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5349发布日期:2020-05-12 16:20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实施例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该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清洁作业简单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该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对于通过加热卷烟来从卷烟内的成分生成气溶胶的装置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具有加热卷烟的加热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而言,可以在使用卷烟后从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卷烟,将新的卷烟插入气溶胶生成装置。

为了生成良好的气溶胶,即使重复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也应该保持清洁的状态。然而,在通过加热卷烟生成气溶胶的过程中,异物可能积聚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内部。这样积聚的异物污染气溶胶生成装置,弱化装置的性能,给使用者带来不适和不便。

一般来说,清洁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内部的作业以如下方式进行:使用者在用手抓住装置的状态下,将插入卷烟的孔朝向地面进行摇晃。但是粘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异物不易从气溶胶生成装置排出,所以使用者要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卷烟插入孔对着桌子等坚硬表面进行强力敲击,因此操作不方便,存在壳体破损的危险。

另外,如果长时间反复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则异物可能会牢固地附着在通过插入卷烟的孔不显露于外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内部。为了清洁不显露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部的区域,只有使用螺丝刀等特殊工具才能强制拆卸部分零件,因此存在难以清洁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且清洁作业简便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该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另外,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耐用性和稳定性,保持内部清洁并方便管理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另外,实施例提供一种如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与该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可拆卸地结合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部分部件可移动,所以用于清洁的空间容易显露于外部,因此清洁作业简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具备:内筒,呈具有内部为空的支撑空间的中空形状,用于包围并支撑气溶胶生成源的至少一部分;外筒,与内筒连接,并将内筒可移动地支撑,使得在与内筒结合的结合位置和与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变更。

内筒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外筒,在结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旋转,在结合位置内筒容纳于外筒,在分离位置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向外筒的外侧突出。

外筒可呈具有内部为空的容纳空间的中空形状,可具备在容纳空间的一端的一侧开口、在容纳空间的另一端的另一侧开口以及开放通道,该开放通道从另一侧开口向一侧开口延伸,以将容纳空间的一部分向外部开放。

内筒可以以横穿从所述一侧开口朝向另一侧开口的外筒的延伸方向的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结合于外筒。

当内筒从结合位置旋转到分离位置时,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开放通道向容纳空间的外侧突出。

内筒在一侧端部可还具备将支撑空间向外部开放的插入口,在结合位置内筒的插入口可以与外筒的一侧开口对接。

内筒可还具备向外筒突出的轴,外筒可还具备使所述轴插入并旋转的旋转孔。

内筒在外侧面可还具备供以使用者操作内筒的加压用把手。

内筒可还具备从轴向外侧突出的挡块,外筒可还具备上板,该上板在一侧开口向外侧延伸,当内筒向分离位置旋转时,上板与挡块接触并支撑挡块。

内筒可还具备内部上板和手柄,该内部上板向插入口的外侧延伸,该手柄以朝向外筒的一侧开口的方式设置于内部上板,外筒的一侧开口从一侧开口的中心向外侧扩大,以将手柄显露于外部

内筒可还具备在另一侧端部开放的加热器插入口。

内筒可还具备内筒还具备为了清洁以将支撑空间的一部分向外部开放的方式一部分被切开的切孔,并且外筒还具备延伸支撑面,该延伸支撑面在结合位置与内筒的切孔结合,并以与内筒的内壁面连续的方式延伸,从而包围并支撑气溶胶生成源的至少一部分。

在内筒的切孔和外筒的延伸支撑面的其中一个上可形成有沿着切孔或延伸支撑面的外沿延伸的槽,在内筒的切孔和外筒的延伸支撑面的另一个上形成有沿着切孔或延伸支撑面的外沿延伸并插入槽的突出边缘。

槽和突出边缘分别可具备:直线部,沿着内筒和外筒的延伸方向延伸,曲线部,与直线部连接,邻接于内筒的另一侧端部且沿着内筒的圆周方向延伸;直线部与曲线部的连接部位可以以弯曲的方式形成。

旋转孔可通过沿着外筒的延伸方向延伸,引导轴沿着外筒的延伸方向移动。

旋转孔可具备从旋转孔凸出并支撑轴线的凸台,内筒可在贴紧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该贴紧位置是在内筒在结合位置时轴通过凸台并向外筒的一侧开口移动的位置,该解除位置是轴通过凸台并向外筒的另一侧开口移动的位置,当轴移动至解除位置时,内筒相对于外筒可旋转。

内筒可还具备向插入口的外侧延伸的内部上板,外筒还具备上板,该上板通过从一侧开口向外侧延伸,当内筒相对于外筒旋转时,上板与内部上板的端部接触并将内筒保持在分离位置。

内筒可沿着外筒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外筒以可直线移动的方式结合。

外筒可具备将内部的空的容纳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显露于外部的外筒切孔,内筒可具备将支撑空间显露于外部并具有对应于外筒的外筒切孔的形状的内筒切孔。

在结合位置,外筒切孔和内筒切孔可都闭合,形成将气溶胶生成源容纳于内部的气溶胶生成源插入空间,并且在分离位置,外筒切孔和内筒切孔可显露于外部。

在使外筒切孔和内筒切孔相吻合的外筒和内筒之间可设置有引导内筒的直线移动的轨道。

内筒和外筒的其中一个上可设置有用于保持位置的挡块,内筒和外筒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挡块结合的容纳槽。

外筒在一侧端部可还具备向圆周方向延伸并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源的插入口,内筒在与插入口相反的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可还具备开放的加热器插入口。

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具备:

壳体;

突出管,在壳体的一侧端部突出,呈向外部开放的中空形状;

加热器,以使端部位于突出管的内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当施加电信号时产生热;以及

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具备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安装于突出管,并从突出管可拆卸,该内筒呈具有内部为空的支撑空间的中空形状,用于包围并支撑气溶胶生成源的至少一部分,该外筒与内筒连接,并将内筒可移动地支撑,使得在与内筒结合的结合位置和与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变更。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该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筒与外筒的相对位置在彼此结合的结合位置和一部分分离的分离位置的之间变更,因此,当使用气溶胶生成源时,可以稳定地支撑气溶胶生成源,在使用气溶胶生成源后,可以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清洁作业。

另外,内筒与外筒的相对位置可以固定在内筒与外筒的至少一部分彼此分离的分离位置,因此可以快速且安全地进行清洁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的具备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一部分部件的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一部分部件的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部分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示出从图2至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以及图10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放大示出图1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14b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14a中示出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15a是示出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另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15b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图16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图17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记载的以下的实施例,会变得明确。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的多种形式体现,提供本实施例的目的仅在于,使本发明公开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告知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的范围来定义。另一方面,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旨在说明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文句中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单数形式还可包括复数形式。在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comprises)”及/或“包括的(comprising)”是指部件、步骤、操作及/或元件不排除存在或追加一个以上的其他部件、步骤、操作及/或元件。第一、第二等术语可以用于说明多种部件,但这些部件不能被术语所限定。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图1是示出实施例的具备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1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该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壳体1001和外罩1002。外罩1002结合在壳体1001的一侧端部,壳体1001及外罩1002一起形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观。

壳体1001形成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的外观的一部分,并执行在内部容纳各种部件并保护的功能。

外罩1002和壳体1001可以由不易传递热量的塑料材料或者表面涂有隔热物质的金属材料制造。外罩1002和壳体1001可以通过例如注塑成型方式、3d打印方式或者组装以注塑成型制造的小型零件的方式制造。

在外罩1002和壳体1001之间可以设置用于保持外罩1002和壳体1001之间的结合状态的保持装置。保持装置例如可包括凸起和槽。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通过保持将凸起插入槽的状态,来保持外罩1002和壳体1001的结合状态,并借助使用者可按压的操作按钮来移动凸起,使得凸起从槽分离。

另外,保持装置例如可包括磁铁和粘贴在磁铁上的金属部件。在保持装置采用磁铁的情况下,可以将磁铁设置在外罩1002和壳体1001中的任意一个上,并在另一个上设置吸附于磁铁的金属部件,或者可以在外罩1002和壳体1001上都设置磁铁。

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外罩1002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结构,根据需要,可以不设置外罩1002。

在结合于壳体1001的外罩1002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插入卷烟3的外部孔1002p。另外,在外罩1002的上表面与外部孔1002p邻接的位置上形成有轨道1003r。在轨道1003r上设置有沿着外罩1002的上表面能够滑动的门盖1003。门盖1003可以沿着轨道1003r直线滑动。

门盖1003通过沿着轨道1003r向图1中箭头方向移动,执行将外部孔1002p和插入孔1004p显露于外部的功能,该外部孔1002p和插入孔1004p用于将卷烟3通过外罩1002并插入壳体1001。外罩1002的外部孔1002p执行将用于容纳卷烟3的容纳通道1004h的插入孔1004p显露于外部的功能。

当门盖1003将外部孔1002p显露于外部暴露时,使用者通过将卷烟3的端部3b插入外部孔1002p和插入孔1004p,从而能够将卷烟3安放在形成于外罩1002的内部的容纳通道1004h。

在实施例中,门盖1003可以设置为相对外罩1002直线移动。然而,实施例并不局限于门盖1003结合于外罩1002的结构。例如,门盖1003可以通过铰链组件可旋转地设置在外罩1002。在采用铰链组件的情况下,门盖1003可以沿着外罩1002的上表面的延伸方向朝向外部孔1002p的侧面旋转,或者门盖1003也可以朝向远离外罩1002的上表面的方向旋转。

轨道1003r具有凹陷的槽的形状,但实施例并不局限于轨道1003r的形状。例如,轨道1003r也可以具有凸出的形状,也可以曲线延伸而不是直线延伸。

按钮1009设置在壳体1001。通过对按钮1009的操作,能够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的动作。

在外罩1002结合于壳体1001的状态下,在外罩1002和壳体1001之间的结合部位,形成有能够使空气流入到外罩1002的内部的外部空气流入用间隙1002g。

图2是示出从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一部分部件的操作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从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一部分部件的操作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部分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4所示,在将卷烟3插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将卷烟3叼在嘴里吸入气溶胶。

在结束卷烟3的使用的情况下,使用者将卷烟3从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后,可以实施去除残留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香烟物质的清洁作业。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清洁作业,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实施:使用者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壳体1001分离外罩1002后,将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从壳体1001分离以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内部空间及加热器等显露于外部,并去除香烟物质。

参照图2,外罩1002可以与壳体1001的一侧端部1001a结合,以便覆盖结合于壳体1001一侧端部1001a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另外,根据需求,可以将外罩1002从壳体1001分离。

在用完卷烟3后将卷烟3从气溶胶生成装置去除的时候,使用者可以用手抓住卷烟3旋转的同时或者旋转后将卷烟3从壳体1001取出。

将卷烟3旋转的同时或者旋转后从壳体1001分离,就能够解除卷烟3与加热器之间的附着状态,也能够将附着在卷烟3上的香烟物质与卷烟3一起向壳体1001的外部排出。

如果在不旋转卷烟3的状态下拽拉卷烟3(或者,旋转卷烟3的同时拽拉卷烟3),则虽然能够将卷烟3从壳体1001分离,但卷烟3的一部分例如烟草部分有可能不被从壳体1001排出而残留在加热器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将外罩1002从壳体1001分离后,如图3所示,可以从壳体1001分离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此时,残留在加热器侧的香烟部分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一起从壳体1001分离。之后,使用者可以去除残留在分离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内的香烟部分。

参照图3及图4,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具备:壳体1001;中空形状的突出管1020,从壳体1001的一侧端部1001a突出,而且具有朝向外部开放的开口;加热器1030,设置在壳体1001,而且位于突出管1020的内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该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可以结合于突出管1020,也可以从突出管1020分离。

如图2所示,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壳体1001的状态下,使用者用手抓住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并向上方拽拉,则能够将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从壳体1001分离。

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在外侧面具备使用者可以施加向上的推力的加压用把手20x。在附图中,加压用把手20x具有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外侧面突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规定距离的形状。

实施例不局限于加压用把手20x的结构,例如,加压用把手20x可以具有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外侧面凹进去的槽的形状。

参照图4,突出管1020包围加热器1030以保护加热器1030,而且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突出管1020时,突出管1020发挥支撑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功能。

参照图3,突出管1020具备倾斜凸起1020y,该倾斜凸起1020y在外侧面突出,并沿着上下方向即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移动方向延伸且呈倾斜。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具备倾斜槽20y,该倾斜槽20y容纳倾斜凸起1020y并能够支撑倾斜凸起1020y。倾斜凸起1020y和倾斜槽20y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沿着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移动方向弯曲的曲面。通过使倾斜凸起1020y和倾斜槽20y的表面形成弯曲的曲面,能够使得将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安装于突出管1020或者从突出管1020分离的操作平稳地进行。

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安装于突出管1020的状态下,能够稳定保持倾斜凸起1020y插入倾斜槽20y的状态,因此,在使用者拽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之前,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不易从突出管1020分离。

实施例不局限于倾斜槽20y和倾斜凸起1020y设置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在突出管1020设置倾斜槽,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设置倾斜凸起。

突出管1020具有内部为空的中空形状,因此突出管1020具备在内部能够插入卷烟支撑部4的至少一部分的结合通道1020h。结合通道1020h的上端朝向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上侧方向外部开放。

在壳体1001设置有加热器1030,该加热器1030执行对卷烟3进行加热的功能。加热器1030以其上侧端部位于突出管1020的内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001。如果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突出管1020的状态下,卷烟3收容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则加热器1030的上侧端部插入卷烟3端部的底面。

加热器1030与设置在壳体1001的内部的供电装置电连接。在加热器1030的端部插入卷烟3的状态下,若供电装置的电向加热器1030供应,则加热器1030被加热以对卷烟3进行加热。

参照图4,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通过突出管1020的开口可插入突出管1020内部的结合通道1020h。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具有内筒10和用于可移动地支撑内筒10的外筒20。

参照图4,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外筒20具有延伸支撑面26,该延伸支撑面26从具有大致半圆桶形状的外部壁20t向内侧突出,并与外部壁20t隔开间隔。当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突出管1020时,突出管1020插入外部壁20t和延伸支撑面26之间,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和突出管1020之间的结合状态。

由于如上所述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和突出管1020之间的稳定的结合结构,即使对气溶胶生成装置施加由冲击带来的外部震动,也能够减少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各部件分离或者破损的情况。因此,即使长期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也能够确保良好的耐久性及稳定性。

另外,当实施清洁作业时,能够轻松地将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从壳体1001分离,所以能够可靠且简便地进行清洁作业。

另外,突出管1020可以执行将外部的空气直接供应给卷烟3的端部的功能。参照图3,突出管1020具有:气孔1020g,用于连接突出管1020的内部与外部;气流路径1020n,以将气流引导至气孔1020g的方式沿着突出管1020的表面延伸。

气孔1020g可以相对于突出管102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气孔1020g以及气流路径1020n形成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用于使突出管1020的外部的空气流入突出管1020的内部。

参照图4,当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突出管1020时,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延伸支撑面26插入突出管1020的内侧。在卷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延伸支撑面26沿着突出管1020向下方移动的期间,位于突出管1020的内部的加热器1030通过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加热器插入口10b。

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突出管1020的状态下,加热器1030的端部通过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加热器插入口10b后位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内部。因此,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突出管1020的状态下,当卷烟3容纳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时,加热器1030的端部插入卷烟3。

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示出插入加热器的卷烟,但实施例不局限于这样的加热器的结构。例如,加热器可以制成可以围绕卷烟的外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圆柱形薄膜加热器。当使用圆柱形薄膜加热器时,圆柱形薄膜加热器可以设置在突出管1020的内侧壁面或外侧壁面。

当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者将卷烟3插入容纳通道1004h时,卷烟3沿着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移动。当卷烟3的端部到达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底面时,底面和卷烟3的端部相接触的感觉会传递到握住卷烟3的使用者的手。因此,使用者通过实施将卷烟3握在手上推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简便地将卷烟3安放于气溶胶生成装置。

当使用者将卷烟3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分离时,使用者通过用手握住并旋转卷烟3来能够将卷烟3向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外部取出。在使用者用手握住并旋转卷烟3的过程中,能够使因香烟物质相互附着在一起的卷烟3和加热器1030完全分离。

在将卷烟3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分离后,使用者可以对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内部实施清洁作业。当使用者为了实施清洁作业而将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从壳体1001分离时,使用者可以用手握住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将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向壳体1001的外部取出。

图5是示出从图2至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分离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背面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内筒10和外筒20可以包含耐热的塑料、金属或橡胶等材料或者这些材料的组合。

内筒10具有内部为空的支撑空间15,呈中空形状,内筒10具备内壁面11a,该内壁面11a通过接触并包围作为气溶胶生成源的卷烟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对其进行支撑。

外筒20与内筒10连接并可旋转地支撑内筒10。内筒10可以在如图5所示的与外筒20结合的结合位置和如图7所示的内筒10的至少一部分从外筒20分离的分离位置的之间变更。

内筒10可旋转地结合于外筒20,因此能够在结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在图5中示出的结合位置,内筒10容纳于外筒20的内部。在图6中示出的分离位置,内筒10的一部分向外筒20的外侧突出。

外筒20制成具有内部为空的容纳空间25的中空形状,以在结合位置能够容纳内筒10。外筒20具备:一侧开口20a,将容纳空间25的一端在上侧方向上向外部开放的;另一侧开口20b,将容纳空间25的另一端在下侧方向上向外部开放;及开放通道27,从另一侧开口20b向一侧开口20a延伸,以使将容纳空间25的一部分在侧面方向上向外部开放。

如图5所示,外筒20在内侧面可具备倾斜槽20y。倾斜槽20y发挥对图3所示的突出管1020的倾斜凸起1020y进行容纳并支撑的功能。

内筒10具备朝向外筒20突出的轴12。外筒20具备旋转孔22,该旋转孔22容纳轴12并可旋转地支撑该轴12。

内筒10以横穿从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朝向另一侧开口20b的外筒20的延伸方向的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外筒20可旋转地结合。当内筒10从分离位置朝向结合位置旋转时,内筒10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外筒20的开放通道27向容纳空间25的外侧突出。

参照图6,内筒10在一侧端部具备插入口10a,该插入口10a将支撑空间15向上侧方向的外部开放。当内筒10和外筒20在图5中示出的结合位置时,内筒10的插入口10a与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对接,从而内筒10的插入口10a和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形成图3以及图4中示出的插入口1004p。

参照图7,内筒10在另一侧端部具备加热器插入口10b,该加热器插入口10b朝向下侧方向向外部开放。在图4中,当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结合于壳体1001时,加热器1030的上侧端部贯穿加热器插入口10b并位于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内部。因此,如图4所示,当卷烟3通过插入口1004p插入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内部时,加热器1030的上侧端部插入卷烟3的端部的底面。

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加热器插入口10b的大小可对应于加热器1030的厚度。例如,当加热器1030具有圆形的截面时,加热器插入口10b也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加热器插入口10b的内径形成为与加热器1030的外径对应。

实施例不被加热器插入口10b的内径的大小所限制,例如,加热器插入口10b的内径可形成为大于加热器1030的外径,从而使加热器插入口10b的内面与加热器1030的外侧面隔开间隔。

图8是示出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底面的立体图。

为了简便的清洁作业,内筒10具备一部分被切开而成的切孔16,以将支撑空间15的一部分向外部开放。

另外,外筒20具备在外筒20的内侧壁面突出的延伸支撑面26,使得能够在与内筒10结合的结合位置上与内筒10的切孔16结合。

当在外筒20和内筒10结合的结合位置时,延伸支撑面26与内筒10的内壁面11a连续并向圆周方向延伸,从而接触并包围卷烟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在结合位置的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与内筒10的内壁面11a可以形成对应于卷烟3的外侧面的截面形状的圆形。

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具备沿着延伸支撑面26的外沿延伸的槽27g。另外,内筒10的切孔16具备朝向外筒20突出且沿着切孔16的外沿延伸的突出边缘17。

当内筒10旋转到结合位置并容纳于外筒20时,内筒10的突出边缘17插入外筒20的槽27g,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内筒10和外筒20的结合位置。

在图8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中,虽然内筒10具备突出边缘17,外筒20具备槽27g,但实施例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即,可以在内筒10具备槽,在外筒20具备突出边缘。

当内筒10的切孔16从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向分离的方向旋转,并旋转至如图8中示出的分离位置时,内筒10的支撑空间15和外筒20的容纳空间25显露于外部。在这样的支撑空间15和容纳空间25显露于外部的状态下,可以可靠且简便地去除在卷烟3生成气溶胶的过程中产生并附着在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4的内部的异物。

内筒10的轴12具备向外侧突出的挡块12s。外筒20具备从一侧开口20a向外侧延伸的上板23。

当内筒10朝向分离位置旋转时,上板23与挡块12s接触,从而支撑挡块12s,能够固定挡块12s的旋转位置。即,当内筒10向分离位置旋转时,挡块12s紧密地附在上板23的下表面,变成上板23和挡块12s牢固贴紧的状态。因此,当内筒10旋转至图7以及图8中示出的分离位置时,由于挡块12s和上板23相互贴紧的作用,能够稳定地保持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至分离位置的位置。

如上所述,内筒10可以在与外筒20结合的结合位置和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旋转,因此可以简便地进行清洁作业,特别地,由于内筒10通过挡块12s的作用固定在分离位置,所以如图7以及图8所示,使用者可以在使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保持分离位置的姿势的状态下,简便地进行清洁作业。

图9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立体图。

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具备:内筒10,内部为空的中空形状;外筒20,可旋转地支撑内筒10。

内筒10具备轴12,外筒20具备可旋转地支撑轴12的旋转孔22。

旋转孔22以沿着外筒20的延伸方向长的方式延伸。旋转孔22能够起到引导轴12被插入旋转孔22的状态下能够沿着外筒2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作用。因此,内筒10和轴12可以沿着旋转孔22的延伸方向直线移动。

图10是示出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侧视图。

外筒20具备在上侧的一侧开口向外侧延伸的上板23。如图9所示,当内筒10容纳于外筒20的内部并在与外筒20结合的结合位置时,内筒10能够向上侧方向和下侧方向直线移动,该上侧方向是朝向外筒20的上板23的方向,该下侧方向是远离上板23的方向。

外筒20的旋转孔22具备:上部孔22a,邻接于外筒20的上板23,从而容纳轴12;下部孔22b,与上部孔22a连接并形成在向下侧延伸的位置,从而容纳轴12。旋转孔22具备凸台22t,该凸台22t在上部孔22a与下部孔22b之间向内侧突出,从而支撑轴12。

参照图9,内筒10在外侧面具备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加压用把手13。使用者可以在用手握住外筒20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指操作加压用把手13,将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移动。

实施例并不局限于加压用把手13的结构,例如,加压用把手13可具有在内筒10的外壁面凸出的凸起形状。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当内筒10在结合在外筒20的结合位置时,通过使轴12向上侧方向通过凸台22t,使内筒10向外筒20的上板23移动并移动至与外筒20贴紧的贴紧位置,或者,通过使轴12向下侧方向通过凸台22t,使内筒10移动至向远离外筒20的上板23的下侧移动的解除位置。

图10是示出由于内筒10与外筒20的上板23贴紧,内筒10的切孔16移动至与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接触的贴紧位置的状态。

图11是示出图9以及图10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1中用虚线示出的内筒10示出如下状态:内筒10向下侧移动以远离外筒20的上板23,从而内筒10的切孔16移动至从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隔开间隔的解除位置。在这样的内筒10移动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内筒10可以相对于外筒20进行旋转运动。

图11中用实线示出的内筒10示出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并移动至分离位置的操作。在分离位置,内筒10的一部分向外筒20的外侧突出,能够保持为了清洁的姿势。

图12是放大示出图1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参照图9以及图12,内筒10还具备从上侧的端部的插入口向外侧延伸的内部上板19。当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并到达图12中示出的分离位置时,内部上板19的外沿的端部接触于外筒20的上板23的下表面。即,在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的分离位置,内筒10的内部上板19的外沿的端部强力地附在外筒20的上板23的下表面,因此,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的位置能够固定在分离位置。

如上所述,内筒10能够在与外筒20结合的结合位置和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而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旋转,从而,能够简便地进行清洁作业。特别地,在分离位置,内筒10在相对于外筒20旋转的状态下被固定,使用者能够简便地进行以在图11中用实线示出的状态保持姿势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清洁作业。

图13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立体图,图14a是示出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图14b是从另一角度示出图14a中示出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图15a是示出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另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具备:内筒10,呈内部为空的中空形状;外筒20,具备与内筒10的轴12连接的旋转孔22,从而将内筒10以轴线l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撑。

内筒10具备:内部上板19,从上侧端部的插入口10a向外侧延伸;手柄19h,从内部上板19向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突出。

参照图14b,手柄19h在背面具备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抓握槽19f,以便使用者可以用指甲抓握。抓握槽19f执行当使用者抓握操作手柄19h时,防止滑移现象的功能。另外,内部上板19具备在与手柄19h的抓握槽19f接触的部位开放的进入部19g。当使用者的手指抓握手柄19h时,手指的端部能够进入进入部19g,从而能够稳定地执行利用手指甲抓握抓握槽19f的操作。

在图14b中,进入部19g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孔,但实施例不局限于这样的进入部19g的结构,例如,进入部19g可具有凹陷的槽的形状。

参照图13,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从一侧开口20a的中心向外侧扩大形成,以使内筒10的手柄19h朝向上侧显露于外部。

如图13所示,当内筒10与外筒20结合从而位于容纳在外筒20的结合位置时,内筒10的手柄19h在上侧显露于外部。因此,使用者在用手抓握外筒20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手指操作手柄19h来能够将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旋转。

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的外沿中,在与手柄19h相接的区域可形成有供使用者的手指简单插入的凹陷部20w。

实施例不局限于手柄19h的结构,例如,手柄19h可设置成在内筒10的内部上板19具有凹陷的形状。

参照图14a,为了简便清洁作业,内筒10具备一部分被切开的切孔16,以将支撑空间15的一部分向外部开放。

参照图15a,外筒20制成具有内部为空的容纳空间25的中空形状,以在结合位置能够容纳内筒10。外筒20具备:一侧开口20a,将容纳空间25的一端向外部开放;下侧开口26b,将容纳空间25的另一端向外部开放;及开放通道27,将容纳空间25在侧面方向上开放。

另外,外筒20具备在外筒20的内侧壁面突出的延伸支撑面26,使得能够在与内筒10结合的结合位置上与内筒10的切孔16结合。

当在外筒20和内筒10结合的结合位置时,延伸支撑面26与内筒10的内壁面11a连续并向圆周方向延伸,从而接触并包围卷烟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在结合位置的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与内筒10的内壁面11a可以形成对应于卷烟的外侧面的截面形状的圆形。

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具备沿着延伸支撑面26的外沿突出并延伸的突出边缘27f。另外,内筒10的切孔16具备沿着切孔16的边延伸的槽17g。

当内筒10旋转至结合位置并容纳于外筒20时,外筒20的突出边缘27f插入内筒10的槽17g,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内筒10和外筒20的结合位置。

参照图14a,槽17g具备:直线部17l,沿着内筒10的延伸方向直线延伸;曲线部17r,与直线部17l相连接,邻接于内筒10的下侧的另一侧端部并沿着内筒10的圆周方向延伸。直线部17l和曲线部17r的连接部位17d以弯曲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15a,外筒20的突出边缘27f也内包括沿着外筒2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7l、曲线部27r及连接部位27d,以对用于部桶10的槽17g的形状。

当卷烟从外部插入内筒10时,如果卷烟的插入方向不与内筒10的中心一致而形成倾斜的状态,则有可能不能把卷烟简单地插入内筒10的内部。

根据所述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结构,由于直线部17l和曲线部17r的连接部位17d以弯曲的方式形成,因此连接部位17d能够将以倾斜的状态插入内筒10的卷烟的端部平稳地引导。因此,通过连接部位17d来修正卷烟的姿势,能够将卷烟以正确的姿势插入内筒10。

图14a包括扩大示出槽17g的直线部17l的一部分区域的截面的剖面图。参照图14a的剖面图,直线部17l的内侧表面包括曲面区域17m、17n。这样的曲面区域17m、17n可以形成在槽17g的从直线部17l到连接部位17d和曲线部17r的整个区域。

若槽17g的拐角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角形,则卷烟的气溶胶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异物会以难以去除的状态积聚在拐角中,因此会导致清洁作业变困难。但在上述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中,由于内筒10的切孔16的槽17g的截面包括曲面区域17m、17n,能够从槽17g简单去除在卷烟的气溶胶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异物。

图15b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15b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具备内筒10和外筒20,该外筒20将内筒10在结合位置于分离位置之间可旋转地支撑。

内筒10具备在外侧面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加压用把手13。另外,内筒10具备手柄19j,该手柄19j在上侧端部通过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并向上侧突出。手柄19j从外筒20的一侧开口20a的上端向上侧突出,手柄19j的端部具有朝向外侧折曲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手柄19j的结构,使用者可抓握的手柄19j的面积增加,因此使用者能够更简单且可靠地抓握手柄19j。另外,当使用者使内筒10相对于外筒20移动时,由于可以同时抓握内筒10的手柄19j和加压用把手13并施加力,因此能够简便且稳定地进行将内筒10和外筒20变更为结合位置和旋转位置的操作。

如图15b所示,当外筒20和内筒10在结合位置时,通过内筒10的切孔16和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相结合,由此,外筒20和内筒10形成能够支撑卷烟的空间。

内筒10在切孔16的下侧的一部分区域,在与外筒20的延伸支撑面26结合的部位具备台阶形状的阶梯部16s。台阶形状的阶梯部16s形成从内筒10的底面向上侧突出的高度s。

因此,在图15b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结合在突出管1020的状态下,台阶形状的阶梯部16s阻挡在由内筒10和外筒20形成的包围卷烟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物质的移动。即,台阶形状的阶梯部16s能够有效地阻挡由内筒10和外筒20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的物质向突出管1020的结合通道1020h泄漏。

在图15b中示出阶梯部16s具有两个台阶的阶梯形状,但是实施例不局限于阶梯部16s的具体形状,阶梯部16s可以呈具有三个以上台阶的阶梯形状。

图16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图16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一操作状态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图17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6至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104具备:内筒110,呈内部为空的中空形状,能够包围并支撑气溶胶生成源的至少一部分;外筒120,将内筒110在结合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地支撑。

在图16至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104,变形为内筒110相对于外筒120直线移动。内筒110以沿着外筒120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外筒120直线移动的方式结合于外筒120。

参照图18,外筒120呈具有内部为空的容纳空间25的中空形状,并制成大致半圆筒的形状,以能够包围并支撑作为气溶胶生成源的卷烟的至少另一部分。外筒120具备将内部的容纳空间25的至少一部分显露于外部的外筒切孔127。

参照图17,内筒110呈具有内部为空的支撑空间15的中空形状,并制成大致半圆筒的形状,以能够包围并支撑作为气溶胶生成源的卷烟的至少一部分。内筒110具备内筒切孔117,该内筒切孔117将支撑空间15显露于外部,并具有对应于外筒120的外筒切孔127的形状。

实施例不局限于图中示出的具有半圆筒形状的内筒110和外筒120的结构。例如,内筒110和外筒120中的一个可具有锐角的圆弧形状的截面,内筒110和外筒120中的另一个具有对应于锐角的圆弧形状的钝角的圆弧形状的截面。

外筒120在一侧端部具备插入口120a,该插入口120a向圆周方向延伸,允许气溶胶生成源被插入。

内筒110可在与外筒120的插入口120a相反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具备开放的加热器插入口10b。

如图16所示,内筒110和外筒120可变更为内筒110和外筒120相结合的结合位置,或者,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可变更为内筒110的至少一部分从外筒120分离的分离位置。

当内筒110和外筒120在图16中示出的结合位置时,外筒切孔127和内筒切孔117都被闭合,由此,内筒110和外筒120能够形成气溶胶生成源的插入空间,以在内部能够容纳气溶胶生成源。

当内筒110和外筒120在图17以及图18中示出的分离位置时,外筒切孔127和内筒切孔117显露于外部,因此可以简便地进行清洁作业。

参照图17以及图18,在外筒切孔127和内筒切孔117相吻合的外筒120和内筒110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内筒110的直线移动的轨道127a、110l。例如,轨道127a、110l可包括:直线突出部127a,沿着外筒120和内筒110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设置在外筒120和内筒110的任意一个上;直线槽110l,沿着外筒120和内筒110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设置在外筒120和内筒110的另一个上,以容纳直线突出部127a。

外筒切孔127、内筒切孔117以及轨道127a、110l分别包括曲面区域127r、110r。曲面区域127r、110r可以在轨道127a、110l延伸的整体区域形成。

若轨道127a、110l的拐角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角形,则卷烟的气溶胶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异物会以难以去除的状态积聚在拐角中,因此会导致清洁作业变困难。但在上述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中,由于轨道127a、110l分别包括曲面区域127r、110r,能够简单去除在卷烟的气溶胶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异物。

外筒120和内筒110之间设置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外筒120和内筒110的位置。固定装置包括在外筒120的外侧表面突出设置的第一挡块120s以及第二挡块120t和设置在内筒110以支撑第一挡块120s以及第二挡块120t的容纳槽110s。

第一挡块120s以及第二挡块120t呈大致半球形状,其具有大致圆弧形状的截面形状。因此,第一挡块120s及第二挡块120t各自的外侧表面形成曲面。根据第一挡块120s及第二挡块120t的结构,能够平稳地执行第一挡块120s及第二挡块120t进入容纳槽110s的内部的动作。

内筒110具备抓握把手110y,该抓握把手110y具有凹陷的槽形状并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以使使用者能够用手抓握并操作。使用者在抓握抓握把手110y的状态下,能够简单且方便地变更内筒110和外筒120的位置。实施例不局限于抓握把手110y的形状,例如,抓握把手110y可具有从内筒110向外侧突出的形状。

在图16的结合位置,容纳槽110s容纳第一挡块120s,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外筒120和内筒110相结合的状态。

在图17以及图18中示出的分离位置,容纳槽110s容纳第二挡块120t,由此,能够欧稳定地保持外筒120和内筒110相分离的状态。

如上所述,内筒110能够在与外筒120结合的结合位置和内筒110相对于外筒120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直线移动,从而,能够简便地进行清洁作业。特别地,根据固定装置的作用,在分离位置外筒120和内筒110被固定,因此使用者能够简便地进行以图17以及图18中示出的状态保持姿势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的清洁作业。

对各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和效果的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只要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应理解,基于这些实施例的各种变形及等同的其他实施例是可实现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保护范围,应该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实施例涉及清洁作业简便的气溶胶生成源支撑组件及具备该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