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1277发布日期:2023-03-04 02:2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卷烟为通过燃烧烟草来释放尼古丁等,但是烟草燃烧时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且烟雾量大,对吸食者的身体造成了危害,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
3.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通过对传统卷烟加热来产生气溶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逐渐问世,其主要通过对传统卷烟加热的方式而使得其中的尼古丁等成分雾化而产生包括尼古丁等成分的气溶胶。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基本能实现与普通卷烟接近的口感,且该加热卷烟的方式相对于燃烧卷烟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吸烟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4.目前,为了能够迎合更多的用户,通常是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设置烟草和精油,精油对烟草味有调节作用,烟草的烟气和雾化后的精油混合后被用户吸食。但是,这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存在精油的雾化量小的问题,影响用户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能够增加基材的雾化速度,提升雾化量。
6.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连接的滤嘴,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设于所述主体内,并能够与所述滤嘴连通,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用于加热第一基材以生成第一气溶胶,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于所述滤嘴内,用于加热第二基材以生成第二气溶胶,所述滤嘴的出口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气溶胶和所述第二气溶胶。
7.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包括收容管和第一加热件,所述收容管安装于所述主体内,所述第一加热件连接所述收容管,用以加热所述第一基材。
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件沿周向设于所述收容管的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加热件沿周向贴附于所述收容管的内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收容管内,用以插入并加热所述第一基材。
9.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所述第一加热部件沿周向设于所述收容管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所述第二加热部件设于所述收容管内,并插入所述第一基材中以进行加热。
1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包括雾化腔室和第二加热件,所述雾化腔室设于所述滤嘴内,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雾化腔室内,用以加热所述第二基材。
1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嘴包括混合腔室,所述混合腔室位于所述滤嘴靠近所述主体的一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连通。
1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于所述混合腔室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呈对角设置。
1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混合腔室设于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混合腔室呈对角设置。
1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混合腔室,所述混合腔室设于所述主体靠近所述滤嘴的一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滤嘴连通。
15.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于所述混合腔室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呈对角设置。
1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混合腔室设于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所述混合腔室呈对角设置。
17.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为传统卷烟,所述第二基材为精油。
18.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将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设置在主体中,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置在滤嘴中,对第一基材进行加热后所产生的高温第一气溶胶从主体流至滤嘴,再从滤嘴被抽吸出,其流动的路径增加,进而在流动的过程中进行降温,被吸食后可提升用户的口感。另外,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设置在主体内,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置在滤嘴内,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产生的热量较为分散,更容易进行降温。再者,将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分开设置,也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小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主体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滤嘴的立体图。
21.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22.图4为图2所示的滤嘴去掉抽吸件后的分解示意图。
23.图5为图2中所示的滤嘴沿v-v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24.图6为图4所示的滤嘴中支架的立体图。
25.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第一加热件包含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原理示意图。
28.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第一加热件包含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另一原理示意图。
29.图1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30.图12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31.图13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3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3.气溶胶生成装置
ꢀꢀꢀꢀꢀꢀꢀꢀꢀꢀꢀꢀ
100
34.主体
ꢀꢀꢀꢀꢀꢀꢀꢀꢀꢀꢀꢀꢀꢀꢀꢀꢀꢀꢀꢀꢀꢀ
10
35.外壳
ꢀꢀꢀꢀꢀꢀꢀꢀꢀꢀꢀꢀꢀꢀꢀꢀꢀꢀꢀꢀꢀꢀ
11
36.固定架
ꢀꢀꢀꢀꢀꢀꢀꢀꢀꢀꢀꢀꢀꢀꢀꢀꢀꢀꢀꢀ
12
37.滤嘴
ꢀꢀꢀꢀꢀꢀꢀꢀꢀꢀꢀꢀꢀꢀꢀꢀꢀꢀꢀꢀꢀꢀ
20
38.安装架
ꢀꢀꢀꢀꢀꢀꢀꢀꢀꢀꢀꢀꢀꢀꢀꢀꢀꢀꢀꢀ
21
39.第一容纳腔
ꢀꢀꢀꢀꢀꢀꢀꢀꢀꢀꢀꢀꢀꢀꢀꢀ
211
40.第二容纳腔
ꢀꢀꢀꢀꢀꢀꢀꢀꢀꢀꢀꢀꢀꢀꢀꢀ
212
41.隔板
ꢀꢀꢀꢀꢀꢀꢀꢀꢀꢀꢀꢀꢀꢀꢀꢀꢀꢀꢀꢀꢀꢀ
213
42.第一通孔
ꢀꢀꢀꢀꢀꢀꢀꢀꢀꢀꢀꢀꢀꢀꢀꢀꢀꢀ
2131
43.抽吸件
ꢀꢀꢀꢀꢀꢀꢀꢀꢀꢀꢀꢀꢀꢀꢀꢀꢀꢀꢀꢀ
22
44.通道
ꢀꢀꢀꢀꢀꢀꢀꢀꢀꢀꢀꢀꢀꢀꢀꢀꢀꢀꢀꢀꢀꢀ
221
45.第一通道
ꢀꢀꢀꢀꢀꢀꢀꢀꢀꢀꢀꢀꢀꢀꢀꢀꢀꢀ
2211
46.第二通道
ꢀꢀꢀꢀꢀꢀꢀꢀꢀꢀꢀꢀꢀꢀꢀꢀꢀꢀ
2212
47.混合腔室
ꢀꢀꢀꢀꢀꢀꢀꢀꢀꢀꢀꢀꢀꢀꢀꢀꢀꢀ
23
48.流入管道
ꢀꢀꢀꢀꢀꢀꢀꢀꢀꢀꢀꢀꢀꢀꢀꢀꢀꢀ
231
49.第二通孔
ꢀꢀꢀꢀꢀꢀꢀꢀꢀꢀꢀꢀꢀꢀꢀꢀꢀꢀ
2311
50.缺口
ꢀꢀꢀꢀꢀꢀꢀꢀꢀꢀꢀꢀꢀꢀꢀꢀꢀꢀꢀꢀꢀꢀ
2312
51.侧壁
ꢀꢀꢀꢀꢀꢀꢀꢀꢀꢀꢀꢀꢀꢀꢀꢀꢀꢀꢀꢀꢀꢀ
232
52.第一流道
ꢀꢀꢀꢀꢀꢀꢀꢀꢀꢀꢀꢀꢀꢀꢀꢀꢀꢀ
233
53.第二流道
ꢀꢀꢀꢀꢀꢀꢀꢀꢀꢀꢀꢀꢀꢀꢀꢀꢀꢀ
234
54.混合区
ꢀꢀꢀꢀꢀꢀꢀꢀꢀꢀꢀꢀꢀꢀꢀꢀꢀꢀꢀꢀ
235
55.抽吸区
ꢀꢀꢀꢀꢀꢀꢀꢀꢀꢀꢀꢀꢀꢀꢀꢀꢀꢀꢀꢀ
236
56.吸附件
ꢀꢀꢀꢀꢀꢀꢀꢀꢀꢀꢀꢀꢀꢀꢀꢀꢀꢀꢀꢀ
24
57.支架
ꢀꢀꢀꢀꢀꢀꢀꢀꢀꢀꢀꢀꢀꢀꢀꢀꢀꢀꢀꢀꢀꢀ
25
58.第三通孔
ꢀꢀꢀꢀꢀꢀꢀꢀꢀꢀꢀꢀꢀꢀꢀꢀꢀꢀ
251
59.第四通孔
ꢀꢀꢀꢀꢀꢀꢀꢀꢀꢀꢀꢀꢀꢀꢀꢀꢀꢀ
252
60.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
ꢀꢀꢀꢀꢀꢀꢀꢀ
30
61.收容管
ꢀꢀꢀꢀꢀꢀꢀꢀꢀꢀꢀꢀꢀꢀꢀꢀꢀꢀꢀꢀ
31
62.第一加热件
ꢀꢀꢀꢀꢀꢀꢀꢀꢀꢀꢀꢀꢀꢀꢀꢀ
32
63.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
ꢀꢀꢀꢀꢀꢀꢀꢀ
40
64.雾化腔室
ꢀꢀꢀꢀꢀꢀꢀꢀꢀꢀꢀꢀꢀꢀꢀꢀꢀꢀ
41
65.第二加热件
ꢀꢀꢀꢀꢀꢀꢀꢀꢀꢀꢀꢀꢀꢀꢀꢀ
42
66.储油腔室
ꢀꢀꢀꢀꢀꢀꢀꢀꢀꢀꢀꢀꢀꢀꢀꢀꢀꢀ
50
67.电池
ꢀꢀꢀꢀꢀꢀꢀꢀꢀꢀꢀꢀꢀꢀꢀꢀꢀꢀꢀꢀꢀꢀ
60
68.控制机构
ꢀꢀꢀꢀꢀꢀꢀꢀꢀꢀꢀꢀꢀꢀꢀꢀꢀꢀ
70
69.第一基材
ꢀꢀꢀꢀꢀꢀꢀꢀꢀꢀꢀꢀꢀꢀꢀꢀꢀꢀ
200
70.第二基材
ꢀꢀꢀꢀꢀꢀꢀꢀꢀꢀꢀꢀꢀꢀꢀꢀꢀꢀ
300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72.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7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74.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主体、滤嘴、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所述主体和所述滤嘴连接,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设于所述主体内,并能够与所述滤嘴连通,所述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用于加热第一基材以生成第一气溶胶,所述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于所述滤嘴内,用于加热第二基材以生成第二气溶胶,所述滤嘴的出口用于输出所述第一气溶胶和所述第二气溶胶。
75.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设置在主体中能够产生第一气溶胶,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设置在滤嘴中能够产生第二气溶胶。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是通过单独且分别加热不同的基材而产生,进而能够快速产生较多的出烟量和雾化量,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7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7.第一实施例
78.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主体10、滤嘴20、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主体10与滤嘴20连接,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设于主体10内,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滤嘴20内。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在滤嘴20连接至主体10上后能够与滤嘴20连通,且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用于加热第一基材200以生成第一气溶胶。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用于加热第二基材300以生成第二气溶胶。第一气溶胶自主体10流至滤嘴20内后与第二气溶胶从滤嘴20的出口输出。
79.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加热第一基材200后产生第一气溶胶。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加热第二基材300后产生第二气溶胶。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去选用不同的第一基材200和第二基材300,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被用户吸食,从而满足不同用户。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加热第一基材200供用户吸食。
80.将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分开设置,一方面,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加热所生成的第一气溶胶温度在220℃至300℃,该第一气溶胶从主体10流至滤嘴20,再从滤嘴20被抽吸出,增长了其流动的路径,使其能够起到降温的目的;另一方面,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热量分散开,便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进行散热。同时,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分开设置,相较于将二者同时设于所述主体10内,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
81.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可以为一种滤烟器。第一基材200包括烟支或者散状的
烟丝等,具体可以是传统卷烟。第二基材300包括精油、草药液或其他通过加热能够雾化的固态或者液态的香料等。
82.请参阅图1和图3,主体10包括外壳11。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设置在外壳11内,该外壳11对其内部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
83.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1为一中空的柱状体结构,外壳11的端部类似跑道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1的形状还可为长方体形、多边形等。
84.请参阅图1和图3,主体10还包括固定架12。该固定架12用以对设置在外壳11内部的结构进行固定。例如,将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设置在外壳11内时,为了避免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上下晃动,将固定架12安装在外壳11内,固定架12固定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从而改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晃动的问题。
85.请参阅图2和图3,滤嘴20连接主体10。进一步地,滤嘴20与主体10可拆卸的连接。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包括利用紧固件,例如螺钉进行连接,或者通过磁吸的方式连接,又或者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将滤嘴20与主体10设置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便于滤嘴20的更换。
86.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滤嘴20包括混合腔室23。混合腔室23位于滤嘴20靠近主体10的一侧,且设于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的一侧。混合腔室23分别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通过连接孔连通。
87.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滤嘴20还包括安装架21,且滤嘴20通过安装架21与主体10连接。混合腔室23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安装架21内。进一步地,混合腔室23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并排设置。
88.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滤嘴20还包括抽吸件22。通过抽吸件22对混合腔室23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进行吸食。抽吸件22设于安装架21远离主体10的一侧,并与安装架21连接。
89.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架21与抽吸件2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抽吸件22和安装架21也可设置为可拆分的结构,以便于对第二基材300进行补充。主体10和滤嘴20也可为一体设置的结构。
90.下面将结合图3、图4和图5,对安装架21、混合腔室23和抽吸件2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91.安装架2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容纳腔211和第二容纳腔212,第一容纳腔211和第二容纳腔212之间通过隔板213间隔开。隔板21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31,第一容纳腔211和第二容纳腔212通过第一通孔2131连通。
92.请参阅图4和图5,混合腔室23设于第一容纳腔211,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第二容纳腔212。并且,混合腔室23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通过第一通孔2131连通。
93.混合腔室23内设有依次连通的流入管道231、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其中,流入管道231为一中空的柱状体结构,且两端部均为通孔。流入管道231的一端用于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连通,以使得第一气溶胶能够从该流入管道231进入混合腔室23。流入管道231的另一端的周侧壁上开设有缺口2312,通过该缺口2312使得流入管道231与第一流道233连通。
94.混合腔室23内还设有侧壁232,该侧壁232与流入管道231的周侧壁连接。侧壁232将混合腔室23中的空间隔开,从而形成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其中,流入管道231的
外侧壁和侧壁232之间的空间为第一流道233,侧壁232隔开的另一部分空间为第二流道234。
95.在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连通的位置处形成混合区235。具体的,第一流道233的尾端和第二流道234的首端是相连通的,该连通的空间即为混合区235。隔板213上的第一通孔2131与混合区235相对应,以使得所生产的第二气溶胶通过第一通孔2131进入混合区235。第二流道234的尾端为抽吸区236,位于抽吸区236的气溶胶经过抽吸件22被吸食。
96.其中,主体10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中所产生的第一气溶胶从流入管道231进入混合腔室23。第一气溶胶经过缺口2312进入第一流道233流至混合区235,第二气溶胶通过第一通孔2131进入混合区235后与第一气溶胶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流至抽吸区236。
97.混合腔室23设置依次连通的流入管道231、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使得第一气溶胶以及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具有一定距离的流动路径。在流动的过程中使气溶胶的温度下降,改善混合后的气溶胶因温度过高而影响用户口感的问题。
98.可以理解的是,流入管道231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相连通的端部,也可设置为具有底壁的结构。在该底壁上设置多个直径较小的第二通孔2311,使得第一气溶胶从多个第二通孔2311中进行混合腔室23。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流入管道231止挡第一气溶胶中较大颗粒的物质,改善流入通道221被堵塞的问题。其中,可将第二通孔2311中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设置为小于颗粒物质的最大长度,以使得第二通孔2311可对颗粒物质起到止挡的作用。
99.请结合图3所示,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混合腔室23相邻的两侧,且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呈对角设置。其中,对角设置可以理解为,混合腔室23、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构成一个矩形面时,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位于该矩形面的对角线上。
100.即,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设于主体10的左侧。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滤嘴20的右侧。混合腔室23设于滤嘴20的左侧,且位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上端。当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加热第一基材200产生第一气溶胶,该第一气溶胶从主体10流至混合腔室23内。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加热第二基材300产生第二气溶胶,该第二气溶胶流至混合腔室23内。流入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从混合腔室23内被吸食出。
101.如此设置,以便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能够以最短路径将第一气溶胶输入至滤嘴20内与第二气溶胶混合。其中,最短路径指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滤嘴20之间的直线路径。并且,将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分开设置,在对基材加热的过程中,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所产生的热量分散开,改善热量集中在主体10中的情况。另外,主体10内仅设置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将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置在滤嘴20中,充分利用滤嘴内部的空间,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更加紧凑。
102.请参阅图2和图3,抽吸件22大致呈锥形结构。抽吸件22内设有与外部连通的通道221,通道221的一端与抽吸区236相对应且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大气连通。
103.通道221包括第一通道2211和第二通道2212。第一通道2211的一端与抽吸区236相对应,另一端与第二通道2212连通。第二通道2212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且第一通道2211与
第二通道2212呈阶梯式设置。即第一通道2211和第二通道2212在主体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如此设置第一通道2211和第二通道2212,当有杂质掉落至通道221中时,由于第一通道2211和第二通道2212呈阶梯式分布,杂质可能会掉落在第二通道2212中。杂质掉落在第二通道2212中时,可通过工具,例如镊子可将其取出,改善杂质直接掉入混合腔室23中的情况。
104.具体的,第二通道2212设置在抽吸件22的中心位置处。第一通道2211设置在第二通道2212的左侧。并且,第一通道2211和第二通道2212相互连通的边缘部分,在主体10上的正投影重合。其中,仅将第一通道2211和第二通道2212的边缘部分使其投影重合,避免二者重合的面积过大,杂质容易掉落第一通道2211进入滤嘴20的内部。
105.在一实施例中,还可将通道221设置为呈螺旋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呈卷绕设置。将通道221设置呈弧形结构,一方面可改善外部杂质掉落如抽吸区236而堵塞混合腔室23;另一方面也使得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所流动的路径增加,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温度进一步降低,改善气溶胶被吸食时温度较高的情况,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106.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滤嘴20还包括吸附件24。吸附件24设于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内,且吸附件24的轮廓与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相适配,以能够更好的对气溶胶所产生的冷凝液进行吸附。例如,产生后的第一气溶胶在第一流道233内流动的过程中,因其温度较高在与侧壁232接触后产生冷凝液,此时通过设置吸附件24来吸附冷凝液,改善冷凝液被用户吸食而影响口感的情况。另外,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在第二流道234内流动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所以在第二流道234内也设置吸附件24,同样用以吸附冷凝液。将第一通道2211与第二通道2212设置为呈阶梯状或者螺旋弧形的形式,也可对冷凝液起到止挡作用。
107.在其他实施例中,吸附件24的形状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多个小块状。
108.在一实施例中,吸附件24为吸油棉。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吸附件24还可为吸水纤维棉等能够吸附冷凝液等材料。
109.请参阅图4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混合腔室23上还安装有一支架25。支架25与混合腔室23的内壁连接,其中,支架25大致呈倒l形。将支架25安装在混合腔室23上后,支架25覆盖流入管道231、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以使得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能够按照流道的形状进行流动。
110.支架25上分别开设有第三通孔251和第四通孔252。第三通孔251与抽吸区236相对应,且与通道221连通,第四通孔252与隔板213上的第一通孔2131相对应,以使得第二气溶胶能够流入至混合腔室23内。
111.可以理解的是,支架25和混合腔室23的侧壁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将其设置为可拆分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架25也可呈一板状结构。呈板状结构的支架25覆盖流入管道231、第一流道233和第二流道234,使得混合腔室23形成一个具有第一气溶胶与第二气溶胶流入的入口和第一气溶胶与第二气溶胶流出的出口的结构。
112.请参阅图3,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包括收容管31和第一加热件32。收容管31安装于主体10内,第一加热件32连接收容管31,用以加热第一基材200。其中,收容管31用于容纳第一基材200。第一加热件32沿周向设于收容管31的外表面。当第一加热件32设置在收容管31内的第一基材200进行加热时,其加热温度从第一基材200的表面逐渐向其中心蔓延,从
而实现对第一基材200进行热解。
113.具体的,收容管31大致呈一中空管状结构。第一加热件32设置在该管状结构的表面,进一步地,第一加热件32包覆在收容件的表面,更大程度的对第一基材200进行热解,提升第一基材200出烟的速度。进一步地,第一加热件32为卷绕于收容管31的外侧壁的电热丝。
114.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32还可替换为替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例如加热片等。
115.请参阅图3,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包括雾化腔室41和第二加热件42。雾化腔室41设于滤嘴20内,第二加热件42设于雾化腔室41内,用以加热第二基材300。其中,雾化腔室41和混合腔室23沿安装架2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雾化腔室41上设有通孔,该通孔与隔板213上的第一通孔2131相对应。
116.第二加热件42设置在第二基材300的表面,用以加热第二基材30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基材300包括精油和棉芯,精油吸附在棉芯上。第二加热件42卷绕设置在棉芯上,会与棉芯上的精油接触,进行对其加热,以使得精油雾化后形成第二气溶胶。进一步地,第二加热件42为电热丝。
117.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2也可为加热管,将棉芯设置在加热管内进行加热。第二基材300可以是棉芯吸附不同口味的精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喜好。
118.其中,混合腔室23和雾化腔室41的侧壁与安装架21的侧壁可为同一的结构。例如,混合腔室23的周侧壁即为安装架21的周侧壁,混合腔室23内的侧壁可为安装架21自其底壁朝远离主体10的方向延伸一段距离后所形成。安装架21中的侧板可为混合腔室23的周侧壁或者雾化腔室41的周侧壁。如此设置,使得滤嘴20的内部结构更加简单,也有更多的空间设置滤嘴20内部的结构。
119.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混合腔室23和雾化腔室41也可为具有周侧壁和底壁等结构所形成的腔体。可将混合腔室23和雾化腔室41的整体轮廓与安装架21相适配,以能够直接设置在安装架21中。该种方式,便于滤嘴20的组装。
120.请结合图7所示内容,在一实施例中,雾化腔室41开设有进油孔(图未示)。滤嘴20还包括一储油腔室50,该储油腔室50设置在雾化腔室41上端。同时,雾化腔室41通过进油孔与储油腔室50连通。该储油腔室50内储有精油,精油通过进油孔渗透在棉芯上,以向棉芯提供精油,使精油进行雾化。例如,可在储油腔室50上设置一根导入棒,该导入棒伸入进油孔内,以实现进油输送。
121.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滤嘴20上还可开设一入口(图未示),从该入口内能够向储油腔室50内输入精油。
122.在又一实施例中,滤嘴20上所开设的入口可直接与雾化腔室41连通,在不影响第二气溶胶输入至混合腔室23的情况下,可直接向第二基材300提供精油。
123.请参阅图3,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电池60。电池60设于主体10内,且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并排设置。电池60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连接,以向其提供电量。其中,电池60通过电连接线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连接。
124.请参阅图3,气溶胶生成机构还包括控制机构70。控制机构70设于第一气溶胶生成
机构30和电池60之间,或者设于电池60的一侧且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并排设置。控制机构70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和电池60连接。其中,该控制机构70可为电路板或者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可针对实际控制的要求选择其它常规元器件实现功能。例如,该电路板或者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尺寸较小时,可将其设置在电池60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之间。如果电路板或者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尺寸较大时,可将其设置在靠近主体10较大面的一侧,即设置在电池60的一侧且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并排设置。控制机构70和电池60也可通过固定架12进行固定。
125.请结合图3所示,将各机构设置好后,其中,混合腔室23位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上端。雾化腔室41位于电池60的上端。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流经更短的路径便可进入混合腔室23中,另外,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雾化腔室41位于电池60相邻的两侧,也便于电池60与其进行连接。
126.请再参阅图3,将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生成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进行说明。
127.通过电池60对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通电后,控制机构70控制第一加热件32和第二加热件42分别对第一基材200和第二基材300进行加热。
128.其中,设于收容管31内的烟支通过第一加热件32加热后产生第一气溶胶。雾化腔室41内的棉芯中的精油通过第二加热件42加热后产生第二气溶胶。第一气溶胶通过收容管31进入流入管道231并通过第一流道233流至混合区235,第二气溶胶通过第一通孔2131进入混合区235。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在混合区235处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经第二流道234流至抽吸区236。用户通过抽吸件22抽吸后,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从通道221处被吸食。
129.第二实施例
130.请参阅图7,图7展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原理示意图。
131.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有所不同。
132.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包括收容管31和第一加热件32。第一加热件32设于收容管31内,并插入第一基材200内以对其进行加热。例如,将第一加热件32安装在外壳11的底壁上,且沿外壳11的长度方向设置。
133.当第一基材200为烟支时,第一加热件32插入烟支内。其中,第一加热件32插入烟支内部,其加热的温度可从烟支的内部向周围扩散,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增加出烟量。
134.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32为加热棒。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32还可为其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
135.第三实施例
136.请参阅图8,图8展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原理示意图。
137.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有所不同。
138.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包括收容管31和第一加热件32。第一加热
件32沿周向贴附于收容管31的内表面上。
139.其中,第一加热件32为发热垫,将发热垫设置在收容管31的内表面。当第一基材200设置在收容管31内时,发热垫可对第一基材200进行加热。该种方式,使得第一加热件32可包覆第一基材200,从而更大程度的对第一基材200进行热解,提升第一基材200出烟的速度。
14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32还可替换为其他具有等同功效或作用的结构,例如电阻片等。
141.第四实施例
142.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和图10展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原理示意图。
143.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有所不同。
144.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包括收容管31和第一加热件32。第一加热件32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沿周向设于收容管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第二加热部设于收容管内,并插入第一基材200中以进行加热。设置两种不同结构的加热部,可进一步提升第一加热件32对第一基材200的加热效率,提升第一基材200的出烟量。
145.当第一加热部设置在收容管31的外表面上时,该第一加热部可为第一实施例中卷绕于收容管31的外侧壁的电热丝,第二加热部可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加热棒,如图9所示。
146.当第一加热部设置在收容管31的内表面上时,该第一加热部可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发热垫,第二加热部可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加热棒,如图10所示。
147.第五实施例
148.请参阅图11,图11展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原理示意图。
149.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五实施例中混合腔室23与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150.其中,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上端。混合腔室23设于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的右侧。此时,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混合腔室23呈对角设置。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可采用一通道与混合腔室23连通,以将第一气溶胶输送至混合腔室23。
151.如此设置,可增加第一气溶胶流至混合腔室23的路径,使得第一气溶胶在流动的过程中降温。被吸食后,通过混合腔室23进一步降温,从而改善吸食过程中气溶胶温度高的情况。
152.第六实施例
153.请参阅图12,图12展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原理示意图。
154.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六实施例中混合腔室23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155.其中,主体10包括混合腔室23。混合腔室23设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靠近滤嘴
20的一侧,且分别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和滤嘴20连通。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混合腔室23的两侧,且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呈对角设置。即,混合腔室23设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上端,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滤嘴20内并位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右上角。其他机构的设置与将混合腔室23设置在滤嘴20内时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为了适配该种机构设置,主体10外轮廓和滤嘴20的外轮廓进行了调整。
156.将原本主体10与滤嘴20相对的面由平面调整为凹凸结构的设计。该种机构设置增加了滤嘴20与主体1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稳定,且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外,混合后的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离抽吸件22存在一定的距离,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流动至抽吸件22位置处被吸食时,温度降低,提升了用户的口感。
157.第七实施例
158.请参阅图13,图13展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原理示意图。
159.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与第六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七实施例中混合腔室23的设置位置与第六实施例不同。
160.其中,混合腔室23设于主体10靠近滤嘴20的一侧,且分别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和滤嘴20连通,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混合腔室23设于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的两侧,且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和混合腔室23呈对角设置。即,混合腔室23设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右上角,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于滤嘴20内并位于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的上端。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可采用一通道与混合腔室23连通,以将第一气溶胶输送至混合腔室23。
161.如此设置,也能够达到增加第一气溶胶流至混合腔室23的路径的目的,使得第一气溶胶在流动的过程中降温。被吸食后,通过混合腔室23进一步降温,从而改善吸食过程中气溶胶温度高的情况,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162.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通过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加热第一基材200,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加热第二基材300。二者分别进行加热能够提升基材的出烟效率,从而增加了出烟量,使得用户能够更快的进行吸食。再者,将第一气溶胶生成机构30设置在主体10内,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设置在滤嘴20内,主体10无需更多空间来容纳第二气溶胶生成机构40。整体上优化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体积,使得气溶胶生成机构更加小巧,方便携带。
163.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