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药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781阅读:1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益胃药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中药配白酒按酿造工艺制得的一种药酒,特别是对胃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药酒。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药酒有十全大补酒,人参酒是作为补类制剂,虎骨酒乃治痹证的酒,还有三两半酒等,枚不胜举,但到目前还没有治疗胃病的药酒。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如寒邪、饮食,肝气伤犯于胃及脾胃虚弱等因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功能紊乱,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的病变,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胞胀、乏力等为主要特征,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在治疗上有温、清、补、消之别,胃之疾病以现代医学的分型,主要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治疗作用的药酒,打破胃病忌酒的禁区,填补胃病患者酒类饮料的空白。
中国药酒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至于药酒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可渭源远流长。
《内经·汤醪醴论》中曾提到酒,并说明其治疗作用,“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记载扁鹊酒醪治疗疾病之学说,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对酒概括“酒味甘辛,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清忧愁、适量饮为佳”。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有黄连酒治赤白带下;青蒿酒治疗疟的记载,随着中华医药学的发展,我国药酒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给现代医学开辟了一条长长的渠道。
本发明在历代医学文献的启发下,引用了他们以酒加药治疗疾病的论据,吸收中华医药理论宝库和民间秘方之精华,结合临床实践,根据胃病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瘀血阻络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而设。
本发明药性温辛甘微苦,其特点是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益脾胃不伤心肝、能使虚补、滞消、湿化、瘀祛、阴火除,能调控免疫,改善新陈代谢等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制备工艺是以大米为原料制得标准的普通白酒加黄芪、党参、杞子、红花、川贝、牛夕、五味子、当归、防风、红糖、密闭浸渍20天(或渗漉法),过滤后即制得本发明益胃药酒。
本发明中生黄芪味甘、微温、为补药之长,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排脓,利水退肿等作用。
本发明中防风味辛甘、微温,具有祛风健胃,胜湿止痛的功能。
本发明中当归味甘辛、性温《日华子本草》“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肠胃冷。”它能补胃之血,祛胃之瘀,消肿止痛,排脓生肌,加以白酒借酒之宣行之势,以增强其功。
本发明中牛夕、苦、酸、性平、活血、补肝肾。
本发明中党参味甘、性平,乃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之要药,以白酒行胃之阳气,以本品升胃之阳气,一行一升,健胃益脾,中洲健盛,则邪不敌正,诸症自除。
本发明中杞子味甘性平;五味子味酸性温,一甘一酸甘酸化阴,使之虚火除,从而达到阴气复则诸症悉除的目的。
本发明中红花辛、温、活血祛瘀通络。
本发明中川贝苦甘、微寒,为宣肺气之物,降肺气而诸气皆降,胃气不逆则心下不满。
本发明中红糖味甘、性温,温中和胃、健胃益脾。
本发明中白酒味辛甘、性温。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能促进人体胃肠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细胞活力作用,它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主要成份乙醇,其酒精度40-55°左右,可延缓药物水解,增加药剂稳定性,增强药物疗效,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它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本发明中药材组织细胞中可以把中药里的大部分水溶性物质,以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以药借酒的宣行药势之力,促进药物功效最大程度的迅速发挥,即抑制了本发明中溶媒白酒对胃粘膜的刺激,又产生了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养血和络,祛瘀生新,健胃益脾兼补肝肾等特殊的治疗作用。在实验中表明本发明制成酒剂后具有其他剂型所没有或产生远远不能相比的功效。
本发明在浙江省杭州中医院、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温州市红旗医院、温州市中医院以及温州市鹿城人民医院通过临床试验结果本发明益胃药酒对治疗胃病的总有效率均在95%以上,治愈的患者不易复发,本发明也可被普通饮酒者作为一种饮料饮用。
本发明于93年8月份通过浙江医科大学进行药效学动物试验结论本发明益胃药酒对大鼠消炎痛型和应激性型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本发明对胃粘膜局部刺激性结论以本发明浓缩液对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大80ml/kg相当于原本发明320ml/kg分别以本发明10ml/kg日3、7、14天给大鼠灌胃对胃粘膜无不良作用。
本发明经浙江省药检所测定乙醇是为41%(中度),(本发明标准规定应为36%-50%);卫生学检查细菌数小于250个/ml(标准规定不得过500/ml);霉菌数小于10/ml(标准规定不得过100个/ml),结果符合规定。
本发明经浙江药检所咨询部稳定性试验结果本发明二年内性质稳定。
本发明于93年10月14日由浙江省卫生厅药品审批办公室组成专家鉴定通过,授于“益胃药酒”“浙卫药健字(1993)Z-26号”的批准文号。
以下对本发明益胃药酒备工艺作出进一步说明。
原料大米100kg、红曲30kg、水130kg、红糖12kg、黄芪1.8kg、防风1.0kg、五味子2.5kg、党参1.5kg、枸杞子2.0kg、牛夕1.0kg、红花0.6kg、川贝0.4kg、当归1.2kg。
制备方法把100公斤大米煮成饭,摊开室温冷却,待冷后全部倒入大缸内加水130公斤、红曲30公斤、盖好发醇15天,全部捞出,按酿白酒工艺制得100公斤的白酒,分别加入九味中药粗末12000g、红糖12000g密闷浸渍20天(或渗漉法),过滤后即得本发明益胃药酒(酒精度为35°-50°)。
质检测,本发明甲醇浓度小于0.049g/100ml,杂醇油浓度小于0.15g/100ml,含铅小于1.0mg/l,含锰小于2.0mg/l。
服用本发明益胃药酒,每日中、晚各服一次,每次50-100ml或勺量而饮,视病情轻重连服一月至三月,服用期间忌食对胃有刺激性食物及其它酒类。
权利要求
1.该药酒是以益胃药酒为命名,其特征在于用黄芪、党参、当归、牛夕、杞子、川贝、防风、红花、五味子,红糖在白酒中浸渍(或渗漉法)得到。
2.浸渍配比(按重量份数)白酒25份,九味中药共3份,红糖3份。
3.益胃药酒酒精度数35°-50°之间。
4.功能健脾益胃、祛瘀生新、养血和络、消炎止痛、兼补肝肾等。
5.主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适应于胃脘隐痛,嗳气作胀,纳食不振,以及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神疲乏力等症。
全文摘要
本发明益胃药酒是对胃病有治疗作用的药酒,它用红糖、黄芪、当归、牛膝、川贝、杞子、防风、红花、党参、五味子在白酒浸渍(或渗漉法)得到的,浸渍配比按重量25份白酒,九味中药粗末3份,红糖3份。本发明具有健脾益胃、祛瘀生新、养血和络、消炎止痛、兼补肝肾等的作用。标本兼治,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有效率达95%以上,且愈后不易复发。服用本发明每日中、晚各服一次,每次50—100ml或酌量而饮,或遵医嘱。
文档编号C12G3/04GK1104521SQ9312159
公开日1995年7月5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30日
发明者张良华 申请人:张良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