而没有灼烧、麻木和刺激等副作用;乙酸薄荷酯有柔和的薄荷和玫瑰香气,乳酸薄荷酯有轻微的薄荷香气,尝起来几乎没有味道,但伴有持久的,令人愉快的清凉效果;
21.通过以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为原料,具有抑菌的作用;通过以吐温、黄原胶、碳酸氢钠、丙三醇制得的缓释剂,可以延长清凉效果;
22.本发明的清凉效果持久、温和无刺激,制备方法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24.实施例一
25.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0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0份、乙酸薄荷酯15份、乳酸薄荷酯15份、薄荷酰胺5份、茶多酚1份、乳酸链球菌素0.1份、溶菌酶0.1份、吐温1份、黄原胶1份、碳酸氢钠1份、丙三醇2份;
26.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7.s1、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30min,混合速度为200r/min,制得混合原料;
28.s2、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0min,混合速度为200r/min,制得抑菌混合物;
29.s3、对吐温、黄原胶、丙三醇进行混合,混合10min,然后加入碳酸氢钠,继续搅拌1h,制得缓释剂制得缓释剂;
30.s4、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混合时间为30min,混合速度为300r/min,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31.实施例二
32.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2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2份、乙酸薄荷酯17份、乳酸薄荷酯17份、薄荷酰胺6份、茶多酚2份、乳酸链球菌素0.2份、溶菌酶0.2份、吐温2份、黄原胶2份、碳酸氢钠2份、丙三醇3份;
33.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s1、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35min,混合速度为220r/min,制得混合原料;
35.s2、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2min,混合速度为220r/min,制得抑菌混合物;
36.s3、对吐温、黄原胶、丙三醇进行混合,混合12min,然后加入碳酸氢钠,继续搅拌1.5h,制得缓释剂制得缓释剂;
37.s4、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混合时间为35min,混合速度为310r/min,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38.实施例三
39.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5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5份、乙酸薄荷酯17份、乳酸薄荷酯17份、薄荷酰胺7份、茶多酚3份、乳酸链球菌素0.3份、溶菌酶0.3份、吐温3份、黄原胶3份、碳酸氢钠3份、丙三醇5份;
40.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s1、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45min,混合速度为260r/min,制得混合原料;
42.s2、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6min,混合速度为260r/min,制得抑菌混合物;
43.s3、对吐温、黄原胶、丙三醇进行混合,混合16min,然后加入碳酸氢钠,继续搅拌2h,制得缓释剂制得缓释剂;
44.s4、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混合时间为37min,混合速度为330r/min,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45.实施例四
46.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38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28份、乙酸薄荷酯19份、乳酸薄荷酯19份、薄荷酰胺9份、茶多酚4份、乳酸链球菌素0.4份、溶菌酶0.4份、吐温4份、黄原胶4份、碳酸氢钠4份、丙三醇7份;
47.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8.s1、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50min,混合速度为280r/min,制得混合原料;
49.s2、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8min,混合速度为280r/min,制得抑菌混合物;
50.s3、对吐温、黄原胶、丙三醇进行混合,混合18min,然后加入碳酸氢钠,继续搅拌2.5h,制得缓释剂制得缓释剂;
51.s4、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混合时间为40min,混合速度为340r/min,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52.实施例五
53.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品用复配凉味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乙基薄荷烷甲酰胺40份、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30份、乙酸薄荷酯20份、乳酸薄荷酯20份、薄荷酰胺10份、茶多酚5份、乳酸链球菌素0.5份、溶菌酶0.5份、吐温5份、黄原胶5份、碳酸氢钠5份、丙三醇8份;
54.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5.s1、对乙基薄荷烷甲酰胺、n,2,3-三甲基-2-异丙基丁酰胺、乙酸薄荷酯、乳酸薄荷酯、薄荷酰胺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30-60min,混合速度为300r/min,制得混合原料;
56.s2、对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20min,混合速度为300r/min,制得抑菌混合物;
57.s3、对吐温、黄原胶、丙三醇进行混合,混合20min,然后加入碳酸氢钠,继续搅拌3h,制得缓释剂制得缓释剂;
58.s4、将混合原料、抑菌混合物和缓释剂混合,混合时间为45min,混合速度为350r/min,制得食品用复配凉味剂。
59.对实施例一至五制得的凉味剂,对比常规的凉味剂(如薄荷醇),持续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60.常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15min35min36min35min36min36min
61.实施例一至五制得的凉味剂的收率如下表:
62.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95.4%95.1%96.2%95.7%95.3%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