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送上回型热泵恒温柜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9185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0]现有干燥装置的的风量通常是恒风量,对于不同的干燥空间输送相同的风量,不仅造成浪费,也会对食用菌的干燥效果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送风非均匀孔板会回风非均匀孔板仅在干燥面处开孔,即仅针对干燥区域内存放物料的垂面送风,在大小一定的情况下,保证了干燥区域内气流水平方向的流动稳定性和垂直方向上的均一性,减小了气流组织的压力差异性,延长了在干燥区域内的流动时间,提高了干燥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能耗。
[0021]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非均匀孔板和回风非均匀孔板分别设置有变截面送风静压空间和变截面回风静压空间,能够使进入其中的气流趋于稳定,有效将由送风口输送的干燥气流的动压转变为静压,营造出均一、稳定的气流条件,保证进入干燥区域的气流组织条件,减小对不同干燥面的差异影响。变截面的设计可减小静压空间内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压力差异,减少气流的不均匀性,送风非均匀孔板上的每个送风间隙宽度不同,保证流体的最小能耗损失,从而在干燥区域获得均一稳定的速度场和温度场。
[0022]本实用新型根据食用菌干燥过程中不同工况条件,使用部分新风送风干燥和全回风循环干燥两种模式,既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又便于实现能量回收利用,可适应不同食用菌数量、不同干燥时间段的干燥要求,同时,交替使用换热装置和新风引入装置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检修和更换的频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现有干燥面平行送风型热栗干燥装置的原理结构图;
[0024]图2是现有能量回收型热栗干燥装置的原理结构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送上回型热栗恒温柜的原理结构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蒸发冷凝回路的原理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送风非均匀孔板的正视图;
[0028]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回风非均匀孔板的正视图;
[0029]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回风斜挡板的正视图;
[0030]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送风斜挡板的正视图;
[0031]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置物板的正视图;
[0032]图中:1-围护结构;11_新风口 ;12_排风口 ;2_空气处理装置;21_电加热器;22-太阳能加热器;23_蒸发冷凝回路;24_吸附装置;3_干燥区域;32_回风非均匀孔板;33-多层置物板;331_送风孔;35_送风非均匀孔板;231_冷凝器;2311_冷凝储气装置;2311-1-冷凝储气内管;2311-2-冷凝储气外管;2311-3-冷凝储气混合层;2311-4-冷凝排气孔口 ;2311-5_冷凝分流器;2312_冷凝换热管束;2313_冷凝储液装置;2313_1_冷凝储液内管;2213-2冷凝储液外管;2313-3冷凝储液混合层;2313_4_冷凝排液孔口 ;232_蒸发器;2321_蒸发储气装置;2321-1_蒸发储气内管;2321_2_蒸发储气外管;2321_3_蒸发储气混合层;2321-4_蒸发排气孔口 ;2321-5_蒸发分流器;2322_蒸发换热管束;2323_蒸发储液装置;2323-1_蒸发储液内管;2323-2蒸发储液外管;2323_3蒸发储液混合层;2323-4-蒸发排液孔口 ;233_膨胀阀;234_压缩机;4_回风孔板;5_送风孔板;6_变截面送风静压空间;61_送风斜挡板;7_变截面回风静压空间;71_回风斜挡板;8_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4]本实用新型的下送上回型热栗恒温柜,包括围护结构1、空气处理装置2、干燥区域3、回风孔板4和送风孔板5、变截面回风静压空间6和变截面送风静压空间7。回风孔板4设置在围护结构I的顶部,送风孔板5设置在围护结构I的底部。空气处理装置由5部分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风机8、电加热器21、太阳能加热器22、蒸发冷凝回路23、吸附装置24。干燥区域3有3部分组成,依次为回风非均匀孔板33、送风非均匀孔板35。空气处理装置2通过回风孔板4、送风孔板5与干燥区域3连通。在送风总管与干燥装置接口处安装上风机。
[0035]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从下至上依次为风机8、电加热器21、太阳能加热器22、蒸发冷凝回路23、吸附装置24。蒸发冷凝回路23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71、膨胀阀并联组件、蒸发器232和并联压缩机组,所述膨胀阀并联组件由三组膨胀阀233并联组成,三组膨胀阀233的制冷剂进口分别与冷凝器231的制冷剂出口连接,膨胀阀234的制冷剂出口分别与蒸发器232的制冷剂进口连接,所述并联压缩机组由三组压缩机234并联组成,三组压缩机234的制冷剂进口分别与蒸发器232的制冷剂出口连接,压缩机234的制冷剂出口分别与冷凝器231的制冷剂进口连接。
[0036]冷凝储液装置2313包括冷凝储液内管2313-1和套在所述冷凝储液内管2313-1外部的冷凝储液外管2313-2,冷凝储液内管2313-1与冷凝储液外管2313-2之间的空隙为冷凝储液混合层2313-3,冷凝储液内管2313-1与冷凝换热管束2312的出口连接,冷凝储液外管2313-2上设置的三个制冷剂出口即为冷凝器231的制冷剂出口,冷凝储液外管2313-2的三个制冷剂出口分别与一组膨胀阀233对应连接。冷凝储气内管2311-1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与储气静压层2311-3连通的三组排气孔单元,每组所述排气孔单元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冷凝排气孔口 2311-4,第一个冷凝分流器2311-5与三组排气孔单元中的第一个冷凝排气孔口 2311-4连接,第二个冷凝分流器2311-5与三组排气孔单元中的第二个冷凝排气孔口 2311-4连接,第三个冷凝分流器2311-5与三组排气孔单元中的第三个冷凝排气孔口 2311-4连接,所述冷凝储液内管2313-1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与冷凝储液混合层2313-3连通的冷凝排液孔口 2313-4。
[0037]蒸发器232包括依次连接的蒸发储液装置2321、蒸发换热管束2322和蒸发储气装置723。蒸发储液装置2321包括蒸发储液内管2321-1和套在所述蒸发储液内管2321-1外部的蒸发储液外管2321-2,蒸发储液内管2321-1与蒸发储液外管2321-2之间的空隙为蒸发储液混合层2321-3,蒸发储液内管2321-1上设置的三个蒸发分流器2321-5进口即为蒸发器232的制冷剂进口,三个蒸发分流器2321-5的进口分别与一组膨胀阀233对应连接,蒸发储液外管2321-2与蒸发换热管束2322的进口连接。
[0038]蒸发储气装置2323包括蒸发储气内管2323-1和套在所述蒸发储气内管2323-1外部的蒸发储气外管2323-2,蒸发储气内管2323-1与蒸发储气外管2323-2之间的空隙为蒸发储气混合层2323-3,蒸发储气内管2323-1与蒸发换热管束2322的出口连接,蒸发储气外管2323-2上设置的三个制冷剂出口即为蒸发器232的制冷剂出口,蒸发储气外管2323-2的三个制冷剂出口分别与一组压缩机234对应连接。蒸发储液内管2321-1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与储液静压层2321-3连通的三组排液孔单元,每组所述排液孔单元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蒸发排液孔口 2321-4,第一个蒸发分流器2321-5与三组排液孔单元中的第一个蒸发排液孔口 2311-4与蒸发分流器连接,第二个蒸发分流器2311-5与三组排液孔单元中的第二个蒸发排液孔口 2321-4连接,第三个蒸发分流器2321-5与三组排液孔单元中的第三个蒸发排液孔口 2321-4连接,所述蒸发储气内管2323-1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与蒸发储气混合层2323-3连通的蒸发排气孔口 2323-4。
[0039]本实用新型中,在干燥区域3内部安装有温度、湿度、压力传感器,在干燥过程中,根据安装在干燥区域3内温度、湿度、压力传感器的数值选择送风模式。即调节送风孔板5及回风孔板4的开闭状态以调整新风占干燥气流的百分比,使干燥气流的温、湿度保持在设定范围内。传感器能灵敏地实时测出干燥区域3内部的干燥气流的温度、湿度、压力值,为操作者改变送风模式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合理调整全回风干燥和部分新风干燥的不同干燥模式,以减少设备运行功耗,在保证干燥品质的情况下降低能耗。
[0040]以上仅是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介绍说明,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只要是相关技术人员对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或改进,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