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3225发布日期:2022-12-27 23:16阅读:36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通常包括供电组件以及收容组件;该供电组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该外壳中的电池,该收容组件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体。该外壳中通常设置有与该收容组件连通的气流通道,用户抽吸气溶胶时,外部气体可经过该气流通道输送至收容组件,再输送至用户口中,然而此种结构,由于收容组件容纳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容纳器与上盖距离较近,气溶胶形成基体加热时,热量容易传导至上盖使得上盖温度较高,而上盖一般是用户手持部位,较高的上盖温度会给用户带来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容纳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容纳器、以及气流通道;
5.所述容纳器包括支撑壁、侧壁以及开口,所述侧壁与所述支撑壁连接并与所述支撑壁围设形成插设通道,所述开口与所述支撑壁对应设置,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装入所述插设通道;
6.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开口连通;至少部分所述气流通道朝所述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再顺着所述侧壁延伸至所述支撑壁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然后朝所述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以供外部气体进入所述容纳器带出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插设通道中且靠近所述开口设置,并与所述开口连通。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顺着所述侧壁朝所述支撑壁方向延伸至所述支撑壁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折弯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连通。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的内壁设置有沿所述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的进气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进气槽中。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槽纵长设置,沿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方向朝所述支撑壁方向延伸。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支撑壁,且所述进气槽沿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侧壁的二分之一高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槽为沿所述侧壁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壁上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设有设有
第一凹槽;
14.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三进气通道,所述第三进气通道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连通,并朝所述开口方向延伸设置。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气流通道在朝所述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后还顺着所述侧壁延伸至所述支撑壁的外侧,然后从所述支撑壁穿入所述插设通道并朝所述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以供外部气体进入所述容纳器带出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座;
18.所述发热座设置于所述支撑壁的外侧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相背设置的一侧;
19.所述气流通道延伸至所述支撑壁与所述发热座之间。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二进气通道;
21.所述发热座与所述支撑壁之间留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气通道。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发热体;所述支撑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发热体从所述穿入所述穿孔插设通道设置。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三进气通道,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穿孔中。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孔的孔壁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进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设通道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横截面尺寸。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器包括呈筒状的容纳部;
27.所述容纳部包括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
28.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支撑壁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29.所述插设通道形成于所述容纳部中。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容纳部外周的下座体。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部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下座体配合的限位部。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开口设置的一段上设置有导气槽,所述导气槽与所述开口连通。
33.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气流通道与开口连通,并将至少部分气流通道朝侧壁的厚度方向延伸,再顺着侧壁延伸至支撑壁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然后朝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可便于外部气体进入容纳器的插设通道中从而将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带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该气流通道可使得该上盖与该气溶胶基体存在空气间隔,避免热量直接传递至上盖而导致上盖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34.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35.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37.图3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
38.图4是图3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39.图5是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收容组件的下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是图5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收容组件的下座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是图4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收容组件的容纳器的结构示意图;
42.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44.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可采用低温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可以为圆柱状,具体的,该气溶胶形成基体可以为植物的叶和/或茎制成的丝条状或片状的固定材料,并且可在该固定材料中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可插设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上,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舒适感强、用户体验感高的优点。
45.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收容组件10以及发热组件20。该收容组件10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体。该发热组件20设置于该收容组件10中,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使其产生气溶胶供用户抽吸。
4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收容组件10包括下座体11、容纳器12以及上盖13。该下座体11用于供容纳器12以及发热组件20安装。该容纳器12可拆卸装配于该下座体11上,用于容纳气溶胶形成基体。该上盖13罩设于该下座体11以及该容纳器12的外周,用于供用户握持。
47.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下座体11包括外罩111、内筒体112;该外罩111罩设于该发热组件20的发热座21的外围,且可与该供电组件60进行装配。该外罩111为中空结构,内侧可形成收容腔114,用于收容发热座21以及电路板40。该外罩111的横截面可大致呈方形。该内筒体112可设置于该外罩111中,其径向尺寸可小于该外罩111的长度和宽度。该内筒体112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其内侧可形成装配孔,用于供容纳器12部分装入,且其可供该发热组件20的发热体22穿过设置。
48.在本实施例中,该容纳器12包括容纳部121以及限位部122;该容纳部121可大致呈筒状,其包括第一端121a以及第二端121b;该第一端121a以及第二端121b相对设置。该容纳部121插设于该内筒体112中,也即该下座体11可罩设于该容纳部121上,该容纳部121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插入。该限位部122设置于该容纳部121的第一端121a,当该容纳部121插入该内筒体112中,该限位部122可位于该外罩111的一端,与该外罩111配合,对该容纳部121进行限位。
49.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容纳部121包括支撑壁1211、侧壁1212以及开口1213。该支撑壁1211设置于该第二端121b,用于支撑气溶胶形成基体;该开口1213设置于该第一端121a,且与该支撑壁1211对应设置,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插入该容纳部121
中。该侧壁1212可设置于该支撑壁1211上,且沿垂直于该支撑壁1211的方向向上延伸设置,或者向靠近开口1213的位置逐渐扩大延伸设置,其与该支撑壁1211连接,并与该支撑壁1211围设形成插设通道1214,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插设通道1214的横截面尺寸可大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横截面尺寸,其可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留设有间隙,以便于气体流动。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插设通道1214的横截面尺寸也可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横截面尺寸相当。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开口1213可大致呈圆形,该开口1213的横截面形状以及尺寸可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横截面形状以及尺寸相适配。
5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壁1211上设置有穿孔1215,该穿孔1215用于供发热体22穿设。该穿孔1215可沿该支撑壁1211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且可与该开口1213相对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壁121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216,该第一凹槽1216可以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1216可沿该穿孔1215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1216可以为条形槽,可从该穿孔1215延伸至该支撑壁1211的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穿孔1215的孔壁内侧可设置第二凹槽1219,该第二凹槽1219可以为多个,该多个第二凹槽1219可沿该穿孔1215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该第二凹槽1219,可使得该发热体22与该穿孔1215的孔壁之间留设有间隙,进而便于气体从该第二凹槽1219穿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1216可以省去。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凹槽1219也可与省去,可通过将该穿孔1215的孔径大于该发热体22的径向尺寸设置,进而便于发热体22穿设也便于该发热体22与该穿孔1215的孔壁之间留设间隙。
51.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壁1212上可设置导气槽1217,该导气槽1217可设置于该侧壁112靠近该开口1213设置的一段上,位于该侧壁112的内壁面,并与该开口1213连通,该导气槽1217为条形槽,其可朝该支撑壁1211方向延伸设定长度,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气槽1217延伸的长度可与该限位部122的厚度相当。该导气槽1217的深度可小于该侧壁1212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气槽1217为多个,该多个导气槽1217可沿该开口1213的周向间隔设置,用于供外部气体进入该插设通道1214。
52.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壁1212上设置有进气槽1218,该进气槽1218可沿该侧壁1212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且该进气槽1218可纵长设置。该进气槽1218沿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方向朝该支撑壁1211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进气槽1218一端可延伸至支撑壁1211,其一端可与该导气槽1217连通,另一端可与该第一凹槽1216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进气槽1218沿气溶胶形成基体插设方向延伸的长度可大于或等于该侧壁1212的二分之一高度。该进气槽1218可与第一凹槽1216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进气槽1218的深度可大于该侧壁1212的厚度,具体地,该进气槽1218为通槽,可沿该侧壁121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当然,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进气槽1218可不限于为通槽,其深度也可小于该侧壁1212的厚度。外部气体可经过该导气槽1217进入该进气槽1218再从该第一凹槽1216进入至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底部,然后朝开口1213方向将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送出。
5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限位部122套设置于该容纳部121的开口1213外周,该限位部122的长度以及宽度均可大于该开口1213的径向尺寸。该限位部122可位于该外罩111的一端,与该外罩111配合限位,并可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与该上盖13连接固定。
54.再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3可罩设于该下座体11上,且罩设于该容
纳器12的外围,该上盖13上设置有过孔131,该过孔131位于该上盖13的顶壁,其可与该开口1213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过孔131的尺寸可大于该开口1213的尺寸,且大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横截面尺寸,从而可便于外部气体从该过孔131穿过进入开口1213,进而可便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装入容纳器12或从该容纳器12拔出。
55.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组件20包括发热座21以及发热体22。发热座21可设置于该内筒体112远离该过孔131的一端,且位于该收容腔114的下部,并与该内筒体112相对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座21设置于该支撑壁1211的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背设置的一侧,且与该支撑壁1211间隔设置。该发热体22可以为柱状,其可插设于该发热座21上,且垂直于该发热座21设置。该发热体22可从该穿孔1215穿入并插入气溶胶形成基体中,通过产生热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22也可呈片状,不限于呈柱状。
5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气流通道30。该气流通道30与该开口1213连通,其形成于该容纳部12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以及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背设置的一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30从该开口1213朝支撑壁121的方向延伸进插设通道1214,部分气流通道可朝侧壁1212的厚度方向延伸,再顺着侧壁1212延伸至支撑壁121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然后朝开口1213方向延伸设置。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不限于延伸至支撑壁121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30也可延伸至该支撑壁1211的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背设置的一侧,并从该支撑壁1211穿入该插设通道1214,然后朝开口1213方向延伸设置。通过在该收容组件10上设置气流通道30可对上盖13及下座体11进行降温,避免上盖13及下座体11因温度过高而让用户产生不适感,且可缩短气流通道30的路径。
57.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30包括第一进气通道31、第二进气通道32以及第三进气通道33。该第一进气通道31形成于该插设通道1214中,且靠近该开口1213设置。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进气通道31可形成于该导气槽1217上,具体地,其由该导气槽1217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的间隙形成。该第一进气通道31与该开口1213连通,即可实现与外部连通。该第二进气通道32形成于该侧壁1212上,且可顺着该侧壁1212朝支撑壁1211方向延伸至支撑壁1211的内侧。具体地,该第二进气通道32可以为凹陷气道,且该第二进气通道32可弯折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进气通道32部分形成于该进气槽1218上以及其余部分形成于第一凹槽1216上,其与该第一进气通道31折弯设置,并且与该第一进气通道31连通。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进气通道32可不限于形成于该第一凹槽1216上。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部分该第二进气通道32可由该发热座21与该支撑壁1211之间的间隙形成,或者由支撑壁1211上的多个间隔凸条之间的空间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进气通道33与该第二进气通道32连通,并朝该开口1213方向延伸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进气通道33垂直于该支撑壁1211设置,其至少部分位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与该支撑壁1211之间的间隙,该第三进气通道33可用于供气体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底部进入该气溶胶形成基体中。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进气通道33可部分形成于该穿孔1215中,沿该穿孔1215的轴向设置。外部气体依次经过该第一进气通道31、第二进气通道32以及第三进气通道33进入气溶胶形成基体中,将气溶胶形成基体加热形成的气溶胶带出。
58.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路板40,该电路板40设置于该收容腔114中,且与该发热座21连接,并可与该供电组件60连接。
59.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滑盖组件50,该滑盖组件50包括滑盖51以及滑动块52,该滑盖51可滑动设置于该上盖13上,通过滑动可盖合或者打开该过孔131。该滑动块53设置于该限位部122上,位于该上盖13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对设置的一侧,且与该滑盖51连接,以便于该滑盖51滑动设置。
60.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供电组件60,该供电组件60包括外壳61以及收容于该外壳61中的电池62,该外壳61可与该下座体11装配,供该下座体11部分插设。该电池62与该电路板40连接,用于给该发热组件20供电。
61.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气流通道30在朝侧壁1212的厚度方向延伸后还顺着该侧壁1212延伸至该支撑壁1211的与气溶胶形成基体相背设置的一侧,也即延伸至支撑壁1211与发热座21之间,然后从该穿孔1215穿入该插设通道1214并朝该开口1213方向延伸,用于供外部气体进入容纳器12中带出气溶胶形成基体产生的气溶胶。该气流通道30的第三进气通道33可部分形成于该穿孔1215上。
62.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