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487阅读:1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行李箱,且该支撑部套设入缓冲部后,是与缓冲部一并穿入握持部内,且位于置中位置,并藉由缓冲部及支撑部的凹陷空间,以形成一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使把手结构具有柔软及舒适的握持感。
按一般常用的行李箱把手结构,因结构特征,把手本身需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因此,把手本体不可能允许挠度变形量的存在,所以,很难达到较佳的握持感,为此,较硬质的把手结构,会在外侧设置一软质护套,惟,软质护套的作用十分有限,除非厚度极厚,否则仅靠本身的挠度变形量,效果仍然有限,且此类设计在外观上,毕竟非优雅之作,并不具整体性,故在实用上应仍有可改进之处;再者,另有一种带状的把手设计,把手本体虽较柔软,惟,设计者恐未思及当握持把手时,所有重量是集中于使用者的手指处,带状的把手设计将像绳索一般,勒紧手指并形成一勒痕,在使用上,使用者的手指会有疼痛感,且在外观上,带状的把手设计也不美观,而不尽理想,故在实用上也应有可改进之处。
因此,本创作者因有鉴于常用产品上揭之诸多实用缺点,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遂发展出能兼具柔软性及舒适感,且在外型上兼具整体性的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包括一支撑部、一缓冲部、一握持部、一对固定部、及一对保护盖等;该支撑部于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且富有弹性,于套设入缓冲部后,与缓冲部一并穿入握持部内,并藉由缓冲部及支撑部的凹陷空间,以形成一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使把手结构兼具柔软性及舒适感,且在外型上兼具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该握持部,是为一中空管体,在外型上可设计为呈现予人有足够结构强度的视觉印象的握持部,以搭配行李箱的外型,而取得整体的协调,不会因追求柔软性及舒适感,而减损把手在造型上的可设计空间,及影响把手与行李箱之间的协调性。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该握持部,进一步可于适当位置处开设有数道的横向槽孔,以增加握持部的可弯曲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该固定部,是为具有一凹槽及铆合孔的座体,缓冲部的固定端可穿入凹槽内,且藉由铆钉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并由保护盖覆盖;且该固定部进一步可设有一对导槽及一卡止孔,而该保护盖亦进一步可于底部相对设有一对导轨及一卡止块,使保护盖可藉由导轨及导槽的作用,而易于盖合在固定部上,且藉由卡止块及卡止孔的作用,而受到良好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该支撑部,是为一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的弹性管体;该缓冲部,是由织布缝合,而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的空心织带,末端为两固定端,且固定端上皆设有固定孔;该握持部,是为一中空管体,且具有一穿孔;该固定部,是为具有一凹槽及铆合孔的座体,缓冲部的固定端可穿入凹槽内,且藉由铆钉可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如下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盖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号说明如下支撑部10 凹陷空间12缓冲部20 容置空间21固定端22,22’固定孔24,24’握持部30 穿孔31横向槽孔32固定部40,40’凹槽41,41’ 铆合孔42,42’导槽44,44’ 导槽45,45’卡止孔46,46’保护盖50,50’导轨52,52’ 导轨54,54’卡止块56,56’行李箱70如图1、图2、图2A所示,乃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立体分解、及保护盖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支撑部10、一缓冲部20、一握持部30、一对固定部40,40’、及一对保护盖50,50’等;其中该支撑部10,是为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12的弹性管体,
该缓冲部20,是由织布缝合,而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21的空心织带,末端为两固定端22,22’,且固定端22,22’上皆设有固定孔24,24’;该握持部30,是为一中空管体,具有一穿孔31;该固定部40,是为一具有凹槽41、铆合孔42、两导槽44,45、及卡止孔46的座体;且该固定部40’,在结构上与固定部40相同,亦为一具有凹槽41’、铆合孔42’、两导槽44’,45’、及卡止孔46’的座体;该保护盖50,是为一底部相对设有两导轨52,54、及卡止块56的盖体;且该保护盖50’,在结构上与保护盖50相同,亦为一底部相对设有两导轨52’,54’、及卡止块56’的盖体;且本实用新型较佳的组合方式为支撑部10套设入缓冲部20的容置空间21内,并与缓冲部20一并穿入握持部30的穿孔31内,且位于握持部30的置中位置处;缓冲部20的固定端22,可穿入固定部40的凹槽41内,且藉由铆钉43将固定部40及缓冲部20的一侧,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保护盖50的两导轨52,54,可藉由固定部40的两导槽44,45的引导作用,而导入固定部40的上方,当保护盖50的卡止块56扣入固定部40的卡止孔46时,保护盖50即完全盖合于固定部40上,并受到良好的固定;另一侧,缓冲部20的固定端22’,可穿入固定部40’的凹槽41’内,且藉由铆钉43’将固定部40’及缓冲部20的另一侧,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保护盖50’的两导轨52’,54’,可藉由固定部40’的两导槽44’,45’的引导作用,而导入固定部40’的上方,当保护盖50’的卡止块56’扣入固定部40’的卡止孔46’时,保护盖50’即完全盖合于固定部40’上,并受到良好的固定。
此间应予以说明,乃本实用新型的握持部30,进一步亦可于适当位置处开设有数道的横向槽孔32,以增加握持部30的可弯曲程度。
如图3所示,乃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缓冲部20受到支撑部10及握持部30的穿孔31的限制,而受到固定,且支撑部10恰可位于握持部30的置中位置处,缓冲部20及支撑部10的凹陷空间12即形成一类似气囊的结构,而具有一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由于,支撑部10本身已富有弹性,因此,若受到外力时,在支撑部10本身的弹性的作用下,及缓冲部20与支撑部10的凹陷空间12所形成的弹性阻尼作用下,可抵消若干外力,故当吾人提起把手时,可令使用者的手指感到柔软及舒适的握持感;且应予再说明乃在于握持部30,若进一步于适当位置处开设有数道的横向槽孔32时,可增进握持部30的可弯曲程度,当吾人提起把手时,将达到更佳的柔软性及舒适性。
如图4所示,乃是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保护盖50的两导轨52,54,可藉由固定部40的两导槽44,45的引导作用,而易于导入固定部40的上方并盖合。
如图5所示,乃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于行李箱70,握持部30,在外型上可设计为呈现予人有足够结构强度的视觉印象的握持部,以搭配行李箱70的外型,并取得整体的协调,本实用新型完全不会因追求柔软性及舒适感,而减损把手在造型上的可设计空间,及影响把手与行李箱70之间的协调性。
此间应予以提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握持部30,进一步也可于适当位置处开设有数道的横向槽孔32,以增加握持部30的可弯曲程度,使缓冲部20及支撑部10可作用空间更大,以达到更佳的柔软性及舒适性,此乃依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范例所推广。
此间应特别强调说明,本实用新型最主要的创意精神在于该支撑部10于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12,且富有弹性,于套设入缓冲部20后,与缓冲部20一并穿入握持部30内,并藉由缓冲部20及支撑部10的凹陷空间12,以形成一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使把手结构兼具柔软性及舒适感,且在外型上兼具整体性;其结构特征及所构成的空间型态实为本实用新型创意的精华所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藉其特有的结构特征,确能达原创作目的的各项要求,且大幅改进常用产品的莫大实用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部、一缓冲部、一握持部、及一对固定部;该支撑部,是为一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的弹性管体;该缓冲部,是由织布缝合,而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的空心织带,末端为两固定端,且固定端上皆设有固定孔;该握持部,是为一中空管体,且具有一穿孔;该固定部,是为具有一凹槽及铆合孔的座体,缓冲部的固定端可穿入凹槽内,且藉由铆钉可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进一步可设有一对导槽及一保护盖,且该保护盖的底部相对设有使之易于盖合在固定部上并加以修饰的一对导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进一步可一卡止孔,而该保护盖亦进一步可于底部相对设有一使保护盖固定于固定部上的卡止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握持部,进一步亦可于适当位置处开设有数道增加握持部的可弯曲程度的横向槽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亦可为藉由螺栓而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
专利摘要一种行李箱把手结构的改良,包括:一中空管体状的握持部;一由织布缝合的缓冲部,中间形成一容置空间的空心织带,末端为设有固定孔的两固定端;一支撑部,其底部具有一段凹陷空间的弹性管体,可套设入缓冲部内,而与缓冲部一并穿入握持部内,且位于握持部的置中位置;一固定部,具有一凹槽及铆合孔的座体,缓冲部的固定端可穿入凹槽内,且藉由铆钉将固定部及缓冲部一并固设于行李箱上,并由一对保护盖覆盖;当提起把手时,缓冲部及支撑部的凹陷空间即可形成良好的弹性阻尼作用,令使用者的手指感到柔软及舒适的握持感。
文档编号A45C13/00GK2468345SQ012078
公开日2002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9日
发明者林哲宏, 刘文华 申请人: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