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0644阅读:8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伞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伞装置,其系针对各式伞具而设计的,可运用于遮阳伞、海滩伞、油纸伞、雨伞…等。
公知最常用的伞具(如


图1所示)多为手动伞1,即藉人手持拿下巢10下的滑环11后,再推向隔离套12,使伞撑骨13将伞骨14撑开,并使滑环11的底缘为簧卡勾15所定位,进而将伞篷16开启,若要将伞篷16关闭,则直接藉人手将簧卡勾15压入中棒20内,便可将滑环11下拉,并使滑环11上的定位槽111被中棒20下部的弹簧卡17所定位。经过人类改良设计,终于出现了自动伞2(如图2所示),当人手按压中棒20的弹簧卡21,使下巢22滑环221的定位槽222脱离弹簧卡21,借助弹簧23的恢复力,使中巢24与下巢22的间距拉开,以推动中巢24上升,让伞撑骨25与副伞撑骨26相互撑开,再让副伞撑骨26将伞骨27撑开,进而使中巢24的顶部上缘抵住隔离套28,以致伞篷29开启,若要将伞篷29关闭,则需手持下巢22的滑环221再下拉,使滑环221上的定位槽222并中棒20下部的弹簧卡21所扣住定位,由于该自动伞2仅具自动开启伞篷29的功能,且该弹簧23的弹性系数过高(用以防止伞篷打不开),故于开启伞篷29的刹那,常让伞骨27的末端打伤周围的人员;再者,目前流通的自动伞2仍无法做到仅用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全自动开启与关闭伞篷29的动作,殊为憾事。
虽然目前仍可看到采用动力的原理,完全做到轻轻一按开关就可开启或关闭伞篷,但是该伞需配置有马达、电池、控制电路及传动机构等等,非常繁琐,由于其造价昂贵,不符经济效益,难以在市场上流通,故无人去开发。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自动伞,其不但操作简单,价格也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系在伞的下巢(蜂巢体)上设一配重,另于中棒上增设有卡勾组,该卡勾组包括有一侧边下方设有缺槽且另一侧边的上方设有柱槽的定位座、一端可被插销轴设于缺槽内且另端内侧设有簧座孔的卡勾、二条分设于柱槽与簧座孔内的弹性体以及部分可置放于柱槽内的凸形定位柱,又该中棒内增设一顶勾杆,此顶勾杆的下部设有槽孔,可供固定于中棒下的弹簧卡活动,又于槽孔的下部轴设一滚轴,可供弹簧卡后底端的楔部推动,再于顶勾杆的顶端设一推柱,且于顶勾杆的顶端置放一弹性组件,使顶勾杆的推柱不触及卡勾。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由于伞骨与伞撑骨乃利用简易的四连杆机构原理,并配合下巢的配重设置,透过上巢朝下或朝上的位置及弹簧卡控制卡勾组的卡勾,故能达到自动开启、关闭伞篷的功能,其不但操作简单,价格也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图1是公知手动伞的立体图。
图2是公知自动伞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自动伞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自动伞的剖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A部放大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B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棒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配重、中巢、弹簧与下巢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开启伞篷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关闭伞篷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棒又一结构的部份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造型的剖示图。
请同时参阅图3-图5,系本实用新型自动伞装置实施于一自动伞的立体图、剖视图及中棒部份立体分解图。自动伞3的上巢31固定于中棒40上部,上巢31下设有中巢(蜂巢体)32,且中巢32下设有弹簧33,弹簧33下设有下巢(蜂巢体)34,又上巢31环设复数支伞骨35,于伞骨35适当处与中巢32上枢设有伞撑骨36,且于伞撑骨36适当处与下巢34间枢设有副伞撑骨37,并于伞骨35间铺设有伞篷38,而本实用新型自动伞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组固定于中棒40上部的卡勾组50、一固定于中棒40下部的弹簧卡60、一安设于中棒40内并可受弹簧卡60控制的顶勾杆70以及一配重80。
其中卡勾组50(请同时参阅图4A)包括有一侧边下方设有缺槽51且另一侧边的上方设有柱槽52的定位座53、一端可被插销54轴设于缺槽51内且另端内侧设有簧座孔55的卡勾56、二条分设于柱槽52与簧座孔55内的弹性体57、58以及部分可置放于柱槽52内的凸形定位柱59。
弹簧卡60为背面下部具楔部61的弓形片,弹簧卡60的正面下部突设有勾部62与按压部63。
顶勾杆70可控制卡勾组50的卡勾56内缩于中棒40内,顶勾杆70为顶部设有推柱71的长柱,推柱71上套设有一弹性体72(如压缩弹簧),顶勾杆70的下部开设有一纵槽孔73,可供弹簧卡60活动,于纵槽孔73的下部内安设一滚轴74,再穿以一固定销75固定,以降低摩擦系数(亦可直接仅于纵槽孔73的下部穿设有一固定销75)。
中棒40的上部开设有定位孔41与穿槽42,可分别供卡勾组50的定位柱59定位与卡勾组50的部份卡勾56外突,而中棒40的下部设有定位孔43与穿孔44,可分别供弹簧卡60的一端定位与供弹簧卡60的另一端突出。
中巢32内具有卡槽321,卡槽321可供卡勾组50的卡勾56定位。
配重80(请同时参阅图4B)设于下巢(蜂巢体)34及中巢(蜂巢体)32上(配重80分别与下巢34或中巢32得为一体成型式或分离式),并可于下巢34上部开设一弹簧座341,以供弹簧33的一端承放。
安装时可先将卡勾组50固设于中棒40内,再将顶勾杆70推入中棒40内,并使顶勾杆70的推柱71上所套设的弹性体72能抵住卡勾组50的下缘,随后将弹簧卡60的一端固定于中棒40的定位孔43内,最后再将一凸状底杆45设于中棒40底部(亦可于中棒40的适当处直接横设一固定插销),使顶勾杆70不会脱出中棒40外,藉由按压部63的按压,使得弹簧卡60的楔部61可推动滚轴74或固定销75,进而使顶勾杆70上升,迫使推柱71将卡勾组50的卡勾56推入中棒40内,若不按压按压部63,则弹性体72可将顶勾杆70推开,使推柱71脱离卡勾56,并使部份卡勾56能外突于中棒40外。
前述的中巢32内的卡槽321可不设置,但可于下巢34内设置卡槽(图略),让开启伞篷38后,下巢34的卡槽能为卡勾56扣住定位,或者中巢32与下巢34均不设置卡槽321,让开启伞篷38后,下巢34的底缘能为卡勾定位。
请参阅图6,系本实用新型配重、中巢、弹簧与下巢的立体图,中巢32上部具有同隔离套功能的套管,中巢32为被配重80所包覆的套管,中巢32的底部侧边环设一环槽322,环槽322上环设有数个较深的凹槽323,且每一凹槽323均可供伞撑骨36的一端穿入活动,并藉线绳324将伞撑骨36的一端穿设后,再将线绳324固设于环槽322内,使线绳324形同为伞撑骨36一端的枢轴;下巢34亦为被配重80包覆的套管,该下巢34的侧边环设一环槽342,该环槽342上环设有数个较深的凹槽343,且每一凹槽343均可供副伞撑骨37的一端穿入活动,并藉线绳344将副伞撑骨37的一端穿设后,再将线绳344固设于环槽342内,使线绳344形同为副伞撑骨37一端的枢轴;又,与下巢34间置放有弹簧33。
请参阅图7,系本实用新型开启伞篷的示意图,图中揭示将该自动伞3的上巢31朝下,并压下按压部63,使下巢34的定位槽345不受勾部62的限制,借助弹簧33的恢复力及配重80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力而下滑,使中巢32与下巢34的间距拉开,以推动中巢32上升,先让伞撑骨36与副伞撑骨37相互撑开,再让副伞撑骨37将伞骨35撑开,并使中巢32的卡槽321能为卡勾56所扣固定位,便可自动开启伞篷38,由于打开伞篷38的方式无需将伞3上举,故较为省力,且所采用的弹簧33的弹性系数远较公知为低,不像公知猛烈爆发开启伞篷38易产生打伤人眼,故较为安全;再者,伞撑骨36越接近伞骨35末端或副伞撑骨37越接近伞撑骨36的末端,其造成的枢接连结越能达到省力的效果,完全符合杠杆原理,故选用的配重80的重量可相对的减轻,即使弹簧33不设置,亦不影响伞篷38启闭的功能。
请参阅图8,系本实用新型关闭伞篷的示意图,图中揭示将自动伞3的上巢31朝上,并压下按压部63,使中巢32的卡槽321不受卡勾56的限制,借助配重80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力而下滑,使中巢32与下巢34的间距缩短,以推动中巢32下降,让伞撑骨36与副伞撑骨37相互夹缩,再让伞撑骨36将伞骨35关闭,并使下巢34的定位槽345能为勾部62所扣固定位,便可自动关闭伞篷38。
请参阅图9,系本实用新型中棒又一结构的部份立体分解图,若与图5比较,则可发现其间的差异在于中棒40A增设另一卡勾组50A,即形成于中棒40A的适当处增设有另一组的定位孔41A与穿槽42A,且于顶勾杆70A的适当处设置导柱701A与另一推柱71A,并于另一卡勾组50A的定位座53A两外侧开设一导槽531A;透过弹簧卡60的楔部61可控制顶勾杆70A移动,并使推柱71、71A同时将二定位的卡勾56、56A推入中棒40内。
前述当上巢31朝下时(请同时对照上图),该卡勾组50可防止未完全开启伞篷38时,中巢32的卡槽321未能为中棒40上部的卡勾组50所定位,但仍能使下巢34底缘为另一卡勾组50A所定位,随后可将末完全开启的伞篷38透过人手的推送,让中巢34的卡槽321确实为中棒34上部的卡勾组50所定位。
请参阅
图10,系本实用新型另一造型的剖示图,图中揭示下巢配重80A的造型较为狭长,以致该伞篷38打开后,要将伞篷38上举的所形成的反力矩较为小,故较省力;又,该配重80A侧边可视需要再加设一缺孔81A,供弹簧卡60的按压部63穿出,以致人手仍可按压到按压部63,才不致丧失控制卡勾56的功能;再者,中棒40底端可增设一弯勾柄把手90,便于人手持拿,且该把手90的上部开设有一凹槽91,此凹槽91可供部份狭长的配重80A置入。
上述的自动伞可为一般的手动伞,即为具有一中棒、一上巢、至少一蜂巢体(下巢或中巢)、复数支伞骨、复数支伞撑骨及一伞篷所组成的伞上,仍可将伞具自动启闭的装置安设于该手动伞上,伞篷开启时,使卡勾组的卡勾能位于蜂巢体的底缘或蜂巢体内设的卡槽内,于伞篷关闭时,使蜂巢体的定位槽能为弹簧卡的勾部所扣住定位,而不丧失原有自动启闭伞篷的功能;又,蜂巢体本身可具有配重,或者蜂巢体得与一配重连结;然而,该蜂巢体的侧边可变更为环设有适当个可与伞撑骨的一端抠合的凸耳,且该蜂巢体的一端侧可设有外螺牙,该螺牙可与一端具内螺牙的配重管螺合,如此可选用较合适重量的配重管;再者,中棒底端可增设一直柄把手或弯勾柄把手,便于人手持拿;其次,该伞篷上可增设一捆伞带,可将伞篷关闭固定,并可防止上巢朝下时将伞篷打开;再其次,中棒的截断面的外轮廓可为多边形的形状,且上巢、蜂巢体与之配合处亦须呈相同的形状,以防止伞篷受外力扭转而损坏伞撑骨;另值得一提的是,该配重亦可实施于伸缩折伞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结构,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伞装置,包括由一中棒、一上巢、至少一蜂巢体、复数支伞骨、复数支伞撑骨及一伞篷所组成的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固定于中棒上部的卡勾组,该卡勾组包括有一侧边设有缺槽且另一侧边设有柱槽的定位座、一端被插销轴设于缺槽内且另端内侧设有簧座孔的卡勾、二条分设于簧座孔与柱槽内的弹性体以及部分可置放于柱槽内的定位柱;一固定于中棒下部的弹簧卡,该弹簧卡具楔部,并突设有勾部与按压部;一设于中棒内的顶勾杆,该顶勾杆顶部设有推柱,该推柱套设有弹性体,该顶勾杆的下部开设有一供弹簧卡活动的纵槽孔,该纵槽孔内穿以固定销;以及一设于至少一蜂巢体的配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体为下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体为下巢,该下巢上部开设一弹簧座,弹簧座中承放弹簧,且弹簧上设有另一蜂巢体,该蜂巢体为中巢,该中巢上枢设有伞撑骨,并于伞撑骨适当处与下巢间枢设有副伞撑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的适当处增设有另一组的定位孔与穿槽,且于顶勾杆的适当处设置导柱与另一推柱,并于另一卡勾组的定位座两外侧开设一可防止末完全开启伞篷时,仍能使蜂巢体底缘为另一卡勾组所定位的导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巢体与配重为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的截断面的外轮廓为多边形的形状,且上巢、蜂巢体与的配合处亦呈相同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底端设一把手,且该把手的上部开设有一可供部份配重活动的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篷上设一可将伞篷关闭固定的捆伞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的适当处直接横设一使顶勾杆不脱出中棒外的固定插销。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底部设一使顶勾杆不脱出中棒外的底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侧边设一供弹簧卡的按压部穿出的缺孔。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伞装置,其在伞具的下巢上设一配重,并于中棒的上部内增设卡勾组,中棒内设有顶勾杆,顶勾杆的下部轴设滚轴,可供弹簧卡后底端的楔部推动,再于顶勾杆的顶端设推柱,且于顶勾杆的顶端置放弹性组件,使顶勾杆的推柱不触及卡勾;将伞的上巢朝下,并压下弹簧卡,使下巢的槽孔不受勾部的限制,借助弹簧的恢复力及配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力而下滑,使伞撑骨将伞骨撑开,并使下巢被卡勾扣固定位,进而达到自动开启伞篷的目的,反之,使下巢的定位槽被弹簧卡的勾部扣固定位,便可自动关闭伞篷。
文档编号A45B25/00GK2440358SQ00245398
公开日2001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8日
发明者张明仕 申请人:张明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