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剖槟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7710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剖槟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槟榔,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剖槟榔。
槟榔是我们中国人特有嘴嚼提神保暖的食品,素有中国口香糖的称呼,为了使槟榔在嘴嚼时的口感及口味较佳起见,一般会在槟榔中填置红灰、荖花等填充物,其中红灰乃系为膏状物质,传统的槟榔填塞方式则如


图1、2所示,以刀片先将槟榔10沿着长轴方向切开后涂抹红灰12于V字形切面11上并夹置荖花13于其间,以构成一颗填塞完成的槟榔。
但是上述传统槟榔填塞的方式,往往使得制造者在涂抹红灰于槟榔切面时,造成红灰沾染槟榔表皮或外露溢出,消费者从槟榔盒或槟榔包装袋中将槟榔取出时会产生手上沾染红灰的缺点,此外,也容易于槟榔切面夹置填充物处遭受污染,使V形切面11两侧内壁面产生泛黄变色现象,并使槟榔很快失去鲜度,颇令贩卖者和购买者困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可避免红灰污染槟榔剖切面及表皮,并可使其保持鲜度不致快速变色泛黄的槟榔。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剖槟榔,乃系于槟榔上沿着长轴方向剖切形成有两相毗邻的第一V形槽和第二V形槽,该第一V形槽内夹置有荖花或梅干等填充物,该第二V形槽内则夹置有一由荖叶卷成的荖叶筒,在该荖叶筒内包设有适量的红灰或黑灰膏状调味佐料。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特点及其构造特征易于被了解,现配合有关附图以及较佳实施例予以详细说明。
图1是常用槟榔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沿
图1中2-2线的剖视图。
图3、图4(a)、4(b)、图5(a)、5(b)以及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制作程序示意图。
图7是沿图6(b)中7-7线的剖视图。
首先请参阅图3所示,在槟榔20上沿着长轴方向剖切形成有两相毗邻的第一V形槽21和第二V形槽22;再如图4所示,将一片荖花30或其它诸如梅干的填充物夹置于该第一V形槽21内。
继之,如图5所示截取一张概呈长矩形的荖叶40,于该荖叶40上置放一小团红灰50或其它诸如黑灰之膏状调味佐料,再将该张荖叶40卷成筒状,而把该团红灰50包藏于其内,不致超出荖叶40的两端开口外。
最后将该卷筒状荖叶40夹置于槟榔20的第二V形槽22内,如图6所示者。
请参阅图7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槟榔20的红灰50并未与该第二V形槽22的壁面直接接触,所以在吃食者嘴嚼之前,红灰50不致与槟榔产生化学作用,而避免第二V形槽22的两壁面泛黄(红)失去鲜度。
要特别一提的是,包藏于荖叶40内的红灰50要适量,在未夹置于第二V形槽22内之前,红灰50的两端应与卷筒状荖叶40两端开口保持相当的距离,以避免于夹置定位后及购买者携带挤压时红灰50露出荖叶50两端开口而污染槟榔的第二V形槽22内壁面。
权利要求1.一种双剖槟榔,其特征在于槟榔上沿着长轴方向剖切形成有两相毗邻的第一V形槽和第二V形槽,该第一V形槽内夹置有荖花或梅干等填充物,该第二V形槽内则夹置有一由荖叶卷成的荖叶筒,在该荖叶筒内包设有适量诸如红灰或黑灰的膏状调味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剖槟榔,其特征在于,该荖叶筒内的佐料的两端应与荖叶筒两端开口保持适当的距离。
专利摘要一种双剖槟榔,于槟榔上剖切形成有两相毗邻的第一V形槽和第二V形槽,该第一V形槽内夹置有荖花,该第二V形槽内则夹置有一由荖叶卷成的荖叶筒,在该荖叶筒内包设有适量的红灰或黑灰的膏状调味佐料。
文档编号A23L1/212GK2183669SQ932433
公开日1994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28日
发明者邱守仁 申请人:邱守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