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731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鞋面折叠而形成一似沿条折线单元的鞋子。
(2)背景技术请参阅图1,一种具有San Crispino结构的外翻鞋包括一鞋面1、一内底2、一缝线3与一外底4。该鞋面1的底端向外翻转且折叠成可被拉帮在该内底2的周缘上,该缝线3是沿着该鞋面1的折叠部配置。当该鞋面1的底端黏着于该外底4的顶面时,该鞋面1的底端向外突出,呈现出外翻鞋的外观。美国专利第6,484,420号中揭示了另一种具有类似结构的鞋子,揭示在其中的鞋子具有组合一外翻鞋与一运动鞋的形状的结构。虽然前述鞋子结构具有漂亮的外观,但是却具有以下缺点1.该鞋面1必须由一内底2来支持以呈现一似沿条结构,而该内底2比用以对该鞋面1进行拉帮的楦头更宽。此外,必须使用一坚硬或较不柔软的材料来制造该内底2,因此,该鞋子不但在其前区域处挠性低而且也很重。
2.由于该鞋面1的底端折叠而包覆在该内底2的外缘四周,所得到的似沿条结构受到一由该内底2的外缘所形成的水平面或线的限制,使得它无法变化以配合不同的鞋子设计。
3.该内底2必须利用一特殊模具来形成,而这会增加该鞋子的制造成本。
4.因为该鞋面1的底端被用来包覆在该内底2四周以提供一沿条的外观,只可以使用拉帮法来制造这种鞋子,一入楦缝法无法应用在这种鞋子上。
请参阅图2,另一种具有一有沿条结构的鞋子包括一鞋面5、一内衬6、一内底7、一条8、一缝线3与一外底9。该鞋面5的底端是折叠围绕该内衬6的底端、该内底7的外缘与该条8,接着,将该鞋面5的底端缝合于该内衬6的底端与该内底7的外缘上以呈现一外翻鞋结构。在这种鞋子中,虽然该内底7可以由一柔软的材料制成,但是制造这种鞋子的方法是复杂且耗时的。此外,由于有太多组件必须缝合在一起,该鞋子无法在前前区域处具有足够的挠性。
(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前述现有鞋子所具有的缺点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
本实用新型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包含有一鞋面、一缝线单元、一内条单元、一外底,及一内底,其特点是该鞋面,具有一开口顶部与一开口底部,该底部具有一前趾端与一后跟端,该底部经折叠而形成一似沿条折线单元,该似沿条折线单元包括一向外翻转部与一向内翻转部。该缝线单元,延伸通过且固定该向外与向内翻转部。该内条单元,沿着该折线单元延伸,该内条单元是被收纳在该折线单元内且被该缝线单元维持于其中。该外底,与该鞋面连接,该外底具有一周缘端,该周缘端具有一靠近该折线单元延伸的顶面。该内底,与该鞋面的底部连接,该内底具有一与该似沿条折线单元分离且隔开的外缘,借此该内底没有任何一部份被包含在该似沿条折线单元中。
(4)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现有鞋子的剖视图。
图2是另一种现有鞋子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线4-4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线7-7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6的线8-8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线10-10所截取的剖视图。
(5)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4,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鞋子10,而该鞋子10具有一与一内底20连接的鞋面11与一外底30。该鞋面11包括一开口顶部112与一开口底部114,该开口底部114向内弯曲且被拉帮于该内底20上。
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是于其左侧与右侧处折叠以形成构成一似沿条折线单元的左与右折线115、116。特别地,该鞋面11向外翻转后再向内翻转以形成由该鞋面11的前趾端1147延伸至后跟端1148并且在该前趾端1147与该后跟端1148处互相分离的折线115与116。各左或右折线115或116具有经由一缝线14或15而互相缝合在一起的向外翻转部1151或1161与向内翻转部1152与1162,两内条12与13则分别被收纳在该左与右折线115与116内并且被该缝线14或15维持于其中。该鞋面11的前趾端1147与该后跟端1148并未折叠且没有任何内条。
各内条12或13可具有任一种横截面形状,如圆形、半圆形、矩形、三角形等。该内条12与13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在这实施例中,两内条12、13的横截面是圆形。
为了制造该鞋子10,该鞋面11先借由分别在该鞋面11的左与右侧处提供左与右折线115、116且借由将该内条12、13封围在该左与右折线115与116内来制备。接着,分别在该左与右折线115与116中提供缝线14或15以防止该内条12、13脱离该左与右折线115、116。然后,将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拉帮于该内底20上,且将经拉帮的鞋面11黏着于该外底30上,使得该左与右折线115、116靠近且靠抵该外底30的周缘端的顶面。因此在该鞋子10中形成一似沿条结构。
请注意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具有一被拉帮于该内底20上方的最底端1140,且该左与右折线115、116设置在该最底端1140与该内底20的上方。此外,该外底30的周缘端的顶面高于该最底端1140与该鞋面11,以接触该折线115、116。
由于该左与右折线115、116形成在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中,所以该鞋面11可呈现近似于一具有沿条鞋子的形状,类似于图1所示的鞋面1折叠包围于该内底2的外缘的现有鞋子。但是,该鞋面11的另一个优点是该内底20可以由一有利于弯曲该鞋子10,特别是其前区域的柔软材料制成,这是因为该鞋面11并未折叠包围该内底20的边缘的缘故。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鞋子10的重量会因为柔软且小的内底20而相对图1所示的内底2减少。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内底20的构造是该内底20在其前区域处是由一柔软材料制成以提供挠性并且在其后区域处是由一硬质材料制成以增加支持强度。
此外,不同于现有鞋子的鞋面1的似沿条折线形状受到由该内底2的外缘所形成的水平面或线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鞋面11的左与右折线115、116可具有一如图3所示的弯曲形状,或任可其他适当形状。这使该鞋面11的沿条结构可以变化以配合不同的鞋设计,此外,该鞋面11的沿条结构可以借由改变该内条12、13的横截面形状来变化。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内底20不必利用一模具来形成,所以可减少其制造成本。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相较于图2所示的先前技术,该鞋子10可以更容易制造,因为该内底20的外缘与该左与右折线115、116分离且隔开。因此,该内底20没有任何一部份被包含在该折线115、116中。
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折线单元包括分别收容内条12、13的分开左与右折线115、116,该折线单元并不只限于此。该折线单元可以是一收容一单一内条或两或两条以上的分开内条的连续单一折线,或者该折线单元可包含分别收纳分开内条的两或两条以上分开折线。该内条可具有不同的横截面形状且可具有不同的刚性。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大致类似于该第一实施例,但是在这实施例中,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是利用一入楦缝法缝合于该内底20的周缘端。在这实施例中,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具有一直接缝合于该内底20的外缘的末端1140’,且该左与右折线115’、116’设置或位在该鞋面11的末端1140’外侧。具体说,该鞋面11的开口底部114由该鞋面11的末端1140’向外延伸且接着向上折叠以形成该折线115’、116’。
请参阅图6、7、8,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其鞋面11设置有左与右前折线117、117’及左与右后折线118、118’。该鞋面11在该前趾端1147、该后跟端1148及左与右中间部(在图6中只显示一左中间部1150)处没有折线,各左与右前折线117、117’是在该鞋面11的中间部1150处与对应的左与右后折线118、118’的其中一折线分离。该左前折线117在前趾端1147处与该右前折线117’分离,而该左后折线118在该后跟端1148处与该右后折线118’分离。该折线117、117’、118、118’分别收容内条121、131、122、132,且分别具有缝线141、151、142与152。
请参阅图9、10,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一单一连续折线119设置在第四实施例的鞋面11中。该连续折线119由该前趾端1147连续延伸至该后跟端1148,且在该后跟端1148回转而由该后跟端1148延伸至该前趾端1147。该折线119收容一单一连续包条16且具有一连续缝线17。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借被视为最实际且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在此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所揭示的实施例,且可涵盖包括在最广义的精神与范畴内的各种结构以包含所有的这些修改与等效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包含一鞋面、一缝线单元、一内条单元、一外底,及一内底,其特征在于该鞋面,具有一开口顶部与一开口底部,该底部具有一前趾端与一后跟端,该底部经折叠而形成一似沿条折线单元,该似沿条折线单元包括一向外翻转部与一向内翻转部;该缝线单元,延伸通过且固定该向外与向内翻转部;该内条单元,沿着该折线单元延伸,该内条单元是被收纳在该折线单元内且被该缝线单元维持于其中;该外底,与该鞋面连接,该外底具有一周缘端,该周缘端具有一靠近该折线单元延伸的顶面;及该内底,与该鞋面的底部连接,该内底具有一与该似沿条折线单元分离且隔开的外缘,借此该内底没有任何一部份被包含在该似沿条折线单元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鞋面的底部具有一被拉帮于该内底上方的最底端,该折线单元是设在该最底端上方,该外底的周缘端的顶面高于该鞋面的最底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鞋面的底部具有一直接缝合于该内底的外缘的末端,该底部由该末端向外延伸一距离且接着在该末端外侧形成该折线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折线单元包括多根互相分离的折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内条单元包括多根分别由该折线收纳的包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缝线单元包括多根分别延伸通过该折线的缝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折线单元包括左与右折线,该左与右折线延伸在该前趾端与该后跟端之间且在该前趾端与该后跟端处互相分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内条单元包括两分别由该左与右折线收纳的包条,该缝线单元包括两分别延伸通过该左与右折线的缝线。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鞋面还包括在该前趾端与该后跟端之间的左与右中间部,该折线单元包括分别由该左与右中间部延伸至该前趾端的左与右前折线,及分别由该左与右中间部延伸至该后跟端的左与右后折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内条单元包括四条分别由该左与右前折线与该左与右后折线所收纳的包条,且该缝线单元包括四条分别延伸通过该左与右前折线与该左与右后折线的缝线。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包条具有不同的横截面形状。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包条具有不同的刚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折线单元包括一单一连续折线,该单一连续折线由该前趾端延伸至该后跟端且在该后跟端处回转并由该后跟端延伸至该前趾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其特征在于该内条单元包括一由该连续折线所收纳的单一连续包条,该缝线单元包括一延伸穿过该连续折线的单一连续缝线。
专利摘要一种鞋面具有沿条构造的鞋子,包括一具有一开口底部的鞋面,该开口底部是一似沿条折线单元,该折线单元是由一向外翻转部与一向内翻转部构成,而该向外翻转部与该向内翻转部是透过一缝线单元而缝合在一起,一内条单元是被收纳且被该缝线单元维持在该折线单元内部中,一与该鞋面连接的外底具有一周缘端,该周缘端具有一靠近该折线单元延伸的顶面,一与该鞋面连接的内底具有一外缘,该外缘与该似沿条折线单元分离且隔开,借此该内底没有任何一部分被包含在该似沿条折线单元中且可简化其制造。
文档编号A43B13/00GK2660947SQ03237720
公开日2004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6日
发明者陈启明 申请人:陈启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