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制品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11416发布日期:2018-09-25 15:5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气溶胶领域,具体涉及气溶胶生成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制造方法如下:先将气溶胶生成基质注入载体内,然后再将载体与吸嘴部件一起用纸卷起来形成气溶胶生成制品。然而,这种制造过程中,气溶胶生成基质存在流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使薄层能够更好地卷绕固定载体和吸嘴部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薄层对载体和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向所述载体注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将第一密封件固定在所述薄层靠近所述载体一端,并使所述第一密封件覆盖所述载体。

用薄层对载体和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的步骤为:将第二密封件放置在所述载体与吸嘴部件之间;

用所述薄层对所述载体、所述第二密封件、所述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所述第二密封件、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用薄层对载体和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的步骤为:将冷凝组件放置在所述载体与吸嘴部件之间;用所述薄层对所述载体、所述冷凝组件、所述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所述冷凝组件、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和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在所述冷凝管上。

用薄层对载体和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的步骤为:将收拢部件放置在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用薄层对所述载体、所述收拢部件和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所述收拢部件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用薄层对载体和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的步骤为:将收拢部件和用于降温的均匀部件依次放置在所述载体与吸嘴部件之间;用所述薄层对所述载体、所述收拢部件、所述均匀部件和所述吸嘴部件进行卷绕,使所述所述载体、所述收拢部件、所述均匀部件和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所述薄层的内表面上设有胶粘剂。

所述载体具有载体通孔,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被设置成覆盖所述载体通孔的第一端。

所述载体具有载体通孔,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被设置成覆盖所述载体通孔的第二端。

所述载体内部具有沿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

所述载体内部具有沿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所述第一密封件覆盖所述断裂面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件覆盖所述断裂面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可撕开密封件或可刺穿密封件。

所述第二密封件为可刺穿密封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吸嘴部件,还包括:载体、薄层、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密封件;所述薄层卷绕在所述载体和吸嘴部件上,使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所述载体容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第一密封件固定在所述薄层靠近所述载体一端,并覆盖所述载体。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被所述薄层卷绕固定在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被所述薄层卷绕固定在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

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和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在所述冷凝管上。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收拢部件,所述收拢部件被所述薄层卷绕固定在所述载体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用于降温的均匀部件,所述均匀部件被所述薄层卷绕固定在所述收拢部件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

所述薄层的内表面上设有胶粘剂。

所述载体具有载体通孔,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覆盖所述载体通孔的第一端。

所述载体具有载体通孔,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覆盖所述载体通孔的第二端。

所述载体内部具有沿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

所述载体内部具有沿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所述第一密封件覆盖所述断裂面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件覆盖所述断裂面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可撕开密封件或可刺穿密封件。

所述第二密封件为可刺穿密封件。

有益效果:

通过薄层先卷绕固定载体和吸嘴部件,然后再向载体注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降低载体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出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系统一种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载体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一种实施例,包括薄层110、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密封件112、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依次设置。

载体114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例如液体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载体114设有载体通孔1141,所述薄层110卷绕在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上,使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所述第一密封件112固定在所述薄层110靠近所述载体114一端,并覆盖所述载体1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120和隔热管130,隔热管套130冷凝管120上。

上述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制造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将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依次设置;

用薄层110对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进行卷绕,使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向载体114注入气溶胶生成基质;

将第一密封件112固定在所述薄层110靠近所述载体114一端,并覆盖所述载体114。

薄层110可以是塑料、纸(例如油纸),薄层110的内表面可以具有胶粘剂(如无机胶粘剂、有机胶粘剂),以便在卷绕载体114、第二密封件113、冷凝组件和吸嘴部件140,将这些部件粘贴固定在薄层110上。

如果先将气溶胶生成基质注入载体114,然后再将薄层110卷绕并粘贴固定载体114和吸嘴部件140等,在卷绕过程中载体114受到挤压,气溶胶生成基质容易流到薄层110内表面的胶粘剂上,导致胶粘剂不能很好粘贴固定载体114等。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先将薄层110卷绕并粘贴固定载体114和吸嘴部件140等,然后再向载体114注入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有效降低在卷绕过程中气溶胶生成基质流到薄层110上的风险,从而薄层110可以更好地卷绕粘贴在载体114上。

如图2所示,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和气溶胶生成装置200,气溶胶生成装置200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配合,以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一端。气溶胶生成装置200包括刺穿部件210、加热部件220、第一隔热部件230以及装置外壳240,装置外壳240上设有空气入口243。

气溶胶生成基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气溶胶的物质,对于液体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而言,通常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使气溶胶生成基质蒸发从而形成蒸发物(例如气体),该蒸发物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气溶胶。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是烟油,烟油可以包括丙三醇(甘油)、丙二醇、香精(或香料)和烟碱(尼古丁),上述烟油中,烟碱和/或香精可以由烟草提取物替代。烟油也可以不包含尼古丁。

载体114可以采用棉花(可以是耐高温的棉花)、多孔陶瓷、玻璃纤维等,或者其他具有一定吸附液体能力的多孔结构。

第一密封件112和第二密封件113可以是可刺穿密封件,其容易被刺穿部件210刺穿,被刺穿的位置可以表现为破碎、撕裂等状态。第一密封件112和第二密封件113上可以设有刻痕,被刺穿部件210刺穿时容易沿该刻痕方向破裂。第一密封件112和第二密封件113可以采用金属薄层,如铝箔等。

第一密封件112也可以是可撕开密封件,容易被用户撕开而露出载体114。第一密封件112上还可以包括可撕开结构,如图10所示,第一密封件112包括了伸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可撕开结构1121。

如图5所示,刺穿部件210的侧壁215上设有第一气槽211。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刺穿部件210设有刺穿部件空腔212,加热部件220设置于刺穿部件空腔212内,加热部件220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到达刺穿部件210上。刺穿部件210的整体轮廓可以呈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刺穿部件210的顶部可以呈圆锥状等尖锐形状,以刺穿第一密封件112和第二密封件113。

如图2所示,使用过程中,刺穿部件210容易将热量传递到装置外壳240上,导致装置外壳240发烫。通过将第一隔热部件230设置在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且位于刺穿部件与装置外壳240之间,可以减少或防止热量传递到装置外壳24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热部件230套在刺穿部件210的底部。第一隔热部件230可以采用陶瓷。

参考图2和3,使用时,刺穿部件210首先刺破第一密封件112(当第一密封件112是可刺穿密封件时,若是可撕开密封件则此步骤为:用户撕开第一密封件露出载体通孔1141),再经由载体通孔1141的第一端插入载体通孔1141,最终刺破第二密封件113,刺穿部件210的侧壁215贴紧载体114并加热载体1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使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蒸发而形成蒸发物而进入第一气槽211,空气经由第一密封件112被刺破的位置进入第一气槽211,从而与该蒸发物混合成混合物,然后该混合物经由第一气槽211和第二密封件113被刺破的位置进入吸嘴部件140。该混合物最终形成气溶胶,而气溶胶形成的位置可能在该第一气槽211中,或者在第一气槽211的下游(在第一气槽211以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刺穿部件210贴紧载体114以对载体1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加热效果很好,同时在刺穿部件2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气槽211,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蒸发的蒸发物能够在流过第一气槽211的空气的带动下,最终形成气溶胶。若刺穿部件210没有贴紧载体114,加热效果将大打折扣,因为刺穿部件210与载体114之间的缝隙中会通过流动的空气,从而带走较多热量,为了达到较好的加热效果需要增大刺穿部件210的温度,从而造成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的电池续航能力降低。

刺穿部件210的侧壁上可以设置多条第一气槽211,相比于一条第一气槽211,多条第一气槽211利于在同一时间内产生更多的气溶胶。相应地,可以设置相应数量的第二气槽2301和第三气槽2302,每条第二气槽2301与对应的一条第三气槽2302和第一气槽211连通。这样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气槽2301、第三气槽2302后进入对应的第一气槽211。

如图6所示,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侧壁上还具有沿刺穿部件210表面延伸的第四气槽213,多条第一气槽211与第四气槽213连通,空气经过第二气槽2301和第三气槽2302进入第四气槽213后,再分别进入每条第一气槽211。可以看出,第四气槽213起到了分配空气到不同的第一气槽211的作用。第四气槽213可以沿刺穿部件210底部侧壁上的圆周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2(请参考图4)、第二紧固件233(请参考图3)和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第一紧固件232用于将刺穿部件210与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一起,第二紧固件233用于将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固定在装置外壳240上,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具有固定座腔体275,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一端。

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优选采用隔热材料,例如塑料等,以进一步降低刺穿部件210的热量传递到装置外壳24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通过螺纹与装置外壳240装配固定。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232是螺母,第一隔热部件230上还设有第一隔热部件通孔2304,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侧壁上还设有螺纹214,螺纹214位于第四气槽213的下方,螺纹214穿过第一隔热部件通孔2304,螺母通过螺纹214将刺穿部件210固定在第一隔热部件230上,在第四气槽213的位置的刺穿部件210的厚度大于在螺纹214位置的刺穿部件210的厚度,以防止第四气槽213陷入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上表面以下进而造成空气无法进入,这样当刺穿部件210与第一隔热部件230装配在一起时,第四气槽213抵于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上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热部件230上还设有第一隔热部件腔体2303,螺母用于安装在第一隔热部件腔体2303内。

如图3和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包括第二隔热部件260,第二隔热部件260设置在第一隔热部件230下方,以进一步对伸入第一隔热部件通孔2304内的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以及螺母进行隔热,以降低热量对位于下方的供电部件的影响。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包括隔热部件固定件231,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安装于第一隔热部件230与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之间,第二紧固件233用于将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和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优选地,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侧壁上设有隔热部件固定孔2305,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具有固定件通孔2331,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具有固定座通孔271,第二紧固件233依次穿过固定座通孔271、固定件通孔2331并伸入隔热部件固定孔2305中,从而将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和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第二紧固件233优选为螺钉。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呈具有缺口2332的环状,以方便将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套在隔热部件上。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装置外壳240包括上装置外壳241和下装置外壳242,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与下装置外壳242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可以与上装置外壳241通过卡扣方式安装固定,例如,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可以设有卡扣272,相应地上装置外壳241内壁上设有卡槽(图中未示出)。为了让用户将上装置外壳241装配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更加方便,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还设有导向槽274,对应地上装置外壳241内设有导向棱(图中未示出)。

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可以包括供电部件(位于装置外壳240内,图中未示出)和导电部件(图中未示出,例如导线),如图2所示,第二隔热部件260上设有第二隔热部件通孔261,加热部件220通过导电部件与供电部件电连接,导电部件251穿过螺母和第二隔热部件通孔261。

如图3所示,从位于下装置外壳242的空气入口243进入的空气进入第二气槽2301可以有多种路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热部件260的横截面(垂直于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大小与第一隔热部件230的横截面相同,第二气槽2301与第二隔热部件260外侧的空间连通,空气进入第二隔热部件260外侧的空间后即可进入第二气槽2301,最终进入第一气槽21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隔热部件260的横截面大于第一隔热部件230的横截面,第二隔热部件260可以开设气孔(图中未示出),空气可以经过该气孔进入第二气槽2301,最终进入第一气槽211。

如图9所示,是载体114的另一种实施例,该载体114不具有载体通孔1141,但是载体114内部具有沿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1142,断裂面1142一端被第一密封件112覆盖、另一端被第二密封件113覆盖。当刺穿部件210刺破第一密封件112后,沿着断裂面1142一端穿入,然后将断裂面1142两侧的载体114撑开并从断裂面1142另一端伸出,最终刺破第二密封件11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在载体114上形成载体通孔1141,因此加工更加简单。

若第一气槽211中尚未形成气溶胶,该冷凝管120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的蒸发物和空气的混合物进行混合和/或收拢以及冷凝,以形成均匀且较低温度的气溶胶。若第一气槽211中已经形成气溶胶,该冷凝管120用于对气溶胶进行混合和/或收拢以及降温,从而形成均匀的气溶胶以流入吸嘴部件140。冷凝管120采用导热材料(例如金属)以实现冷凝的作用,隔热管130采用导热性比导热材料差的材料,以防止进入吸嘴部件140的气溶胶的温度太低而影响口感,另一方面,隔热管130还可以防止用户直接接触温度较高的冷凝管120。该冷凝管120可以采用钢管,例如304不锈钢。隔热管130可以采用棉花、硅胶、橡胶、塑料等材料。载体114、冷凝管120、隔热管130和吸嘴部件140的外轮廓均可以是圆柱形,利用薄层110(图中未示出)将上述五个部件卷绕固定以形成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00整体外形与传统香烟外形接近或相同。

如图10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收拢部件150和均匀部件160,收拢部件150、均匀部件160和吸嘴部件140依次设置。收拢部件150设有贯穿收拢部件150的收拢通道151,以对用于对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收拢和/或混合,均匀部件160用于使通过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均匀、降温后再进入吸嘴部件140。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