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瓷发热体以及应用陶瓷发热体的雾化芯和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3302发布日期:2019-04-29 13:4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瓷发热体以及应用陶瓷发热体的雾化芯和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陶瓷发热体以及应用陶瓷发热体的雾化芯和雾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生活快速,电子烟逐渐替代香烟进入人们的视线,电子烟具有与香烟相似的外形和与香烟相似的口感,也能与真正的香烟一样吸出烟雾,并且电子烟不含焦油和悬浮微粒等有害成分,也不会产生缭绕的二手烟,既不影响吸烟者的身体健康,也不影响周围人,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电子烟产生雾化的关键部位在于雾化器,而雾化器内的核心部件是雾化芯,市面上的雾化芯主要部分为发热元件和导油棉,发热元件大多采用螺旋绕丝,外包导油棉,而发热元件和导油棉安装到支架内,然后外罩套设在支架外,由于市面上的雾化芯在发热元件加热的时候,会雾化导油棉内的烟油,当大功率工作时,导油棉会被烧焦,严重影响口感,给用户的体验度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陶瓷发热体及应用陶瓷发热体的雾化芯和雾化器,可以有效防止炸油,且即使在大功率工作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口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陶瓷发热体,包括陶瓷体、发热元件,所述陶瓷体设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进气通道,所述发热元件设有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所述发热元件设于陶瓷体内,且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设于陶瓷体外。

具体地,所述发热元件模内成型于陶瓷体的进气通道内。

具体地,所述发热元件为网状结构,所述发热元件的垂直投影为开口的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

具体地,所述发热元件为螺旋环状或板状结构。

具体地,所述发热元件的数量至少一个,且发热元件围绕着陶瓷体的中心均匀分布。

具体地,所述发热元件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陶瓷发热体的雾化芯,包括支架、绝缘环、正电极、负电极、外罩,所述绝缘环套设于支架上端的外壁,所述外罩套设于绝缘环的外壁,所述陶瓷发热体设于外罩内,所述外罩上端设有连通进气通道的雾化口,且外罩的外壁设有进油口,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支架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脚通过外罩与负电极或正电极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雾化芯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嘴、上盖、注油环、储油仓、底座,所述底座和注油环分别设于储油仓两端,所述雾化芯设于储油仓内,且雾化芯的下端密封固定在底座内,所述注油环内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储油仓连通,所述上盖设于注油环的上端,所述吸嘴设于上盖的上端,所述吸嘴经上盖、注油环与外罩上端的雾化口连通。

具体地,所述底座的外壁设有进气口,所述支架设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进气孔,所述进气口通过进气孔与进气通道连通。

具体地,所述底座与储油仓、注油环与储油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发热元件加热陶瓷体,陶瓷体的发热十分均匀,使包覆在陶瓷体外壁的导油棉均匀受热,使得导油棉内的烟油能够均匀的雾化成蒸汽,从而保证能产生良好的口感,因为避免了直接通过发热元件加热导油棉,而是通过发热元件加热陶瓷体后,再通过陶瓷体加热导油棉,所以即使在大功率工作下也可以有效防止炸油现象产生,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口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中雾化芯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图7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三的爆炸图。

图8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四的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五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发明中发热体的实施例六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1、吸嘴;2、上盖;3、注油环;4、储油仓;5、底座;6、雾化芯;7、密封圈;51、进气口;61、外罩;62、支架;63、陶瓷体;64、发热元件;65、绝缘环;611、进油口;612、雾化口;621、进气孔;631、进气通道;641、第一引脚;642、第二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10所示,本发明关于一种陶瓷发热体,包括陶瓷体63、发热元件64,所述陶瓷体63设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进气通道631,所述发热元件64设有第一引脚641与第二引脚642,所述发热元件64设于陶瓷体63内,且第一引脚641与第二引脚642设于陶瓷体63外。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于陶瓷体63的进气通道631内。

采用上述方案,发热元件64通过模内成型于陶瓷体63内,当发热元件64通电发热时,使发热元件64的热量从陶瓷体63的内部向外扩散,使陶瓷体63更容易发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64为网状结构,所述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开口的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

采用上述方案,发热元件64为网状结构,可使陶瓷体63的发热更快,更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功率,产生大量的烟雾。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64为螺旋环状或板状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使陶瓷体63的发热面积更大,吸烟所产生的烟雾更快更浓,而且减少因烟油不完全燃烧而发生炸油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至少一个,且发热元件64围绕着陶瓷体63的中心均匀分布。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4-5所示,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为一个,发热元件64为螺旋环状结构,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葫芦形,进气通道631的数量为一个,进气通道631位于陶瓷体63的中心,且进气通道631为葫芦形,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与进气通道631内。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为两个,发热元件64为板状结构,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开口的正方形,进气通道631的数量为一个,进气通道631设于陶瓷体63的中心,且进气通道631为正方形,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与进气通道631内。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为两个,发热元件64为板状结构,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开口的正六边方形,进气通道631的数量为两个,进气通道631围绕着陶瓷体63的中心均匀分布,且进气通道631为正六边方形,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与进气通道631内。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为四个,发热元件64为螺旋环状结构,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椭圆形,进气通道631的数量为四个,进气通道631围绕着陶瓷体63的中心均匀分布,且进气通道631为椭圆形,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与进气通道631内。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9所示,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为五个,发热元件64为网状结构,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圆形,进气通道631的数量为五个,进气通道631围绕着陶瓷体63的中心均匀分布,且进气通道631为圆形,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与进气通道631内。

采用上述方案,设置至少一个发热元件64,可以使输出功率更大,使陶瓷体63能更快的发热,且发热元件64围绕着陶瓷体63的中心均匀分布,可使陶瓷体63的受热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64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10所示,所述发热元件64的数量为四个,发热元件64的垂直投影为三角形,四个发热元件64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进气通道631的数量为四个,进气通道631围绕着陶瓷体63的中心均匀分布,且进气通道631为三角形,发热元件64模内成型与进气通道631内。

采用上述方案,发热元件64可以单独与电源连接,也可以多个串联或并联后再与电源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陶瓷发热体的雾化芯,包括外罩61、支架62、绝缘环65、正电极、负电极,所述绝缘环65套设于支架62上端的外壁,所述外罩61套设于绝缘环65的外壁,所述陶瓷发热体设于外罩61内,所述外罩61上端设有连通进气通道631的雾化口612,且外罩61的外壁设有进油口611,所述第一引脚641通过支架62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引脚642通过外罩61与负电极或正电极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雾化芯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嘴1、上盖2、注油环3、储油仓4、底座5,所述底座5和注油环3分别设于储油仓4两端,所述雾化芯6设于储油仓4内,且雾化芯6的下端密封固定在底座5内,所述注油环3内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储油仓4连通,所述上盖2设于注油环3的上端,所述吸嘴1设于上盖2的上端,所述吸嘴1经上盖2、注油环3与外罩61上端的雾化口612连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发热元件64加热陶瓷体63,陶瓷体63的发热十分均匀,使包覆在陶瓷体63外壁的导油棉均匀受热,使得导油棉内的烟油能够均匀的雾化成蒸汽,从而保证能产生良好的口感,因为避免了直接通过发热元件64加热导油棉,而是通过发热元件64加热陶瓷体63后,再通过陶瓷体63加热导油棉,所以即使在大功率工作下也可以有效防止炸油现象产生,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口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感。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5的外壁设有进气口51,所述支架62设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进气孔621,所述进气口51通过进气孔621与进气通道631连通。

采用上述方案,底座5的外壁设置进气口51,用户的吸食时,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口51与进气孔621进入进气通道631后到达雾化口612,然后带动雾化后的烟油进入人嘴。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5与储油仓4、注油环3与储油仓4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7。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密封圈7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烟油从储油仓4与底座5、注油环3的连接处泄露出去。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